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科学与伪科学----捍卫中医之一
(2006-12-09 13:10:07)
下一个
全英中医药联合会主席 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 马伯英
近来,国内掀起了“取消中医药”之论,据说网上签名支持者已近2万人。始作俑者振振有词,以“废除中医口号已提出120年”,“中医不科学”等为进攻武器,对中医药发出了剿灭令。
是可喜,还是可悲?
废止中医论点最初来自日本
“废止中医”可溯之于日本的“废止汉医”,始于1875年。日本文部省医务局官员赴欧美考察医事后,订立条例,决心废除汉医。其办法是一切从医者须通过物理、化学、解剖、生理、病理、内外科及药剂等科目考试后,合格者才能授予开业证书。这些科目都是西医科目,中医自然考不出来,自然也就不能再生存下去。因反对者众多,日本随后又追加了一项安抚条款,即原已执业者可以免试,但中医不得授徒或开学校。
“免试”使大批中医从业者得以继续生存,条例也因此执行畅通无阻。3年后才有中医发现,“条例”等于让中医老死灭亡,随即再次发起抗争,但为时已晚。日本汉医,自此若存若亡。
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东洋者多,留学西洋者少,日本的思潮很快影响到中国,中国的名流学者于是纷纷主张效仿东西洋之法。所以,从郑观应、俞曲园、章太炎、梁启超到鲁迅和傅斯年等,无不主张废止中医。但另一些学者如梁漱溟、郭沫若等,对中医并不持偏激之论,他们认为,中医有疗效作为事实,其中必有其科学的道理。
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日本和欧美都已经开始热心地研究和提倡中医,那些“废止中医”论者,是否有点儿“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现在人人开口闭口都讲科学,科学成了标签,成了某人想要加以褒贬某一客体的标签。科学是标签吗?回答很简单:如果是标签,科学就不是一个开放体系而成封闭体系了。于是科学就失去了前景,没有了前途。而这正好是科学要排除的东西,所以,不要随便给一种你未能认知或知之甚少的客体去贴标签。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在未知事物面前总是抱持着谦卑的态度,而具有勇于不断探索的精神,绝不轻言“放弃”、“废止”、“不可救药”这类走向极端的话,这才是科学精神。
医学在西方一般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因为医学既包括理论,又充满技术因素,而且很多是要凭经验看病治病,哪一类都包含不了。现在,人们将之归于广义上的科学范畴,是因为基础医学部分科学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不过,西方科学史家、特别是临床医生,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基本上属于经验医学范畴。所以,从严格的科学定义角度上看,医学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
基础医学各有所属,例如解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物学等,都是科学范畴内享有独立地位的科学学科,它们离开医学照样存在,它们是医学所用的知识和工具,并不为医学所独占。医学只是借用了它们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医生看病一定会尽量利用它们,但利用不上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这时候,医生还是要看病治病,他们靠的就是经验。俗话说“后生手艺老郎中”,医生愈老,经验愈多,看好病的机会就愈大。所以在西方,同样是信任老医生胜于年轻医生。
由上可见,医学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混合体,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流行起来,叫做“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其矛头所指就是经验医学。
诊断也好,治疗也好,教课也罢,先要来一句当头棒喝:拿出证据来,没证据,一切免谈!这证据必须是经过双盲、随机、对照和统计学检验分析合格通过的。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医学了,经验医学时代行将结束。
然而,这只是近10年才提出的,并在西方医学界也引起了极大困扰。最近,《英国皇家医学会学报》就有专门讨论,自然也有人加以质疑,因为极端的“循证医学”是高妙的殿堂医学,而不是救急的床边医学。
我不反对医病要有证据,也不反对循证医学去占一席之地,让医学进入科学殿堂。但我反对一刀切,反对先贴标签再救人。从认识论上讲,人们取得经验,然后上升为科学理论,都要有一个过程,而经验是不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而且大多数情况,正是经验成为科学理论新鲜的生长点。
