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今天我们从第六段看起,东南方善慧菩萨。菩萨是代表第六住,第六住叫正心住,不仅仅在外表上像佛,内心也跟佛相应,正心是佛心。我们把长行念一遍:
【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清凉大师《疏》里面给我们介绍,「善慧菩萨,成就般若,慧监不动,可谓善矣」,这第三句很重要,智慧,监是观察,观察宇宙万法,能做到不动了,不动是什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晓得这不是普通菩萨,是法身菩萨,第六住。初住菩萨就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所以他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菩萨这个境界,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的五句话第四句,「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要知道,不动是智慧,是般若智慧,动是烦恼,这个一定要晓得。所以我们要想转烦恼为菩提,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动。《华严》跟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真正做到不执着,不执着是随缘,恒顺众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思,这叫阿罗汉,虽然没有出十法界,他出六道,这总得要晓得;能做到不分别,那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佛;真正能放下起心动念,他就出离十法界,生华藏世界,生极乐世界,毘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真成就,这是无比稀有的成就。学佛了,要在这上下功夫。
前面精进慧菩萨给我们开导的,完全讲的是「三自性」,为什麽?如果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你要没有看到真相,你没有办法精进。精进这是放下,放下执着,你就超凡入圣,你就不是凡人,凡人说的是六道,四圣法界是圣人,超凡入圣了,这精进,不分别了,为什麽?全是假的,有什麽好分别?「遍计所执性」,是六道凡夫迷惑颠倒,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知道。他总是以为这个身体跟所有一切法是真的不是假的,都以为是实实在在真有,这叫遍计所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真的错了,这可以说是一切凡夫统统有的。凡夫当中有智慧高的,在世间也学科学、哲学,宗教里面学神学、学佛法,懂得这个道理,物质现象是幻有,不是真的。知道这一切诸法都是从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虚妄,能所都不可得,这叫「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因缘生法,《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合相」,合就是缘生的意思。所有现象没有一个是例外的,缘生的。最後跟你讲到「圆成实性」,圆成实是自性、是法性,真有。真有,你可不能执着,你执着就错了,执着又变成遍计所执性。它是有,对於它也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坏了、就变质。所以宇宙的真相,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圆成实是什麽?圆成实是电视的屏幕,它是真的,它永远不变。能生万法,万法是什麽?万法是电视屏幕里面显的相,音声、色相,这屏幕上显的。我们一般人打开电视,看电视的时候,只注意到电视里面的形相在变化,就没有想到屏幕它是没有动摇。所以圆成实在哪里?圆成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这三种性德同时现前,谁清楚?阿罗汉明白,菩萨搞清楚了,搞清楚的人在这个境界相里面他能保持着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般若智慧;如如不动,那是禅定。所以能大师所讲的五句话是同时的,没有先後。他讲的清净,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是同时现前的,没有先後,没有次第。这是他说出他见性的样子,真见到了。释迦牟尼佛讲得详细,讲得明了,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自性是什麽样子?这一部《华严经》详细给你说出来,这是自己,不是别人。佛陀苦口婆心,怕我们执着名字相,执着遍计,执着依他起,执着圆成实,执着这个,给你讲了你就执着。所以名字相不可以执着,你明白了,不要再去想这些东西,名字性空。马鸣菩萨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想都不要去想它,你就入佛的境界了。佛怕众生执着,所以又讲了「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这在前面我们都学习过了。可是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深,学了之後有没有用?没用,确实只有是阿赖耶识里面落个佛法种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上用不上。什麽叫学佛?学佛就是要学把所学的东西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那就对了。
