0.
80后对我,一度只是传说。到我出国时为止,还根本没有八零后这么一说,因为他们那时还小,远未成气候。
及至后来,一帮80后小作家沸沸扬扬登了场。看过一些他们写的东西,还有别人所写的关于他们,感觉与其它年代生人相比,并无根本分别。不过又因为眼见他们在网上砖头乱飞的阵势,还有他人笔下80后的飞扬跋扈,想象身后这一代人,不好惹是肯定的。
再以后,我们这一代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事业逐渐进入收获期。摊子铺大了,手下少不了雇些毕业不久的80后。于是有同学朋友,闲聊起麾下员工,常为新人摇头叹气,说是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在乎,没皮没脸不说,还吃不得苦,眼高手低。
这些都是风传,我无从分辨虚实。在美国,身边多是跟我出国年头差不多的华人,子女成群那种;如今回了国,深居简出,顶多遇上几户近邻,更是同龄者居多。在我们小区里住的,基本都是十几二十年前闯深圳的家伙们,眼下许多已是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房子好几套,车子好几部,成了我们早年为之打工的那种“大款”。深圳对我们,不再是什么要去闯荡的“外面的世界”。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在这里生了根开了花。
而80后的孩子们,取代了我们在打拼天下。
1.
我们给孩子请的家庭教师,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同我聊聊天。她告诉我她是如何来到深圳,如何以家教谋生,如何拉了男朋友也来,如何去留难定。我对她说,我们刚来深圳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和想法,也是做得很辛苦很矛盾。现在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我对她说的,其实就是我对80后以及所谓年代之分的个人感受——不同年代的人们确实带着特定时代的印记,但是归根究底,脱不去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轨迹。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着雷同的故事,代代不息。
所以在我的眼里,年岁的差异远远胜于年代的差异。又所以,我们不同年代的人看《金婚》,多多少少都会找到些共鸣之处。正如我常常在80后身上,看到70后十几年前的影子。我们的所谓不同,只是由于我们进入了一个另外的年龄阶段。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在变老,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已经不再年轻。
2.
去日照玩儿的时候,认识了一大批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有表姐养尊处优的女儿,也有她鞍前马后的员工。同一时间看到出自不同成长环境的同龄孩子,我感觉他们之间的差别,甚至远远大过我与他们之间这不同年代的差别。
表姐的女儿阿小迪,上次见她,是在十多年以前。那时她还是个小学女生,瘦小沉默。这次一到日照,从楼上走下来的,竟然是位一米七六的高挑美眉,对我鞠个躬,唤一声“无名阿姨”。我靠,吓得我“噔噔噔”倒退三尺。太不习惯了,被这么大一丫头叫阿姨!不过我很快就习惯下来,因为在那儿,除了我表姐,其他人都管我叫阿姨。
恰巧阿小迪有两个高中同学也在,住她家里度假。皆为懒得理睬旁人的那类孤傲女子,仿佛自己内心的感伤什么的,世间俗人均不能懂。于是白天关门睡觉,偶尔下楼吃点东西。而当俗人们都睡下以后,才正式起身,到海边去飙车喝酒撒疯。事后为了不被俗人说道,难免遮遮掩掩。我作为庸俗长辈,自然也被列在被隐瞒之列。
后来从阿小迪那儿,看到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博客,上边记录她在日照的假期:“饮酒狂欢,享受着似醉非醉时的飘忽,在月光下,在扑面而来的大浪中唱着,跳着,喊着,舞着,我多希望这一刻能静止。这是快乐,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很多的疯狂,很多的自我,很多的欢快,我喜欢。”
一个总在喝酒的女孩子,一个极端过分的自我,不就是当年的我自己么!但是我们却因为出生的年代不同,而彼此地陌生着,彼此地矜持着,什么心里的话都不去说。她们一定不能想到,眼前这位拖儿带女柴米油盐的阿姨,也曾经有过跟她们同样的荒唐而狂放的青春。
3.
阿小迪呢,跟这两个女孩,又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她自小父母离异,又很早去到英国读书,形成独立、冷静、温和的性格特征。我们有时候谈及对于旅行和家庭还有生活的看法,难得她小小年纪,能够想得周全也理智,对于身边人事,时时怀着爱心和热情。认真地说,我在她这个年龄,是做不到她这样的。差别实在不缘于年代,更取决于性格和经历。
4.
表姐公司的雇员,清一色都是80以后出生的孩子。我旅居期间,正赶上其中之一结婚。在她的婚宴上,想起自己结婚已经十多年了。那片对于婚姻的美丽梦想,早被十余年的光阴,磨砺成了韧性十足的缆绳,是安稳,也是牵挂。
从他们到我们,是多么长的路途啊,路的两端,关于婚姻,必然怀着不同的感情。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新娘新郎,希望他们在十多年以后,回想今天的一番喜宴,可以无怨无悔。
5.
