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
2021 (1)
也谈中国当年的票证 ---与茶友驴兄探讨
行者一路歌
驴兄的票证论文试图将中国的票证与中国的人口变迁及阶级社会阶层结构联系起来。是个新颖的角度和有益的尝试。中国的票证是个老题目了,但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票证的大规模派发使用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开始的。此外,1961年到1963年还有一个"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城市干部回乡运动。大约有10-20%的城市干部停掉了工资转成农业户口回乡务农。至于这些运动与大跃进运动及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对国民造成的影响有什么联系,这方面的文字太多了,在此就不赘述了。总的来说,多数的观点认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此外,60-70年代有3项重要的支出,可是驴兄的文中却一项都没有提到。这三项不直接对国民供给产生贡献的是:一,国防、工业、交通、农业、水利等等的基础建设;二,国防和军事的投入;三,支援世界革命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在这十几年间,特别是1965年美国全面介入越战、1968年中苏边界冲突以后,这三项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直到1970年代末才逐年减少。具体数据大家可以网上查一查,我个人印象中仅援外一项,就超过每年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1949年至1976年这27年间,中国经济以大约平均10%上下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是有籍可查的。对此世界上有不少权威专著也都有论述。譬如1977年出版的《中共经济之诊断》的作者就在书中明确指出中共这27年间的主要成就有四项:大大增强的国防、完整的工业体系、几近覆盖全国的公路铁路体系、遍布全国的农田基础设施。因此,80年代一时盛行的所谓1970年代末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边缘之说,基本上是一不实之辞。
以驴兄的分配角度来看,那些年间相当一部分大钱都成了国际”善款“,分配给了世界的无产阶级而没分给它的创造者。而收益呢,大概就是”跑官“成功吧---在联合国的一票席位.
谢谢讨论。资料数据网上不少文章就有谈到。
本文的观点之一就是27年间,主要资金没有用于保障供给,提高中国百姓的生活。
是有籍可查?请问出处在哪里?不要意淫好不好?
成都平原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为中国军队提供了70%的军粮,当时也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但是在风调雨顺的1960至1962年却出现了大量饿死人的情况。以成都为例1949年至1976年经济民生同解放前比起来是倒退。广东在60年代和70年代有200万饥民偷渡到香港,试问如果1949年至1976年这27年间,中国经济以大约平均10%上下的年增长率,那么老百姓为什么要偷渡?但凡过得下去,有谁愿意背景离乡?现在有多少广东人愿偷渡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