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国际银行家是怎样控制米国的 (2)- 私有的中央银行

(2007-01-30 20:48:53) 下一个
国际银行家是怎样控制米国的 (2)- 私有的中央银行

Fed Reserve Bank - Not federal, have no reserve.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
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沦为最糟糕地统治
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见,不再拥有司法定罪权,
不再是那个多数选民选择的政府,而是在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
的政府。

这个国家的很多工商业人士都畏惧着某种东西。他们知道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是如此的有
组织、如此的悄然无形、如此的无孔不入、如此的互锁在一起、如此的彻底和全面,以
至于他们不敢公开去谴责这种权力。"[3.1]


米国第28届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

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
银行。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

多数中国政府的官员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米国政府发行着美元,实际情况是,米国政府根本
没有货币发行权!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米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
的发行权。米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米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
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美联储"的性质和来历在米国的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中,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区"。
媒体每天可以长篇累牍地辩论"同性恋婚姻"这类无关痛痒的问题,而对
到底谁控制着货币发行,这样一个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分钱收入、每一项贷
款利息支付的"利益攸关"的问题,几乎只字不提。

读到这里,如果您有吃惊的感觉,说明这一问题是重要的,而您居然不知道。这一章将
讲述被米国主流媒体刻意"过滤"掉的美联储成立的辛秘,当我们拿着放大镜,用慢镜头
回放这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最后关头时,事件发展将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

1913年12月23日,米国民选政府终于被金钱权力所颠覆。1. 神秘的哲基尔(
Jekyll)岛

1910年11月22日夜, 纽约城外一节完全密封的火车车厢里,所有的车窗全部被窗
帘严密地遮挡住,列车缓缓向南驶去。车厢里坐着的全是米国最重要的银行家,没有任
何人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列车的终点是数百英里之外的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

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是一群米国超级富豪拥有的冬季度假胜地,以JP摩根为首的大腕们
成立了一个哲基尔岛打猎俱乐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财富聚集在这个俱乐部会员的手中
,会员身份只能继承,不可转让。此时,该俱乐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乐部场所大
约两个星期,所有会员不能在这段时间内使用会所。会所的所有服务人员全部从大陆调
来,对所有到达会所的客人一律只称呼名,而绝对不能使用姓氏。会所周围50英里的范
围内被确保不会出现任何记者。

当一切准备就绪,客人们出现在会所中。参加这个绝密会议的有:

尼尔森.奥利奇(Nelson Aldrich),参议员,国家货币委员会(National Monetary
Commission)主席,尼尔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皮亚特.安德鲁(A. Piatt Andrew),米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弗兰特.范德里普(Frank Vanderlip), 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总裁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亨利.戴维森(Henry P. Davison), J.P 摩根公司高级合伙人

查尔斯.诺顿(Charles D. Norton), 纽约第一国家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总裁

本杰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 J.P 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罗.沃伯格(Paul Warburg),德国犹太移民,1901年到米国,库恩雷波公司 (Kuhn
Loeb and
Company)的高级合伙人,英国和法国的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代 理人,美联储的总设计师
,第一任美联储董事。

这些重要人物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岛,对来此打猎毫无兴趣,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一份
重要的文件: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

保罗.沃伯格是银行方面的高手,精通几乎所有的银行运作细节。当其他人有各类问题
时,保罗不仅耐心解答,更是滔滔不绝地讲解每一个细节概念的历史渊源。所有的人无
不为他在银行方面的渊博知识所折服。保罗自然成为文件的主要起草者和解释者。

尼尔森.奥利奇是所有人中唯一的外行,他负责要让文件内容符合政治正确的要求,能
够在国会被接受。其他人则代表不同的银行集团的利益,他们围绕着保罗提出的方案细
节进行了长达9天的激烈争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由于1907年银行危机以来,银行家在米国人民心目中形象太差,以至国会议员没有人胆
敢公开支持由银行家参与制定的法案,所以这些人不远千里从纽约躲到这个僻静的小岛
来起草这个文件。另外,中央银行这个名称过于树大招风,自杰弗逊总统以来,中央银
行的名称始终与英国的国际银行家阴谋联系过紧,所以保罗建议用联邦储备系统(
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称来遮人耳目。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银行的职能,和英格兰银
行一样,美联储被设计成私人拥有股份,并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与第一银行和第二
银行不同的是,美联储的股份构成中,原来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将成为一个"
纯粹"的私有中央银行。

为了使联邦储备系统听起来更有欺骗性,在谁控制美联储的问题上,保罗巧妙地提出"
国会控制美联储,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但是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
接控制。"

后来,保罗在最后的版本中改为"董事会成员由米国总统任命",但是董事会的真正功能
由联邦咨询委员会(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制,联邦咨询委员会与董事会定期开会"讨论"工作。联邦咨询委员会成
员将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决定,这一点被有意的向公众隐瞒了。

另一个保罗要应付的难题是如何隐藏纽约的银行家将主导美联储这个事实。19世纪以来
,米国中西部广大中小商人,农场主饱受银行危机的浩劫,对东部银行家深恶痛绝,这
些地区的议员不可能支持纽约银行家占主导的中央银行。保罗为此设计了一套12家美联
储地区银行构成整个系统的天才解决方案。在银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米国货
币和信贷发放高度集中在纽约地区这一基本情况下,提议建议各地区联储银行只不过是
给人造成中央银行的业务并没有集中在纽约的假象罢了。

还有一个体现保罗深谋远虑之处的就是将美联储总部设在政治首都华盛顿,而有意远离
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纽约,以进一步分散公众对纽约银行家的顾虑。

第四个保罗的困扰是如何产生12家地区美联储银行的管理人员,尼尔森.奥利奇的国会
经验终于派上了用场。他指出中西部的议员普遍对纽约银行家有敌意,为了避免失控现
象,所有地区银行的董事应该由总统任命,而不要由国会插手。但是这造成了一个法律
漏洞,宪法第一章第八节明确规定由国会负责管理发行货币,将国会排除在外,意味着
美联储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宪法。后来果然这一点成为了很多议员攻击美联储的靶子。

在经过这一番颇具匠心的安排以后,该法案俨然以模拟米国宪法分权与制衡的面目出现
。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真是滴水不漏的设计!



2. 华尔街七巨头:美联储的幕后推手


"华尔街的七个人现在控制了米国大部分基础工业和资源。其中JP摩根,杰姆斯.希尔,
乔治.贝克(纽约第一国家银行的总裁),属于所谓摩根集团;其余四人,约翰.洛克菲
勒,威廉.洛克菲勒,杰姆斯.斯蒂尔曼(国家城市银行总裁),雅各布.谢夫(库恩雷
波公司),属于标准石油城市银行集团。他们所构成的资本的核心枢纽控制着米国。"

约翰.穆迪(著名的穆迪投资评估体系的创始人)
1911


华尔街的七位大腕们正是建立美联储的真正幕后推手。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欧洲的罗斯
切尔德家族的秘密协调最终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在米国的翻版。


摩根家族的兴起

摩根银行的前身是不太为人所知的英国乔治.皮博迪公司(George Peabody and
Company)。乔治.皮博迪原是米国巴尔的摩的一个干货商,在发了一些小财之后,于
1835年来到英国伦敦闯世界。他瞧准了金融行业是个发财的行业,就开始在伦敦和一些
商人一起做起承兑银行(Merchant
Bank)的生意,这是当时的一种非常时髦的"高级金融"(HighFinance)业务,客户主要
包括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们。他们提供国际贸易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经营大宗商品
,这就是现代投资银行的前身。

