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年,台灣的工業設計就在德國iF、reddot,美國的IDEA,日本G-Mark等全球設計大賽中,奪下了百座以上獎牌,其中包括8面金獎。台灣設計靠什麼樣的創意,登上國際舞台?設計力如何為台灣產業增值加分?
半世紀以來,第一個由華人得到、有全球「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產品設計金獎獎牌,閃耀地立在台北關渡華碩電腦舊大樓內工業設計部門前廊的玻璃櫃內。
獎牌櫃的後方,是近50位、平均年齡35歲的華碩設計師「玩」創意的大本營,就在這裡激盪出了以6層碳纖維材質為外殼的寬螢幕筆記型電腦、全球第一款真皮筆記型電腦等精緻科技產品。
原來,給設計師一個舒適的「家」是讓創意源源不斷的武器。「設計師對空間永遠是貪得無饜的,」身穿粉紅色襯衫、牛仔褲、帆布鞋,一派輕鬆打扮的華碩工業設計部副理李政宜說,幾年前華碩新大樓規劃好後,由於立體隔板的隔間不利於團隊溝通討論,設計部門犧牲了個人隱私,自願搬來舊大樓,自己動手作室內設計,打掉一面牆,引進大片光源,讓視線延伸到戶外;常埋首於電腦螢幕前的設計師,累了就可以走到戶外陽台呼吸新鮮空氣或者吞雲吐霧,遠眺關渡平原的落日餘暉,偶而還會開拔到水鳥公園開會,一邊討論,一邊看著水鳥在旁飛來飛去。
崛起中的亞洲設計力
今年3月14日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分析2006年美國「工業設計協會」選出的年度最佳設計產品指出,日本日立公司拿下6個獎項,比歐美任何一家公司都多一倍;中國聯想集團贏得兩項金獎,穩居第一;韓國三星則取得一金、二銀。
文中強調,亞洲國家設計團隊拿到金獎的比例從去年的7.9%,大幅提升到25.9%,是最令人讚嘆的趨勢。「為了打造世界品牌,亞洲的中國、台灣、韓國和香港企業以及政府,對設計投注不少資源。他們不再用低價,而是以差異化、貼心的設計和價值,打動消費者。」
早在2004年7月,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設計的一款液晶顯示器,就登上美國「商業週刊」封面,「Hard Design」兩個大字提醒歐美國家亞洲設計力已崛起;這款顛覆傳統方正造型、青藍色仿瓷器滾邊、蝶翼設計腳座的顯示器,因兼具時尚流行與創新設計,榮獲美國「2004年工業設計傑出獎」,對於當時才成立2年的明基設計中心是莫大的肯定。
同年,明基打造了另一款登上義大利米蘭服裝秀的顯示器,美麗的模特兒提著走秀,不少受邀貴賓還以為是義大利設計的;而延伸的效應是西班牙、俄羅斯、東京新宿的服裝秀也紛紛向明基商借這款摩登的配件。
接下來,華碩創下華人首度金獎紀錄的2005年,正是台灣產業設計力綻放的豐收年。以德國iF設計獎項的「產品設計」類來說,當年共有31國、2,332件參賽作品,台灣得到542座獎項中的28座,大幅超越前年的14座,也首次追平由三星、LG等大企業領軍的南韓。
以小搏大
2006年在iF大獎中,台灣的獲獎總數更達66件,其中三分之一獲獎廠商為中小企業,譬如台南又新公司的壓克力彩色膠帶台、童心園的「太極球」、成貫企業委託大可意念設計的LED腳踏車燈等,顯見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也感受到設計的魅力。
以代理國外益智類玩具起家的童心園,深感台灣已失去過往製造基地的優勢,應走向設計與品牌,6年前開始發展自有品牌「Weplay」,自行研發商品,成功轉型。
去年設計出的第二代太極球,運用數學的「莫比爾斯帶」原理,將一條長方形帶子的一端先扭轉180度,再和另一端黏合起來得到的立體空間,此時從任何一點繞行都會回到原點;再配合中國太極「動靜循環」的哲理,設計成左右對稱的球中球,形成一個上、下、左、右四面環繞的連續性曲形軌道,軌道內可讓小圓球滾動。玩時只要兩手握球,運用手腕的靈巧性,讓小球在圓盤的軌道上持續滾動,在遊戲中訓練兒童的手眼協調與平衡感。
球中球由第一代橢圓形太極球延伸而來,童心園總經理邱義誠表示,2002年他們參加外貿協會舉辦的「年度10大設計產品競賽」,這款新設計讓兩位國外評審讚不絕口,但國內評審卻懷疑是否抄襲自國外,最後雙方爭執不下而落選。