所有这些员工,都很勤勉认真。有人正在攒钱买房准备结婚,有人的孩子都已经跟我儿子一样大。表姐公司业务时忙时闲。不论如何,那些小姑娘小伙子每天总是按时到的。有工作就去忙工作,没工作就帮表姐的两条狼狗洗澡,或者在厨房帮忙煮饭。
他们围坐在厨房,为晚饭撕出一碟鸡丝。边撕鸡丝,边告诉我,他们特别羡慕我们一家,也羡慕阿小迪,可以天南海北地过生活,见多识广,无拘无束。但是羡慕归羡慕,他们并没有改变现状的意思。他们日复一日地留在日照这个小地方,找份工作,跑跑腿做做杂事,时间忽悠一下子可以滑过好几年。他们的安于现状、与世无争,对我这一把年纪的阿姨而言,都很难做到。踏踏实实的他们,怎么会是传说中跋扈张扬的那一代人呢。
6.
有天我要开车去青岛,几个女孩子不放心,问遍了日照的熟人,才借得一个GPS,清早赶着给我送来。及至青岛,一会儿一个短信,问我情况如何,一直为我担着心。她们发来的许多短信,尽管简单平常,我却颇留了些日子,舍不得一按键的功夫,就丢光了那些暖心的东西。
这群给我关爱的男孩女孩,我们彼此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又很知道的样子,相互认真地体贴关怀。我有时中午写稿子写累了,下楼倒杯水喝,看见他们趴在桌边打盹。整栋楼里寂静无声,他们安心睡着的样子惹人疼惜。
不论我怎么放轻脚步,他们总晓得我下楼来了,立刻站起来帮我沏茶,拉着我说话。可能是流行着吧,他们都非常喜欢“感恩的心”这一首歌,偶尔会唱给我听。他们与我这样的相处,让我觉得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孩子。
7.
黄金周去桂林,一路同行的驴友,也都是这个年纪的小孩。跟我们当年比起来,他们生活水平高多了。我们那时候听录音带,他们如今听ipod;我们打扑克,他们打GameBoy。但是总地说来,他们就是N多年前的我们。
我们这次扎扎实实当了一回背包客,发现已经消受不起此种旅行方式。而他们却能吃得苦,坐长途卧铺汽车,走密集的旅行线路,晚上还能连夜西街泡吧。
一车载客四十人,每人两只脚,上车脱鞋,那味道;司机是些凶恶的汉子,不到时候坚决不给下车尿尿;车一启动就开始放些无聊透顶的搞笑节目,或者暴力色情片,音量开到最大;车子超载,为防警察查车,有两个秀气的女孩子,被挪来挪去睡无定处;司机要睡觉,却不睡自己的位子,硬要挤睡在两个靓女中间的地面;车上一些没有公德的家伙,竟然躺在床上偷着抽烟。。。
一系列的情形,对于我这种需要绝对安静绝对干净的“事儿妈”而言,简直就是非人的折磨。而同行这些摩登男女,也很要整洁的,却可以毫无怨言地忍受如此污浊的环境。其实当年读书的自己,也是这么囊中羞涩地独自四处旅行,也是能够忍受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不如意,对于外界,韧性非常之好,屁事儿没有。
这些背着包包寡言少语的年轻孩子,令我记起一个朋友说过的:人与人之间相隔的,并不是年代,而是阶级。我听这话之初,基本不能认同。现在想起,觉得也有一点点道理。总之所谓区别与隔阂,可以有很多种,比如阶级,比如年龄,比如经历,比如家庭。其中我比较不以为然的,就80后而言,依我目前接触的来看,是出生的年代。
曾经,我也年轻,轻狂,不可一世,出口伤人,还忒臭美,忒自豪!如今,回望眼,羞死个人!
就如下面有人说不知宗旨在哪里~
不过我看阿小名写得那篇文章感想跟你不同,我觉得阿小名是带着客观的,讽刺的笔伐去描述她所看到的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很可悲,因为有人都卖人奶,有人请奶妈了。
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赫赫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其实可以和阿小名讨论,谢谢你了,骂人不太好。阿小名她上文学城不容易。还是谢谢你了!我想你和我们一样为那些小孩心痛!
好文章. Good points.
乱说哈!
三个小家伙欺负人家二饼了没有?特别是阿小T同学?在线急等。。。。
Don't be angry to those people who don't have sense of humor.
Don't be angry to those people who doesn't have sense of hu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