有人会说,照以上所论,现代医学也是不科学的,那中医就更是不科学的了。错。我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概念,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要把一个自以为是的“科学(或不科学)标签”硬往人家身上贴。一定要贴的话,我们就找一个比较得到公认的科学范畴概念(未必可称为定义)作一对照判别。
我曾经花了10年之功研究中医理论的本质问题。我是西医科班出身,文化大革命在山村行医的医疗实践使我亲身体会到中医的临床有效性,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1985年前我发表的论文,基本结论是:中医是自然哲学的医学;其认识论的方法论主体是朴素系统论的方法论。1985年至1988年我在剑桥大学工作并继续研究中医。1990年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过一本63万字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我发现,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我在该书中写下的结论是:“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并从中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此书出版至今十数年了,虽然用中文写,但在国外影响比国内大。后来我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进一步阐述的论文,但关于中医是生态医学的结论,并未引起当局和有关科学思想史研究者的注意。
我提出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肯定中医是科学,中医是与西医不同体系的医学科学,研究中医应在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上找出突破口。
现在的“中医不科学”论者,是以西医作为参照物,认定西医是科学,而中医不能融入西医这个体系,所以中医不科学。这一三段论逻辑推理,形式上正确,但大前提不准确,所以结论错误。科学是多元的,西医也只不过是科学医学的一大门类。西医与中医的不相融好比话剧与京剧,它们属于不同的表演体系,互不取代,但都属于表演艺术。
论者以中医不能实证又不能否证来证明中医不科学,这是似是而非、掩人耳目的说谓。中医不能实证,否证又从何谈起?关键问题是中医能不能实证和如何实证。西医的实证建立在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是在“还原论”指导下所得出的成果。但“还原论”与系统论是不同的理论范畴,“还原论”方法对于系统论范畴的客体有适用不当之虞。
所以,现代医学科学方法证明不了的中医不等于说中医就不科学,它只能证明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的科学。同样,西医研究适用的统计学方法不能照搬到中医研究中来。统计学也需要革新。何况近来西方科学界已有人指出,当代研究中的不少统计分析结论并不正确反映科学本质,对统计学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挑战。西医研究尚且如此,何况对中医岂能唯此为从?在中医研究中,为什么不该去寻找适用的统计方法呢?
中医是科学的,其生态医学适应理论比起西医来是超前的。西医也在近些年提出生态医学新观念,但远未形成理论,远未达到像中医那样可操作而付之临床应用的程度。不要民族虚无,唯西人马头是瞻。
说中医不科学的那些人,其实想说的是中医不是实验科学,但科学并非只有实验科学一个门类。他们把概念搞混了,逻辑搞乱了,所以结论错。
中医确实基本上不属于实验科学,而是属于系统科学。要问的应该是:系统科学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学可供研究中医之用,中医还是现代化不起来。
按“废止中医”者开出的药方,就是把中医从目前在中国所居有的、与西医平列的主流医学地位上拉下来。节约资金,不研究,不办学,连中医院也关掉。
在英国的中医师,政府规定不准用西药,碰上难治之症或者明知与西药合用效果更快更好,也得单用中药。这就逼上梁山,能出优秀中医。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动辄用西医办法给人看病,对中医没信心,甚至加入反中医行列,这只能说是中医教育的失败。
目前,系统论的方法论在实际研究中尚无计可施,但也没人想过去进行研究。这需要有人像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那样,静下心来,冥思苦想去做研究才行。急功近利、完成指标式的任务型研究项目分配,恐怕达不到好的结果。中药复方研究就是个大课题,值得花大力气。
分析论或实验研究的方法不是完全不能用于中医研究。一是找准目标,花大钱去做。针麻的内啡肽原理,青蒿素都是有了目标,有了充分投入,才出的成果。二是现代化的、最新的仪器也要有人想到去用才行。例如MRI,就是美籍韩人先想到去观察针灸前后脑图像的变化,记录下来从而出了专著的。英国几所大学马上跟进做了新的研究。中国MRI仪器不是到处都有吗?怎么就没人想到,没人去研究呢?
