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的博客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个人资料
正文

丝路南行(4)- 莎车街头奇遇

(2009-07-29 03:35:42) 下一个



俗话说了,“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不到莎车就不算来过喀什”,这个新疆人口最多的大县,祖国边陲最富饶的一片绿洲,也是风韵古远的维吾尔族民乐,“十二木卡姆”的故乡。

喀什地区的莎车县,位于昆仑山北麓,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之人翻越昆仑山,通往波斯中亚的起点之一。它距离喀什仅160公里。

莎车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叶尔羌河流域的子民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隶属于西汉王朝的地方政权,当时就称其为“莎车国”。汉朝当时依赖莎车王代表中央政府,节制统领西域的55个小汗国。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册封莎车王为“莎车建功德王”,“西域大都尉”,“汗大将军”,是我国历史上首位被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西域地方最高军事长官。




5月的南疆,风沙正大,却也是沙枣树花开正旺之时。离开喀什市区进入乡间后,两边的麦田整齐葱郁,空中弥漫着绿色的气味,一点点潮湿,一点点青涩,忽而一阵沙枣花香飘来,沁浓甜润,久久不能散开。那真是一股很奇特的香气,难怪当时乾隆那么痴迷于香妃,这气味确实使人着迷,让人幻想,仿佛并非置身于荒芜的西域,而是谷丰林秀的江南。

莎车县城很有现代时尚感,一点不亚于内地的一些发达小城市。宽阔的马路上车来人往,两旁的店铺现代用品和民族点缀林林总总,洋溢着南疆特有的风情。这时已是青杏采摘时节,路边的瓜果摊上一筐一筐地盈盈漫漫,和一块块被斩开的瓜瓤并列展示,红红绿绿好一片生机,燥热的天气里让人看了浑身顿觉舒展,口水当然也随着泉涌而出。

“这里的变化真大啊!” 同行的老赵5年前曾经来过莎车,他一边试图辨认这座小城,一边自言自语:“都是新的,以前没有这么宽的路。居民楼也是新的,以前这一片还是土坯房呢。”

“这些梧桐树总不是新的吧,个个都那么粗呢。” 我说。

“不是不是。莎车倒是一直都很绿的。”老赵回答道。

路上两问三问,终于找到了莎车宾馆。一行人匆匆整理了内务,扛起摄影包就直接奔向市场。“五一”假期虽然已过,城里的节日气氛依然很浓。一路上看到不少结婚的车队驶过。新人都是维吾尔族,排场和内地的一样,前面摄像车开道,后面呼啦拉地一队气球花车缓缓行驶,还有的队伍里居然夹着一辆货车,车斗里坐满了鼓乐手,激越明快的维族乐曲向所有人昭示此时的幸福和喜庆。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城边的市场,人声鼎沸预示着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 莎车虽然离喀什不远,但临行前我们在艾提尕尔拍片耽误了时间,路上又限速得很严格,160公里居然走了近4个小时,午饭时间早过了,大家决定先到小吃摊去解决肚子问题。

一进小吃街队伍就被人群挤散了。其他的几个同伴都是新疆人,都是爱吃肉的人,看到那些刚烤好的“馕坑肉”就走不动了,在一群饿狼捕食前我还是先做个纪录。
1



鱼,以前不在维族人的食谱里,这些年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了解到鱼的高蛋白低脂肪比肉食更健康,更容易消化,鱼肉便慢慢地成了时尚食品。有点像当初我们开始接受西方的汉堡快餐,只不过好赖走向正好颠倒。
2




好一位“包子西施”,女孩鲜红的上装把个粉嫩的脸蛋映得更加妩媚。她身后的母亲看到我把镜头对准女儿,哈哈的笑声透着一股自豪感。父亲却在后面大声喊着什么,多半是不愿女儿被拍,乡下的维族人更保守些,直到老婆回身呵斥两句,他才安静下来低头继续干活。
3




莎车人对日子的开心,满足,都写在那笑容里。
4




要领略南疆风情,再没有比巴扎更合适的地方了。 这里五花八门,凡是过日子需要的东西都能看到,这里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我拍他们,他们也会好奇地议论打量我。走过很多地方,从没遇到过比维族人对镜头更友好的。这是一群快乐轻松的人儿,很少见到满脸忧伤。即或是偶尔出神,我只要轻轻地叫一声“阿达西(朋友)“,他们就会重现那份淡定闲适。
5




