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人
(2007-02-02 20:34:19)
下一个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
我这个人在同龄人中间没戏唱。哥们是有不少,可就是没(年轻)女人缘。不管出去玩,还是呆在家里,总是跟老头老太太处得好,跟年轻女子们似乎没有共同语言。
这不,上星期六在家请客,和在座的几位女士没话说,和一对来美探亲的老夫妻打得火热,陪着他们聊了大半天。
跟老人聊天有意思。有意思就有在,他们有无穷多的故事。
老夫妻俩来自上海,当然,和很多的上海人一样,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不过是因为读书工作,最后定居在上海。
我听来的故事,不是关于他们一家人的,而是他们的一家远亲,也在上海。
这家人的家长,是抗日战争时期回国抗战的印尼华侨,抗战胜利之后在复旦大学读书毕业,参加革命,加入地下党组织,上海解放之后,任上海一个要害部门的局长。
这是一个很纯粹的人。解放初期,他的月工资已经近两百元,在当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他数次向领导打报告,要求调薪,不过不是望上调,而是往下调。遇到涨薪的机会,全部让给别人。所以直到九十年代他去世的时候,他的月薪也才一千多元。这是我听来的关于他的事迹其一。
其二,他的太太,和他一起在大学认识,恋爱结婚,生下三个孩子之后,不幸青年弃世。所以,这位先生,自三十岁起,又作爸又当妈,将三个孩子辛苦拉扯大。如今三个孩子,大女儿二女儿分别在日本美国,小儿子则在上海一个大学里教书,都算有出息。
其三,他的业务水平,那是不用说的,做事一丝不苟,公私分明,人人心服。而且为人极其和善,与其交往,如坐春风。
他工作了一辈子,经历了无数运动、风波,有时他受牵连,怀疑,有时他侥幸度过难关,也许他作过违心的事情,说过违心的话,不过他自称,他一生没有害过人。打倒四人帮,他再工作了几年,退休了。
退休了,孩子们都飞走了,他一个人生活,难免孤独寂寞。於是有热心人撮合他跟人见面。
这位女士,曾经结过婚。也是年纪轻轻就守寡,守了半辈子,她图清静,一直就这么过下来了。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了,生活难免有些不便,也希望能够有人作伴。既然有热心人作伐,也就半推半就地去见面了,两人彼此都还满意,老年人的黄昏恋不比年轻人,估计也就是看看对方还顺眼,为人还好,没有怪癖,那就行了,於是老来浪漫一把,没多久就结婚了。
没想到,她从此掉到蜜罐子里了。一应家务,全部由男人干,炒菜好吃得不得了,问寒问暖,细心体贴入微,这就不用说了。特别是,男人一生经历很多,出生入死,见识极广,学问又好,谈吐风雅。老太太自己说,没想到老来还享受了这样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
天有不测风云,老先生身体看上去很好,突然发现得了癌症。发现癌症之后,不到两个星期,去世了。连国外的女儿都没来得及见一面。
现在说到儿女们了。老太太进门的时候,最小的儿子都二十多了。三个儿女,都支持父亲的决定,从结婚那天起,开口闭口叫老太太“妈妈”,非常亲热自然。
如今老先生没了,老太太不免心里盘算,儿女们是看在丈夫的面子上叫妈妈,现在,会怎么样呢?而且,老太太现在住的房子是儿女们集资买的,老先生自己的房子,早就卖掉了,钱也用来送子女读书了,这些钱啊什么的说不清道不白,为了这种事情闹得亲不是亲情没有情的例子,周围实在又太多。老太太想,如果年轻人说要收回房子,她跟人去商量?她退休早,工资不高,以后如何生活?丧夫的痛苦过后,这是一块大石头压在心里。
所以,当她接到大女儿的信,说,她们三姐弟和她老人家,需要一起见面好好谈一回,她没有奇怪。她准备好了最坏的结局,她不想让死去的丈夫为难。
家庭会议,三个儿女叫着妈妈,说感谢妈妈这些年来照顾爸爸,所以儿女们在外面不至于太担心。他们叫妈妈放心,您永远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当面订下规则,房子归妈妈用,不仅如此,他们还另外雇一个人,专门照顾妈妈,使得妈妈现在的生活用度,绝对不低于父亲在世的时候的水平。女儿们在国外,所以两个姐姐责成弟弟要常来看望妈妈。
雇来照顾的人由老太太自己挑。
最后,就说到这个佣人了,现在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这个佣人,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也是寡妇,家里除了儿子已经另立门户之外,没有什么人了。她手脚灵便,见多识广,能说会道,跟主人老太太处得很好。她年青守寡,之后咬牙将儿子拉扯大,送去读书,儿子大学毕业,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她不愿离开上海,就一个人留下了。这位老太太,很有意思,在路边捡到一个弃婴,是个小女孩儿,她把她收养下来,办下了手续,给她报了户口,就跟她自己姓。她说,我要把她也培养成大学生。小姑娘聪明伶俐,健康活泼,读书也读得很好。
这就是这家人的故事。
这样的人家,是人生之所以可爱可恋的理由,是地球最美好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