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二、四、七师鼎立江淮
(2007-08-06 12:37:29)
下一个
新四军二、四、七师鼎立江淮
皖变后,华中战场新四军重振军威,奋勇杀敌,我新四军第二、四、七师三足鼎立淮南、淮北、皖中,威胁华中日伪百万大军;我军名将层出,军星璀璨。日军收尸队向罗炳辉三鞠躬。
一
1941年春天来到了江淮大地。
经过一场暴风雪,春天虽然降临得迟了些,但万物经过严冬的考验,大地里的
虫子冻死了许多,禾苗在冻土里盘根错节,生长出来的苗儿更茁壮,而且分孳无数
繁枝簇叶,青葱葱绿蓁蓁地覆盖住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新四军,经过三年多的战斗洗礼,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新
编了三个师。
活动在津浦路西的原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辖三个旅。
原第四支队编为第四旅,原第五支队编为第五旅,原江北游击纵队与津浦路西一部
分地方武装合编为第六旅。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郑位三
任政委,周骏呜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另外,还设立津浦路东、津浦路
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全师共有二十四个团,一万八千人。
活动在淮北地区的原新四军第六支队和第四纵队,编为新四军第四师,辖四个
旅。原第四、第五、第六旅编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萧县独立旅仍称萧县独
立旅。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有十一
个团,一万九千余人。
活动在皖江地区的新四军游击纵队和挺进团,在曾希圣的领导下,按中共中央
军委和新四军新军部的指示,一面做成立新四军第七师的准备工作,一面派出多支
小分队,至长江南北沿线,营救和接应皖南事变中的突围部队。
曾希圣,中等身材,体格壮实,三十出头的年纪,是个老共产党员,对革命有
着特殊的建树和贡献。他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县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参加中
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参加过北伐战争。
曾希圣有个本事,只要收到敌台的三、四次电报,就能将这个敌台的密码全部破译
出来。红军时期,担任中央军委机要局长时,以破译敌人密电而为红军长征出奇制
胜,屡立大功。新四军成立,曾希圣奉中共中央指示,到新四军工作。1940年10月,
从云岭带一批干部和一部电台,由马长炎护送,过江到达无为。新四军叶挺、项英
让曾希圣来江北的任务,是作接应皖南部队北撤过江的准备工作,他来到无为后,
即同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孙仲德,及皖江工委负责人一道,征集到三百多只木船,
选择好十几个起渡点和登陆点,摸清了日军江上巡逻舰艇活动的规律。在很短的时
间内,接应准备就绪,只等皖南部队到来。1941年1月7日,曾希圣的电台同皖南军
部失去了联系。后来,他同中共中央电台联系,才知道发生了皖南事变。
曾希圣听到皖南事变发生消息后,心里十分悲痛。但是他知道这支部队的成员,
大多是游击健儿,有死里脱身的本领,所以并没有将征集来的船只全部遣散,只遣
散了一部分,发给了应征船主大米、工钱,动员他们回去,而留下了一部分船只,
挑选了一批有经验的干部,化装成船工,同船工一道,渡过江南,在洲头和江边芦
苇里隐蔽起来,以接应突围人员过江。
船工们见交给的任务神秘,问曾希圣:“派我们到江南接什么人呢?
“不要问什么人?”曾希圣说,“从现在起,凡是有军队或穿便装的人,包括
负了伤的人,只要是从皖南要到江北的,都要接应,你们不要问他们是什么人,渡
过来由我们去问。”
木船开到江南,隐蔽于南陵、繁昌一带江边的芦苇丛里。船上新四军便衣工作
人员,大多数曾在皖南活动过,对皖南的情况比较熟悉,他们到达江南后,即与地
方党组织接上关系,请他们配合接应,又选了十几户住处比较隐蔽的贫苦农户家,
作为接待点,给他们大米和一些钱,购买油盐菜蔬,随时供应膳食。地方党组织,
派出当地党员,白天黑夜,四出寻访,留心观察,找到突围人员,立即送往接待点。
船工们白天隐蔽休息,于深夜将突围人员送过江。
突围来到江边人员,有集中的,也有分散的。人数最多的,是新二支队政委黄
火星、特务团团长刘别生。新一团团长张钅至秀率领的一个营;一纵三营营长巫希
权、副营长张玉辉率领的一个营;还有新二支队政治部主任钟得胜、新三团团长熊
夔辉、政治主任阙中一等,也率一小部武装突围过江。分散的有二三十人一批,十
几人一批,还有三五人一批。
突围过江的部队,一直延续数月之久。他们在突围后,大多在深山里隐蔽了一段时间,而后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和护送下,才来到江边。被接到无为地区来的,先后共有一千多人。
