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
———— 关于我国六十年代人口变动问题
孙景泽
(本文原文是一篇学术研究论文,使用了较多的数学语言和推导,篇幅也较长。为了便于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本文的观点,写了这篇压缩稿。)
本文提要
一、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和生产大跃进, 1956 年 至 1959 年期间出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人口大迁移,在大迁移中出现重报、虚报户籍人口 1144 万人。这些重报、虚报的户籍在 1960 年至 1964 年期间被注销。
由于遇上经济困难,我国在 1960 年 9 月至 1964 年期间进行了城市人口大精简工作,形成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大迁移,在大迁移中有 1510 万人口漏报了户籍。上述漏报户籍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 1970 年至 1979 年补报了户籍。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 1960 年至 1964 年期间我国户籍统计人口减少 2654 万,这是我国六十年代初户籍人口非正常大幅度减少的根本原因。这一减少与人口死亡无关。
二、 1960 年我国户籍人口统计比 1959 年减少 1000 万人,其中 695 万是由人口户籍迁移的原因造成的,与人口死亡无关。由于 1960 年漏报出生人口 420 万,所以 1960 年实际人口比 1959 年至少增加 115 万。
三、 1983 年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通过汇总全国户籍登记得到的真实数据,没有经过人为的修改和伪造。数据中的所有人口数字都是户籍数字,所出现的所有矛盾都只是表面上的,都可以用本文的方法加以合理的解释。六十年代初我国人口非正常死亡人数,已经包含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死亡率之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960 年我国人口死亡率因出生人数漏报应当下调,具体下调幅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引言
1983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1949—1982 年期间我国每个年度人口数字、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下简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六十年代初出现了人口大幅度非正常减少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是 1960 年我国人口比 1959 年减少 1000 万人。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若干研究,其中一些人研究的结果认为我国六十年代初出现了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上述研究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那一时期人口出现数千万 “ 非正常死亡 ” 的观点在许多专著和文献中被采用。但也有许多人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指责 1983 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 “ 伪造 ” 。
六十年代初我国是否有数千万人口非正常死亡,这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件重大的历史公案。这一历史事件虽然过去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但是,这一事件的真相应当在当代解决,我们不应当把它留给历史,留给后人。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2 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出现的重大矛盾
我们首先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我国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个这一期间人口非正常变动的情况做一个初步的分析。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国际移民人数极少,所以在本文中我们不考虑国际移民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在不考虑国际移民的情况下,当年岁末人口数减去上一年岁末人口数应当等于当年出生人口数减去当年死亡人口数。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出现的重大的令人难以解释的矛盾就是:在 1957 年到 1979 年期间中的大多数年份中,上述这两个应当相等的数字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我们把这一差异称为某年的人口非正常变化数(这个数在本文的研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即某年人口非正常变化数=(当年岁末户籍人口数-上一年岁末户籍人口数)-(当年户籍出生人数-当年户籍死亡人数)。人口非正常变化数大于 0 表示非正常增加,人口非正常变化数小于 0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把 1954—1982 年期间人口非正常变化数(按绝对值)超过 100 万的所有年度列表如下:
表 1 从 表 1 可以看出,我国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大多数年度的人口数,都出现了数量很大的非正常增加或减少的情况。这就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出现的令人难以解释的重大矛盾。
§3 一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通过户籍登记的办法取得的。在我国,每一个户籍登记的基层单位,每年都要依据户籍登记的资料,统计出本辖区当年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出本地区人数和迁入本地区人数,并根据公式:当年岁末人口数=上一年岁末人口数+(当年出生人口数-当年死亡人口数)+(当年迁入人口数-当年迁出人口数)
计算出本辖区当年岁末人口数,然后将以上数据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最后由国家统计部门汇总全国所有地区的以上资料,并计算出每个年度全国岁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所以要根据这些数据研究我国六十年代人口非正常变动问题,就必须从 “ 户籍登记 ” 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入手。
实际人口数指某时刻我国真实生存的人口总数。户籍人口数指某时刻我国通过户籍登记的方法汇总而得到的人口总数。
在理想的情况下,户籍人口数等于实际人口数。但是在实践中的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的。
例 1 .假定 1960 年底我国某城市一个工厂关闭,其来自农村的职工一万人被精简返回农村。他们都在当年 12 月下旬办理了城市户口迁出手续,又都在 1961 年 1 月初返回原籍,并在农村原籍办理了户口迁入手续。
显然,这一万人在 1960 年底( 12 月 31 日 24 时)是没有户籍的,他们不会被计入到 1960 年底的我国户籍人口总数中。这样我国 1960 年底的户籍人口总数就会因此减少一万人,从而导致这一年我国人口非正常减少一万人!