乔治.皮博迪通过巴尔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在英国分号的引荐,很快打入了英国的金融
圈子。不久,乔治.皮博迪非常吃惊地收到内森.罗斯切尔德男爵的邀请前去做客。诚惶
诚恐的乔治.皮博迪觉得能被名震世界银行界的内森请去做客,就好像天主教徒被教皇
接见一般荣幸。内森开门见山地提出希望乔治.皮博迪帮他一个忙,做罗斯切尔德家族
的秘密公关代理人。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在欧洲巧取豪夺,虽然家财万贯,可也被很多
人痛恨和鄙视。伦敦的贵族阶级就不屑于与内森为伍,屡次三番地拒绝内森的邀请,虽
然罗斯切尔德在英国势力很大,但始终有些被贵族孤立的感觉。内森看中乔治.皮博迪
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为人谦和,人缘颇佳,又是米国人,今后还可以派上大用。乔治.皮
博迪对内森的提议自然是满口应承,一应公关开销全由内森买单,乔治.皮博迪的公司
很快就成为伦敦著名的社交中心。特别是每年7月4日在乔治.皮博迪家举办的米国独立
节宴会,更是伦敦贵族圈子里的一件盛事[注3.2]。客人们可能没有想到,富丽堂皇和
气派奢华的招待开销,岂是一个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所能负担得起的。

直到1854年,乔治.皮博迪还只是一个百万英镑级别的银行家,在短短的6年之内,他却
发了一笔近2000万英镑的横财,一举成为米国重量级的银行家。原来在罗斯切尔德家族
策动的米国1857年经济危机中,乔治.皮博迪由于大量投资在米国铁路债券和政府债券上
,当英国的银行家突然狂抛和米国沾边儿的一切债券时,乔治.皮博迪也被深度套牢。
奇怪的是,英格兰银行在他濒临破产边缘的时候,仿佛天使从天而降,紧急提供了80万
英镑的信用额度,不仅把他从死神身边夺了回来,更鬼使神差般地使一贯极端谨慎和早
已失魂落魄的乔治.皮博迪赌出全部身家,大笔吃进被惊恐万状的米国债券投资者当作
垃圾抛售的各类债券,
1857年的危机全然不同于1837年的10年萧条,仅一年时间,米国的经济就完全走出衰退
的阴影。结果,乔治.皮博迪手中的米国债券使他很快成为超级富豪,这与1815年内森
的英国国债战役惊人的相似。在没有内线准确信息的情况下,刚从破产噩梦中惊醒过来
的乔治.皮博迪,是断然不敢大量吃进米国债券的。

乔治.皮博迪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
青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伙。在乔治.皮博迪退休以后,朱尼 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并将公司
改名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仍然设在伦敦。后来,朱尼厄斯的儿子JP摩根接掌了
公司,后来他将米国的分支改名为JP摩根公司(J.P. Morgan and Company)。
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伦敦与罗斯切尔德家族会面,摩根家族完全继承
了乔治.皮博迪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关系,并将这种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880年
,JP摩根开始大量资助重组铁路公司的商业活动。

1891年2月5日,罗斯切尔德家族和英国的其他一些银行家成立了秘密组织"圆桌会议集
团",米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牵头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米国的"
圆桌会议集团"更名为"外交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国改为"皇家国际事务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两国政府的许多重要官员就是从这两个协会中被 挑选出来的。

1899 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到英国伦敦参加国际银行家大会。当他们回来
时,J.P.摩根已经被指派为罗斯切尔德家族在米国利益的首席代理人。伦敦会议的结果
就是,纽约的J.P.摩根公司,费城的佐格索公司,伦敦的格伦费尔(Grenfell)公司,
巴黎的摩根.哈杰斯.希公司(Morgan
Harjes Cie),德国和米国的沃伯格 公司(M.M. Warburg Company),和罗斯切尔德
家族完全联系在一起了。"[注
3.3]

在1901年,J.P.摩根以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
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巨无霸,米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JP摩根被当时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据国家
临时经济委员会(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 )的报告,他仅拥有自己公司 9%的股份。看来,声明
赫赫的摩根还只是一个前台人物。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约翰.洛克菲勒在米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被人们冠以"最冷酷无情的人"
。他的名字自然是和大名鼎鼎的标准石油公司密不可分的。他的石油生涯开始于米国内
战时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米国标准石油公司时,生意做得仍然属于一
般水准。自从得到克里夫兰国家城市银行的一批种子贷款后,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尤其是在恶意竞争方面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炼行业中,
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炼虽然短期利润极高,但由于没有控制的激烈竞争,终将陷入自杀
般的恶性竞争。办法只有一个,毫不留情地消灭竞争对手,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体方法是,首先由其控制但不为人所知的中间公司提出低价现金收购竞争对手,如果
遭到拒绝,竞争对手将面临惨烈的价格战,直到对方屈服或破产。如果还不奏效,洛克
菲勒最后将祭出拿手绝招:暴力破坏。殴打竞争对手的工人,放火焚烧对手厂房等,几
个回合下来,幸存者寥寥无几。如此霸道的垄断行为,虽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愤,但也招
来了纽约银行家的高度兴趣。酷爱垄断的银行家非常欣赏洛克菲勒的实现垄断的高度执
行力。

罗斯切尔德家族一直煞费苦心想控制日益强大的米国,但屡屡失手。控制一个欧洲的国
王比控制一个民选政府要简单得多。米国内战以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开始部署控制米国的
计划。在金融业,有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司,在工业界还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代理
人选,洛克菲勒的所作所为,让罗斯切尔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面给予大量输
血,洛克菲勒的实力会远远超出小小的克里夫兰地区。

罗斯切尔德家族派出他们在米国最重要的金融战略家库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谢夫(
Jacob Schiff)。
1875年,雅各布.谢夫亲赴克里夫兰去指点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扩张计划。雅各布.谢夫带
来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于罗斯切尔德此时通过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
司已经控制了米国95%的铁路运力,雅各布.谢夫拟定了一个由影子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
出面,给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运费折扣,在这个运费折扣压力之下
,没有几家炼油公司还能够继续生存。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垄断了米国石油行业,成了
名符其实的"石油大王"。

雅各布.谢夫(Jacob Schiff):罗斯切尔德的金融战略家

罗斯切尔德家族和谢夫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上溯到1785年,当老罗斯切尔德举家搬
到法兰克福的一幢五层楼房时,与谢夫家族合住了多年。同为德国犹太银行家,两家有
长达百年的通家之好。

1865年,当年仅18岁的雅各布.谢夫在英国罗斯切尔德银行见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来到
米国。在林肯总统被刺杀之后,雅各布将协调在米国的欧洲银行家代理人之间的利益,
共同推动建立米国的私有中央银行制度。他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发现、培养欧洲银行的
代理人,并将他们输送到政府、法院、银行、工业、新闻等各种重要的位置上,以待时机。

1875年1月1日,雅各布加盟库恩雷波公司,并从此成为公司的核心。在强大的罗斯切尔
德支持之下,库恩雷波公司最终成为米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


杰姆斯.希尔(James J. Hill):铁路大王

铁路的建设是严重依赖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础行业,米国庞大的铁路工业的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是仰赖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资本市场的金钱才得以实现的。控制米国铁路债券
在欧洲的发行,就成为掌握米国铁路工业命脉的直接手段。1873年由于国际银行家们对
米国突然实施金融紧缩,狂抛米国债券,米国铁路债券也未能幸免。当危机结束的1879
年时,罗斯切尔德家族已成为米国铁路最大的债权人,只要他高兴,可以随时掐断任何
米国铁路公司的金融命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靠汽船运输和煤矿起家的杰姆斯.
希尔必须投靠在金融家的旗下,才可能在铁路行业惨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壮大,摩根正是
他的背后金融靠山。在摩根的大力扶持下,利用1873年危机后大量铁路公司倒闭的机会
,杰姆斯.希尔实现了迅速兼并和扩张的计划。

到1893年,杰姆斯.希尔拥有横贯米国大陆的铁路梦想终于实现了。在争夺中西部铁路
控制权时(Chicago, 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杰姆斯.希尔遭遇到 了强大的对手,由洛克菲勒财团支持的太平
洋联合铁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 向他发动了突然袭击。太平洋联合铁路的总裁哈里曼开始秘密收购杰姆斯.
希尔控制的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的股票,当杰姆斯.希尔惊觉即将失去控制权时,哈里曼还差40000股就大功告
成了。杰姆斯.希尔立即向正在欧洲度假的后台老板摩根紧急求救,摩根马上指令手下
反击洛克菲勒的挑战。一时间华尔街烽烟四起,对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股票的争夺达到
了白热化的程度,每股价格一度达到1000美元的天价。