6




7




8




9




10




11




12




当然了,再悠闲,生意还是要认真做的。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 自古以来南疆就是商贸发达之地, 当地人也以善于经商闻名。维族人交易尤其讲究诚信,莎车一带有些地方至今还沿用袖套手指法。买卖双方在袖口里用手指划价,一言不发,成与不成都不会对市场价格有所影响。这种手法在内地早已罕见了。
13




这位大叔估计早就注意到我们这些“游客”,看到我走近,他满满地盛了一碗手抓饭,端得高高的,上面还特意多放了两块羊肉,指手画脚地我明白是叫我多吃,吃了有力气接着去拍照。热腾腾的过油大米,颗粒晶莹,衬着碎丁的黄椒更加亮彻,一勺子入口香气四溢,还有点淡淡的甜味,少许拌入的葡萄干又把厚重的口味中和得恰到好处。那羊肉更不用说了,鲜美滑嫩,尝不出任何佐料味道,却一口一口停不下来。我就在众目睽睽下,把那一大碗吃了个干干净净。
14




我喜欢逛巴扎,好像找回小时候去游乐园的心情,但一切更加新奇。那日大家都拍得开心,吃得满意,回去的路上方才觉得身上有点臃懒,路过一处街心花园,我们忽然听到一阵轻快悦耳的维族乐曲,隐隐地还能看到树丛后有很多人在跳舞。这时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了,在内地是人们下班买菜赶回家做饭的钟点,而在新疆却正是忙碌热闹的时候。

原来还真是一群人在自娱自乐。一片开阔地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不分花衣素服,随着乐曲轻盈旋转,不快不慢,动作优雅舒展。人群堆里,见有三位老者打着手鼓,弹弄着拨尔琴,充满激情地边奏边唱。听不懂歌词,但是那曲调释放出的欢快自由的情绪,把我感染得脚低下也跟着扭动起来。
15




16




“看哪!那是吐逊!吐逊!” 同行伙伴中有人像是看到了熟人。什么人哪,能在这儿碰上?

眼看着伙伴小陈从人群中一把拉出个大个子,那人显然也认出了小陈,两个人抱在一起各说各的,都很兴奋。“这,这是吐逊,是十二木卡姆大师,真正的艺术家啊!”小陈大声地向身后的我们介绍说。

原来,因工作关系,小陈曾好几次在乌市采访过吐逊,他是我国国粹之一,民族曲目“十二木卡姆”仅存不多的演艺大师。能在莎车的街头相遇,两人当然是欣喜十分。

眼前的这位维族大师,身材魁梧,衣衫随意,那罕见浓密的八字胡看似有几分凶悍,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鲁智深,可是他的笑容又是那么慈眉善目,总之,很特别的一个人,让人见了就不容易忘记的一个人。
17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叙事诗的音乐表现形式,其最早的简单原始曲调可追溯回公元4世纪。“木卡姆”是外来阿拉伯语,本意指“地点”,“地位”,“法律”,引用于音乐上就是“声音”,“唱歌奏乐”的意思。

公元10世纪时,随着伊斯兰教取代佛教在西域的推广流行,人们逐渐采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进行艺术上的交流,至15世纪,木卡姆已在昆仑山下,天山南北普遍流传。但也正因如此,15世纪末期,这一给人们带来欢乐愉悦振奋的曲目变得厌杂无章,再加上宗教派别的歧视打压以及连年战祸的殃及,木卡姆那时几乎面临消亡的困境。

在16世纪中期,出生于喀什地区麦盖提乡的阿曼尼莎,一位民间艺人的女儿,因天生聪慧漂亮,通晓多国语言又擅诗歌音乐,得到了叶尔羌汗王的爱慕,将她娶进宫做了王妃。在夫君的支持下,热爱音乐的王妃不但抵抗住了来自宗教极端派别的压力,还召集大量的民间艺人,乐师和诗人,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对木卡姆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和编纂。她以一年12个月,365天,一天24小时为序,把古老原始的乐章终于梳整成为维族人的诗史,成为纪录维族人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巨作一千多年来一直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由音乐家万桐书和他的妻子用五线谱纪录,十二木卡姆从此才由乡村原野正式步入了音乐殿堂。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部诗史定为“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二套木卡姆,由245首乐曲组成,另加上扩展开的综合曲目“泪泉”,一共是260首,全套演唱下来要20多个小时,唱词多达4千多句,虽然自治区早已建立“十二木卡姆学校”,但因其古远深邃,如今全疆能够整套演唱下来的艺人屈指可数,吐逊就是其中的一位。

