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评朱雨心的《人口论(2):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从小老婆说起(之四)》

(2009-12-31 11:54:46) 下一个

 

这篇文章有好些重大的问题: 

(注:文中“》”为所引用的原文言论。)

  1. 关于“男优女劣”: 

 实际上,女性在智力上也比男性更低劣。这其实也是个明显的事实。训练动物(例如马戏),通常是男性学的快,做的好。 


看你举了个什么破例子?还是别的动物的。。。

我来给你举个人的例子吧: 训练人跳舞时,通常是女性学的快,做的好。而且其差别是很明显的。到各个舞蹈学校问问那些舞蹈老师就知道了。


 有些技能,女性是学不会的
 
什么技能是女性学不会的?请说说看?
 

 而反过来的现象:即,女性学的会,而男性的学不会,是不存在的。


对人来说,两性之间的差别小到让任何一方学的会的,另一方也能学会。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男性学的会,而女性的学不会,是不存在的。

》男优女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为什么?有什么证据和道理么? 

 
你这篇文章中一直贯穿着这个中心思想。而且口口声声宣称什么“女性生长的比男性更低劣”。 但你对这个中心思想却没有有力的和足够的证据与论述。这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的败笔。。。

 
而且,从人的历史来看,母系社会的历史有几万年以上,远远超过父系社会的几千年历史。这说明什么?
 

》因为女性生长的更强壮而带来的对物种的生存竞争力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因为女性生长的更强壮而产生的对物种繁殖过程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对物种的生存竞争力的坏处,以至于为此不惜以降低女性的生存竞争力为代价,以使持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最大化。 


请说明:

  1. 女性生长的更强壮会产生对物种繁殖过程的什么负面影响? 
  2. 降低女性的生存竞争力如何使持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最大化?

  

  1. 关于两性体型的问题: 

其实各种动物有不同的两性体型比。有的雌性比雄性的大,有的反过来。一般来说,脊椎动物中,多数是雄的体型比雌的大。动物学家发现,在采取一夫多妻制的动物中,雄性的体型比雌性的大,比如大猩猩;而在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中,雄性的体型与雌性的差不多大,比如狐猴。

这其实很好理解:在采取一夫多妻制的动物中,雄性动物之间争夺配偶的打斗比较激烈。争不过的,常常没有机会交配留下后代。所以这些后代倾向于有体型更大、体力更强的雄性。 而在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中,这个争斗并不明显,后代的雄性也不见得需要体型更大、体力更强。 

这里还得注意一件事:雄性比雌性“体型更大、体力更强”并非意味着“男优女劣”。要区别“优劣”,就得有标准:  你是用什么标准的呢? 

一般来说,动物的“优劣”可以用其生存能力来做标准吧?而“生存能力”的表现就是用“生存的数量”和“寿命”等量来测量、评价的吧?

那好,用你的话说:“母羊更容易被狼捉住;母猴更容易被饿死”。 可是,她们中的大部分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产下并哺育了宝宝。再看看人类,女性的平均寿命居然比男性的长! 这是不是意味着“女优男劣”呢?

 

  1. 关于恐龙:

》恐龙是我们对远古动物的总称,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动物。

差矣,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日常用语中,恐龙不是我们对远古动物的总称,而是对其中一类远古动物的总称。这一类动物是有严格定义的。不是任何远古动物都可以被称为恐龙的。
 比如:恐龙只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陆上。连那三个纪中别的动物,比如天上飞的翼龙、水里游的鱼龙等,统统都不算恐龙。

如果你要说远古动物,就说“远古动物”好了,别用恐龙来统一代表它们。


  1. 关于“劳动创造了人”:

 》一个人的遗传是天生的,不会因为他的劳动而使他遗传变的更聪明,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他的劳动而使他的后代变的更聪明。

 
一个人的劳动或别的活动(对后代的教养过程不算)是不能让其后代变的更聪明。但是,我们看的是群体。 在别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会劳动或者劳动的比较好的群体相对于一个不会劳动或者劳动的比较不够好的群体来说,其存活率和生殖率应该是高于后者的。 而会劳动或者劳动的比较好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比较聪明(记住,别的条件基本相同)。所以这些比较聪明的基因(组合)就比较多的传递到他们的后代中去。而一代代人对这个过程的筛选和加强,就使古猿变成了人。

你说的那个“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的例子是对的,但那是“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不是从古猿到人的大部分过程中。

这就是“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你如果不懂,可以虚心的去学习,而不是在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攻击别人的论述是“在逻辑上有重大的缺陷”。

 
》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仅仅是:原始人类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所谓“劳动”,应该更准确地说是:使用工具。当然,要使用工具,必然首先要设计、制造工具。人类使用工具,自然就包括了设计、制造工具。这些,需要发达的大脑。那么,如何从原始人类使用工具这一事实推导出:使用工具创造了人呢?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是:原始人类在争雌的过程中,使用了工具 (实际上应该叫:武器),从而使善于设计、制造,使用工具的猴子占了上风,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只有这样,智力被运用到争雌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是: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准确地说法应该是:使用工具创造了人。