善慧菩萨也有十首偈颂,清凉大师在此地介绍给我们,「此颂为显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文中离垢解脱,无体性故」。这一段是总说十首偈的大意,目的是显示欲令其心转复增进;这个「其」是谁?是前面第五住,第五住是方便具足住,精进慧菩萨是方便具足住;再往上提升,提升到正心住,那就善慧。凡是正心住的菩萨都叫善慧,善慧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就像我们念书讲六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它是个通名,不是指哪一个人。『善慧菩萨』就是第六住,证得第六住都叫善慧菩萨,证得第五住都叫方便住菩萨,是希望把自己修学再往上提升一等,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这就说得很明白,善慧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定,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一切法不来,一切法不去,他心定在这里不动摇了,这叫无生法忍。这里说的是圆教,跟别教差距很大。
十首偈文里面会讲到「离垢解脱」,垢是烦恼;离垢,烦恼断尽,烦恼完全变成智慧,成就般若,完全变成智慧,烦恼没有了。烦恼没有体性,转烦恼为菩提,转烦恼就是般若智慧。长行是不断的在提醒我们,由此可知,这里头的教诲是非常重要。菩萨向大众报告他修学的心得,不以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而是说『承佛威力』,得佛力加持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我哪有能力能做得到?他是自己做到,谦虚。不但得佛力加持,『普观十方』,十方是大众,得佛力加持、得一切大众的加持,他才能提升,他才能成就。这里头的意思就深了,我们要会学,我们从早到晚接触一些人事物很复杂,这就讲我们不懂普观;要是懂普观,我们就提升。那个人心善做一桩好事,我们看到了,要向他学习。你看人家善心做的好事,要向他学习,那人是我的老师;另外一个人不善造了恶事,我们看到了,立刻回头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我要有他这样同样的过失,赶快要改;没有?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种过失。所有一切众生加持我,不但所有的人,畜生、饿鬼你看到都能够回归自性,就是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加持我。你会学,你懂得感恩,你懂得报恩。什麽叫报恩?我真的在学习是报恩,报佛恩,报众生恩。
一个人果然能够这样学法,这种学法实在讲,我们中国古人有说,但是佛法说得详细。中国人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三人;必有我师,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是要跟他学习,恶人他做的那些恶,我常常要反省,帮助自己改过,两个都是老师,平等的。佛的教诲讲得更清楚,所有一切众生都在这里表演,从来没有间断过。会学的人,把这些人统统看作诸佛如来恭敬供养,他有错处,我敢不敢说?不敢说。为什麽?他不是真的错误,他是表演那个错误给我看的,帮助我、成就我的。至於他是不是真的?那不关我的事情,那就是一般通途里面所说的「各人因果各人承当」。但是他对我来讲,没有一样不是善的,止於至善,他作恶,对我讲也是善,让我警觉,这个造的是地狱业。他在这里点醒我,我不敢造了,那他就是菩萨,他度了我,这叫会学。那不会学的,没有办法,不会学的,看到都批评,看到善的赞叹,看到恶的批评,统统造业,为什麽?因为他着相。所以菩萨能成就,菩萨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无,他不着相,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善财学佛,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凭什麽?就凭这个普观十方,「承佛威力,普观十方」,就这样成就的,没有一个不是老师,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善缘、恶缘都是增上缘,顺境、逆境也是增上缘,他怎麽会堕落?他进步太快了。所以像这两句话,「承佛威力,普观十方」,每位菩萨都说,几十次的重复,让你把它记清楚,这话重要,真会学。
