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洁冰清

热爱美食和影视剧的人们,欢迎关注我的博客。
个人资料
玉洁冰清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永远的事业-著名配音演員施融一家

(2008-08-04 15:02:20) 下一个
注:原文还有施融在东南亚海啸中经历丧女之痛的片段,因为太过伤感,我给删掉了。

文/聂崇彬 原載上海《現代家庭》

一九八六年的三年月号的“现代家庭”杂志上,有一篇对一对夫妇的采访报导,他们就是当时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节目的主持人孙燕和她的丈夫,著名的配音演员施融。
孙燕和施融都是从部队军区文工团复员回到上海的,那时候户口回上海一定要有单位接受才行,所以施融成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试用工,而孙燕是生了孩子刚满月,才去上海电视台试镜,当上了节目主持人。
他们俩个回到上海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无论是从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十年浩劫,他们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在文工团当演员时也没有文化课可补。所以他们在工作上特别累,因为他们俩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需要较深的文学修养。他们夫妇二人都是事业心很重的人,为了把自己的业务搞上去,他们把出生不久的女儿施蕾送全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进修,充实自己,那种投入,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孙燕以亲切温馨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家里,她那清雅大方的微笑,妙语联珠的口才,不仅家喻户晓,而且迎来了国际同行的欣赏,日本朝日新闻株式会社为此还特意采访过她,而且是实况转播,在黄浦江上,在中国电视史上,船上进行卫星实况直播,尚属首次。
施融考入了电视大学,同时在工作上刻苦专研,在荧屏银幕背后为外国电影“声”色不少,如脍炙人口的佐洛等等,成绩显着,曾获得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他们夫妇俩都是对自己的要求相当高的人,他们并不满意已取得的成绩,反而觉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更紧迫了,此时,他们有了去国外深造的念头,施融先行了一步去了美国,一年多以后孙燕带着女儿去和丈夫团聚了。
十几个春秋过去了,他们怎么样了?一个恬静的夜晚,我访问了身在纽约的孙燕和施融夫妇。
纽约的市郊,一栋独立的小洋房,施融一家就住在那里,夫妇俩热情洋溢地把我迎进了客厅。孙燕的形象还是那么亲切温馨,就是丰润了一些,施融当然也不甘落后,发福了很多,简直和过去判若两人。两个多小时的访问,在欢笑中很快的度过,但笑声过后,却引出了我的思索。

一,满腔热情,想学成回国

1986年的年底,施融带着一腔的抱负来到了美国,他挑选的专业是大众传播学。许少人劝他学电脑,因为这才是有前景﹑能赚大钱的学科,但施融固执地坚持己见。他还是很想在自己事业的上有所突破,确立自己的位置。    艰苦的学习开始了,施融读的是硕士学位,不但要补上美国大学的一些基础课程,那时候的他连英语都没过关。当时的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进专业。他又开始废寝忘食了,除了发愤地读书,还要去打工,在一家中文电视台当播音员。第二年的春天,他已通过了所有的考试,进入了硕士生的学习。
对一个没有得到过正规联贯教育的人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补上所有的大学课程,是相当不容易的。他学习的动力是想尽快地与家人团聚,因为根据美国的法律,只有硕士生的太太才能来美陪读。可能是远离家庭的缘故吧,施融特别想家,特别惦记着孩子,当时,施蕾在国内已读小学三年级了,每天上学要过好几条马路,他们家又在闹市区,路上车多,施融连晚上做梦都担心孩子过马路有危险。
不久,孙燕带着孩子来到了美国,她也是揣着理想到国外来学习,但当时的经济条件根本不可能。刚到美国的时候,他们一家只能和另外两户一起合租一套旧公寓,与老鼠和蟑螂为伍。丈夫和女儿都要上学,除了学费,一家子的生活费靠施融兼职是不可能的,孙燕只能向现实低头,把上学的想法放在一边,她去了中文电视台做了播音员,直到拿到了绿卡,她才实现上学的愿望。