 
非也。原始人的工具,也是从最简单的没有多少加工打磨的石片,渐渐进步为经过各种精巧加工的、有相当程度的分工的高级石器(e.g. 手斧、刮削器等)。其中经历了两百多万年。不是一蹴而就,从没有一下跳到很高级的工具的。这也就是说,原始人对于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的。

 
你不但看不到这一点,还提出了一个“原始人类在争雌的过程中,使用了工具 (实际上应该叫:武器)”的假设。 你这假设实际上还是那个一蹴而就的思想。是根本错的。 ---称为“性择”过程---对人类的演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性择”只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如你的文章一样过分强调和夸大“性择”的作用而抹杀别的自然选择过程的做法,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只会蒙蔽自己和某些读者,让你和他们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当然,原始人的武器其实也是他们的工具之一。所以,他们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制作和使用武器的过程,也是我上面指出的学习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过程。可惜你根本看不见。 


最后,跟别的动物一样,人类选择、争夺配偶(不仅仅是雌性)的过程

 

**********************************************************************

附朱雨心原文:人口论(2):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从小老婆说起(之四)

男女关系,“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口论(之二):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自然界中的物种(主要指哺乳类)的男性,包括人类的男性,通常,除了轻松、快乐的播种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负担。而女性却有怀孕、哺育等等的额外负担。理论上讲,似乎应该女性生长的比男性更强壮才合理,才更有利于后代的存活,从而更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 

然而,自然界中,女性不仅没有生长的与男性一样强壮,反而是女性生长的比男性更低劣。女性在体力上比男性更低劣,这应该是个没有争议的事实。实际上,女性在智力上也比男性更低劣。这其实也是个明显的事实。训练动物(例如马戏),通常是男性学的快,做的好。有些技能,女性是学不会的。而反过来的现象:即,女性学的会,而男性的学不会,是不存在的。 

男优女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人类从自然界中来,当然也是:男优女劣。这,仿佛是有意要女性经受更严酷的生存竞争的考验。然而,不论是什么具体的机制造成男优女劣,男优女劣是出于物种维持生存竞争力的需要。生存竞争造就了男优女劣。  

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是通过内部的与外部的两个过程来维持的。内部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男女关系。外部的过程包括:取食、对抗天敌、对抗自然(如寒冬)、以及对抗疾病等等。在这些过程中,一般而言,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或者相对较弱的个体,以及其它种种在那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生存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个体,会优先被淘汰掉。雌性一般不受内部过程的淘汰,不论优劣都参与繁殖,但是,却要经受那些外部过程的,相对而言比雄性更严格的淘汰。怀了孕的母羊,在逃避狼对羊群的追捕时,实际上需要付出比公羊更多的努力。怀了孕的母猴,在采果子时,实际上需要付出比公猴更多的努力。所以,母羊更容易被狼捉住;母猴更容易被饿死。即使没有怀孕,因为雌性比雄性体弱,愚笨,也仍然比雄性更容易丧命。也许可以认为:这是弥补女性内部生存竞争考验的缺失。这样看,自然似乎是公平的。  

其实,自然现象与我们的审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公平,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审美;自然产生的,只是物种的生存竞争力。人类的审美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然现象演绎出来的,这就是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但是,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人类文明已经能够产生种种与自然现象、自规律然相脱离的审美。正因为这样,人类有可能在自己的某些审美的影响下,向着脱离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向演化,最终走向毁灭。 

就外部的生存竞争的过程而言,与男性一样强壮、聪明,甚至比男性更强壮、更聪明的女性,只会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不会不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而比与男性更弱、更笨的女性,只会不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不会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所以,可以推论:男优女劣,不是物种外部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因而必定是物种内部的生存竞争造成的。男优女劣,为的就是确保一夫多妻的实施,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女性与最优秀的男性交配。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的第二讲“进化论”中已经叙述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鸟类有许多是一夫一妻的。这也许与孵卵有关。孵卵需要连续不断的几十天,而飞鸟身上的脂肪特别少,多了就飞不起来了,不能几十天不吃东西,或是需要雄鸟采食来喂雌鸟,或是雄鸟、雌鸟轮流孵卵,老婆多了,雄鸟忙不过来,不得不一夫一妻。从这一点上讲,一般而言,哺乳类的生存竞争力应该优于卵生类。卵生的恐龙类灭绝后,哺乳类的兴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但是,鸡似乎是一夫多妻,母鸡身上大概脂肪很多,能熬几十天不吃不喝,不需要公鸡帮忙。  

那么,恐龙是一夫一妻呢,还是一夫多妻呢?也许可以这样推测:如果恐龙是冷血动物,那么,恐龙不需要孵蛋,比较有条件搞一夫多妻。如果恐龙是热血动物,那么,恐龙多半需要孵蛋,一夫多妻可能就搞不起来。当然,恐龙是我们对远古动物的总称,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动物,很可能其中有冷血的,也有热血的。现代的卵生动物,就是既有冷血的,也有热血的。  