豈料同一件產品竟受到2002年德國iF獎的青睞,當年台灣有9件產品入選,童心園就佔了3件,證明台灣設計經得起國際考驗,也讓童心園大放異彩。
「第一代太極球的缺點是,剛玩的人不熟悉運轉速度和技巧,球會掉下來,一直在找球、撿球;第二代就設計成球中球,想不到讓太極協會的會員愛不釋手,」邱義誠解釋,雙手若用很慢的速度把球控制在軌道中,很像太極招式「雲手」,太極協會準備以太極球為道具編舞,大力推廣。
設計的黃金年代
才幾年光景,「工業設計」就在台灣風起雲湧,成為媒體眼中閃亮的文創產業寵兒,也被產官學界視為產業升級的藥方。
「從製造、設計到塑造品牌,不是一蹴可幾,與台灣產業的發展趨勢有關,」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說,台灣是外銷導向的國家,早年曾發生出口的家用電子產品沒有包裝好,不牢靠,運到中東國家的港口碼頭,一搬運下來就散落一地,有礙安全與形象。1979年外貿協會成立產品設計處,協助廠商改善包裝設計、提升產品形象,並逐步展開扎根工作,包括培訓設計人才、遊說經營者重視設計等。
張光民表示,早期「製造經濟」時代,設計師往往只被當成美工,負責畫圖;進入「技術經濟」時代,各產業的生產設備近似,成品大同小異,設計師紛紛將重點放在外觀造型、材料開發、顏色的多變性等,以形成產品差異化。
「進入21世紀的『品牌經濟』時代,我們不能為設計而設計,要深入研究消費行為、未來趨勢,藉風格化的設計賦予產品故事性,」張光民舉例說,1960年丹麥設計師Hans J. Wegner設計的Y Chair,長銷半世紀以上,秉持的就是設計,已成為家具史上的經典作品。
Wegner受到中國明式家具的靈感啟發,保留椅把扶手方圓交融的莊重感,融合北歐穠纖合度的線條轉折,設計出美麗的椅背曲線,因像極了英文字母Y而成名,堪稱工藝傑作。近年已有人引進台灣,網路定價每把近3萬元台幣。
2004年貿協將設計中心獨立出來,成為國家級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目前員工七十多人,一年預算2億台幣,負責扶植設計產業升級。
設計的貼心需求
政府跨出一大步,民間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代工與自有品牌雙軌運行的華碩,以及手機品牌大廠明基,都是近年深耕設計力的企業。
今年3月揭曉的iF獎,明基以移動式液晶電視得到最高榮譽的金獎,設計概念源自中國傳統瓷盤意象,具有純白拋光與圓角外觀,搭配獨特的旋轉把手,可防水、內建讀卡機、當作數位相框使用,透過無線傳輸影像,家中任何角落都可以收看電視。
「我們很多得獎的設計不一定在於多先進、多科技,而是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一種貼心的細節與舒適感,」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總監王千睿以另一款直立式掃描器為例說,技術成熟、市場飽和的掃描器已是買電腦附贈的平價產品,如何在低價廝殺中尋求競爭力,是設計師的責任。他們先對使用族群進行焦點訪談,再觀察掃描器在辦公室的使用情形,發現使用頻率不高,大多被平放在某個角落,上面堆滿了其他東西,用時才開始找連接線、驅動器,因為很佔空間。
「我們從問題點出發,提出一些解決方案,」王千睿說,例如:連接線可否收進去、不用時可否立在牆面旁、或者掛在牆上也能掃描等,再與研發工程師討論如何突破困難,果然深獲好評。
為了開發中國市場,明基設計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從廣州搭火車到上海、北京,沿路觀察大陸年輕人如何使用數位產品,結果發現一般MP3電池再怎麼強大也只能聽3小時,而大陸火車上沒有充電設備,於是明基特別為大陸市場設計一款既可充電、又能換裝電池的MP3,銷售成績不錯。
「設計可以走在前端,不必依賴製程部門或研發工程師,」王千睿說,一般隨身碟都附有蓋子以保護接頭,但用久了會磨損甚至不見,於是設計師想到利用美工刀的彈性原理推進推出,或者像瑞士刀從兩側彈出。「這種創新設計沒有標準答案,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設計的藝匠精神
