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北朝鲜的七张“名片”

(2006-10-10 00:03:07) 下一个


 

 北朝鲜昨天试爆了核武器,成了国际核俱乐部的第九名会员。朝鲜人民要遭更大的罪了。我想起了七名北朝鲜同学,七张从表面上看起来平面而僵硬的北朝鲜政府的“名片”。

 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国内一所外语学院进修英语,邻班来了几个东方面孔的外国人。那时我还一点不会区别亚洲不同国家的人,后来一位美国老师告诉我,他们是北朝鲜人,是他们国家公派来学英语的。

 因为在朝鲜战争中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长眠在异乡(另一说一百五十万),那是我们许多人心中至今挥 之不去的一块伤痛。一听说来了北朝鲜人,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送几十万条儿女的生命去捍卫之?   

 七个人清一色男士,总是一块儿活动,最少的时候也是两个人。每个人胸前戴着金日成的像章。学习之余,不忘宣传工作,两人一组抱着一大叠印刷精美的宣传朝鲜的英文画报,往一个个外教的宿舍敲门,很礼貌的往门儿里塞。老外挺礼貌地接过画报,看也不看,顺手往地毯上一扔:“Propaganda !”我老是纳闷,这个词儿怎么用英文一说,就那么难听,而用中文说,再加一个“部”字,就有这么强的震慑力,使我等小百姓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呢!

 他们慢慢地开始和中国同学一块玩了,打乒乓,一个个好手,几个“校花”似的中国女同学老和他们打,完了还上他们宿舍去玩。英俊的中国小伙们不乐意了,在餐厅排队买饭时发牢骚:这几朵校花,也甭管哪国的,是老外,都上!听得我们这些进修生直乐 

 他们有时候自己做饭,到校外的农民市场买便宜的蔬菜,偶尔也买鸡蛋,一次只买一个,有一点奇怪。

 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的英语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开始交谈。一位年纪比较大一点的同学告诉我,他看过翻译成韩语的《家》、《春》、《秋》和鲁迅的作品。我想那是五、六十年代的中朝蜜月期吧。

有一次,两个年轻的北朝鲜人叫住我,很神密地问我,邮局在甚么地方?我说就在学校门口,他们说,不是这个,我们想去远一点的邮局。我马上懂了,他们想避开其他朝鲜同学耳目。他们在家乡很不容易和海外的亲友通信,利用在中国的机会,和在海外的亲友联系一下。我们从毛式全民特务政治下活过来的人都知道怎么做!

, No problem, follow me!  我们来到一个远一点的邮局,他们拿出信来,果然,每个信封上的收信地址都是:日本!——原来如此。

 貌似整齐划一、生硬刚强的表面,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寂寞和与外界交流的渴望。想起了电影《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和《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面动人的插曲,我心中有些沉重。对这七位北朝鲜同学、七张北朝鲜政府的“名片”,不由得发出一声曾识的旧燕般的叹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俗子 回复 悄悄话 没有见过朝鲜人,但是同事中有韩国人。和他聊天中得知,韩国人有和中华民族一样的优点和缺点。刻苦顽强是没得说,但又自卑自大。
边城秀才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眼神”君:你对《麦瓜》中那句话的感慨是我的感慨之一。
你和许多文学城网友所写你们所见的外国人和事,写得那样真切,使我这个边城读书人大开眼界,谢谢你,谢谢写这样文章的网友。
叶韩 回复 悄悄话 在读一本Richard.E.Kim的《Lost names》.是韩国版的《少年H》(妹尾河童)。都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控诉(反思)日本的侵略战争。两本书中国人读起来都会引起相当的共鸣。
Korean这个民族也是多灾多难。北朝鲜人总是让我想起文革时期的中国人。
除了在大学时接触的北朝鲜人,出国后接触了很多韩国人。这个民族的刻苦顽强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不过凭心而论对韩国人实在说不上喜欢——他们太喜欢聚集在一起传闲话。反思一下我们中国人也许也有这个问题,不过毛病在旁人身上时总是看得更清楚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