由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确认两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1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显示的人口非正常减少,是指 “ 户籍登记的人口数 ” 非正常减少,正像例 1 所显示的那样,这种减少可能只是 “ 户籍 ” 上的 “ 数字 ” 减少,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着实际人口的真正减少。而这正是人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盲区。
2 .国内户籍迁移可以对户籍人口数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一些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使用了一个基本假定:国内户籍迁移对户籍人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例 1 说明了这一基本假定是错误的。正是由于忽视了国内户籍迁移可以对户籍人口数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关键因素,这些研究难以反映那一时期我国真实的人口变动情况。
§4 国内迁移、出生与死亡漏报对人口非正常变化的影响
按照我国法规规定,户籍登记与人口数有关的内容是: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迁出登记和迁入登记)。我们首先讨论由迁移登记产生的人口非正常变化。
例 2. 假定王 ×1963 年从某市迁出并注销户口,返回农村原籍;他没有立即办理户口迁入手续,而是直到 1970 年才办理这一手续。
这种情况称为迁移漏报。容易知道,这一事件导致我国户籍人口 1963 年底非正常减少 1 人, 1970 年底非正常增加 1 人。
例 3. 假定张 × 在原籍有户籍, 1957 年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在原籍没有注销户口的情况下又在迁移后的地方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即他在两个地方同时都有户籍)。到 1960 年,这两个户籍之一被注销。
这种情况称为迁移重报。容易知道,这一事件导致我国户籍人口 1957 年底非正常增加 1 人, 1960 年底非正常减少 1 人。
例 4. 假定赵 × 为了某种需要,在 1957 年伪造了户口(即对根本不存在的人登记了户口),在 1960 年伪造的户口被注销。
这种情况称为迁移虚报。这种情况产生的作用与迁移重报完全一样。
我们再讨论户籍登记的另外两项内容 —— 出生登记和死亡登记。
例 5. 假定某人 1962 年死亡,没有在当年注销户口,到了 1968 年才注销户口。
这种情况称为死亡漏报。
例 6. 假定某人 1962 年出生,没有在当年以出生登记户籍,到了 1964 年才以出生登记户籍。
这种情况称为出生漏报。
我们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下列重要结论:
基本结论:人口非正常变化数只取决于户籍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迁移漏报、重报和虚报行为(及其对这些行为的纠正),与出生和死亡的漏报(及其补报)行为无关。
这一结论表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所出现的我国六十年代初人口非正常减少,不可能是由人口的死亡漏报引起的。然而,这些数据中出现的那些 “ 难以解释的矛盾 ” 都可以用户籍迁移中的漏报、重报和虚报行为解释。
§5 我国五十至七十年代人口非正常变动的理论分析
我们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出 1954 年 —1982 年期间每一年度的人口非正常变化数和每年年底的人口非正常变化累计数,这里每年年底的人口非正常变化累计数是指从 1954 年年底起,到这一年年底期间的每年人口非正常变化数之代数和。(因为 1954 年我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这一年的数据可以作为标准。)
表 2
岁末户籍人口数 (万人)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人口非正常变化数 (万人) | 人口非正常变化累计数 | |
1954 | 60266 | 24.79 | | 0 |
1955 | 61465 | 20.32 | - 38 | - 38 |
1956 | 62828 | 20.5 | 89 | 51 |
1957 | 64653 | 23.23 | 344 | 395 |
1958 | 65994 | 17.24 | 215 | 610 |
1959 | 67207 | 10.19 | 534 | 1144 |
1960 | 66207 | - 4.57 | - 695 | 449 |
1961 | 65859 | 3.78 | - 598 | - 149 |
1962 | 67295 | 26.99 | - 361 | - 510 |
1963 | 69172 | 33.33 | - 397 | - 907 |
1964 | 70499 | 27.64 | - 603 | - 1510 |
1965 | 72538 | 28.38 | 9 | - 1501 |
1966 | 74542 | 26.22 | 76 | - 1425 |
1967 | 76368 | 25.53 | - 100 | - 1525 |
1968 | 78534 | 27.38 | 45 | - 1480 |
1969 | 80671 | 26.08 | 61 | - 1419 |
1970 | 82992 | 25.83 | 207 | - 1212 |
1971 | 85299 | 23.33 | 344 | - 868 |
1972 | 87177 | 22.16 | - 33 | - 901 |
1973 | 89211 | 20.89 | 192 | - 709 |
1974 | 90859 | 17.48 | 74 | - 635 |