两强相斗必有一伤,最后国际银行家们不得不出面调停,达成的最终结果是成立一家新
的控股公司,北方证券公司(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两强共同控制米国北方的铁路运输。在公司成立当天,麦金利总统被刺杀,
副总统老罗斯福继任。在老罗斯福的强力反对下,北方证券公司被米国1890年通过的《
谢尔曼反垄断法》强制解体。受挫之后,杰姆斯.希尔的发展方向掉头向南,收购了从
科罗拉多直抵得克萨斯的铁路。到1916年去世时,杰姆斯.希尔积累了5300万美元的财
产。


沃伯格(Warburg)兄弟

1902年,保罗和费里克斯兄弟从德国法兰克福移民到米国。出身于银行世家的两兄弟,
对银行业务十分精通,尤其是保罗,堪称当世金融顶尖高手。罗斯切尔德非常看重保罗
的天分,特意从欧洲战略联盟的沃伯格家族银行(M.M.
Warburg and Co)将两兄弟抽调到急需人才的米国战线。

此时,罗斯切尔德家族在米国推行私有中央银行的计划已近百年,始终起起伏伏没有最
终得手。这一次,保罗将承担主攻任务。在抵达米国不久,保罗加盟先头部队
雅各布.谢夫(Jacob Schiff)的库恩雷波公司,并娶了谢夫妻妹的女儿,费里克斯 则
娶了谢夫的女儿。

老罗斯福和威尔逊总统两朝金融顾问加里森(Colonel Ely Garrison)指出:"在
奥利奇计划在全国招致愤恨和反对的情况下,是保罗.沃伯格先生把美联储法案重新组
合起来的。这两份计划的背后的天才智慧都来源于伦敦的阿尔弗雷德.罗斯切尔德。"


3. 策立美联储的前哨战:1907年银行危机

1903年,保罗将一份如何将欧洲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介绍到米国的行动纲领交给雅各
布.谢夫,这份文件随后又被转交给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后来的花旗银行)总裁杰姆斯.
斯蒂尔曼和纽约的银行家圈子,大家都觉得保罗的思想真如醍醐灌顶,使大家顿开茅塞。

问题是米国历史上反对私有中央银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间力量相当强大,纽约银行家在美
国工业界和中小业主的圈子里口碑极差。国会的议员们对银行家提出的任何有关私有中
央银行的提案都像躲避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想通过有利于银行
家的中央银行法案势比登天。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态势,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开始被构想出来。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1907年1月6日发表了保罗的
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Defects
and Needs of Our Banking
System),从此保罗成为米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谢
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
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和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一样,银行家们早
已瞧出经济过热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泡沫现象,这也是他们不断放松银根所导致的必然结
果。整个过程形象的说就像银行家在鱼塘里养鱼,当银行家向鱼塘里放水时就是在放松
银根,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在得到大量的金钱之后,各行各业的人就开始在金钱的
诱惑之下日夜苦干,努力创造财富,这个过程就像水塘里的鱼儿使劲吸收各种养分,越
长越肥。当银行家看到收获的时机成熟时,就会突然收紧银根,从鱼塘中开始抽水,这
时鱼塘里的多数鱼儿就只有绝望地等着被捕获的命运。

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抽水捞鱼却只有几个最大的银行寡头知道,当一个国家建立了私有
的中央银行制度以后,银行寡头对放水抽水的控制就更加得心应手,收获也就越加精确
。经济发展与衰退和财富积累与蒸发都成为银行家科学饲养的必然结果。

摩根和他背后的国际银行家们精确地计算着这次金融风暴的预估成果。首先是震撼米国
社会,让"事实"说明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社会是多么脆弱。其次是挤垮和兼并中小竞争
对手,尤其是令银行家颇为侧目的信托投资公司。还有就是让他们垂涎已久的重要企业。

时髦的信托投资公司在当时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政府监管方面又非常宽松,这
一切导致了信托投资公司过度吸纳社会资金并投资于高风险的行业和股市。到1907年10
月危机爆发时,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
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摩根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在欧洲的伦敦与巴黎之间"度假",经过国际金融家们精心
策划,摩根回到米国。不久,纽约突然开始广泛流传米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
Knickerbocker
Trust)即将破产,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传染了整个纽约,
惊恐万状的存款市民在各个信托公司门口彻夜排队等候取出他们的存款。银行则要求信
托公司立即还贷,受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Margin
Loan),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到10月24日,股市交易几乎限于停盘状态。

摩根此时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了,当纽约证交所主席来到摩根的办公室求救时,他声音
颤抖地表示如果不能在下午3点之前筹集到2500万美元,至少50
家交易商将会破产,他除了关闭股票市场将别无选择。下午两点,摩根紧急召开银行家
会议,在16分钟里,银行家们筹足了钱。摩根立即派人到证交所宣布借款利息将以10%
敞开供应,交易所里立即就是一片欢呼。仅过了一天,紧急救助的资金告罄,利息再度
疯长。八家银行和信托公司已经倒闭。摩根赶到纽约清算银行,要求发放票据作为临时
货币以因应严重的现金短缺。

11月2日星期六,摩根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计划,"拯救"仍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摩尔斯莱
(Moore and
Schley)公司。该公司已陷入2500万美元的债务,濒临倒闭。 但是它却是田纳西矿业
和制铁公司(Tennessee Coal and
Iron Company)的主要债权人,如果摩尔斯莱被迫破产清偿,纽约股市将完全崩溃,波
及后果不堪设想。摩根将纽约金融圈子里的大腕悉数请到他的图书馆,商业银行家被安
排在东书房,信托公司老总被安排在西书房,惶惶不可终日的金融家们焦急地等待着摩
根给他们安排的命运。

摩根深知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司拥有的田纳西州、亚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铁矿和煤矿
资源将大大加强摩根自己创办的钢铁巨无霸:米国钢铁公司的垄断地位。在反垄断法的
制约之下,摩根始终对这块大肥肉无法下嘴,而这次危机给他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兼并机
会。摩根的条件是,为了拯救摩尔斯莱公司和整个信托行业,信托公司必须集资2500万
美元来维持信托公司不至崩溃,米国钢铁公司从摩尔斯莱手中买下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
司的债权。焦虑烦躁的心情,濒临破产的压力,和整夜未眠的极度疲倦的信托投资的老
总们终于向摩根缴械投降。

在拿到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司这块肥肉之后,喜不自胜的摩根还有最后一关要过,那就
是对反垄断一点不含糊的老罗斯福总统。11月3日星期天晚上,摩根派人星夜赶往华盛
顿,务必在星期一上午股票市场开盘之前,拿到总统的批准。银行危机,大批企业倒闭
,失去一生积蓄的成千上万愤怒的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政权危机,老罗斯福不得不借重摩
根的力量来稳定大局,他在最后时刻被迫签下城下之盟。此时距星期一股市开盘仅剩5
分钟!

纽约股市闻讯大涨。

摩根以4500万美元的超低价吃下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司,而该公司潜在价值按照约翰.
穆迪的评估至少在10亿美元左右。[注:3.5]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熠熠夺目的崭新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
千上万破产者的废墟之上。




4. 从金本位到法定货币(Fiat Money):银行家世界观的大转变

十九世纪末以来,国际银行家对金钱的认识再一次实现重大飞跃。

原有的英格兰银行模式,即以国债作为抵押来发行货币,通过两者的死锁,实现政府举债
,银行发行货币。确保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保证了银行家不断增长的巨额收益,在
金本位体系之下,银行家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因为任何货币贬值都直接伤害了银行家的
利息实际收入。这种思路还是比较原始的放贷吃利息的办法,主要的缺点就是财富积累
得太慢,即使是用上部分准备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仍然不足以满足银行家们日渐膨胀的胃口。特别是黄金和白银增加缓慢,这
就等于给银行放贷总量设了一个上限。