这十首颂分为四段,前面两首是第一段,初有两首偈,「见佛」;第二段有三首偈,「见法」;第三段有三首偈,「观成利益」;末後有两首偈,「推见有依」,那是推功。善慧菩萨把他自己的成就推给精进慧,精进慧在他前面,没有精进我怎麽会有成就?在这里看出修行人的谦卑、谦让,不居功,自己没有功德,功德是别人的,所有一切众生的。这些地方都必须要学习的,我们不能讲应当,必须要学,不学就不是佛的学生。我们看前面的两首偈,「见佛」:
【希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我见世间灯。如实不颠倒。如於无量劫。积智者所见。】
清凉大师在这里有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念。「今初」,这是第一段,现今,这是说第一段,「前偈赞所见」,因为两首偈,第一首偈是赞所见,「上半标赞,下半释成」。上半是前面两句,『希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这是赞佛的。为什麽要这样赞叹他?下面有解释,『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垢是烦恼的代名词,所有一切烦恼他全没有了,统统断尽了,叫离垢。所以他「心解脱」,正心住,心得自在。这个心里面充满智慧德能相好,就是世尊在「出现品」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如来智慧德相都现前了。我们现在为什麽不能现前?佛把这个原因也说出来,「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妄想分别执着是垢,这是障碍。你这个障碍没有摆脱掉,所以你的心生烦恼,不得解脱。下一句要记住,「自度能度彼」,自己不能度自己,你就不能度别人。这是学佛必须要知道的,先求自度,然後才能度人,自己没有度,如果领众教学的话,那你就误了别人。自己没度,这个过失不大,可是你误导别人,罪过就大了。如果再要是破坏佛教的形象,那地狱罪就成立,佛都不能救你。
清凉在此地讲得很好,「智离所知,心脱烦恼,兼二利故」。智慧开了,所知障没有了。我们现在所学,学得愈多,所知障愈重,为什麽?我们把所学的全都融在分别执着里头,没放下,所以没有智慧。你所学的是什麽?知识,不是智慧。你所学的,你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学一切佛法是智慧;带着妄想分别执着学佛法,这个佛法也变成所知障,这要懂!所以《金刚经》上佛讲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法,你可以学,但是学了之後你可不能执着,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那全是智慧。学了之後,你还有分别执着,就全变成所知障,那你就错了,那不是如来所说义,是你自己见闻当中生起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听到的,完全是你自己体会的意思,不是佛的真实义。佛的真实义是什麽?告诉你,佛没有真实义,没有意才是真正的义,你想想看对不对?有意,不就有分别执着了吗?不就起心动念了吗?没有意,你就证果,你就解脱、超越了,哪有意思!所以离分别执着重要。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着心,你去读经、你去听教会开悟;有分别执着去读经、去听教,听到一大堆的常识,这知识。所以知识跟智慧不一样,智慧能解决生死问题,破迷开悟,超凡入圣,智慧有这个作用;知识呢?知识只能做到断恶修善,能做到这个,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可以得人身,可以生天,出不了六道,那是你有执着、有分别。所以知识跟智慧总要搞清楚、搞明白。这八个字做到了,智离所知,心脱烦恼,最低的程度是阿罗汉,再向上提升是菩萨,提升到最高那是佛陀。这三种人都能是自利利他,都能教化众生。二利就是自利利他。
我们再看底下,下文,「二障难除,众生难度,自强不息,为希有勇健」。这几句话是解释希有大勇健,为什麽?二障真的是难除,众生真的是难度。难除,他能除;难度,他能度,这才叫希有,这才叫勇健。《疏》里面提出二障,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二障怎麽破法?《钞》里面给我们写的是「离所知障,是慧解脱;离烦恼障,是心解脱」。什麽是烦恼障?《楞严经义海》里面,很简单的把这个意思告诉我们,「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昏是迷,我们讲糊涂,烦是烦躁,糊涂、烦躁,这一类的法能「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这就叫烦恼障。烦恼本身就是障碍。烦恼太多太多了,通常大乘教里面常说的「百八烦恼」,把无量的烦恼,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里面再归纳,归纳为二十六类,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随烦恼里面还有大随、中随、小随。普通学佛,我们开头都是学《百法明门》,这六个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恶见又能分为五条,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贪、瞋、痴、慢、疑是五种思惑。思想上的烦恼,见解上的烦恼,见解、思想都给你带来的是烦恼,这叫烦恼障。
