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高

海外的生活大体上是充实的,有时候却也难免寂寞。虽然接受了他国的教育和文化,可是骨子里却依然是中国人。让我们彼此交流,携手相伴。
正文

转载:人权也是国力──读刘亚洲析伊战 作者:易中天

(2007-09-24 14:01:44) 下一个
特喜欢易中天老师的讲座谈话,特意转载过来,可以平时多看几次。

来自:http://forum.chinesenewsnet.com/archive/index.php/t-143671.html

人权也是国力──读刘亚洲析伊战
   易中天
  
  刘亚洲将军解析伊战的文章(准确的说是访谈录)《一场充满问号的战争》,我是在报上看到的。我这人不大看报,这次却是例外,每天盼着报纸来,来了就直奔刘将军的文章而去。七天读完,便得出了如标题所示的结论。但要说清楚,这个结论是我得出的,不是刘亚洲将军得出的,他也没说这句话。因此,本文如果有什么问题,自然与刘亚洲无关。
  文章一开头,刘亚洲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场战争有点戏剧化”。所谓“戏剧化”,照我的理解,就是说,美国人这次入伊倒萨,虽然也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战争,却怎么看怎么像演戏。因为正如刘将军所言,在整个伊战过程中,既无像样的“战”,亦无有效的“争”,只有形式上或者象征性的“斗”。而且,斗,也不是壮汉打壮汉,公鸡斗公鸡,是拳王打侏儒,警察抓嫌犯,只不过那“警察”是自封的,没有得到授权,“嫌犯”的“罪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也没找到。但整个过程就是这样:拳王一挥手,侏儒就吓瘫;嫌犯一中弹,围捕就结束。世界瞩目的伊拉克战争,竟然有如一部好莱坞的“警匪片”。
  这里面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军事力量完全不对称,是“导弹对子弹,卫星对准星”。何况在此之前,美国人实际上作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准备。十二年的封锁、制裁、禁飞、轰炸、侦察,使伊拉克整个国家和民族(包括军队)的心理都受到重创,“伊拉克就像一间摇摇欲坠的小屋,轻轻一推就会坍塌”。但即便如此,美国人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放出一群猛虎扑向那毫无反抗能力的羔羊。事实上,“由伊军的糟糕表现,美军真正的战力并没有表现出来”,“猛虎”也并非都派上了用场。比如“全世界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美军唯一也是全球唯一的数字化第四师”,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以至于第四师的士兵调侃说:“第四师如果要参加战斗,就只有向第三师开火了”。其实第三师又如何?“几乎没有实质性作战”。用刘亚洲的话说,他们实际上是去做秀的。美英打败伊拉克,靠的是空中力量,而且是先声夺人,压倒优势,成千上万的飞机导弹铺天盖地而来,仅第一天就投下精确制导炸弹一千余枚,相当于科索沃战争中一周的投弹量,打得原本就没有还手之力的伊拉克气都喘不过来。可以说,美国人这一回,是杀鸡用了牛刀。
  然而问题也正在于此:明明知道是杀鸡,为什么还要用牛刀?
  一种解释是:为了确保必胜。这种说法虽然也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实际上,但凡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地挑起战争者,哪一个不是务求必胜?却未必都用牛刀,或者用了牛刀却未必都能取胜,更未必都胜得如此迅速,没有悬念。比如苏联打阿富汗、俄罗斯打车臣,单从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同样是拳王打侏儒,警察抓嫌犯,结果却完全两样。阿富汗战争,是“侏儒”把“拳王”赶回了老家;车臣战争,则是“嫌犯”把“警察”拖进了泥潭。刘亚洲将军算了一笔账:同样是超级大国,在同一个战场(阿富汗)和同一个对手作战,苏联出兵一百五十万,耗时十年,伤亡五万,最后一败涂地,国势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动用特种部队千余人,只用六十一天功夫,死亡十六人(且均非死于正面交战),就彻底消灭了塔利班。一百五十万和千余人,十年和六十一天,五万和十六人,这是何等悬殊的对比!然而结果却正好相反:出兵多、耗时长、伤亡重者败,出兵少、耗时短、伤亡轻者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美苏两大军事体系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美国是“真老虎”,苏联却是“纸老虎”。伊拉克这一次败得如此之惨,原因之一,就因为“伊拉克是一个陆海空三军全面‘苏’化的国家”,伊军是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创建的军队。所以,伊拉克败给了美英联军,其实也就是以苏联为首的武装集团败给了以美国为首的武装集团,美国的战争理念战胜了苏联(也包括苏式的)战争理念。十几年来,美国打了多次战争,海湾、波黑、科索沃、阿富汗,次次宣布了这种胜利。现在,几乎已没有人怀疑苏美两种军事体系和战争理念谁优谁劣,就连俄罗斯人也不怀疑。
  那么,它们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我认为,在于对人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的态度。苏联是不在乎人的。它甚至打的就是人海战术。一百五十万将士,说派出去就派出去了,虽然是“先后”。直到伤亡五万之众,实在打不下去了,这才撤兵。美国却相反。战争伊始,就把尽量避免人员的伤亡放在了首位,包括尽量避免敌方人员的伤亡。和兵不厌诈、滥杀无辜的 “战争惯例”相反,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人“每一次攻击都要事先告诉对方,然后在尽量减少平民伤亡的准备中,用精确制导炸弹打击敌方的军事政治目标,而且还要尽量少伤对方的军事人员”。至于尽量避免己方人员的伤亡,自然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一个连敌人的生命都要珍惜的武装集团,岂有不爱惜自己将士的道理?于是美国人没有万无一失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武,即便动武也尽量不动用地面部队,而且明知是杀鸡还要用牛刀,因为他们“宁可毫不在意地扔掉一百吨炸弹,但不肯轻易地付出一个人的牺牲”。