能在街头邂逅如此身怀绝技的维族艺人,大家都很兴奋。我们请求吐逊留下住家地址,次日到他家中拜访,这时,我吃惊地发现,他竟然不会写字,家庭住址由他口述,旁边的人用维文代写!那么,那4千多句唱词及曲调全靠他的记忆?!民间自有高人在,这常常在书里看到的情节,竟然真真切切地就发生在我的眼前!




第二天,我们在路上拦了好几部出租车,南疆县城的出租多是维族司机,把昨天写有维文地址的小纸条拿给师傅们看,没想到人人都只摇头说不认识。折腾了好一会儿才遇到一位,看了纸条使劲地点头,用流利的汉话说:“没问题,我知道。一个多小时能到。”

吐逊住在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里。路上基本都是乡间土道,左拐拐,右拐拐,没有多久我们一行人都失去了方向感,后面一车的司机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只是紧紧地跟在后面吃土。

我们的师傅叫阿不都,这是个非常普遍的维族男性名字。坐在后排,我发现他的右手有残疾,小手指几乎没有长出来,但一点不影响他熟练地掰转方向盘。阿不都大概20岁出头的样子,他告诉我们,家里只有他和妈妈,“那个男人和别的女人跑了”,为了生活他很早就出来打工。这辆车是自己的,花了6万块,开了三年马上快把借的钱还上了,然后再挣钱要给妈妈盖新房子,还要给自己娶“扬刚子”(老婆)。

“你的汉话说得很好,哪里学的?”我问他。

“游客嘛。莎车的游客多呢,我还会说英文呢。不过从去年开始生意就不那么好了,他们乱闹,人都不敢来了嘛。今年的人也不算多呢。“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我们都明白阿不都在讲什么,大家谁也没有继续往下问。我想,一个”他们“已经代表了许多。



很快,我们的车子停在了吐逊家的院门口,看到他正在院子里打水。吐逊看到我们仍然是那么一副笑脸,一边赶紧叫老婆招呼客人,一边连忙跑回屋换了一身演出服出来。阿不都看到吐逊也显得很高兴的样子,说:“原来你们是来找他嘛!“ 看的出,吐逊在莎车是家喻户晓的。

吐逊家的院子很大,门口左边有个大大的牛棚,里面五头牛正在焖头吃草,他们的头顶上挂着好几个大麻布口袋,吐逊老婆说那里面是一年里要吃的肉。门口右边是一间厨房,院当中铺满花毯的土台看来是纳凉休息的地方,旁边一棵茂盛的大树似凉棚把土台遮得严严实实,周围还零零落落地种着几盆花,最深处就是正房了。司机阿不都也是一副好奇的样子,跟着我们前后左右地打量着院子。

吐逊在2007年曾同其他12位木卡姆艺术家,随温总理到访过日本。一进正房,他便很自豪地指给我们看他和温总理的合影,上面还有总理的亲笔签名。我们还没来得及问什么,阿不都便急忙拉着老人站在照片低下,要求给他们合影留念。

吐逊告诉我们说,现在全疆最好的木卡姆老艺人有13个,他们每个月都可享受400元的政府补贴。南疆的生活花费相对内地来说并不高,对于农民每个月有旱涝保收的400元,算是不小的进项。他还让家里人陪着我们看自家的麦地,说现在农业税,特产税等好多税收都免了,还给发粮食补贴,巴郎子上学也不愁了,他的儿子有一辆拖拉机,常跑个运输什么的,家里的日子过得不错,后院正在起4间大瓦房,不过他和老婆还是喜欢住土坯房,住惯了。

吐逊和他的老婆,儿媳妇,和两个孙子。
18




一家人站在田头合计着秋收的打算
19




闲聊了半天,吐逊虽然换上了演出服,却迟迟不见他拿出琴来演唱。眼看着时候不早,我试探地问吐逊:“你能不能拿出琴来唱两段?”