二十世纪之交的欧洲,银行家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更为高效也更为复杂的法定货币体制。
法定货币彻底摆脱了黄金和白银对贷款总量的刚性制约,让货币控制更加弹性(
Elastic),也更加隐秘。当银行家逐渐明白通过无限制增加货币供应来获得的收益远比
通货膨胀带来的贷款利息损失要大得多时,他们随即成为法定货币最热烈的拥护者。通
过急剧增发货币,银行家们等于掠夺整个国家储蓄者的巨额财富,而比起原来银行强制
拍卖别人财产的方式,通货膨胀要"文明"得多,所遇到人民的抵抗也要小得多,甚至难
以为人察觉。

在银行家的资助之下,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探讨逐渐被引导到纯数学游戏的轨道上,由于
增发纸币所导致的通胀(Currency
Inflation)的概念已经在现代完全被价格 上涨的通胀(Price Inflation)理论所淹
没。

这时,银行家们手中发财致富的手段中除了原有的"部分储备金"(Fractional Reserve
)制度,
货币与国债死锁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工具:货币通胀 (Currency
Inflation)。从此,银行家实现了从黄金的卫道士到黄金的死敌这 一戏剧性的转变。

凯恩斯就通货膨胀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用这个办法政府可以秘密地和难以察觉地没收人
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

准确地说在米国使用这个办法是私有的美联储而不是政府。





5. 1912年大选烽烟



"星期二,普林斯顿的校长将会当选你们(新泽西州)的州长。他不会完成他的任期。
在1912年11月,他将当选米国总统。1917年3月,他将连任总统。他将是米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总统之一。"

1910 卢比.万斯(Rabbi Stephen Wise)在新泽西的演讲





这个后来成为威尔逊总统亲密智囊的万斯能在两年前准确预测总统大选的结果,甚至准
确预测六年之后的总统大选结果,并不是因为他的手中真有神奇的水晶球,而是因为所
有的结果都是事先银行家们精确谋划出来的。

不出国际银行家们所料,1907年的银行危机的确极大地震撼了米国社会。人们对信托投
资公司的愤怒,对银行倒闭的恐慌,与对华尔街金融寡头势力的戒惧搀和在一起,一股
反对一切金融垄断的强大民意潮流席卷全国。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德罗.威尔逊就是一位著名的反对金融垄断的活跃分子。纽约国家
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的总裁范德里普(Frank
Vanderlip)曾这样说道:"我写信邀请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参加一个晚宴并发表演
讲。为了让他知道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我提到了参议员奥利奇(Aldrich)也要到场并
发表演讲。我的朋友威尔逊博士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拒绝和奥利奇参议员同台发表
演说。"[注:3.6]

参议员奥利奇当时权倾朝野,40年的国会生涯,其中36年为参议员,又是权力极大的参
议院金融委员会的主席,身为小约翰.洛克菲勒的岳父,与华尔街银行界过从甚密。
1908年,他提议在紧急情况下,银行可以发行货币,并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券
和铁路债券作抵押。天下竟有如此好事,风险由
政府和人民扛着,好处全是银行家得,让人不得不佩服华尔街的手段。该法案被称为"紧
急货币法案"(Emergency Currency
Act),这个法案成为5年以后的美联储法案的 立法基 础。他被社会认为是华尔街的代
言人。

伍德罗.威尔逊187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深造法律,于1886年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02年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学究气十足的伍德罗
.威尔逊一贯高调反对金融垄断,自然不肯与金融寡头的代言人亲近。学术上的精深造
诣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并不能弥补他极度缺乏金融行业的知识,对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赚钱
技巧更是一窍不通。

银行家们正是看中了威尔逊的单纯而容易被利用的特点,又是社会公认的反金融垄断的
著名活动家,形象清新可人,真是一块难得的璞玉。银行家们准备在他身上投下重金,
悉心"雕琢",以备大用。

正好,纽约国家城市银行的董事克里夫兰.道奇(Cleveland
Dodge)是威尔逊在普林斯顿的大学同学,1902年威尔逊能够顺利当上普林斯顿的校长
就是财大气粗的道奇鼎力相助的结果。有了这一层不浅的关系,道奇在银行家们的策划
下开始在华尔街放风说威尔逊是一块当总统的料。

一个上任才几年的校长突然被人捧为是总统的料,一阵窃喜也是人之常情。当然被捧红
总是要付代价的,威尔逊开始背地里和华尔街黏糊起来。果然,威尔逊很快在华尔街大
佬们的扶持下,于1910年当选新泽西州的州长。

公开的场合下,威尔逊仍然义正词严地抨击华尔街金融垄断,私下里也明白他的地位和
政治前途完全要依赖银行家的势力。银行家们对威尔逊的抨击出奇地容忍和克制,双方
保持了一种微妙而不可言传的默契。

正当威尔逊声誉日隆的时候,银行家正紧锣密鼓地为他筹措竞选总统的经费。道奇在纽
约百老汇大道42号设立了为威尔逊筹款的办公室,并建立了银行账户,道奇捐上第一张
1000美元的支票。很快,道奇通过直邮的方式,迅速在银行家的圈子里征集到了大笔经
费,其中三分之二的经费来源于7个华尔街银行家。
[注:3.7]

威尔逊在获得总统竞选提名后,难耐激动的心情,他在给道奇的信中说"真是无法想象
我的高兴"。自此,威尔逊已经完全扑进了银行家的怀抱。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威尔逊
寄托着民主党的莫大希望,失去总统宝座多年的民主党对权力的饥渴和威尔逊一样强烈。

威尔逊挑战的是现任总统塔夫特,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还名不见经传的威尔逊相比,塔
夫特拥有很大的优势。正当踌躇满志准备着就任第二届总统的塔夫特表示不准备对奥利
奇法案开绿灯时,一件前所未见的怪事发生了,塔夫特的前任总统老罗斯福突然横刀杀
出,居然又要参加总统竞选,对于老罗斯福自己挑选的接班人和同是共和党的塔夫特而
言,真是天大的噩耗。当年老罗斯福迫使北方证券解体而名声大噪,享有反垄断决不手
软的胜誉,他的突然出现将会严重侵蚀塔夫特的选票。

事实上,三个竞选人背后全都是银行家在支持,只不过在三个人中间暗地偏向最具可控
制性的威尔逊罢了。在华尔街的安排下,老罗斯福果然"不小心"重创塔夫特,使得威尔
逊顺利当选。这一幕和1992年老布什被佩里抢走大量选票而意外地败于新手克林顿有异
曲同工之妙。





6. B计划


银行巨头们在哲基尔(Jekyll)岛的策划十分机密,出于严谨的职业本能,他们准备了两
份计划。第一份就是由奥利奇(Nelson
Aldrich)参议员主持的计划,负责佯 攻,以便吸引反对派的火力,共和党是奥利奇计
划的支持者。另一份被称为
"B计划"的方案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这就是后来的美联储法案,民主党是主要推动力
量。其实这两份计划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措辞有所不同而已。

总统大选也是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展开的。奥利奇参议员和华尔街的关系是尽人皆知的
事,在当时全国普遍强烈的反华尔街的氛围中,他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必然失败。而
远离权力中心已有多年的民主党,一直扮演着强烈批评金融垄断的角色,再加上形象清
新的威尔逊,这一切使得民主党所支持的美联储法案有着更大的机会被接受。1907年的
危机设计巧妙地达成了金融体制必须改革的两党共识,"顺应"了民意,此时银行家们牺
牲共和党,而成全民主党就成为逻辑上的必然。

为了进一步迷惑公众,银行家们使出了让实际上是支持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两派互相
攻击的高招。奥利奇参议员率先发难,他严词厉色地指责民主党的提案对银行怀有敌意
,而且不利于政府。他宣称一切背离金本位的法定货币政策都是对银行家的严重挑战。国
家(Nation)杂志在1913年10月23日指出:
"奥利奇先生所反对的没有黄金支撑的政府法定货币,恰恰是他自己在1908年所提出的法
案(紧急货币法案)所要做的事。他还应该知道,政府事实上与货币发行毫无关系,(讨
论中的法案规定)联邦储备委员会全权控制货币发行。"

民主党对奥利奇提案的指责同样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声称奥利奇维护的是华尔街银行家
的利益和金融垄断地位,而民主党所提出的美联储提案旨在打破这种垄断,建立起一套
地区分立、总统任命,国会审核,银行家提供专家意见的相互制约,分权分立的完美的
中央银行系统。不揞金融事务的威尔逊诚心实意地相信了这个方案打破了华尔街银行家
们对金融的垄断。

