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

眼见我所闻耳闻我所见 手写我所感心感我所写
个人资料
正文

为余秋雨声辩:02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2007-01-25 23:15:47) 下一个

为余秋雨声辩:02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作者:假仙真人,200697日)

先生在《借我一生》中写道:
    因为这个藏经洞藏下了中华文明最辉煌的年月,又被发现于
    中华民族最悲哀的时刻。它发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晚春季
    节,与八国联军发起向中国的攻击几乎同时。焚烧圆明园的
    烈焰即将腾起,远远地照见沙漠深处的这个洞窟……
在《千年一叹》中写道:
    敦煌藏经洞发现前的八十天,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
    园,中国文明刚刚蒙受过奇耻大辱。

金先生指出:
    英法联军于1860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于1900815日攻占北京。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622日。

金先生的史学常识记得很清楚,时间数据也可以查实。余先生对于敦煌藏经洞发现时间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烧圆明园时间的先后次序,即使在上面两处也互相颠倒了。尽管后来八国联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但是人们提到火烧圆明园,一般确实是指英法联军的暴行。

余先生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写呢?我认为,可能只有这样写,余先生认为才有最大的震撼力,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一边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中华宝藏的发现,另一边是圆明园的火烧,中华瑰宝的毁灭,同时发生,遥相呼应,遥相映照,遥相衬托。这是多么令人振颤的画面,又是多么富有戏剧效果的事件,世间的悲喜剧同时上演。

“八国联军”的选用,也应该是精心考虑的结果。八国联军正好是那一年攻占北京,也曾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比英法联军更具象征意义,也更为人所知;八国联军,代表了整个西方世界,是野蛮的西方文明对伟大的东方文明的摧残、蹂躏和毁灭。这这种情况下,选用英法联军则属不智,不符合文化大散文的大。

这里插几句话,提一下法国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暴行的谴责,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的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如果要修改的话,这个相对好改一些。余先生如果不原意改,那可能有双方较劲的因素在里面。人都是有脾气的。有时,你越想让我改,我就偏不改。我家小孩子就有这个毛病,你犟,他比你还犟。哪位网友有高招,说说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小儿下周就要开始上小学了。

假仙真人语录:
文化大散文,讲究的是文笔华丽,追求的是气势恢宏。叙事,只为后文的议论感慨起铺垫作用,因此事例中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应按行文的需要选取剪接,取之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史实,以至高、至大、至强、至美为标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