吐逊面带难色地回答了几句,阿不都翻译给我们说:“今早隔壁邻居刚死了人,不好唱歌。”

“噢,是这样。。。” 可能吐逊不忍看到我们的失望情绪,他敲了敲脑门,眼睛一亮,用手示意我们等一下,转身就出去了。不到两三分钟,他带着一个巴郎子回来,说:“可以唱,唱个忧伤的,唱阿布且西麦。”

每一套木卡姆曲目由“琼乃额曼”,“达斯胆”和“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琼乃额曼”是序曲,按民间习俗由一位长者弹奏沙塔尔,每唱一句后的延长音时,众人应和一声。“达斯胆”是民间叙事套曲,曲调优美,开头比较缓慢,越来越情绪高昂,最后以欢乐激情气氛结束。“麦西热甫”则是歌舞组曲,人们边唱边跳,是在民间最流行的一部分。按照习俗,每次演完十二套全部大曲外,尚要续奏综合曲目“阿布且西麦”(“泪泉”),这是将木卡姆中每一段凄楚,忧伤,悲凉的乐曲集于一起,是维族人抒发内心苦闷,倾诉忧愁时演唱的。

表情凝重的吐逊和隔壁的小鼓手为我们演唱阿布且西麦。背后的墙上是他和温总理及其他演出时的照片
20




21




路遇吐逊,即而得以家访,这是我们一行人在莎车最大的收获。看的出,吐逊也很高兴家里有稀客来访。虽然午饭早过,晚饭尚早,他还是让老婆下厨为我们准备汤面。老两口在厨房忙碌的时候,我好奇地站在土炕上张望,正看到吐逊满脸堆笑地给老婆揉肩膀,见到我的镜头他连忙双手背后,很不好意思地痴笑起来。
22




不消一会功夫,儿媳妇给我们端上热腾腾的几大碗。尽管天气炎热,我们也一点不饿,但是如此盛情,那是一定要吃的,否则会显得很不给面子。面条似新疆一贯的口味,很筋道,汤不是什么浓羹,漂着几片小葱,看上去甚至有些清寡,我诧异地看到汤里还放了几粒青杏。我小口尝了尝汤,竟觉得一股从未品过的清香,顺舌尖穿过齿颊直入喉管,再吮一口煮烂的杏子,不但没有一点酸味,淳厚的甘鲜顿时弥沦满口,令胃口大开,好一碗看似无味却乃至味的汤面。

吐逊的小孙子也正津津有味地嚼着杏子
23





那一碗再普通不过的汤面恐怕会让我记一辈子。这一段莎车街头奇遇也是南疆之行最宝贵的经历。





旅行贴士:

1。喀什至莎车专线包车,推荐司机:阿不都。电话:151090 51570。汉话讲得很好,人也客气厚道。

2。莎车县城出租车,推荐跟了我们一天的阿不都(和上面是两个人)。电话: 132797 00811

3。莎车推荐宾馆:(县委宾馆)莎车宾馆。在一个院子里,外面就是闹市,方便,院内安静,院门口有保安,对携带贵重物品的影友相对安全一些。房间比较新,也干净。

4。莎车历史悠久,自然山水也很吸引人。景点有叶尔羌汗国王陵,阿不都热合曼王麻扎,莎车加满清真寺,奴如孜墩遗址,亚克艾日克烽火台,阿曼尼莎汗故居,兰干古墓,阿依库勒胡杨林公园,叶尔羌河,两棵古树,喀尔苏乡的塔克拉马干沙漠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网上查找更多信息。

5。莎车是巴旦姆(大杏仁)原产地。但此物不可多食,否则会引得人昏昏欲睡,浑身没有力气。维族人告诉我,他们一般每天只吃两三粒,意在保健。

6。拍摄巴扎建议轻装前往。一来人群拥挤,行动会方便些,二来巴扎里总是尘土飞扬,进去后断不敢有换镜头的奢望,事实上,建议随身携带气吹,不拍片时把相机收进包里,或是用头巾包裹一下,否则一趟下来相机惨不忍睹。



待续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北京西城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遇舟的评论:

遇舟每次都给极大鼓励,谢谢你喜欢!
北京西城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闲人Filiz的评论:

呀,又换了照片嘛,很好看,这裙子真漂亮,呵呵
遇舟 回复 悄悄话 太有收藏价值了!从来没有读到过这么真实,生动的有关南疆的图文,谢谢分享!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这一集非常好看!!!
最后一张的小孙子好可爱,尽管脏兮兮的,呵呵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