  一个人的生命比一百吨炸弹更珍贵,这就是美国的战争理念。刘亚洲将军告诉我们,美国人有着“一贯珍惜生命的传统”,而且在历次战争中都是人员伤亡最少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与了除苏德战场外所有重要的战役,并在决定性战役中起主导作用,但人员伤亡只有三十万,占总伤亡人数的千分之三,远远低于日本的六百万,德国的近千万,苏联的二千万,中国的三千万。实际上,“一个世纪以来,美军参与了世界上所有的大规模战争,从来没有遭受到比对手更重大的伤亡,而且伤亡越来越少,直至零伤亡”。如果说,在朝鲜和越南战场(这是美方投入兵力最多也败得最惨的地方),美国还派出了大量地面部队,那么,这一次在伊拉克,为数不多的陆军却是参战而不作战。在空中打击泰山压顶般地掩护下,地面部队遇险则绕,一路狂奔,兵不血刃地直取敌国首都,从而把伤亡减到最少最少,使战果变得最大最大。
  这种“胜利”,实在是太惊心动魄了。
  美国人能够如此麻利地搞掂一场战争,视颠覆他国政权如囊中探物,取人首级而不伤己身,当然是因为“美军始终紧扣军事革命的脉搏,不敢丝毫落后”,因此多财善贾,长袖善舞,打遍天下无敌手。但问题是,其他国家难道都是不知落后或甘愿落后,一心一意等着挨打,束手就擒的?怎么就总也跟不上“世界潮流”,而且一差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这里面当然也有很多原因,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里,兔子输给了乌龟,是因为骄傲,而美国这只“兔子”却连盹都不打一个,“乌龟”们自然追不上。但美国不打盹,苏联就打盹了?美国是“兔子”,难道苏联不是?当然也是,否则怎么会去打阿富汗,又怎么敢打阿富汗?那么,为什么跑来跑去,最后只剩下了一只“兔子”,另一只却变成了“乌龟”?
  原因就在于这两只“兔子”的想法不一样。苏联是只要能称霸,流血牺牲在所不惜。美国呢,霸也是要称的,却不想死人,至少是不想多死,很在乎死多死少。这就逼得他们千方百计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明制造诸如精确制导炸弹、无人驾驶飞机之类的东西,逼得他们大力发展空军,尽量避免陆战,尽可能地通过信息战、心理战来打击对方。也就是说,由于美国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当然首先是美国人自己的人权和生命),结果反倒增强了军事力量和战斗力,已到了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横行于天下的地步。
  实际上这也是美国这个国家在短短二百多年间由一个大西洋彼岸的松散联邦迅速崛起为称雄世界的超级大国,现在又变成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美国这个国家的建立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它是先有《独立宣言》,再有《联邦宪法》,最后才有联邦政府。然而美国的建国日却定在联邦政府成立、合众国正式成为一个国家的十三年前,即1776年的7月4日。这是他们发表《独立宣言》的日子,而《独立宣言》最重要的精神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自建国之日起就把人权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由此而凝聚了国民,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国势。
  毫无疑问,美国的人权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细数起来,也会有一大堆。但美国不够尊重他国人权(比如虐待伊拉克战俘),总归珍惜本国士兵生命(看看《拯救大兵瑞恩》就知道);过去人权状态不好(比如歧视黑人和妇女),现在总在改正(至少不敢公然歧视)。这就够了,即足够使它自己强大起来了。比方说,把在他国(比如纳粹德国)受迫害的科学家吸引到美国来为其所用,想方设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达到战争目的又不损兵折将等等。
  可见人权也是国力。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都将直接转化为创造力、生产力和战斗力。诚然,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难免发生的。但战争的目的决不是杀人,更不是人死得越多越好,而是相反。古人云:“从古知兵非好战”,我们也可以跟进一句:“自古善战非嗜杀”。不要以为抛头颅、洒热血、敢于牺牲就好,更不要把自己人民和战士的生命不当回事。刘亚洲将军说得对:“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美军在伊拉克,一路凯歌,如入无人之境,沿途路不破,桥不炸,雷不埋,根本就没有也不必担心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然不会有的,因为伊拉克人民完全犯不着为那个从来就不把他们当人看的家伙卖命。 “地球上所有的战争都是人的战争”,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将来谁更尊重人权、珍惜生命,谁就更容易取胜,反之则败。苏联人的军事体系和战争理念也好,萨达姆及其专制政权也好,输就输在这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