第二种叫「所知障」。所知不是障,为什麽?诸佛如来圆满智慧当中,自性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所知哪里是障!所知障是什麽?有一种障碍把你所知障住了,就叫它所知障。所以所知障也叫智障;智不是障碍,障碍智的那一种障。你看看後面解释得好,「谓执所证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这个障从哪里来的?从执着来的、从分别来的,只要你有执着,你就没有智慧;你要想开智慧,你执着放下,智慧就开了。那你学的东西,学的是什麽?叫後得智。你没有学的时候,没有学叫根本智,就是放下分别执着,那个心本有的智慧,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智慧叫根本智。你在学习过程当中就是见色闻声,你看到了、你听到了,那个智慧就现前。你真的明了,彻底明了,叫无所不知,这就是「愿得智慧真明了」。可是你有执着、你有分别,这就变成障碍,把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统统障碍住了,它不能现前。实在讲,它还是现前,因为有障碍把智慧扭曲了,扭曲了就变成烦恼。智慧之性跟烦恼之性是同一个性,所以烦恼菩提不二,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那不放下执着就不行,你要想得智慧,你就得放下。这是《楞严经》上说的。
另外,《圆觉经》上也有说,我们都可以做个参考。《圆觉经》上讲的理障、事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事障就是烦恼障,所以说的名字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说得好,说得非常清楚。本觉心源,湛然清净,就是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的时候说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那个智慧是本觉,现在为什麽变成不觉?就是有障碍。什麽障碍?无明妄染,这是障碍,就是无明、尘沙、见思这三种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尘沙烦恼就是分别,见思烦恼就是执着。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没有了。你现在所有的一切见解是错误的,你想错了,你看错了,真的错了,所以你言行举止所造的叫轮回业。这个错误的知见是什麽?是轮回心,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麽能出得了六道轮回?所以你看看这个经典上,千言万语、千经万论,无非都是教我们放下执着,这是大事!不要再执着了。
看到别人执着,立刻想到佛陀的教诲,他在那里示现给我看,你看他在那里执着,他生烦恼,他造业,他堕落,你不是看清楚了吗?他在那里表演!这一切六道里面众生,他现身说法,你是个学佛的人,你是真正求觉悟的人,他在那里表演,你立刻就看出来,能不能继续这个样子?继续这样做下去,那永远搞六道轮回,永远搞三途地狱,这个很可怕。首先要除掉,就是我们讲放下,首先要放下执着,再放下分别。我们凡夫烦恼习气重,一层一层的放,我们没有能力一下放掉;一下放掉,我们在中国只看到一个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在烦恼是讲的顿断,他不是渐渐的,一断一切都断,一悟一切就悟了,这是上上根人,稀有难逢。我们不是这个根性,不是这个根性,那听佛的教诲,我们走渐修的路子,先把执着放下,再把分别放下,一步一步的来。执着的事情也很多,哪一个执着重,就先把重的放下,重的放下了,轻的就容易了;譬如贪心很重,你就先放贪心,瞋恚心重,那就先放瞋恚心。这跟治病一样,一身都是病,哪个病最严重,会要命的,先治它,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的来对治,这就能做得到。
「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这个事障实在讲就是执着,因为执着,你才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才干这生死相续的事情,这我们要觉悟。如果能真正把执着放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放不下,放不下暂时放下也能往生,这是净土无比殊胜的法门。什麽时候暂时放?临命终那个时候放下,他就往生。所以临终一念、十念,真放下了他就往生;临终时还放不下,那就没办法,那就搞轮回去了。这桩事情我们要好好想想,我们临终时候有没有把握放下?这个问题很严肃。有些人听了这个话,这个话佛说的,临终最後一念放下都能往生,现在多干一点坏事没有关系,临终我再放下,是很合乎逻辑,很有道理。你首先要想想,你临终的时候,能不能保住头脑清楚,到那时候想到我现在要放下;如果临终的时候,糊里糊涂的,连人事都辨别不清楚,那个麻烦大了!你糊涂了,做不了主,助念都帮不上忙。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临终助念往生有很多瑞相,有不少人来问我:法师,你看他瑞相很好,身体柔软,体温从顶上走的,是不是真的往生?大家都很关心。我们也点头,往生了,安慰安慰他。是不是真的往生?很难说,但是有这种瑞相,不往生,他生天。我们知道人生天的时候也从头顶走,天道。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什麽样的瑞相能够证明他是真的往生?他临走的时候没有痛苦,神智很清楚,告诉旁边的人:「佛来接引我,我看到了,我现在跟佛走了。」跟大家告别,那是真的,那一点都不假。如果临走的时候,没有一句话可说,这都靠不住;尤其是昏睡的时候走的,这个不可靠。助念的时候,他的瑞相现前,他生善道,生三善道,他没有堕三恶道,这个可以肯定。所以古德常常提醒我们,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应该什麽时候放下?应该现在就要放下,我们临走的时候才清楚,没有一点牵挂,要放得乾乾净净,随时可以走,你才走得自在,这才是一生当中最大的事情。
