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一种说法“文革过来的人都有罪”。小的那时是个孩子,懂得的事情实在太少。说起来也做过一些类似于“迫害”老师的勾当。所以说有罪也不为过。
要说对那段时光的怀念,那是有的。毕竟,那是小的们的童年,谁的童年不幸福呢?之所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其原因无非是没有比较而已。想想那时,“生活在毛泽东时代,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重担”,“就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将亲手参加埋葬帝、修、反的战斗”,怎能不感觉幸福呢?而苦涩,是从一点点的生活经验中慢慢体验出来的。特别是当遭别人的白眼,积极“要求进步”但是总是不被人家批准。渴望有机会学习,但是总被排斥在外。只有明白了一些最起码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也是与生俱来的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本性之后,才能慢慢体验出“苦涩”。
文革过来人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有过一些“整人”和“挨整”的纪录,“都有罪”是事实,但是“都有罪”也有可能是一个大大的保护伞,把所有的人一下子扣在里面,最后就变成“都没罪”了。有罪,都是有具体的罪,“都有罪”和“都没罪”从概念上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小的没本事,不知道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限制“整人”和“挨整”。也许“平等”和对弱者、或者“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支持算是一个方向吧?
大学时,上面宣布要“彻底否定文革”。小的那时有一点想不大明白,一个有亿万人积极参加的,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彻底否定”就概括了?似乎没有那么简单。这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似乎这个疑问仍然在。小的感觉,“文革”的根源也许就是“仇恨”,或者说没有一个正常的化解“仇恨”的途径。文革开始时,“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无非是“尖儿皮鞋、金手表”而已。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角度来看,应该说不算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但是,一旦缺乏“缓解渠道”,再被人以“正统”的(比如说“阶级斗争”)制度和理论挑唆一下“仇恨”,就演变成为一场“闹剧和灾难”。其实,尽管当年报纸上不断地、反复强调“文革”是“史无前例”的。如今看来,与历史上的“奉旨造反”、“奉旨查抄”等等闹剧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只要“文革”的前提条件在,“文革”就会像“伟大领袖”预言的那样“过七、八年又来一次”。
小的斗胆猜测,如果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缓解渠道”,比如说给人以“公开说出来”的渠道和权利,给不论何种“出身”、“历史背景”的人以大致平等的“机会”,限制、防止和打击各种各样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甚至宗教信仰上的“垄断”,这种大规模的“动荡”才有可能避免。
小的不知道从何处听来的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由于贫穷而危及到其生存的时候,他就自然得到了无偿取得拥有剩余财富的人的一部分财富的权利”。这个道理似乎隐含着,资助贫穷,不仅仅是“富人”们的美德,也是“富人”们的义务。当然了,这仅仅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