恐龙不是好的称呼。西洋人的“獗艮”(dragon)的形象与典型的恐龙的形象是很接近的,但是西洋人的獗艮(dragon)与中国人的龙,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相似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 。龙不应该翻译成dragondragon也不应该翻译成龙。龙应该翻译成longdragon可以翻译成“獗艮”。如果非要把dragon与龙扯在一起,那么,或许可以把dragon翻译成“西洋龙”; 类似的,把龙翻译成Chinese dragon。如果不把“獗艮”(dragon)与龙硬扯在一起,那么,那些远古动物就与龙没有任何关系,不妨就简单地称:古兽。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男优女劣的现象说明:内部的争雌过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实施,对维持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因为女性生长的更强壮而带来的对物种的生存竞争力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因为女性生长的更强壮而产生的对物种繁殖过程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对物种的生存竞争力的坏处,以至于为此不惜以降低女性的生存竞争力为代价,以使持物种的生存竞争力最大化。这是自然现象。你的审美与自然现象不一致,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要求自然现象符合你的审美。  

人类的男优女劣的现象说明:在人类的进化中,内部的争雌过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推论:仅仅靠与男女关系不相干的过程,人类无法从原始物种,进化成人类。  

有一个说法:劳动创造了人。然而,劳动不能改变一个人的DNA。一个人的遗传是天生的,不会因为他的劳动而使他遗传变的更聪明,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他的劳动而使他的后代变的更聪明。暂且不论这里的所谓劳动的确切含义。按前面得出的推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倘若劳动的猴子,因为劳动而有了优先的交配机会,那么,劳动才有可能创造了人。然而,难以想象:还是猴子的时候,劳动是怎样与男女的交配机会挂钩的,以至于因为劳动而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 

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因为劳动而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这倒是不难想象。一个男人,因为喜欢劳动,或善于劳动,而积累了更多的物质或财富,能够吸引或供养更多的女人,因此能够娶到优秀的女人做老婆,以及能够娶更多的女人做老婆,从而养育更多的后代。所以,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劳动创造了人到是有可能的。但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时间不长,那时的人类,已经是相当的智慧了,与现代的人,应该没有什么大区别。人类肯定不是私有制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尽管私有制的劳动有使人更快速进化的可能。 

劳动倘若与男女关系不相干,劳动倘若不能导致优先的交配机会,那么劳动就不可能创造人。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逻辑是错误的。恩格斯的论述,充其量只是说明: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类的劳动需要远远超出一般的动物的本能的技能,因此需要远远强大的大脑的功能。这样的说法,基本上是不错的。但是,不足以由此推导出:劳动创造了人。如果说:人创造了劳动,那还差不多。 

恩格斯的论述,在逻辑上有重大的缺陷。这可能不是因为恩格斯的智力与知识的不足,而更可能是因为被“民主崇拜”遮住了双眼(关于“民主崇拜”,详见《共产党的崇拜》,《一代人的追求》,《论曹刿论战》,《也谈文学和出汗》等文)。 

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仅仅是:原始人类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所谓“劳动”,应该更准确地说是:使用工具。当然,要使用工具,必然首先要设计、制造工具。人类使用工具,自然就包括了设计、制造工具。这些,需要发达的大脑。那么,如何从原始人类使用工具这一事实推导出:使用工具创造了人呢?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是:原始人类在争雌的过程中,使用了工具 (实际上应该叫:武器),从而使善于设计、制造,使用工具的猴子占了上风,赢得了优先的交配机会。只有这样,智力被运用到争雌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是: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准确地说法应该是:使用工具创造了人。 

羊的争雌,是头部的简单顶撞,身体高大、健壮的公羊占上风。这样的争雌,可能会导致羊的体型越来越高大,脑壳越来越硬,一百万年也不会让大脑更发达起来。只要羊的争雌方式不变,它永远都只能是羊。有发情期的动物,交配的时期很短,大概这样的简单争斗,就足以把劣等男性排斥在繁殖之外。而没有发情期的原始人类,要常年累月地防止劣等男性参与繁殖,简单体力争斗恐怕不够,这很可能给智力的运用提供了空间,从而促使人类向智慧的方向进化。 

不论具体是什么因素创造了人,有一定可以肯定:智力在人类的争雌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的争雌的过程向着智力,而不单单是体力的方向倾斜,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大脑的发达,而不是导致人类的身体的高大。智力或许是通过工具进入争雌的过程,或者是通过其它的机制进入争雌的过程。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一般还是具体的角度讲,准确说法都应该是:男女关系创造了人。 

朱雨心 20091230日。 (未完待续:第四讲:人口论-之三,之四……,第五讲:相对论,第六讲:社会契约论,第七讲:理想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