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与“龙”“凤”“龟”“貔貅”并称为五大瑞兽。
据《瑞应图》记载:麒麟长着羊头,狼的蹄子,头顶是圆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说文解字·十》记载:麒麟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状,还长着龙鳞和一只角。
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在日本将“麒麟”指成“长颈鹿”,管 “长颈鹿”叫 “麒麟”(Kirin)学名: 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哺乳綱偶蹄目(鯨偶蹄目偶蹄類)。中国人幻想几千年的麒麟,2020年的日本大河剧《麒麟来了》是日本秉持中国习俗,认为在君主施行仁政的时代,一定会出现麒麟祥瑞,剧中的麒麟就是指辅佐君主的明智。古代中国幻想出来的圣兽,历朝皇帝都想要麒麟降世,以此证明自己的统治英明神武。但谁也没见过麒麟长什么样。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郑和还真找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模样和中国人幻想的麒麟相似,即长颈鹿,它被明人认为就是圣兽麒麟,由此引发出麒麟之贡。宋明以前很少见到关于长颈鹿的记载。至宋代,北宋邢昺的《尔雅疏·释麟》中有“麟,麇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这说的可能就是长颈鹿。
麒麟是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动物,而长颈鹿是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两者虽然在外形上有所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中国的汉字共有十余万个,目前正在开发的《中华字库》工程将收编所有的中国汉字。目前可供全球信息交换使用的国际标准万国码6.2版含有7.68万以上汉字。国务院2013年8月19日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有8105个简体汉字,但至今国内的网页还存在249个通用规范汉字不能显示和使用的通病。
日本有“当用汉字”,日本的国语实施措施之一。规定《当用汉字表》公布的1850个汉字,为现代日本国语中日常使用的汉字书写范围。政府采用国语审议会回复文部大臣的方案,于昭和二十一年(1946)11月以内阁告示公布。二十四年(1949)公布《当用汉字字体表》,规定字体。昭和二十三年(1948)2月及四十八年(1973)6月改定公布《当用汉字音训表》,规定音训。上述各表于昭和五十六年(1981)10月全部废除改为《常用汉字表》。
当用汉字’主要是由汉字中使用率高的字所构成,作为公文和媒体等等文字的表示范围之用。同时,部分笔划复杂的传统汉字,也尝试由一般文献记载使用、笔划简化的“略字”所取代。
日本表音主义者认为汉字数目太多,不利学习,因此强硬地主张应该完全废除。因此实际以文部省为中心,尝试限制汉字的使用。但是由民间与文字和语言学者的反对声浪,相当的强烈,改革无法进行。然而因为同盟国占领下,国语、国字的改革议题和社会的混乱,形成了改革的共识。于是由表音主义者主导,以将来废止汉字使用为前提,而制定了这个‘当用汉字’的政策。
然而,《当用汉字》本身,对于汉字存续的两派也有相当的疑虑,可以说是一个妥协性的内容。因此,对于表音主义者与表意主义者来说,既没有积极的拥护,也没有积极的反对。表音化与表意化的议题仍然持续着,如此实行了35年而未曾修定。
1981年,内阁公告了仅仅作为目标而非强制的《常用汉字》,废止了《当用汉字》简化与限用汉字的政策。
当用汉字中因为包含许多日本独有的简化汉字,对于阅读古典的古籍原著便有了困难。同时,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地方中,中国大陆通过汉字简化而改用简体字。因此,汉字在各地不再统一。仍使用传统汉字的地方则有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的社会区域。
日本的一些经常使用的“汉字”对中国人来说反而有些陌生。上下文连接起来知其意却不知之所以用其字。发”新発売”(shinhatsubai),意思是“开始对外销售”,这里的“発”字即不使用汉语的简体字“发”,也不使用台湾的还使用的繁体字“發”,而是日本式的当用汉字“発”。“壳”,看起来近似“壳”和“壶”,而与中国使用的“卖”和台岛使用的“賣”字相去更远。