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没有办法了脱生死,这一生当中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稀有难逢的法门,你要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情,紧紧抓住,无量劫来我们都没有遇到过,开经偈上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这一生遇到了,我能不把它抓住吗?我还要留恋这个世间吗?那你就大错了。你遇不到,那情有可原,没有话说;遇到了,当面错过,这对自己来讲,不能原谅。你不是一生做错第一桩大事,你是无量劫来做错了一桩大事。根利的人遇到了,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他这一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无比殊胜的因缘。我们今天也遇到了,看看能不能发一个狠心,把这个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舍掉。能不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很难,人家未必肯答应,求自己。只要自己肯干,哪个人干,哪个人成就。你们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头那些人,那些人都是肯干,他成就。现前,我们在这一生学佛,几十年当中遇到许多真正往生的人,他放下了,他成就了,对於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留恋。情执要断,别人对我们有一些过节都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有怨恨,不要有报复。如果你有怨恨还想报复,那你还得留在六道,来生来世遇到的时候再来是冤冤相报,你出不了六道,统统放下你才能出得去。
天亲菩萨他对二障也说得很详细,我们在这里也念一念。天亲菩萨说,「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他为什麽得无诤三昧?「由离此二障故也」,他离二障就得无诤三昧。真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真得到了。这是世尊对须菩提的赞叹。二障第一个是「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惑是迷惑,我们讲得白一点,就是你错误的见解跟错误的思想。这个错误的见解,就是你的看法错了,你的想法错了,这叫烦恼;思惑就是你思想错误,想错了。「谓须菩提证得第四阿罗汉果时」,四果阿罗汉,这是圆满的果位,小乘圆满的果位。因为我们通常称阿罗汉,初果也称阿罗汉,二果也称阿罗汉,三果也称阿罗汉,这是我们平常大家都这麽称呼。在佛法里面,初果是须陀洹,二果是斯陀含,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这就是「见思烦恼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诤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讲竞争,竞争念头没有了,「是故得於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所以烦恼放下了,你就得无诤三昧。第二种,他讲的是「三昧障」。这个我们要晓得,二障里头有讲烦恼障、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中国人讲正定,就是无诤三昧,《金刚经》上讲的无诤三昧。「谓须菩提证得第四果时」,阿罗汉时,「既得无诤三昧,若於此三昧心有取着,即为有诤」,那三昧就成障了。所以佛问须菩提,须菩提自己说出,他说我并没有得无诤三昧这个意念。佛赞叹他得无诤三昧,他没有这个念头;他要有这个念头,佛就不赞叹他了。得到,绝对没有以为我证得果位,我得阿罗汉果,你没有得到。真正得到是什麽?得到,你不会起心动念,你怎麽会动这个念头?这个东西都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错了,什麽都得不到。这个道理要懂,你要离三昧障,三昧就不障你,你真的得到了。