正是由于奥利奇和范德里普以及华尔街不遗余力地反对和指责,反而使得民主党的美联
储法案赢得了民众的好感,银行家们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发挥到了令人拍案称绝
的程度。





----------------------------------------------------------------------------
----

7. 美联储法案过关,银行家美梦成真

威尔逊当选总统的同时,B计划正式启动。1913年6月26日,即威尔逊入主白宫仅三个月
,由弗吉尼亚的众议员银行家格拉斯(Carter
Glass)在众院正式抛出了B计 划:格拉斯提案(The Glass
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银行等过于刺激的用词,代之以美联储。9月18日,该提案
在多数众议员不知就里的情况下以287对85票获得通过。

该提案被转送到参议院后变成格拉斯-欧文提案(Glass-Owen
Bill),参议员欧文也是一位银行家。参院的提案于12月19日获得通过。此时,两份提
案中尚有40多处分歧有待解决,按照两院的惯例,圣诞节前的一周之内不会通过重要法
案,按照当时两院提案的差距估算,在正常情况下,只能等到第二年再讨论了,所以许
多重要的反对该法案的议员纷纷离开华盛顿回家过节去了。

此时,在国会山设有一个临时办公室,战地直接指挥的保罗.沃伯格瞧准了这一千载难逢
的时机,发动了一场闪电战。在他的办公室里,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批议员赶到商讨下
一步的计划。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继续商讨重要分歧。此时
,国会弥漫着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圣诞节前通过美联储法案的气氛。白宫甚至在12
月17日宣布已经开始考虑第一届美联储董事成员名单。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
一个也未能解决。看起来,要在12月
22日星期一通过美联储法案已经不太可能了。

在银行家们的催逼之下,联席会议决定21日星期天全天继续开会,不解决问题决不休会。

到20日深夜,参众两院在若干重要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这些分歧包括:美联储地
区银行的数量;如何确保储备金;黄金储备的比例;国内国际贸易中的货币结算问题;
准备金更改提案;美联储发行的货币能否成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政府债券作为联储货币
发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货膨胀问题等。[3.8]

在经过21日紧张的一天之后,22日星期一纽约时报头版登出"货币提案今天可能成为法
律"的重要新闻,这篇文章热情洋溢地称赞国会的效率,"以这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联席会议修正了两院提案的差异,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这篇文章提到的时间段大
约是星期一的凌晨一点半到四点。一个即将影响每一个米国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
就是在这样一种仓促和压力之下进行的,绝大多数议员根本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修改之
处,更别提提出修正案了。

22日凌晨4点30分,最后文件被送交打印。

7点整,最后较稿。

下午2点,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了议员的办公桌上,并通知下午4点开会。

下午4点,会议开始。

6点整,最后联席会议报告提交,此时大多数议员已经去吃晚饭了,会场上议员寥寥无
几。

晚7点30分,格拉斯开始20分钟演讲,然后进入辩论阶段。

晚11点开始表决,最后以298对60通过众院。

23日,圣诞节前两天,参院表决以43对25票(27人缺席)通过了美联储法案。威尔逊总
统为报华尔街的知遇之恩,在参院通过美联储法案仅一小时,就正式签署了该法案。

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顿时一片欢腾。

银行家们对这个法案却好评如潮,美利坚国家银行(American National Bank)的
总裁奥里弗(Oliver Sands)热情洋溢地说:


"这个货币法案的通过将对整个国家带来有益的影响,它的运作将帮助商业活动。在我
看来,这是一个普遍繁荣时代的开始。"


美联储的始作俑者奥利奇参议员在1914年7月《独立》杂志对他的采访中透露:


"在这个法案(美联储法案)之前,纽约的银行家只能控制纽约地区的资金。现在,他
们可以主宰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金。"

对美联储法案持坚决反对意见的议员林德伯格(Lindbergh)在这一天对众议院发表演
讲:


"这个法案(美联储法案)授权了地球上最大的信用。当总统签署这个法案后,金钱权
力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将被合法化。人民在短期内不会知道这一点,但几年以后他们会看到
这一切的。到时候,人民需要再次宣告《独立宣言》才能将自己从金钱权力之下解放出
来。这个金钱权力将能够最终控制国会。如果我们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不欺骗国会,华尔
街是无法欺骗我们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人民的国会,人民将会有稳定(的生活)。国
会最大的犯罪就是它的货币系统法案(美联储法案)。这个银行法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
严重的立法犯罪。两党的头头和秘密会议再一次剥夺了人民从自己的政府得到益处的机会
。"

经过与米国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较量,国际银行家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美
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英格兰银行的模式终于在米国被复制成功了。

8

许多年以来,究竟谁拥有美联储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美联储自己总是支吾其词
。和英格兰银行一样,美联储对股东情况严守秘密。众议员赖特.帕特曼(Wright
Patman)担任众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主席长达40年,在其中20年里, 他不断地提案
要求废除美联储,他也一直在试图发现究竟谁拥有美联储。

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了,《美联储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终于得到了12个美联储银行最初的企业营业执照(
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个联储银行的股份构成。

美联储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货币审计署(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 其中:

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所控制下的纽约城市国家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即花旗银行前身,拥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

JP摩根的第一国家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拥有15000股;

当这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
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米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图章而已,而国会
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保罗.沃伯格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National Bank of Commerce of New York City)
拥有21000股;

罗斯切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Hanover Bank)拥有10200股;

大通银行(Chase National Bank)拥有6000股;

汉华银行(Chemical Bank)拥有6000股;

这六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他们总共拥有53%的股份。经
过调整后,他们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银行15%,大通曼哈顿
14%,摩根信托(Morgan Guaranty Trust) 9%,汉诺威制造(Manufacturers Hanover)
7%,汉华银行(Chemical Bank) 8%。

美联储纽约银行注册资本金为一亿四千三百万美元,上述这些银行究竟是否支付了这笔
钱仍然是个谜。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只付了一半现金,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他们根
本没出任何现金,而仅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们自己所拥有的美联储的账户上只是几
个数字的变动而已,美联储的运作其实就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难怪有的历史学
家讥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备",
也不是银行。

1978年6月15日,米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Government Affairs)发布了米国
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锁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显示,上述银行在米国130家最主要公司里拥
有470个董事位置,平均每个主要公司里有3.6个董事位置属于银行家们。

其中,花旗银行控制了97个董事席位;JP摩根公司控制了99个;汉华银行控制了96个;
大通曼哈顿控制了89个;汉诺威制造控制了89个。

1914年9月3日,纽约时报在美联储出售股份的时候,公布了主要银行的股份构成:

纽约城市国家银行发行了250000股票,杰姆斯.斯蒂尔曼拥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
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约翰.洛克菲勒1750股;

纽约国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50000股票,乔治.贝克拥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玛
丽.哈里曼5650股;保罗.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谢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

大通银行,乔治.贝克拥有13408股。

汉诺威银行,杰姆斯.斯蒂尔曼拥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从1913年美联储建立以来,无可辩驳的事实显示了银行家们操纵着米国金融命脉、工商
业命脉和政治命脉,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而这些华尔街的银行家都与伦敦城的罗
斯切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联系。

银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的总裁本杰明.斯特朗被选为第一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会主席。"在斯特朗的
控制下,联储系统与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形成了互锁(Interlocking)关系。本杰明.
斯特朗作为纽约美联储银行董事直到1928年他突然死亡,当时国会正在调查美联储董事
和欧洲中央银行巨头们的秘密会议,而这些秘密会议导致了1929年大衰退。"[注3.9]

9. 美联储第一届董事会

威尔逊后来自己承认,他只被允许指定一名美联储董事,其余都是由纽约的银行家挑选
。在提名和任命保罗.沃伯格担任董事的过程中,参议院要求他于
1914年6月到国会回答质询,主要是了解他在美联储法案拟定过程中的角色,结果被他
断然拒绝。他在写给国会的信中宣称如果他被要求回答任何问题,都会影响他在美联储
董事会的作用,因此他宁愿拒绝出任美联储董事的提名。纽约时报立即跳出来为保罗鸣
冤,1914年7月10日的报道中谴责参议院不该无中生有地质询保罗。

保罗自然是美联储系统的核心人物,没有他只怕当时没有第二个人知道美联储到底该如
何运转,在他强硬的态度面前,国会只有低头,提出可以事前提供所有问题的清单,如
果保罗觉得某些问题"会影响他的作用",他可以不予回答。保罗最后勉强答应了,但要
求非正式见面。

委员会问:我知道你是一个共和党人,但是当罗斯福先生参选时,你却成了威尔逊先生
的同情者并且支持他(民主党)?