以下几个日本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与中文的汉字相同而意思部分或完全不一样。表面看来如“生僻字”。
日本的“匂”(Nioi)字表示气味与香味,气息等意思。English:fragrance, smell。【匂油】Nioiaburi塗有香料的髪油、【匂威】Nioinoi 鎧(yoroi)甲之威、
【匂香】 Nioiga气味与香味、【匂紙】 Nioigami滲有香料等气味的化妆(化粧)紙。
在汉语中“匂:”字读音x:iōng ,从勹、从匕。“象人曲形,有所包裹”是“勹”之范式,“反人。相与比叙”是“匕”之范式。勹、匕两范式叠加。人身包裹能生育养育的部分为匂之范式。古同“匈”。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匈”的本义是胸膛,心胸。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胸”。借作“凶”时,指饥荒。也指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匈奴。
日本的“喰”字(kurau,kui),使用于俗成的“吃”,“立喰”(站着食用),“漆喰”(shikkui,硝石灰添),sanshoukui【山椒喰】鳥。
shikkui【漆喰】 “石灰”的唐音、shiroshikkui【白漆喰】 顔料
sendaimushikui【仙台虫喰】、namakoshikkui【海鼠漆喰】、bakurou【博労/馬喰/伯楽】、 hishikui【鴻/菱喰】、mokujiki【木食/木喰】
“喰”字:读音cān,古同“餐”,吃,吃(饭)。读音sūn,古同“飧”,简单的饭食。
日本的“咲(saku)字表示“花开”、“盛开”、英文“bloom”等意思。遅咲(Osozaki)。 戯咲(gishou)、狂咲(kuruizaki)、咲溢、咲初(sakisomeru)
中文在汉语中的的“咲”字:读音xiao,露出喜悦的表情,发出高兴的声音。咲,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xiào,为“笑”的异体字。
水客莫惊咲云间比翼多。
特指闭着嘴巴的笑,可理解为“笑不露齿”或“笑而不语”。《集韵》笑古作咲。或省作人字下面一个关字。
日本的“囲”(kakoi)字表示:围棋,周围,范围的“围”字在日本有irori(囲炉裏)、igo(囲碁);
中文里的“囲”字:读音tōng,意为“策”;又读音wéi,古同“围”,
日文的“挨拶”只有公开场合或舞台上的致词、演说,以及对他人回应的礼貌表达。(aisatsu)。英文 “greeting”的意思。
在汉语中的“拶”,读音zā,逼迫。读音zǎn古代酷刑。用绳穿五根小木棍,套进手指用力紧收。2.酷刑刑具。一种酷刑,使用木棍或类似物体夹犯人的手指或脚趾,通常在木棍中穿洞并用线连之,将受刑人的手、足放入棍中间,在两边用力收紧绳子。拶刑多用于女犯人,很容易导致双手残废。因古代女子缠足,故而很少对女性双足施用拶刑。zǎn古代酷刑。用绳穿五根小木棍,套进手指用力紧收。2.酷刑刑具。
挨拶,读音是āi zā。亦作挨匝。
挨拶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其本义是指人群拥挤,形容人们身体相互摩擦挤压或互相推搡前进的状态。这一义项在唐宋时期的诗歌、小说中时有出现,后来脱离佛教背景后,“挨拶”一词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问答往来”,进一步发展为日常生活中的“寒暄”、“打招呼”、“问候”等含义,正式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在日语?中,“挨拶”不仅指人群拥挤,还广泛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日常问候和寒暄。在日本社会礼仪中,正确的问候方式包括适当的眼神交流、正确的鞠躬时机、保持微笑等,这些都是表达尊重和礼貌的重要方式。
日文的”尻”(shiri)字:读音kāo,⒈ 屁股,脊骨的末端:尻骨(坐骨)。⒉ 家畜外形部位名称(以髋骨、荐骨和部分尾椎骨为基础,前连腰,下接股。是推动后股运步的重要部位)。这个尻字非常常见在很多地方的日常口语中,比如说“尻子”是关中方言的土话,也叫“钩子”,指的是人,猪,牛马羊的屁股等。 “尻子客”表达的意思就是阳奉阴违的人。
日文的“毬”(mari),中文的毬:读音qiú。球的异体字。部首为毛部,字义为一种古代游戏时所用的圆球,泛指圆形成团的物体。 (1) 鞠丸,皮丸 [ball]。古代充填毛的皮球。如:毬头(毬队主要队员) (2) 泛指球形物。玉毬、绣毬、毬子,皆菊名。见《范成大·菊谱》。 《集韵》或从皮作皳。
人生识字糊涂始:“幽婉”,“玲珑”,“蹒跚”,“嗫嚅”,“峻嶒”,“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