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3)
2023 (410)
屈原,“屈冤”的“反面教员”
越说自己清白的人越难说清,越说自己没醉的人可能已酩酊!
历史上的屈原实际上多称为“屈平”,本姓“芈”,可能太屈冤了吧后人均称“屈原”,屈平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家。
关于屈原各有各的说法,被各朝各代为政者利用。究竟历史上的屈原这个人物是个什么形象,诸多说法、莫衷一是。
至少千百年来,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多数说法将屈原当作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也有象胡适这样的学者研究认为,屈原这样的人物本来就不存在,是后来虚拟的一个为统治阶级建立忠君爱国思想教育体系的一个特型人物。
也有日本学者指出,所谓屈原的著作中许多作品是当时不同作家的“博客”一样的零星作,以“屈原”这个帐号登录收集在其名下。自从屈原以后才有以诗人为代表的诗赋的发表。
文学作品有作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吴承恩的《西游记》在唐僧取经的《西行漫游记》上有许多添枝加叶的成分。连最主要的主人公“孙悟空”都是推理想象出来的。源于唐玄奘在去印度取经途中收了一个外国人的徒弟,西域的外国人叫“胡人”,弟子也是僧人,就是“胡僧”。便由“胡僧”发音联想到了谐音的“猢狲”,猢狲就是“猴子”,而且猢狲这猴子就索性姓“孙”的“猴子”,由此演变而成“孙猴子”、“孙悟空”……。
为了政治需要中国当年的“李玉和”、“杨子荣”、“刘文学”、“欧阳海”都是创作出来的人物,是塑造的人物典型,为当时政治宣传服务。尤其在信息交流非常闭塞的古代,一旦一个形象被定型,就是流传千古、成为千百年后的“历史”人物了。
粗线条地说,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想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 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这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屈原和楚王同姓, 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楚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据此,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屈原以死谏楚王。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抵御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 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屈原在《离骚》篇末 有“吾将从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最近,还有人对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并非死于自杀,而是被谋杀。屈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他写过大量的情诗,人们从其中《湘夫人》这篇文章中“演绎”出了屈原的“谋杀”案件。
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过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湘夫人”有着惊人的美貌; “湘夫人”是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制约的女人,她不能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而标题“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国,“夫 人”就是妻子。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了 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禁不住的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 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绑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 酷的历史悲剧。
而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和包粽子是不是也在暗示当时的追杀情景呢,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没有历史资料证明的历史都是一些传说。是传说总会一步一步地变形。
与屈原同时代的张仪、楚怀王等各种人物场景中偶尔穿插有屈原的身影。
屈原蹈江自杀和他杀都与其自身的性格不无关系,太耿直不善屈伸,不会保全自己和委曲求全顾大局,孤高洁癖、眼里容不下渣滓和沙粒。
从楚国人角度看和秦国角度来看同一人物的形象截然不同。屈原本人还是有相当残酷的一面,例如建议楚怀王将张仪用九鼎蒸杀之。对敌人是残酷、严若冰霜的,当然敌对者对他也是竭尽诽谤谗言,让他郁郁不得志。然而无论多大的不平,选择自杀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略)。
我爱国,国不爱我,我就跳河自杀,如果国人都这样简直就是“国将不国”了!后来的智者李白、陆游、苏东坡等就吸取了屈原的教训,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中国的文化增添了许多物价的瑰宝……(略)。
个个因为自己是国王或者是皇亲国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