中医在海外正在热乎起来,尤其是英国,政府已将之纳入立法过程之中。医药公司、大学和各种研究院所也都虎视眈眈,想从中医这儿吃一口肥肉。国人不要再不争气,自乱方寸,把国宝当垃圾扔掉。
我最近看到了中国科技部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正在征求我们这些海外医学人士的意见,我是举双手赞成的。这才是有远见卓识的大计。停止争论,就地出发,同心同德为中医现代化而奋斗,这是我们海外中医最热切的期望。
在这次废中医论者的言词中,有人说,“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把中医等传统文化称为旧文化,“下定决心用科学和哲学来改造我国传统文化”。这些论调中,至少有不少概念是搞错了,混淆了。
中医文化在技术层面上说是临床实用的技术文化:从理论层面上说是一种学术文化。它的科学性前面已作论述。尽管在历史上或现实中还夹杂着一些民俗甚至迷信的东西,但其科学内核及其本质的光辉是掩盖不住的。特别是它作为生态医学理论及系统科学的前驱性和前瞻性,是其他医学科学望尘莫及的。
为什么说中医文化是优质文化,为什么说中医不但不能废除而且应当加大投资,加大研究力度?就是因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所以,“中医是旧文化”的说法,是出于对中医的无知,对医学前景的无知。人家的都是新的,自己的、传统的都是旧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却不知外国人还认为中国的月亮比他们的圆呢!
中医风靡世界是一例,道家哲学、儒家哲学、孙子兵法等在世界受追捧,武术和中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更是众所周知的例子。要用科学和哲学改造传统文化以救中国,为什么不从自己国家那些优质文化中去发掘提炼呢?先破后立———先破坏后建立,实是败家子行为,教训还少吗?
研究科学哲学的人,应当分得清楚崇拜、信仰与理解之间的差别。中医能看好病,不是因为病人崇拜或信仰,而是因为医生正确使用了针灸与中药。从反复不断累积的经验中,医生和病人都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对中医的理解和信任。有些病人可能进而产生了对中医的崇尚心理。在历史上也有渲染而成为崇拜或信仰的,把名医变成神来加以膜拜。中医发展至今,主流是理性医学文化,不能因为民间医学文化中有迷信现象,就本末倒置,把中医文化推到酱缸里去。
我一再强调,中医走到今天,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从原始医学、巫术医学到自然哲学的医学,生态理论的医学就是脱胎换骨的过程。要说中医对人类的贡献,这生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最大最重要的贡献。
有人说,古代的欧洲人用自己的医学征服过黑死病。有吗?懂西医史的人都知道,14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是在死了2500万人后突然销声匿迹的。当时的欧洲医学对之束手无策,毫不起作用。鼠疫在20世纪中叶抗生素问世之前,医生对之并无特效办法。倒是中国人,医生伍连德曾经成功阻止了20世纪初中国东北鼠疫的流行,他的办法是将尸体焚烧,号召民众大放炮竹(正好是过年)。炮竹爆炸后散布的硫黄起了灭菌作用。伍连德正是利用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至于白内障,中国唐代就有针拨白内障,白居易写诗记录过。再说,手术确非中医强项,但华佗是手术专家,还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发明者。后来中医转向外病内治、疝气之类,中医是可以用针灸和中药治的。
再看我自己的例子。文革我在山区,在没有条件为病人开刀治急性阑尾炎情怳下,我用针灸治愈了它。从此我努力自学中医。今天我在英国,治愈了上千例英国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包括疝气。
中医在实用技术层面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一项是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英国的琴纳医生原本是种人痘的,在实践中受到挤牛奶姑娘得了牛痘不再得天花的启发后,才改用牛痘浆取代人痘术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妄自菲薄?为什么自己没研究过中外医学史,却拿那些无厘头的例子吓唬国人?