保罗答:是的。
委员会问:但是你的哥哥(费里克斯.沃伯格)却支持塔夫特(共和党)?"

保罗答: 是的。

有意思的是库恩。雷波公司的三个合伙人却支持了三个不同的总统候选人,其中奥图(
Otto
Kahn)支持老罗斯福,保罗的解释是他们三人彼此不干涉对方的政治理
念,因为"金融与政治无关"。保罗顺利通过国会听证,成为美联储第一届董事,后成为
董事会副主席。

除了保罗以外,另外任命的四名董事成员是:

阿道夫.米勒(Adolph Miller),经济学家,出身于洛克菲勒资助的芝加哥大学 和摩
根资助的哈佛大学。

查尔斯.哈姆林(Charles Hamlin),曾任助理财政部长。

腓特烈.戴拉诺(Frederick Delano),罗斯福的亲戚,铁路银行家

哈丁(W.P.G Harding),亚特兰大第一国家银行总裁

威尔逊总统自己提名的托马斯.琼斯被记者发现正在被米国司法部调查和起诉,后来琼
斯自己提出退出董事会提名。

另外两名成员是财政部长和货币审计员。

10.不为人所知的联邦咨询委员会(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联邦咨询委员会是保罗.沃伯格精心设计的一个秘密的遥控装置来操控美联储董事会。
在美联储90多年的运作中,联邦咨询委员会非常出色地实现了保罗当年的构想,几乎没
有人注意过这个机构和它的运作,也没有大量文献可供研究。

1913 年格拉斯议员在众院大力推销联邦咨询委员会的概念,他说:"这里面不可能有什
么邪恶的东西。每年(联储董事会)与银行家的咨询委员会谈四次,每个成员代表自己
所在的联储地区。我们还能比这种安排更加保护公众的利益吗?"格拉斯议员自己就是
银行家,他没有解释或提供任何证据来表明银行家在米国的历史上何曾保护过公众的利
益。

联邦咨询委员会由12家联储地区银行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每年在华盛顿与美联储董事
会的成员会谈四次,银行家们向美联储的董事们提出各种货币政策的"建议",每名银行
家都代表本地区的经济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权,在理论上简直无懈可击,但在银
行业激烈残酷的现实中却全然是另一套"潜规则"。难以设想一个辛辛纳提的小银行家和
保罗.
沃伯格、摩根这样的国际金融巨头坐在一个会议桌前,向这些巨头提出"货币政策的建
议"?这两个巨头中的任何一个随便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支票划上两笔就足以使这个小银
行家倾家荡产。事实上,12个联储地区中的每一个中小银行的生存都完全取决于华尔街
的五大银行巨头的恩赐,五巨头有意地把和欧洲银行的大笔交易化整为零交给自己的在
各地的"卫星银行"去办理,"卫星银行"为得到这些高回报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
五巨头也拥有这些小银行的股份。当这些"代表各自地区利益"的小银行们和五巨头坐在
一处探讨米国货币政策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能知道探讨的结果了。

尽管联邦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对美联储的董事决策没有强制约束力,但是华尔街五巨头
每年四次不辞劳苦地跑到华盛顿不会是仅仅和联储的几位董事喝喝咖啡。要知道,像摩
根这样身兼63个公司的董事职务的超级大忙人,如果他们的"建议"得不到任何考虑,而
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来回奔波,那实在是奇怪之极了。

11. 结语

"绝大多数米国人并不真正理解国际放贷者的运作方式。美联储的账目从来就没有被审
计过。它完全运作在国会控制的范围之外,它操纵着米国的信用(供应)。"

参议员 巴里.苟德沃特(Barry Goldwater)


"为了制造高价格,美联储只需要降低利率,来扩张信用和造就一个繁荣的股市。当工
商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利率环境之后,美联储又将通过任意提高利息来中止这种繁荣。

它(美联储和拥有美联储的银行家们)可以用轻微调息使市场的价格钟摆温柔地起伏,
也可以猛烈调息来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无论哪种情况,它将拥有金融状况的内部信息
和事先得知即将到来的变化。

这是一种任何政府从未给予的,少数特权阶层所拥有的最怪异和最危险的(市场信息)先
知权。

这个系统是私有的,它运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用别人的金钱来获得最大可能的利润。

他们事先知道什么时候制造恐慌来创造对他们最有利的情况。他们同样知道什么时候停
止恐慌。当他们控制了金融的时候,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他们的目的同样有效率。"

众议员查尔斯.林德伯格


"每一元流通中的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美元) 都代表欠着美联储一美元
的债务。"

货币报告,众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


"美联储地区银行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独立的,私人拥有的和地方控制的公司。"

Lewis vs. United States, 680 F. 2d 1239 9th Circuit 1982


"美联储是世界上最为腐败的机构之一。所有能听见我讲话(国会演讲)的人,没有一
个人不知道我们的国家实际上是被国际银行家统治着。

有些人以为美联储银行是米国政府的机构。它们(美联储银行)不是政府机构。它们是私有
的信贷垄断者,美联储为了它们自己和外国骗子的利益盘剥着米国人民。"

众议员 麦克法丹(Louis McFadden)


"当你和我写支票的时候,我们的账户上必须要有足够的钱来支撑支票的金额。但是,
当美联储写支票时,账户上是没有任何钱作支撑的。当美联储写支票时,它是在创造货
币。"
(注:美联储"创造债务美元"的详细过程将在本书第9章介绍)

波士顿美联储银行


"从1913年到1949年,美联储的资产由1.43亿美元暴涨到450亿美元,这些钱直接进了美
联储银行股东们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如此众多的总统对金钱权力的威胁反复发出过警告,如此大量的国会记录和法律案例明
白无误地说明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可是有多少米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知道这
一点呢?这才是问题的可怕之处!我们以为"自由公正"的西方权威新闻媒体会报道一切
真相,原来真相是大量的事实被它们有意地"过滤"掉了。那么米国的教科书书呢?原来
各种以国际银行家们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们在为米国的下一代挑选着"内容健康"的教科
书。

在威尔逊总统去世之前,他承认自己在美联储的问题上是被"欺骗"了,他内疚地表示"
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

当1914年10月25日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又一个完美的时间
"巧合",美联储的股东们注定要大发一笔横财了!