1975 | 92420 | 15.69 | 123 | - 512 |
1976 | 93717 | 12.66 | 119 | - 393 |
1977 | 94974 | 12.06 | 119 | - 274 |
1978 | 96259 | 12.00 | 138 | - 136 |
1979 | 97542 | 11.61 | 158 | 22 |
1980 | 98705 | 11.87 | - 2 | 20 |
1981 | 100072 | 14.55 | - 79 | - 59 |
1982 | 101541 | 14.49 | 8 | - 51 |
按照上表,我们把 1954 年至 1982 年期间每年年底的人口非正常变化累计数 绘制成如下的图 :
图 1
利用数学方法解读表 2 和图 1 (解读方法用了较多的数学推导,从略),可以得到以下推断(以下推断中的数据均以 1954 年底为 0 基准)。
§6 我国五十至七十年代人口非正常变动的社会原因探析
在本节中,我们以我国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为背景,简要论述了这一时期我国人口产生非正常变动的社会原因。需要指出,全面完整地论证这一问题,是需要一部长篇专著才能完成的。在目前这一篇幅不长的文章中,我们只能给出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个简要的叙述。
1 . 1956—1959 年期间人口非正常增加的原因
1956 年 —1960 年期间,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和大跃进运动,使得大批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市镇,成为工业战线的职工。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形成了一只数量巨大的从农村到市镇的户籍迁移大军。根据我国《 1983 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 1956—1959 年市镇和农村人口的变化情况。
表 3 1956 — 1959 年市镇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市镇岁末户籍人口数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 人口自然增长数 | 户籍人口增长数 | 户籍迁移人数 | |
1956 | 9185 | 30.44 | 266 | 900 | 634 |
1957 | 9949 | 36.01 | 345 | 764 | 419 |
1958 | 10721 | 24.33 | 251 | 772 | 521 |
1959 | 12371 | 18.51 | 214 | 1650 | 1436 |
表 4 1956 —— 1959 年农村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农村岁末户籍人口数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人口自然增长数 | 户籍人口增长数 | 户籍迁移人数 | |
1956 | 53643 | 19.4 | 1036 | 463 | - 573 |
1957 | 54704 | 21.74 | 1178 | 1061 | - 117 |
1958 | 55273 | 15.91 | 875 | 569 | - 306 |
1959 | 54836 | 9.17 | 505 | -437 | - 942 |
在表 3 和表 4 中,人口自然增长数是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出的人口数,户籍人口增长数是指当年岁末人口数与上一年岁末人口数之差,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这也就是当年市镇与农村之间的户籍迁移人数,正数为迁入,负数为迁出。由此得到这四年市镇与农村之间的户籍迁移情况,见表 5 ,最后一列的含义我们下面即将说明。
表 5 1956 —— 1959 年市镇与农村之间迁移情况 (单位:万人)
市镇户籍迁移人数 | 农村户籍迁移人数 | ||
1956 | 634 | -573 | 61 |
1957 | 419 | -117 | 302 |
1958 | 521 | -306 | 215 |
1959 | 1436 | -942 | 494 |
合计 | 3010 | -1938 | 1072 |
由表 3 可知, 1956—1959 四年中,我国市镇人口增加合计 4086 万,其中自然增加(由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产生的增加)为 1076 万,这两个数之差 3010 万(表 5 第二列的合计数)就是这几年由农村迁入到市镇并且在市镇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的人口数。这与当时我国确实出现的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历史事实是相符的。
另一方面由表 5 知道, 1956—1959 四年中,我国从农村迁移到市镇并在农村办理了户籍迁出手续的人数合计为 1938 万人。这个数字与上面所述的同期从农村迁移到市镇并在市镇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的人数 3010 万人之间出现了 1072 万人的差。这个差额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在这四年中有 1072 万人从农村迁移到市镇并在市镇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原籍办理户籍迁出手续,即这些人在市镇和农村同时拥有户籍(其中有些人是虚报户籍)。(表 5 最后一列是每年产生的这类人口的数字。)
以上是农村与市镇之间的户籍迁移造成重报、虚报户籍的情况,由于市镇与市镇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户籍迁移也可以造成重报户籍的现象,所以全国这一期间产生的重报、虚报户籍的人数要大于 1072 万人。这与 §5 推断 1 中这一期间重报,虚报户籍的人数为 1144 万人,是高度相符的。
