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翻开崭新一页时,机遇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予中国大陆,同时也将扬眉吐气给予了在海外拼搏了数十年的海外华人华侨。据报载,美国共有华人企业28.6万家,总收入逾千亿美元,可见海外华人的经济实力;而刚刚尘埃落定的美国中期选举,华裔更脱颖而出,在东西两岸纷纷赢得选战,显示华裔已日渐成长为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但是,作为在美国的侨民或者公民的华裔整体,我们是否普遍具备了融入主流的实力和基本素质呢?比如:我们是否具备真正了解并且适应美国的文化核心——新教文化?我们是否具备了对于American Creed,也就是所谓的“美国信念”的整体自觉意识呢?随着华人家庭经济环境的全面“改善”,面对政治影响扩大而一阵紧似一阵的“融入主流”的呼声,我们将面临怎样一种新移民文化环境?我们能够从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经济的、政治的双重“富裕”么?而当“国民身份”认同与华夏文明传承的冲突出现时,我们将如何面对与自处?
这,让我想起一个叫作斯坦贝克的美国人的一些文字。
斯坦贝克,这位66年出版最后一本“AMERICA AND AMERICANS”的作者和此书,被称为是最道地的美国作家眼中的美国与美国人。他自陈:我在将“美国人”象手表般解构,看看他是怎样运作的。据说这是上个世纪最受美国人喜欢的作家之一。估计可能是美国平民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喜欢吧。但他毕竟是拿了诺贝尔的作家。隔着半个多世纪,看他的文字,特别是中国人,来美国十年二十年之后读他的书,单纯从文字上看,或许他就是敢于表达他的观点而已。以中国人文化历史的悠久,处世明哲之圆润,恐怕他当时那些观点,都“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他的某些尖锐,和面对“富裕”时表现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却对留学美国渐渐富裕起来的华人,有着某种启示:可以嗤之以鼻,也可以有所共鸣,甚至对于今天的被利益集团挟持的美国政府,还有被中国目前求富裕的平民与拼命用权利累积财富的权力阶层所组成的潮流图景,是一种照映。斯氏曾说:我强烈怀疑我们的道德与精神之崩溃是出于对富裕缺乏经验.....
“很可能道德感——正直、伦理、甚至慈悲——就是因此而沦丧。规矩让我们得以生存,共同生活并繁衍。然而,若我们对于生命的爱,以及我们对一个英勇过往的回忆和一个美好未来的信心都以分崩瓦解,则又何需道德和规范?即便有,它们也会成为一种危险。”
最令人感慨的是最后这一句:“我们的祖先所期盼的,我们已有所成就,而毁灭我们的正是我们的成就”。
历史,常常以它特有的角度,透出些“经验”的光来,映射到人类未来的前途上。斯坦贝克在半个世纪前针对美国富裕之后面临的社会问题所发出的声音,早已超越了文学属性。面对富裕,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有其他的思考呢?比如文化坚持。这几十年来,华人常常把进入主流社会当成引以为荣的事情。特别是没来过美国的,看了一些海外中文媒体记者采写的文章,张口闭口就谈主流或者进入融入主流。其实,那是中国人的一相情愿。买房子置地跟主流不主流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中国人,作为移民,因为文化的渊源和承袭,几乎没有太大即可进入美国主流的可能性。这不是哪个人生意做得好不好、赚钱是不是比美国人多的问题,而是个文化烙印的问题,如同中国人到“阿卖锐卡”入了籍,同样参与选举,却从骨子到意识都未必熟悉“选举政治”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一样,但有些,又显得过于实际和“精通”。在几乎所有的华文舆论面前,似乎边缘和被边缘化都是件不荣誉的事情。其实仔细想来,暂时的边缘,未必有什么不好,边缘甚至可能更有利于最初的生存、更有利于坚持某些文化精髓和不被简单同化。借鉴和学习是可取的,但浅表性的跟随却是灾难;对西方文明一知半解,只知道礼仪礼节上的模仿,而对悠久的华夏文明弃置不顾,是另一个层面的“顾此失彼”。
这一点,海外华人,尤其是喜欢文字的知识分子或有点知识的文学分子,应该学学斯坦贝克:“我们的祖先所期盼的,我们已有所成就,而毁灭我们的正是我们的成就”。在美国求学或工作,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应当在财富之外有所坚持,有所清醒。房子地,可能象征财富,但不等于财富,而财富和主流社会,可能还没有和上流社会的距离近。有些事情,世界本无事,文人自扰之。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少数族裔,一大半是无选举权或不具备选举意识的人群,谈进入主流挺令人费解的。这一点,海外华文媒体有些职业责任,因为往往采访写作某个成功人士,总要以进入“主流社会”为标签,其实那是记者自己连主流和“支流”都没仔细想清楚所造成的。我们要想成为或进入美国的主流,一是乘美国移民大门还没有对中国两岸四地关闭之机,多移民多生孩子,二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将优秀的某些精髓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但不能洋洋自得于年薪多少万,有房有车之类的财富,反而要加以警惕,要象斯氏那样清醒和具有自觉的社会洞察良心和良知,有些良心恰恰还是反物质的。
华人要想不被吃掉,不一定依靠自我同化意识,而恰恰可能更需要坚守意识,包括对于富裕和物质的冷处理。以吃力不讨好的中文媒体举例,美国人的所谓主流,其实根本不会真正理睬我们,更别说加以重视。要真正实现融入“主流”的这一天,或许只有等我们成为主流的那一刻。
中国需要在转型期,多些冷静的人;中国海外的华人,需要有更多的独立意识和对于财富富裕的警惕,那和主流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坦贝克的文字,还保留了一些价值。比如这句:我强烈怀疑我们的道德与精神之崩溃是出于对富裕缺乏经验.....
喜欢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