除了二障之外,学到障,佛法里通常常常讲「三障」,我们净宗回向偈里面常讲「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这我们常叫三障,三障这有报障,就是迷惑,造业,受报,愿消三障诸烦恼。《涅盘经》里面讲这三障,「障,蔽也」,蒙蔽,「谓诸众生被此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云障也」,这是先把障的意思说出来。你有迷惑,迷惑是愚痴,愚痴才造业,造业才受报,这些东西统统障了,正道就是自性,你见不到自性。第一个是「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这个地方具体指出来,贪瞋痴这是烦恼。里面有烦恼,遇到外面的境界,顺境就起贪欲,逆境就起瞋恚,遇正法的时候,他生愚痴,所以他听经听不懂,他会读,他不晓得里头的道理;他也听经,听了之後把意思错解了,这都属於愚痴,障道。障道,他就造业,所以第二个叫「业障」,业是业行,行是行为。正在造作的时候,我们讲事;造完之後,那个结果叫业。我们在学校念书,念书叫上学,学完之後叫毕业。所以业是我们行为的结果,你的行为善,你结的是善业;不善,结的是恶业。
这里有举出的例子很好,「谓由贪瞋痴起」,起什麽?「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这里是举个例子,底下举的例子举得好,「五无间业」,第一个「杀父」,第二「杀母」;第三「杀阿罗汉」,阿罗汉是老师,今天你找不到阿罗汉,好的老师你伤害他,等於杀阿罗汉;第四「出佛身血」,佛的福报很大,没有人能够害佛,但是让佛受一点伤,流一点血,有这个事情;第五「破和合僧」,就是做破坏僧团的事情。这一条,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在台北讲经,有位老居士,赵默林老居士,现在都不在了。他年龄大我很多,大概总大我二、三十岁,我父亲一辈的。过去亲近过印光大师,所以他跟我们李老师是同学。有一天,他特地请我吃饭,在台北火车站旁边的「功德林」,就请我一个人,我们两个人吃饭。他就问我:净空法师,你知道我今天为什麽请你吃饭?我说我不知道。他说:我有一桩事情要请教你?我说:什麽事情?他说:五逆罪,讲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都不容易做到,很少,末後一条破和合僧,这可不得了,这个造的人太多,那不都堕地狱因吗?我说:这个事情,咱们好好吃饭好了。他就愣住了。我跟他笑一笑,我说:老居士,你学佛几十年(我们跟他讲,我们都是後学),你什麽时候看到和合僧?他愣住了,一想没看到过。我说:没事。你什麽时候看到和合僧?如果有一个道场,真的里面完全依照六和敬,那个僧团你要是破坏它,那叫破和合僧。现在道场两个人都吵架,没有和合!我这麽一解释,他也笑起来,咱们大家吃饭,问题解决了,没有和合僧。所以这个世界才有这麽多动乱,天灾人祸是这麽多。如果有一个和合僧团,天下太平,这一个和合僧团那个能量就能够加持,让许多造罪的众生不会受到大灾难。但是要什麽?四个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我们哪里去找四个人一条心?没有!两个人一条心都找不到,夫妻都吵架,父子都不和,所以现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和合僧团。我说你就不要操心了。这麽一解释就明白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是希望能有一个和合僧团,但是从哪里做起?从我自己做起,可不能要求别人。我可以跟一切众生和,但是他不会跟我和;不跟我和,我也要跟别人和,这是对的。到什麽时候能有四个人出现,众生福报现前;众生没有福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四个人组成一个僧团,得看众生福报。我们是想了一辈子,想了五十多年,希望能有四、五个同修,真正是一个和合僧团。我们也不要搞寺庙,搞个小茅蓬就行。像现在这个社会,公寓房子我们买个二、三个单位也行,住五个人,大家在一块修行,真正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有这麽一个僧团,香港有这个僧团,香港地区不遭难。这个话是佛说的。有这麽几个人能住在一起,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这是这个地区的大福报。可是我们这些念头没有死,还是想,希望能有几个人。真的找不到四个人,二个、三个也不错,也好!真正发心在道业上,真的为了生死,为正法久住,为帮助苦难众生,舍己为人,他才能做得到。做的人,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一定要知道。
造恶业他就有恶报,所以第三个讲「报障」,报就是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这我们一看就晓得,不需要再详细解释。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因果从什麽时候开始?从宇宙出现那个时候开始。宇宙怎麽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起心动念来的。贤首国师教给我们的「妄尽还源观」,一开头就跟我们讲宇宙、生命从哪里来的?从起心动念。起心,依报就现相,依报就是宇宙;动念,正报就现前。起心动念是因,依正现前不就是果?所以,因果从什麽时候开始?跟宇宙、跟人生同时开始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瑜伽大教王经》讲「三种重障」,我们要特别留意。