这样我们知道,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得 1956—1959 年期间共产生迁移重报、虚报人口 1144 万人。这就论证了 §5 推断 1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 4 中 1959 年农村户籍人口增长数出现了负数( -437 万),该表最后一列的数字也全部是负数。这是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引起的,这绝不表明这些人已经 “ 非正常死亡 ” 了。但是一些文献在研究我国那一时期人口非正常变动时,却把类似这样的数据解释为多少万人 “ 非正常死亡 ” 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2 . 1960 年 —1964 年期间户籍人口非正常减少的社会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状况在 1960 年出现重大困难,中共中央做出精简市镇人口的重大决策。从 1960 年 9 月起,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市镇人口的工作开始启动。
下表是 1961—1963 年我国市镇和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这个表是用与表 5 同样的方法得到的。
表 6 1961 — 1963 年市镇与农村之间迁移情况 (单位:万人)
市镇户籍迁移人数 | 农村户籍迁移人数 | ||
1961 | -498 | -110 | -608 |
1962 | -1379 | 1018 | -361 |
1963 | -448 | 40 | -408 |
合计 | -2325 | 948 | -1377 |
由表 6 可知,在 1961—1963 年这三年因为精简市镇人口而迁出市镇并办理了迁出手续的人口数合计 2325 万人。这与当时我国确实出现的大批市镇人口迁移到农村的历史事实是高度相符的。但是同期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的人口合计却只有 948 万人。这两个数据出现了 1377 万人的差。这个差额说明了:有 1377 万人已经迁出市镇并办理了户籍迁出手续,但并没有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
这仅仅是 1961—1963 年的情况,如果考虑到 1960 年和 1964 年,这五年中共有 1510 万人漏报户籍,就应该是可信的了。这样我们就论证了 §5 推断 3 。
由本节上面的讨论知道, 1956—1959 年出现的迁移重报、虚报户籍人口产生于 1956—1959 年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到市镇。在 1960 到 1964 年大规模的精简市镇人口工作中,精简的重点恰恰就是 1956—1959 年这些从农村迁移到市镇的人口。随着这些人员返回农村,双重户籍现象在 1964 年就被基本消除了。这就论证了 §5 推断 2 。
1960—1964 年期间,既出现了大量漏报户籍的过程(漏报户籍总数 1510 万人),又出现了大量的重报、虚报户籍现象被逐步消除的过程(被消除的户籍总数 1144 万),这两方面合计 2654 万人。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和在一起,造成了这一时期我国户籍人口数大量非正常减少!
关于 1960 年的情况,我们将在 §7 中特别讨论。
3 . 1970—1979 年期间户籍人口非正常增加的社会原因
1964 年,虽然我国户籍人口大迁移基本结束,却留下了 1510 万漏报了户籍的人口,他们虽然从市镇迁移到农村,却没有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甚至可能人还留在市镇。
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工业战线和市镇其他部门又需要补充大量的职工,在 1960 年到 1964 年精简到农村的人员也希望返回市镇。这样在 1965 年 —1979 年(主要是在 1970—1979 年)这漫长的时间内,各级政府部门拿出很大的精力解决这一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这样在 1960 年到 1964 年户籍大迁移期间漏报了户籍的那 1510 万的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在 1965——1979 年,主要是 1970 年到 1979 年期间或者返回了市镇,在市镇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这是主要的,大多数的),或者在农村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这些人的人数为 1532 万(即表 2 中所列出的这些年度的人口非正常变化数之代数和),这个数字与 §5 推断 4 中的 1510 万是高度吻合的。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论证了在 1960—1964 年期间确实有 1510 万人漏报了户籍。这样我们论证了 §5 推断 4 。
1979 年以后,每年的户籍人口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幅度非正常增加或减少的情况,这表明由 1956 年开始的户籍人口大幅度的非正常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到 1979 年基本结束。
§7 1960 年户籍人口非正常减少的进一步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 1960 年我国人口(实质上是户籍人口)比上一年减少 1000 万。通过计算可知,这一年的人口非正常变化数为- 695 万人,这一部分数字是由户籍迁移登记中的原因产生的,另一部分(- 305 万人)则是由户籍的出生和死亡登记产生的。在研究我国 1960 年户籍人口净减 1000 万的原因时,必须把这一数字分解成以上两部分 , 才能得到接近于历史真相的结论。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两个数字。