中国的医学文化一直是平稳、向上发展的。1983年我发表过一篇文章,就中西医的历史过程用曲线图示出来。结论是:西方医学大起大落,中国医学稳步前进。
是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是西医划时代的跃进,但时至今日,它的抗药性和副作用问题已严重困扰着西医生们。对病毒引起的疾病,至今未找到有效办法,但中医却多少有些办法。中医在西方是以其独特疗效立住足根的。在英国,不少西医专家也来学针灸学中药了。这是什么现象?这是医学的跨文化传通。
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信息传输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内的今天,优质的中医药文化,谁会拒之门外?自毁长城的人,最终将被历史耻笑。
中医知识传入欧洲已有约350年历史,但上世纪70年代前,中医疗法在西方临床仍只有零星个案。中医药在英国有过两次发展高潮,都发生在上世纪,第一次是70年代的针灸热,第二次是80年代后期的中医药热。
如果问英国人是从何时认识中医的,绝大部分人会提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当时尼克松在中国观看用针灸麻醉进行手术的镜头轰动了西方。此后,英国不断派人前往台湾、香港、日本等地学习针灸,后来派出大批人员前往中国内地学习中医。这些人学成回到英国后,纷纷兴办针灸学院。目前,英国的针灸从业人员已达 1.6万人。
提到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不能不提到罗鼎辉的传奇故事。她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1983年在伦敦唐人街开设了一家中医诊所。1986年,一位在英国医院没有治愈的皮肤病患者求助罗鼎辉,服用几副中药之后,病情竟然奇迹般转好。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过去中医诊所主要面对华人,很少有英国人问津。此后,罗鼎辉的中医诊所前,变得门庭若市,就连欧洲其他国家的病人也纷纷慕名前来求诊。
英国著名皮肤病专家戴维?阿瑟顿注意到了此事。他跟踪那些经过罗鼎辉治疗的病人,定期为其复查检验,证实确有疗效。阿瑟顿为此著文指出,在那些未被医院治愈、后向罗鼎辉求助的病人中,最终有70%的人痊愈。
这些故事经英国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报道后,英国人在罗鼎辉的中医诊所前排起了长队,每天等候就诊的人最多时有七八十人,有时不得不动用警察前来维持秩序。务实的英国人从此信服了中医和中药。
据全英中医药联合会的资料显示,英国现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中药进口商约40多家。英国政府还拨款给大学,支持中医研究。
德国85%的人认为草药有疗效,与针灸不同,中草药在欧洲国家的推广却并不乐观。在德国的情况最好。
德国是欧共体中使用植物药最多的国家,约占欧洲草药市场的70%。草药的应用已纳入了德国医疗保险系统。据调查,德国85%的人认为草药有疗效、毒性低。草药制品在任何药店都可以出售。德国政府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每年拨专款资助开发自然疗法,并成立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
西欧各国中最早经政府批准并由保险公司支付医药费用的一家中医院,也设在德国。这家医院由德国的企业家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由于疗效显著,目前患者预约住院至少需等候一年半的时间。这在西欧产生了轰动效应。
上世纪90年代末,一位患者因服用中药"龙胆泻肝丸"而出现肾损伤,造成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的良好势头遭到重挫。时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名誉副主席的罗鼎辉感叹道:"这一拳打到英国中医界的身上,不知道有多疼!"