第一种是「我慢重障,谓我慢贡高,邪见执蔽,不能下心敬事诸佛菩萨师僧父母,及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我慢重障」。人有傲慢,这个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来的。什麽时候有?你生命生起来的时候就有,是跟起心动念同时起来的。法相唯识里面讲得清楚,「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就是把自性转变成阿赖耶,这正报现前,阿赖耶。阿赖耶立刻就生起三细相,「无明业相」,业相是动,我们今天讲波动的现象,震动;这一动,末那就起来,跟着第六意识起来,前五识起来了。末那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什麽是末那?就是这四种执着,第一个是执着身是我,「我见」,执着我;「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我慢」,傲慢。所以我见跟贪瞋痴慢这四大烦恼同时发生,就是弥勒菩萨跟我们说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那个识就是有这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统统具足了。迷了,它就有,悟了,它就没有!有这个就不能下心,下心是我们今天讲谦卑,他就做不到。
要知道谦卑是性德,佛教里讲谦卑,普贤菩萨十愿第一句教给我们「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谁?《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佛是讲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迷惑颠倒,他有佛性,他将来会成佛的,这是未来佛。纵然在地狱众生、蚊虫蚂蚁,都是未来佛,你怎麽能不恭敬?你怎麽能瞧不起他?我们今天是有分上下的,不肯向这些低头,这是什麽?傲慢,不知道谦卑,所以不能够敬事诸佛菩萨师僧父母;更大的障碍,不能学如来正法,为什麽?他有傲慢。诸佛菩萨教,他也学不到,为什麽?他有障,他这个障不去掉,他得不到。所以孔子也感叹这桩事情,《论语》里有这麽一句话,「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骄就是慢;「且吝」,吝就是小气,傲慢、小气,夫子说,那就不必再说了。下等凡夫,他那个才跟美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我慢要怎样?就是谦虚。为什麽佛教里面教我们拜佛?拜佛就是除我慢。以我们最顶的头去礼佛的足,这是上课。学了有什麽用?学了,对最下等的人我们都要恭敬。虽然我们没有形式的礼,那个心跟恭敬佛的心没有两样。在对蚊虫蚂蚁也是这个恭敬,你那个礼佛管用,你在生活上用上了。我们看到蚊虫蚂蚁,我们都会合掌蚂蚁菩萨、蚊虫菩萨,我们对牠真恭敬,跟牠沟通,希望不干扰我们的生活。牠来找吃的东西,我们在房子外面供养,你不要进来,牠听话。这麽多年来,我们跟那些小动物沟通,沟通得非常好,你看我们自己种植的蔬菜,我们种的蔬菜一定划一个区专门供养小虫的,牠们吃到那边吃,隔一条界线,这一边牠就不来。牠比人好往来,牠真守信。我们在澳洲种的有很多果木树,我们指定几棵鸟可以吃的,另外的鸟不可以吃,要留给我们。鸟守信,牠就是吃那几棵。所以现在动物、鬼神比人好度,他守信。人不守信,人确实比不上动物,连蚊虫蚂蚁都不如。贡高我慢,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嫉妒重障,谓妒贤嫉能,自是他非,见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嫉妒重障」。这是什麽?都是从瞋恚里面生出来的、贪瞋里面生出来的烦恼,非常严重,果报也很不好。看到别人比我修得好,看到别人比我能干,想尽方法去压他,去障碍他。这个嫉妒人,心里面都是自是他非,自己做的是,别人都是错误的,所以他很不容易改过,看不到别人的好事,嫉妒障碍非常严重。我们对於世出世法都学不好,都学不精,与这个关系大了。果报?果报在地狱。看你障碍的是什麽事?如果是障碍别人学正法,那就是阿鼻地狱罪,为什麽?断别人的法身慧命,这还得了!世出世间哪一法最殊胜?学佛法最殊胜,你障碍别人学佛,你这个罪过多重!断人慧命比断人身命罪重得太多。你杀人不会堕地狱,你断他的身命,为什麽?俗话说得是,四十九天他又投生,他又到人间来,又得个人身。可是慧命不容易,这个机会很难遇到,你把别人学佛这个缘断掉,这个问题严重!地狱出来之後,生生世世愚痴,没智慧,果报如是。嫉妒,实在讲,是不是真的害了别人?不见得,害自己。真正好学的人,他遇到这个障难,他有智慧,他会换一个处所,换一个环境,还是继续去修学。我们这个道场不能容他,别的道场会容他;我们不能成就他,障碍他,有人愿意成就他。尤其是真正心存正法,佛菩萨会照顾,学的人不过是多吃一点苦头而已。多吃苦头有好处,佛教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多吃苦头消业障,所以是好事不是坏事。