主機板製造大廠的華碩,1997年決定切入筆記型電腦的自有品牌市場,雖然起步比同業晚了10年,但靠著創新設計、建立品牌風格,短短幾年,筆記型電腦的銷售量就從平均每月數千台,倍數成長至每月十幾萬台,目前單月出貨量已突破30萬台。
在把工作當遊戲的表象背後,華碩設計師下了很大苦心,為了深入了解材質,常常窩在工廠裡,和材料師傅一起研究如何做出質感;和精密機械、模具製造的工程師反覆討論設計的可行性。
以3年前開發出全球第一款皮革筆記型電腦來說,設計部副理李政宜指出,「一開始,我們連牛皮要怎麼裁、從那個部位開始裁,都不知道。傳統皮革技術需要投入的心力、經費與時間,不是我們這些自以為很厲害、其實傻傻的電子人可以想像的。」舉例來說,有些牛太貪吃,以致脂肪較厚的部位會被撐開,皮質不細緻;而牛的產地是自然放牧或圈養也有影響,圈養的圍欄有通電,愛亂跑的牛會被燙傷,導致牛皮破相。如此挑剔下來,一張成本數十萬元的牛皮,只有毛細孔較細緻的部分才能用,做不到10台電腦;剩下的皮革則製作成手機包。
「設計概念胎死腹中的比例有時高達90%,」童心園總經理邱義誠說,第二代太極球從設計到生產出來整整花了4年,從選用什麼材質、考量材質的收縮比例、軌道角度能否密合等等,彼此牽絆,難度相當高。
以材質來說,球的外殼要選擇透明、不容易摔破的材質,軌道外圈要軟而有彈性,軌道內圈則要堅硬,至少試過10種材料;彼此之間要密合,更要精確拿捏模具受熱後的曲度與收縮比例,最後模具開了3次,外殼選用像防彈玻璃一樣堅硬的強力塑膠,內外圈則用人造塑膠。「台灣的強項在於整合,方圓300公里內可以找到塑膠射出、真空成形、迴轉爐等技術工廠,讓設計師盡情發揮,」邱義誠說。
設計四階梯
華碩與童心園,分別被視為大型高科技與中小企業的「設計模範生」,放眼台灣產業界對設計的認知,重要性已無庸置疑。
2005年9月台創中心公佈「產業界運用設計現況調查」,受訪的上千家企業中,66%認為設計對公司營運非常重要;78%曾經運用過設計,主要用於型錄設計、電腦繪圖、網頁設計、產品說明書、產品外觀、結構設計、包裝設計等。
這份調查看似樂觀,但研究「風格社會」消費行為的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認為,若用瑞典工業設計協會區分的「設計階梯」來檢視,台灣企業對設計能量的認識仍很粗淺。
「設計階梯」將企業運用設計的成熟度區分成4個層級:第一層是完全不重視設計;第二層認為設計就是造型;再往上,設計已融入開發產品流程,譬如國內的華碩與明基;最高境界,則是把設計與企業的經營策略與體制文化緊密結合。(圖二)
台灣企業都知道設計很重要,但如何將設計融入企業經營中,讓設計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思維,而不只是停留在花邊陪襯或加值手法?
「首先就是提高設計部門主管的層級,」台創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說,韓國三星集團設計部門的最高主管是董事,董事會中若有設計專家,決策時自然會納入設計考量。
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的辦公室,位居明基內湖大樓13樓、董事長李焜耀辦公室的樓下,直接向總經理與董事長報告。2006年設計總監王千睿升任設計長,這是華人地區第一個設有「設計長(CDO)」職稱的企業,位階相當高。
5年內,明基設計中心人數由7人增加到80人,擴充速度相當快,但相對於韓國,規模仍然太小──三星集團的設計中心超過500人、LG達400人。
品牌價值在全球排名第22的日本新力公司,被視為是設計主導經營的企業典範,劉維公研究新力的設計組織,發現有3大特色:第一、相對於工程技術與工程師而言,設計和設計師的功能與地位,比其他公司高。其次,新力設計師有更高機會成為資深管理幹部。第三,新力設計師會用心觀察當代文化趨勢和目標客群的文化習性,標舉出獨立於科技限制外的人文內涵。
設計、品牌、生活風格
設計是台灣企業由生產導向走向品牌思維的橋樑與媒介,但對於如何利用設計來創造品牌價值,台灣企業仍很陌生。
去年走訪北歐設計產業的劉維公指出,瑞典的現況是,27%的企業無設計,12%認為設計就是造型,39%將設計融入工序,22%已進入第4層。