第四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我们共和国的真正威胁是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章鱼将它无数的粘稠
的触角紧紧裹挟着我们的城市、州和国家。这个章鱼的头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集团和
一小撮被称为国际银行家的具有极大能量的金融寡头,他们实际上操纵着米国政府来满
足他们自己的私欲。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这就
是为什么这些大家族从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就竭尽全力来使权力(他们将我们的"领导者"
玩弄于鼓掌之间)和财富(他们通过美联储的货币发行来汲取社会财富)高度集中。

这些国际银行家和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控制了这个国家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他们用这些
报纸的专栏评论来钳制政府官员,对于那些不肯就范的人,他们则通过舆论将这些官员
赶出政府机构。

他们(银行家)实际上控制着两党(共和党与民主党),草拟(两党的)政治纲领,控
制政治领导人,任用私有公司的头头,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层安插顺从于他们腐败的
大生意的候选人"
。 [4.1]


1927 纽约市市长 约翰.黑仑(john hylan)





本章导读


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问题是,谁花谁的钱?由
于欧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
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
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
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伤枕籍的废墟之上。

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
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
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
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作"剪羊毛"。当私有中央银行成立后,"剪羊毛"行动
的力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动,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小龙和小虎们身上。中国这只大肥
羊最终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恶运,就要看中国是否认真去研究发生在历史上的一幕幕
触目惊心的"剪羊毛"惨剧了。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与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从前的国有银行虽然有推动
资产通货膨胀来赚取利润的冲动,但决没有恶意制造通货紧缩来血洗人民财富的意图与
能力。中国建国以来之所以从未出现重大经济危机,其原因就是没有人有恶意制造经济
危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能力,国际银行家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句令人
印象深刻的评论,他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件与以前其它
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样久才爆发。"
[4.2]

1914年6月28日,欧洲正统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并
吞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刺杀。这原本只是一件性质单纯的恐怖
组织策划的复仇行为,当时只怕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为引爆了一场涉及30多
个国家,卷入15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多万人的世界级战争的导火索。

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与德国成了世仇,当英国不得不从"光荣孤立"的欧洲大陆政策中
走出来时,面临的是德强法弱的局面。德国已是欧洲第一强国,若不加以遏制,势必成
为英国的心腹大患。于是,英国拉上对德国也颇为忌惮的俄国,与法国一起成立了三国
协约(triple
entente),德国则与奥地利结盟, 欧洲两大对立 集团就此成型。

两大阵营不断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
。"一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53
亿4300万美元。欧洲各国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问,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
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来说,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
欧洲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破产而告终。"[4.3]

从1887年到1914年,这种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装但已接近破产边缘的欧
洲各国政府仍在怒目对视着。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罗斯切尔德家族发展并
建立起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

战争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到1914年时,很明显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已经不能负担一场大规
模的战争了。他们虽然拥有庞大的常备军,普及的军事动员体制,和现代化的武器系统
,但他们的经济却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情况恰如俄国枢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
沙皇的进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战的花费无疑将超出俄罗斯的有限财力所能负担。我
国势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国借贷,不过代价不菲。如果战争结果对我国不利,则战败的
经济后果将难以估量,全国的经济将陷于全面瘫痪。即使是战争取得了胜利,对我国的
财政也极为不利,德国一败涂地后将无力赔偿我国的军费。和约将受制于英国的利益,
不会给德国经济充分复苏来偿还我们的债务的机会,甚至战争结束很久以后也不可能。
"[4.4]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真的开战,也只能是局部的、短
暂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续10个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战争。但这样的战争结果
,只能缓解而无法解决欧洲的对立局面。于是,开战的时间就只有在不稳定和昂贵的和
平中拖延着,直至美联储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米国虽然当时已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
资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却仍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很少能向国外提供信贷。原
因正是由于缺少中央银行,纽约的银行家们难以集中调动全国的金融资源(
mobilization
of credit)。但是,银行家的天性使得他们对大规模战争兴趣浓厚,战争能够毫无疑
问地为银行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当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国际银行家们立即行动起来,
1914年8月3日,罗斯切尔德在法国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建议立即组织1亿美元的信贷
用于法国向米国购买物资。威尔逊闻讯立即表示反对,国务卿威廉.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谴责这项贷款为"最恶劣的非法 交易"。

德国与米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素无过节,当时的米国有大约800万德国后裔,约占全国
人口的10%,在米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点成为米国官方语言,德裔米国人拥有着不小
的政治影响力,加之米国的爱尔兰移民对英国素无好感,米国政府又曾和英国几度交战
,所以在战争之初,米国政府对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与急
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银行家相比,米国政府显得冷静和正常得多。情况居然是,银行家
积极主张对德宣战,政府则坚决反战,严守中立。

这时银行家们想出一个权宜之计,那就是区别对待为协约国提供发售债券而进行的贷款
行为与为协约国提供信用来购买米国物资。在银行家的威迫之下,威尔逊只有答应了后
者。随着大选连任时间的逐步接近,威尔逊在参战问题上逐渐向银行家的立场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战争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基辛格博士
所说的拖了许久的战争机器终于可以启动了。

2.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本杰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开始引起公众瞩目是在1904年当他成为银行 家信
托(Bankers
Trust)的董事长的时候。当时,摩根的亲信戴维森对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来越担心
,这些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比商业银行更加广泛,所受的政府监管却更少,因此能够以更高
的利息吸引资金。为了应付这种新的竞争,戴维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后,于1903年也干
起了信托的买卖,斯特朗成为戴维斯的具体执行人。在随后的1907年风暴中,银行家信
托还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机构的行动,斯特朗因此而名声大噪。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后,
戴维斯和保罗.沃伯格找到斯特朗进行了一次深谈,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
事长这一关键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应了。从此,斯特朗成为美联储系统实质上的首脑
人物,摩根、保罗、谢夫等华尔街巨擎的意图在美联储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斯特朗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的组织,定期聚会商讨
战争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纵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将分散
于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集中到美联储纽约银行手中。美联储系统表面上允许各地
12家联储银行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各自的贴现率和商业票据抵押政策,换句话说,
各地联储董事会有权决定何种商业票据可以作为抵押而获得何种贴现率。到1917年,至
少13种不同类别的商业票据抵押准则被建立起来。
[4.7]

但是,由于战争,美联储纽约银行事实上只将迅速增加的国债作为抵押票据,由于国债
数额远远大于其它商业票据的总和,并且增长迅猛,很快就将美联储其它地区银行的票
据抵押政策边缘化,在斯特朗控制下的"公开市场操作",很快就将国债确定为主要和唯
一的抵押票据,从而全面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由于资助欧洲战争的大规模的债券发售,使得米国货币流通量巨减,中央银行的威力开
始显现出来。米国政府开始海量增加国债,美联储也以惊人的胃口吃进,巨额的美联储券
(Federal
Reserve Note)如江河决堤一般扑向了流通领域,弥补了欧洲战争债券所导致的货币紧
缩。代价是米国国债的直线上升,结果仅美联储开始全速运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
1920年),米国的国债就由10亿美元暴涨25倍到250亿美元[4.8],所有的国债都是用美
国人民的未来纳税作为抵押,结果是在战争中,银行家们爆赚其钱,而人民却出钱、出
力和流血。




第七章 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1


7.1 肯尼迪:白银美元的殉葬品


"历史表明放贷者会使用包括滥用权力、诡计、欺骗和暴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确保他们
对货币和货币发行的控制,以便达到控制政府的目的。"

米国第4届总统杰姆斯.麦迪逊


1.肯尼迪:美元银本位的牺牲品


肯尼迪遇刺前两分钟

对于米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
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传来,整个米国都陷入了震惊和悲伤之中。几十年以后,人们在
说起这一时刻时,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谁,为什麽刺杀肯
尼迪至今仍众说纷纭。米国官方的沃伦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名叫奥斯瓦德的凶手单
独作案,但是此案的疑点实在太多,几十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各种阴谋论。

最明显的疑点是凶手被警方抓获不到48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犹太杀手近距
离枪杀,上百万人在电视机旁看到了谋杀全过程,而该凶手的动机竟然是"要向全世界
的人展示犹太人的胆量"。


Jack Ruby 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个巨大的疑点是到底几个人参与了谋杀肯尼迪,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是奥斯瓦德在5.
6秒的时间里连发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打飞,一发击中肯尼迪的颈部,另外一发致命的
子弹命中头部。几乎没有人相信奥斯瓦德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准确射击三次,更奇怪的
是打中肯尼迪的颈部的子弹是先击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长后,再射中肯尼迪的
,而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发"神奇的子弹"。更多的专家相信,不只
一人从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开枪,而且不止三发子弹。

据后来护卫肯尼迪车驾的一名巡警回忆,"当肯尼迪在机场忙着和欢迎的人群握手时,
约翰逊(副总统)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过来给我们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说总统在德利广场(刺
杀现场)的行车路线临时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来的路线,杀手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下手
。他们还给我们下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命令,通常情况下,我们四个摩托护警应该紧靠总
统座车的四周,但是他们这次让我们全部退到车后,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总统座车的后
轮。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没有遮拦的视野'
… … 我的另一位朋友(保护副总统约翰逊)看见他(约翰逊)在听到第一发子弹前3
0或40秒时,开始在车里弯下身来,甚至在车队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许他在车里
的地毯上找什么东西,但是他看起来就好像预感到会有子弹飞过来一样"。