这三种重障,末後是「贪欲重障,谓多贪多欲,懒惰睡眠,掉举破戒,亦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贪欲重障」。所以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学如来正法」,就这麽一句。有傲慢的人,学不到佛法;有嫉妒的人,学不到佛法;有贪欲的人,学不到佛法,这里头最重要的就这一句,为什麽?它障道。我们在讲席里也曾经多次跟诸位谈到,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你看看如果有我慢、有嫉妒、有贪欲,是不是心浮气躁?肯定是的。什麽样的人能够学到佛法?心平气和,心地清凉自在,具足恭敬。这是印光大师常讲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他不是讲恭敬,讲「诚敬」,就是真诚恭敬,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这是真的。世出世法的成就,就是诚敬心中求得的。你就要知道这三样东西是严重的障碍,我们必须要警觉到。
《华严孔目》里面也有讲到「三障」,它说的是「皮,肉,心」,都值得我们做参考。「皮烦恼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瞋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这个好懂,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但是心里有贪瞋痴慢,外面境界现前,贪瞋痴慢马上就起作用,他就造业,起作用是造业;顺境就贪欲起来,不顺心的,瞋恚起来了,傲慢就起来,这不能不知道警觉。这些烦恼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儒家懂得,所以古德教人「傲不可长」,知道你有这些,希望你能够节制,不要再增长,这样就好。但是学佛不行,学佛要断,为什麽?它障碍你见性。你要不断这个,你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你永远不能离开六道轮回。我们要想了生死,要想脱离三界,或者是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定要克制;你要不克制的话,临终的时候,这个严重的烦恼会起现行,障碍你往生,这个问题就大了。
第二,「肉烦恼障,即三界中见惑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肉在皮内,故名肉烦恼障」。这是什麽?这就是分别。执着是对外,分别是对内,这个分别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对立。我用很简单的话勉励同修们,真正修行要从自心内处把一切对立放下,这属於对立;断常对立,有无对立,自他对立,利害对立,得失对立,所有对立的把它化掉,没有对立。为什麽没有对立?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对立就化解了,你的烦恼就去掉一大半,你心会得自在,会得清净。纵然有许多障碍在前面,做好事不容易,是真不容易,你也能忍受得了,还是能通过。别人加给我们毁谤、羞辱、陷害都能忍受,只要没有对立,心地永远保持,我们常讲心平气和,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自己内心烦恼不生,这就对了。末後一个是「心烦恼障」,这愈说愈深,这是「根本无明」,这是什麽?这讲到起心动念。「谓此无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烦恼障」。这是烦恼的根源,只有在大乘佛法里说得透彻,能帮助我们化解这个问题。这是祖师用皮、肉、心来比喻烦恼的浅深不一样。所以障碍一定要除,难除能除。障碍除了,自己就得度,自度而後就能度他。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经听不懂。怎麽知道听不懂?不得受用就是不懂。如果真听懂,它就真管用,你的思想、见解、言行就变了。从他改变多少,你就晓得他听懂几成。他听的,他也会讲,也跟别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的烦恼习气一成没变,就晓得他听经是听的皮毛,就是古人所讲的「记问之学」,他能记住。他能记住,他能讲,一点用都没有,这李老师以前讲的,他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该怎麽轮回还是怎麽轮回,一点帮助都没有。如果听了之後,他恶的念头少了,恶的行为少了,善的多了,这他真的听进去。听到几成,你就看他断恶修善;再高一层,你再看他破迷开悟,他真有觉悟;最高级的是转凡成圣,惠能大师转凡成圣,从一个凡夫,他听了之後,他就成佛了,那是最高的,他一听就懂。我们在《坛经》上看能大师教他的学生,他一生教学生当中,四十三个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四十三个。在中国佛教史上,从来没有这种现象,真正是不可思议。你看他对学生、教诫学生,也都是言下开悟,但是都有很好的基础。像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遍,三千遍他心定了,定能够开悟,如果心不得清净的话,不行。虽然是这样,法达还表现得有一点烦恼习气,傲慢,拜六祖的时候头不着地。先被六祖喝斥一顿,把他的傲慢断掉,然後再跟他说法;那一点傲慢要不断掉的话,给他说法,他也不会开悟。你看祖师他用的这个手法,处处都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