2001年9月,英国卫生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中药毒副反应案例,告诫英国公众选用中药要慎重;随后,又从英文版的《中国药典》中摘录一长串有毒和违禁的单味药及中成药名单,在网上公布。从此,英国人"谈中医色变"。
为应对严峻局面,英国中医界开始加强行业自律,并积极为中医谋求合法地位。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伦敦杏林中医研究生院院长马伯英,还以专家身份出现在法庭上,为蒙受不白之冤的中医诊所进行辩护。马伯英说,在海外,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实际疗效,让西方人开始信服中医;但因为缺少科学的数据佐证和中医本身自律性的问题,使得中医不能完全被接受。
总的来说,目前在西方国家,中医仍被归类于辅助性医学的范畴,虽然可以自由开业,但从医者不能称为医生,没有法定地位,只能在当地医疗体系里充当"配角"。
多位西方医学专家接受本刊专访
"万人网上签名反中医"一事,使中医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而此时在国际上,中医正由最初被排斥,一步步开始"渗入西医的世界"。
为了解中医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本刊专访了来自瑞典的著名血液学专家、曾任诺贝尔医学奖评委的比格?布洛姆巴克博士,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教授、诺贝尔医学奖评委秘书汉斯?乔尼瓦勒,以及在英国中西医兼治的菲利浦?弗农医生。
记者:中医药是何时进入当地的?当时人们怎样看待它?
弗农: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我还是医学院的学生。那时,我看到了中国医生为一位美国记者实施针灸麻醉的新闻,觉得非常有意思。
当时,欧洲的国民保健系统已经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却不错,这足以说明中医药的疗效很不错。
布洛姆巴克:20多年前,瑞典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南方医院,派出一个学习小组,到中国医院学习针灸。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当时瑞典各个医院妇产科的接生大夫,大家对针灸减轻分娩疼痛的功效感到很好奇。而那时,西方有些人还在讨论中医和巫术的区别。
记者:您作为一位专业人士,对中医总体上的认识是什么样的?
弗农:我用中西医兼治的办法为人治疗。到我这里看病的人,大部分是来治疗各种疼痛,因为很多人知道针灸可以止痛。实际上,中医的治疗范围和方法非常广泛。有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了解了更多的中医知识,也会要求治疗别的病。我不能说我的每个病人都痊愈了,但很多人都觉得好多了。中医确实能治好一些西医无法治愈的疾病。
布洛姆巴克:我的夫人是华人。当家中飘散着中药特殊香气的时候,我常常会琢磨自己是否该为"老寒腿"找个针灸医生。我觉得,中医和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把人体看作是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的组合;而西医则认为,人体是由各种器官、血管、神经中枢等合作形成的。目前,一些西方的医药公司,已成功地将中药中有效的活性物质分离出来,把它们应用在新药的研发中,含有中药成分的可治疗哮喘病的西药已经问世。美国的科学家还证明,一些中药中的活性物质对有酗酒基因的人有疗效。这对中医药来说,也算是一个发展。
记者:用西医标准来评价中医,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吗?
布洛姆巴克:今天,任何一名瑞典产妇在瑞典医院的产床上都会被问到是否希望用针灸减轻分娩时的疼痛感。当然,产妇也可以选择西医的减痛方法。对许多瑞典人来说,中医早已经没有了它当初在西方社会出现时的那种神秘色彩,成了病人可以自由选择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乔尼瓦勒:中医被带到西方社会的时间还不长。医生在治疗中首先要给患者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很容易在患者比较熟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却很难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找到。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实验,在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发展。武断地说西医是科学、中医不是科学,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科学。
记者:现在,中国国内出现了"取消中医"的争论,您对此怎么看?
弗农:很多西方人不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们认为西方是先进的,中国是落后的。一些学习西医的中国人,也接受了西方人的观念,否认中医药的价值。这中间也不排除西药公司的背后利益在起作用。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人应该珍惜它。
乔尼瓦勒:为什么要取消中医呢?现在西方社会正在开始正确地认识中医,诞生中医的国家却要取消中医,这可是件让人忧虑的事情!中医西医都是医学科学。在应对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时,我们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的药品。对于某种治疗方法,不管它建立在哪种医学理论基础上,治愈病症才是其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