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

眼见我所闻耳闻我所见 手写我所感心感我所写
个人资料
正文

古文近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2011-01-02 09:09:06) 下一个

古文近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假仙真人,201111日)

从古文到白话文,本质上是一种翻译。翻译界有个说法,就是诗不可译,指的是诗词翻译很难在形、意、神、韵等方面全部兼顾。把这个说法套用到古语经典上,就是经不可译。

古语经典,人人都熟悉,人人都理解,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却差异很大,甚至截然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

1.    古文不加标点。不同的断句和不同的语气,带来不同的理解。
2.    古文一字多义。文字的多义性,导致古文的多义性。
3.    古文文字概括。古文简练,文字含意丰富,现代文字难以兼顾。

本系列注重探索古人的原意,同时也注重探讨现代人对古文经典的理解和解读。


《论语
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般的解读,前半句是“子路啊,我告诉你怎样才算是知道吧。”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是指示代词,指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相当于“这”。那“这”到底是什么?“这”是自己的慎独修养,还是对他人的襟怀坦白?“这”是对言谈的要求,还是对举止的要求呢?不同的语境,决定了后半句的不同解读。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

这是自己对自己说的,即要真诚地面对自己,自我省察,认清自己,正视自己,不能自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是个聪明人。


【译文】“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聪明。”

这是劝人的处世箴言,要待人以诚,与英文中”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意思相类。这之所以说是聪明,就在于时间久了,大家都会信任你。这是因为大家都相信“日久见人心”的道理。这句话是对不那么聪明的人来说的,可以说是不聪明人的最聪明做法。


总的来说,这两个释义是同一层次的,甚至可以说都是流于表层。任何话语,都可能在表层之下另有深意,孔子的这句话可能也不例外。


【译文】“该知道的可说知道,不该知道的则说不知道。这是智慧。”

这是明哲保身的处世箴言。该知道的,你说不知道,是要丢乌纱帽的。不该知道的,你说知道,是要掉脑袋的。自己对外人说什么,取决于环境对自身的要求,而非取决于自己的真实情况。


【译文】“该说知道的可说知道,不该说知道的则说不知道。这是智慧。”

这是最高的生存法则。自己对人说什么,取决于说话对象和当时环境,而非取决于自己的真实情况。就算你知道,如果问你的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按照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须知,见人要说人话,见鬼要说鬼话,夏虫不可以语冰也。

上面这些解读,都是认为最后一个“知”与前面的“知”在意思上不同,解为“智”。其实,这个“知”,也完全可能与前面的“知”同义。


【译文】“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是真知。”

所谓真知,就是知“道”,指的是知人、知己、知时、知势,不是片面的、局部的“知”。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容易形成自我膨胀的心理,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以至于恃才傲物。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斤两,才会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大家风范。

从句式上讲,“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是可能的,是有过先例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里的“过”,就是同一个意思,后一个是强调,指“真正的过错”。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这里的“耻”,也是同一个意思,最后一个“无耻”是强调,指“真正的无耻”。


孔子的只言片语,现在越挖越深,真个微言大义啊。那原意呢?孔子当初也可能不过是说了句家常话,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都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实话说来,别不懂装懂。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我这篇短文,你也算是读过了,那你都读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实话说来,别不懂装懂。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