1 .关于人口非正常变化数- 695 万人产生的原因
根据本文 §4 的基本结论,这部分人口(实际上是户籍人口)减少只能是由于户籍迁移原因引起的,它不可能是由于死亡漏报引起的。
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讲, 1960 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第一, 1960 年 1 月我国开始了新的大跃进,又有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市镇。第二,由于经济遇到重大困难, 1960 年9月起,精简职工和市镇人口的工作开始启动 , 人口又开始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于以上原因,这一年我国户籍迁移出现了复杂的局面。给出这个问题详细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这里我们只能给出一个轮廓性的叙述。
我们知道,在 1956—1959 年期间,在市镇和农村之间的户籍迁移中产生的大量重报、虚报户籍人口( 1072 万人),由于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落实,这些人中许多人的双重户籍或虚假户籍在 1960 年被注销。这些人的人数是 695 万的一部分。
由于我国经济遇到困难,从 1960 年 9 月起,开始启动精简市镇人口的工作 , 合计约有 1000 万左右的人以各种形式由市镇下放和精简到农村。这些人中有许多人的户籍迁出市镇,但是没有在当年办理农村户籍迁入手续(我们特别注意到,上述下放和精简工作是在 9 月份之后开始的,当他们被确定下放和精简,并办理市镇户口迁出手续后,时间已经接近年底,所以他们在当年没有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是很自然地事情,可以参见本文例 1 )。这些人的数目也是 695 万的一部分。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和其他与户籍迁移有关的原因联合作用,造成了我国 1960 年户籍人口非正常减少 695 万人。
2. 关于 1960 年户籍人口出生率应当调整的问题
在扣除了人口非正常变化数之后, 1960 年户籍人口比 1959 年的减少数只有 305 万。这一数字是由人口出生和死亡登记产生的。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960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计算, 1960 年我国出生人数为 1392 万人。但是,按照我国 2000 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 1960 年出生并且 2000 年仍然生存在国内的人数为 1468 万。这表明 1960 年有明显的出生漏报的现象。
按照 2000 年的数据, 2000 年仍然生存在国内的出生于 1960 年的人数 1468 万人,出生于 1959 年的人数为 1306 万人,这两个数字之差为 162 万。由此可以合理的推出 1960 年实际出生人数比 1959 年应该多 162 万。
按照《 1983 年统计年鉴》的数据, 1959 年出生 1650 万人,如按照 1960 年实际出生的人数比 1959 年多 162 万调整 1960 年的出生人数,则 1960 年出生的人数应当为 1812 万,与《 1983 年统计年鉴》计算出的 1392 万比较,漏报人数为 420 万。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那么我国 1960 年人口数比 1959 年就不是减少 305 万,而是增加了 115 万!
关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960 年我国户籍人口死亡率,我们认为应当向下调整 ( 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予以讨论 ) 。这样,我国 1960 年人口数比 1959 年增加的数量,就应当大于 115 万。
§8 关于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
我们认为, 1983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即《 1983 年统计年鉴》)是通过汇总全国户籍登记得到的真实数据,没有经过人为的修改和伪造。数据中的所有人口数字都是户籍数字,所出现的所有的矛盾都只是表面上的,都可以用本文的方法加以合理的解释。
本文中所使用的全部原始数据均取自国家统计局《 1983 年统计年鉴》,除了在 §7 中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对年鉴中的 1960 年出生人数作了调整外,我们没有对其余数据进行任何调整。
岁末人口数(万人) | 自然增长率( ‰ ) | 人口非正常变化数(万人) | |
1957 | 64653 | 23.23 | 344 |
1958 | 65994 | 17.24 | 215 |
1959 | 67207 | 10.19 | 534 |
1960 | 66207 | - 4.57 | - 695 |
1961 | 65859 | 3.78 | - 598 |
1962 | 67295 | 26.99 | - 361 |
1963 | 69172 | 33.33 | - 397 |
1964 | 70499 | 27.64 | - 603 |
1970 | 82992 | 25.83 | 207 |
1971 | 85299 | 23.33 | 344 |
1973 | 89211 | 20.89 | 192 |
1975 | 92420 | 15.69 | 123 |
1976 | 93717 | 12.66 | 119 |
1977 | 94974 | 12.06 | 119 |
1978 | 96259 | 12.00 | 138 |
1979 | 97542 | 11.61 | 158 |
我也是转载的。您要转载,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