「從手機消費市場的走向,可以發現能引起消費者購買慾望的,往往不是更多更強的功能或高科技訴求,而是一種質感。譬如摩托羅拉強調輕薄、LG訴求掀蓋式設計和顏色,諾基亞總裁則更進一步說,諾基亞不是電子產業,而是『體驗產業』,它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手機廠,而是讓人有甜蜜感、心情愉悅的糖果業、娛樂業和服飾業,」劉維公說。
在挪威工作兩年,回台後將北歐國家的生活美學寫成《北歐魅力》一書,大賣三萬多本,成為暢銷書,並引進北歐設計商品、成立網路購物商城的「北歐櫥窗」負責人黃世嘉說,以幾年前從瑞典發酵、成為全球熱賣商品的「單身戒」來說,設計靈感就來自再平凡不過的生活感觸:
一位瑞典年輕人在晚宴上遇到一位女孩,愉快聊天,兩人深覺在這個年代要知道誰是單身實在很困難,直接詢問又很尷尬,因此興起「已婚者可以大方佩戴婚戒,單身者是不是也可以有枚屬於自己的戒指?」的念頭,結果這款具有獨一無二編號、以湛藍色玻璃纖維接合在純銀內戒上,深具現代感的戒指在全球賣出數千萬枚。能引起如此廣泛共鳴,因為單身戒賣的不只是戒指,而是一種對社會需求的敏銳呼應,以及成熟自信的生活主張。
劉維公解釋,設計、品牌與生活風格的關聯在於,從設計到品牌不是直線關係,而必須經由生活風格的轉化,形成圓形的不斷循環關係。產品設計與生活風格的緊密關係建立在美感基礎上,設計則是用來增強品牌的美感能量,形成獨特而強烈的美感意象,並在消費者心中產生「印記」。
灌溉美感土壤
然而,台灣的土壤足以醞釀出一個「風格社會」嗎?我們對美學消費市場的了解足夠嗎?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教授李仁芳為文指出,早些年產官學界的時髦論述是,台灣要脫離「微利化」的詛咒,要儘早從製造經濟轉向技術自主的「知識經濟」;後來發現,很多所謂的「知識產業」仍在低毛利邊緣掙扎。因此又祭出新藥方,認為台灣產業要在知識經濟的架構上,再堆上「設計密集」的美學經濟體制。
李仁芳問,為什麼近年台灣得到國際設計大獎的產品,很少成為全球熱賣的商品?其中是否缺少了什麼「感動」消費者的要素?
以國際設計大獎常勝軍的華碩和明基來說,華碩總經理張恩白表示,設計對品牌形象具有加分作用,對商業效果則一時很難量化;但華碩獲利成長速度如此快速,設計無疑扮演了很大角色。
明基設計長王千睿表示,得獎產品賣得好不好,還涉及定價、品質的穩定性、行銷等太多因素,以致有時「叫好不叫座」。
對設計產品的商業化效應斤斤計較,也正顯出我們太過心急。
「肥沃的生活土壤才能栽種出豐饒多采多姿的創意花朵,」李仁芳說,台灣是一個「快工速活」的社會,生活步調快速、生活風格乾枯;如果台灣不先有一個較成熟的風格社會,火紅時尚的美學經濟論述,恐怕會成為建造在沙地上的夢幻天鵝堡。
「台灣業者往往認為品牌的創造只要透過大量的產品曝光與大手筆行銷就可以達成,然而,品牌不等於知名度,產品知名度也不一定會自動轉換成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劉維公指出,在生產過剩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從生產角度來看品牌,而必須轉向「消費導向」的品牌思維,從「生活風格」的觀點來思考新時代的品牌模式。
「正如台灣在國際上的發明獎、專利權也不少,設計大獎肯定了台灣的設計能力,但設計與消費市場的落差仍有待克服。如何將策略面的設計與創意資本轉換到產品上,是長期目標,需要更精確、更細緻地了解消費者品味與美感趨勢,」劉維公建議。
創新與設計不是一道可以精確計算的數學題,而是想像力與美學的激盪。台灣設計力,要站在既有的製造技術基礎上,一步步向上墊高。而誰是使設計翅膀起飛的人呢,你我都是。
台灣設計力的國際榮譽榜
國際設計獎項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德國 Germany iF 設計獎
7
5
14
37
72
38
德國 Germany Red dot 設計獎
0
0
2
20
35
33
日本 Japan G-Mark 獎
7
11
36
38
38
-
美國 USA IDEA 設計獎
-
-
1
5
1
-
合計
14
16
53
100
146
-
附註:德國設計獎分為產品設計類、視覺設計類等,此為合計數字。
資料來源:台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