当第一夫人杰奎琳随着丈夫的遗体乘空军一号到达华盛顿机场时,她仍然穿着溅满肯尼
迪鲜血的大衣,她坚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犯下的罪恶",此时的凶手奥斯瓦德
仍被警方看押,杰奎琳所说的"他们"又是?杰奎琳在自己的遗嘱中说道,在她死后50
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经去世,她授权肯尼迪图书馆
公开一份500页的关于肯尼迪的文件。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儿子在1999年
的一次飞机失事中丧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著名的民权运动推动者,在1968年当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
后,几乎肯定可以最终当选总统,但是就在他欢庆胜利的时候,又是在大庭广众的场合
被乱抢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
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国的一名数
学家在1967年2月的伦敦星期日时报声称,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
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注
7.8]

沃伦委员会让人生疑的还有封存所有文件、档案和证据长达75年直到2039年才解
密,这些文件涉及CIA、FBI、总统特警保镖、NSA(国家安全局)、国务院、海军陆战队
等机构。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机构还涉嫌销毁证据。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米国ABC广播公司搞了一次调查,70%的米国人认
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

如此大规模地协调和组织,如此明显的证据和证人的封杀都说明肯尼迪刺杀事件其实已
经不是一次秘密谋杀,而更像是公开处决,意在警告今后的米国总统们要搞清楚谁才是
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

问题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国际银行家集团中的"圈里人",其父约瑟夫就是1929年股
票崩盘时大发其财,后来被罗斯福总统任命的首届米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主席
,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亿万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这样显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
可能成为米国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那麽肯尼迪何以开罪了整个统治精英阶
层,以至于落得杀身之祸呢?

毫无疑问,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干的人物,当年纪青青的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
就碰上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重大挑战,他的表现坚定陈稳,可圈可点,面对和苏联可能
爆发核战争的巨大危险而毫不妥协,最终逼退了赫鲁晓夫。肯尼迪还意气风发地推动了
米国航天计划,最终使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尽管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伟大的
时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却伴随着整个计划。在推动民权运动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
功勋卓著。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
人的激烈反对,全米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权运动的这个焦点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
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此举震惊米国
社会,肯尼迪顿时深得人民爱戴。在他的号召下,米国青年踊跃参加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去帮助当地的教育、卫生和农业的发展。

2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绩,的确堪称一代豪杰。这样雄才大略
的抱负,如此果断坚毅的心志,再加上米国人民的热爱和世界各国的敬仰,肯尼迪岂是
愿做"傀儡"的人物?

当肯尼迪越来越强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愿来运作这个国家时,他就必然与他背后的
强大而无形的统治精英集团产生尖锐的冲突。当冲突的焦点涉及到国际银行家所主导的
统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 货币发行权的时候,肯尼迪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米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
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
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如果该计划最终得以实施,米国政府将逐步摆脱必须从美联
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谬境地,并且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不是"透支未来"的债务
货币,而是基于人们已有劳动成果的"诚实货币"。"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
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

如果失去控制货币发行的权力,国际银行家对米国这个最大的财富创造国将失去大部分
影响力,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要搞清楚11110号总统令的由来和意义,我们必须从白银在米国的几起几落说起。

白银在米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该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纯银24.1克,金银比价1比15
。美元作为米国货币最基准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银之上的。此后米国长期保持金银货币双
轨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在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
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
黄金矿产和黄金供应,他们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货币供应。白银的产地比黄金更为
分散,产量和供应量也大得多,控制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后,罗斯切尔
德家族先后胁迫欧洲大部分国家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完全的金本位。米国也是这
个总体步骤中的一步。这个法案在米国西部产银州激起了强烈反对,人们称这个法案为
"1873年恶法"(Crime
of 1873),随后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支持白银的民间草根运动。

米国国会为了平衡纽约地区欧洲势力背景的银行家的影响力,又通过了《1878年布
兰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米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买价值200到400万美元的白银,金银比价重
新设定为1比16。银币与金币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债务
。和"黄金券"一样,财政部同样发行"白银券",一美元的"白银券"直接对应一美元的银
币,以便于流通。



(一美元的"白银券",可直接兑换一美元等价银币)

后来《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谢尔曼白银采购法》(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须购买白银的数量,在以前的基础上,财政部必须
每月增加450万盎司的购买量。

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开始发行,到1929年大衰退时,"美联储券"已经逐渐占有货币流通的主要份
额。到1933年时,"美联储券"仍能兑换等价黄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联储券",可以间接兑换等价金币)


在1933年时,在货币流通领域中还有"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米国政府
券"。


(1913年50美元黄金券,可直接兑换50美元等价金币,1933年后持有该货
币违法)

"米国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内战时期发行的米国第一种法币,即"林肯绿币"(Greenbacks)。它
的总发行量被限定在$346,681,016。1960年,它仅占米国货币流通总量的1%。



("米国政府券",即"林肯绿币")

除了上述4种主要货币,还有少量的其它货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罗斯福废除金本位并宣布拥有黄金非法之后,黄金券即退出流通。米国货
币流通领域仅剩下"美联储券"、"白银券"和"米国政府券",由于"米国政府券"先天不足
,有发行上限,所以不被国际银行家视作重大威胁。"白银券"就麻烦多了。

由于米国财政部被法律规定常年购买白银,到30年代,米国财政部已经拥有高达60
多亿盎司(Troy
Once)的白银,大致接近20万吨的庞大储备,再加上白银矿产遍布世界,生产量也颇
为可观,要是全部实现货币化发行"白银券",势必成为国际银行家最大的梦靥。

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如果美联储解散,所有还在流通领域的美联储券必
须以等价白银回收,1933年罗斯福帮助国际银行家废除了金本位之后,米国货币流
通实际上是处在"银本位"之下。

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廉价货币"和"赤字财政"的"大业"就会受到严重掣肘,国际银
行家梦寐以求的通过通货膨胀这种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掠夺公民财富
的计划就会受到牵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规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战后重建欧洲经济的庞大开支以
及朝鲜战争的卷入和越南战争升级,美联储大规模发行国债货币逐渐被市场发觉,米国
人民从40年代开始不断用"白银券"兑换成银币和银锭,导致财政部天文数字的白银储
备急剧缩水。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对白银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宫时,财政部的白银储备已锐减到19亿盎司
。同时白银的市场价格猛涨,已逐渐逼近银币的货币价值1.29美元。当"白银券"被兑换
成白银实物后,"白银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驱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则"的效应显
现了出来。

这一切就是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的大背景。

3

保卫白银和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

对于国际银行家而言,彻底废除黄金的货币地位已在全盘计划之中,但解决白银问题拥
有着更高的优先级别。由于白银的潜在矿藏资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国在市场价格引
导下开始更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不仅废除金本位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且还将陷入黄
金和白银的两线作战。一旦白银供应量大涨,"白银券"很可能死灰复燃,重新与"美联
储券"一争高下,由于米国政府掌握着发行"白银券"的大权,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无定论
。"白银券"如果占了上风,美联储的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所以国际银行家最紧迫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压低银价,一方面让世界银矿行业处在亏损
或是微利状态,从而延缓银矿的勘探和开发,减少供应量;另一方面促使工业用银量猛
增,使得替代白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毫无必要,从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米国财政部仅
存的白银储备。当财政部拿不出白银的时候,"白银券"自然就不战而降,废除白银的货
币地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关键是争取时间。

肯尼迪自然是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对国际银行家表态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废除白银的
货币地位,另一方面却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Douglas
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伦出身于华尔街银行大家族,身为共和党人被国际银行家强
塞到肯尼迪的民主党内阁中,主要财政大权由第伦向国际银行家们负责。在第伦上任后
,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银储备。果然第伦不负众望,他以91
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场价向工业用户大量倾销白银。1947年成立的米国白银用户协
会(TheSilver Users Association)与第伦遥相呼应,强烈要求"卖掉(财政部)剩余
的存银来满足白银用户的需求"[注 7.9]

---
*** 米国是万恶之源, 买办是亡国之祸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