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掩藏在母爱背后的畸形心理(zt)
(2008-05-07 10:54:03)
下一个
母爱的伟大历来是和太阳的光辉相提并论的,母爱的无私和忘我从来就是不争的事实,对母爱的歌颂更是人类生活永恒的旋律。
但是,有谁会想到,在深重的母爱背后会掩藏着极端的自私和利己,偏激和愚昧。因为披了爱的外衣,错误的观念被合理化,变态心理却成了爱心的见证!
“三岁看老”,“七岁看大”,过去是凡人们的感悟,现在却日益被几乎所有的专家们认可和证实。那一个孩子刚来到世界上时不是一张白纸?那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三岁或七岁之前不是由父母亲涂染、刻画?那么那一个“坏孩子”不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呢?
一.母爱的自私性
漫长的十月怀胎以及痛苦的分娩过程,持久而强烈地告诉母亲: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身的外化和延续,在潜意识里,在灵魂深处,永远无法把孩子和自己分开,所以,做母亲的很难做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
说句难听但准确的话,做母亲的很少把孩子当人看待!
“我的心肝宝贝”,母亲常常这样称呼自己的孩子,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比喻,其实,是自己潜意识的一种流露,他们真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种器官来呵护,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疼爱,可见无私的母爱背后其实是一种自爱.是羞于表现对自己的关爱,才找了孩子做自爱的替身.
自己在溺爱中长大,并且能够得到丈夫过度关爱的女性,因为自身“被爱”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所以对孩子的爱就很难表现出完全彻底.相反,自己在幼年里缺乏关爱,或缺乏安全感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执着和痴迷的.足见母爱的本质是自爱需求的折射.
丑陋的、不健康的甚至有缺陷的孩子都会得到无以复加的母爱,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因为孩子属于自己,具有“自己的”这一属性,假设不具有这一属性,世界上还会有母爱吗?
自身理想和抱负没能实现的母亲,无一例外地会把自己夭折了的理想嫁接在孩子身上,强令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愿望设计人生,并且会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习惯、爱好、经验、智慧,当然也包括偏见和愚昧,毫无保留地塞进孩子空白的心灵里,恨不得把自己的灵魂装进孩子的躯体里,复制一个全新的自我,重新活一回,以补救以往的过失和遗憾,却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情感和需求,不顾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
而当孩子不听话,或不愿按照母亲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循规蹈矩时,母亲就会原形毕露,恨之入骨,咒骂孩子“狼还不吃你”,“死还不死”.因为母亲发现这孩子不仅不是自己,而且根本不愿替自己走完理想中的后半生.
爱和被爱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母亲对子女的爱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爱的需求!
二.母爱的愚蠢性
感情使人愚蠢,同样,母爱使母亲愚蠢.
亲自为孩子辅导功课,查找资料,并督促其学习的家长们,忘掉了对学习自觉性的培养,更想不到自觉性的形成是在理想、责任心和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下逐渐培养起来的.由于母爱的深重,竟连金子和点金术,吃鱼和捕鱼技术的辨证关系都不懂了.
一位五十多岁的母亲替三十几岁的儿子洗衣做饭,找工作,是因为儿子担小,没本事.却认识不到儿子的无能是自己的过度呵护造成的.
一名有着严重自卑心理和交往障碍的高中学生,母亲却因为其学习成绩差而焦虑不安,好象一个傻子或病人,只要有了大学文凭就可以衣食无忧,万事大吉了.
有多少母亲是因为掌握了教子方法才做母亲的,可又有多少母亲愿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儿童心理知识呢?
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亲用自己的性格、情绪和偏激观念去进行的.
三. 变态的母爱
一位幼年期在恐惧和不安中长大的母亲,成年后又遭婚姻变故,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使得她只能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亲人—女儿身上,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女儿的关爱、呵护和教育之中,营养惟恐不足,身体惟恐不适,学习惟恐不好,出门惟恐受气。
女儿17岁还在上高中的时候,由于学习成绩不突出,就想方设法给女儿搞了一个内招指标,提前就业了。当女儿流露出希望独立,自理的想法时,就下意识地流露出自己的孤独无助,恐慌与不安。在女儿到了找对象,谈恋爱的年龄时,母亲提前进入临战状态,并亲自出马,必保万无一失。在女儿提出对现有工作不满,打算外出深造,重新就业时,母亲又惊恐万状,百般阻挠。当女儿到了28岁,仍然没有找到男朋友时,母亲仍百般挑剔,决不放权与女儿。当女儿形成内向、胆小、不善交往、不会做主等缺点时,母亲认为女儿有了心理障碍,再找心理医生。
其实,该看心理医生的是母亲自己!该重新接受教育的是母亲自己!
一位父亲经常给女儿灌输“性是肮脏的东西”的偏见,到了青舂期,这位孩子开始排斥性,认为无性才是纯洁的.有一次,孩子不幸遭流氓强奸,于是认为自己不再纯洁,没脸见人,于是心生绝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残害女儿的不仅是流氓,父亲也有一定的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