二,满心欢喜,看女儿成长

施融一家拿到绿卡,已是几年之后了,那时施融已经毕业,而且做了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工作不定时。在国外当记者,是集采访编辑﹑导演和播音一身。有时候碰到大制作,要全国跑,例如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等,他都要追着新闻跑,朱总理到哪儿,他带着采访小组就跟到哪儿现场播音。可以说,这跟他以前在幕后照着稿子配音的工作截然不同,那是再创作,现在是即性创作,难度要大多了。但也总算从幕后走到了幕前,现身亮相了。
可是,一直在幕前工作的孙燕,却准备“淡”出荧幕,她去了大学,读了一门电脑会计。因为那时候,他们已有了小女儿施蕙,大女儿也上中学了,虽然有老人在家,她也需要一份有固定时间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所以她也选择了和以前的事业完全不同的科目。
大女儿出生时,正直他们俩刚从部队转业到上海,没准备,没时间,没经验,又加上为了事业忘我忘家地工作,所以没能好好体会作父母的滋味。小女儿的出生使他们有机会补上了人生最美好的一课,再做一次父母。
他们俩再没有提回国的事,不是忘了,也不是留恋美国,而是为了女儿们。
大女儿施蕾不是很快适应美国的生活,主要是学校没找对,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的,就为了方便施融上学,就在他大学的所在区安了家,又在家的附近找了一所公立学校,等到施融熟悉了美国之后,才知道这间学校在纽约四百多公立学校中,排名是很后的,他们这才恍然大悟,急忙替女儿转学。施蕾很快上了中学,样样顺利,成绩名列前矛,如果再回国,那她的教育就接不上轨了。
施融夫妇对两个女儿十分的重视,参与她们生活的每一细节,带领她们积极投入学校的各种活动,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味着人生最大的乐趣。

三,满怀欣慰,享天伦之乐

如今,施融是独立制作人,自己有公司。也就是说,不属于个别媒体,而是接受独立的合约,他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媒体去采访美国的、中国的、香港的、以及台湾的不同地区的新闻和社会动态等。作为一个独立制作人,一定要有很好社会关系网,看来,施融“混”的还不错。他却不无感叹地说“我们出来后是谈不上什么发展了,只能看着孩子们发展了。”“你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吧,至少你从幕后走到幕前了。”的确是,看了他的制作,无论是实地现场采访,还是正经八百的报新闻,都是那么有“声”有“色”,非常专业。
我也看了孙燕的录影,不禁问她有否留恋以前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想了想,认真地回答我﹕“好像没有什么留恋,这个时代原本就是一个新人倍出的时代,我演过电影,也拍过电视,什么都试过,现在的工作我也很喜欢,人也不一定一辈子钉在一个专业上。”孙燕现在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环境很不错,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在美国出生的施蕙今年要上中学了,她考上了一流的,在曼哈顿的女子学校,有奖学金,施蕙英语很好,曾夺得美东地区作文比赛的冠军。这孩子非常喜欢看书,到哪儿都要拿着一本书这个好习惯在考学校的时候帮了她大忙,学校开出的长长的书单,绝大部份她都看过了。她还喜欢语言,除了在学中文,还学法文和西班牙文。


施蕾已经大学毕业了,在著名的摩根史丹公司工作。施蕾上的是私立纽约大学,但没用过家里一分钱,她考上了美国大通银行的一个奖学金计划,每年四十个名额,银行不但付了四年全部的学费,而且每年还有五百美元的书簿费,另外每星期还可以在银行工作二十小时,每年还给加工资。
施蕾虽然搬出去住了,但每星期都回来看看爸妈、姥姥、奶奶和妹妹,又是买东西,又是问长问短的,非常亲热。
看着施蕙黏着爸妈的样子,听着施融、孙燕爽朗的笑谈,还有什么比一家子其乐融融在一起更幸福的事呢﹖谈起家庭,施融更感叹了:“以前只知道为了事业奋斗,家要放在第二位,现在才知道那是多傻,孩子一会就长大了,如果你不亲身去体验孩子的成长过程,那是终身的遗憾。”
我很认同施融﹑孙燕的观点,的确:再辉煌的事业也会风光不再,再伟大的成就也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止,只有孩子会延续你的生命,去继续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家庭是我们最为之值得牺牲付出的事业,一个永远的事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玉洁冰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wj2000的评论:
I can only find this:
http://wenxinshe.landaishu.com/home/blog_read.asp?id=2217&blogid=28927
swj2000 回复 悄悄话 Thank you for sharing. As a matter of fact, I really concern how are ShiRong's family and his younger daughter after the tragic loss of their beloved elder daughter.

Is there any way I can see that part of the article?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