江北接待站设在汤沟。三宫殿、神塘河、泥汉、姚沟等地。突围过江的部队,大多住在群众家里,除一部分集体开伙外,其他都安排在群众家里搭伙,群众都热情接待。
在这里安排接待食宿的,是无为县委书记胡德荣,他一再向群众说,请各家各户记下帐目,将来由民主政府统一结算。但没有哪一家找民主政府结算过粮、油、菜金。
那时,正值农历春节,许多群众争相将突围人员接到家里过春节,摆上鱼、肉、鸡、鸭,盛情款待。妇女们,帮助突围部队洗衣、补衣。由于突围血战,又加经过山林穿行,一些人衣服已破烂不堪,他们驻到哪家,哪家群众就找衣服给他们换上。
对负伤的伤员,大多送到三官殿医院治疗。三宫殿医院,是无为游击纵队开设的,医护人员少,医疗设备也很简单,突围伤员全安排到这里治疗,十分紧张。胡德荣四出寻访医药界人士,在自愿的原则下,聘请他们到三官殿医院就职。
汤沟有座私人医院,院长何正宏,听说为皖南事变突围忠勇将士治疗,不仅自己到了三宫殿,而且将医院里的设备和药品,全部献给了三宫殿医院。何正宏精于外科,经他手治愈的重伤员,就有数十人。五团参谋长梁金华,腰部被子弹打穿,子弹头还残留在腰部,送往三宫殿医院后,何正宏给梁金华做了切除手术,经精心护理后,重返了战斗部队。
三官殿,一时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地方,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慰问突围出来的
伤员,愤怒谴责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残杀抗日忠良。
爱国民主人士蒋伯举,以秦桧残害岳飞为题,赋诗一首,寓其意,谴责蒋介石,诗云:
岳飞当日抗强胡,
报国精忠旷代无。
千古奇冤三字狱,
九泉遗恨两宫俘。
赵家社稷今何在,
秦氏夫妻死有辜。
奠罢香花春欲晚,
英风飒爽满西湖。
曾希圣每隔二三天,就到各个接待点探望,慰问突围部队,安慰大家,转告党
中央对他们的关心,介绍皖南事变后全国对蒋介石的声讨,要大家稍作休息,准备
重返前线。他还找各部队领导,了解情况,研究办法。经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将
各分散突围的部队,集中编组,先编成一个团,后又成立一个团,两个团相继开到
无为县北部山区集结。
皖南事变突围过江的将士,大多是红军老战士和经过三年抗日战火锻炼出来忠
勇将士,给皖中抗日游击战争,增添了生力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新军部
的命令,将皖南事变突围过江的部队,同江北游击纵队一起,编为新四军第七师,
下辖第十九旅,独立旅,及挺进团和特务团。全师共六个团,九千余人。张鼎丞任
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傅秋涛任副师长,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
部主任。
七师师部设于无为县西北部山区三水洞。
三水洞,是银屏山、燕子山、响山山谷里流淌出来的三条溪水汇合处,村子里,
三条溪水,鸣声潺潺,树木葱茏,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在银屏山的一座壁岩上,有
个私人洞,洞口壁立一块巨石,高三十余米,在无土石缝中,生长一株白牡丹,枝
繁叶茂,年年开花,人可望而不可及,称之奇花。每年春季开花,吸弓略地游客前
来观赏。“七·七”事变,日军侵占无为后,这株白牡丹就阉了叶,也不开花了。
可是,新四军七师成立的当年,白牡丹又开出花朵,重放异采,谁能说这白牡丹不
是和平的使者?是的,和平的春天气息,浸润到它的机体里了。
二
新四军第二、四。七师三个师,在淮南、淮北、皖中三地,成鼎足之势,完成
了中共中央所指示的战略布局。三个师互为犄角,鼎立江淮,东逼南京的侵华日军
大本营,北扼徐州日军华北派遣军,西瞰武汉京广交通线,南控长江水上运输大动
脉,砥柱中流,形成抗日力量的中坚了。
日军看到中国华中抗日战场发生的变化,随即调整部署:一面趁蒋介石制造
“皖南事变”的机会,积极向蒋介石诱降;一面调动在华中的第十一。十三军团共
二十一万人中的十一万人,加汪伪军十五万人,向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一次
又一次的大规模“扫荡”,妄图摧毁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此,新四军担负起抗击
华中日军半数以上兵力的重任。
3月下旬,日军第十三军团六十一师团主力,加汪伪军第三军第四师,共七千余
人,从南京、扬州、仪征、天长各据点出动,开始向津浦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
大规模“扫荡”。
此时的罗炳辉,正在他的住地写战斗总结,思考一个新的战术。司令部把一份
份日伪军进犯的报告,送到他面前,他看了看,都放到了桌边,任你十万火急,他
却像没事一样,出奇地沉默、冷静,甚至在庭院里踱起步来。
这是一幢古老式庭院,院子里有一棵春梅,树上的梅花正开,曲奇的枝条,淡
淡的花朵,坚韧、顽强,一阵风来,梅瓣纷纷扬扬地飘落。罗炳辉心头不觉一动,
使他产生了一个联想。他走到梅树下,观察一会,又摘一朵拿在手上,数了数,六
个花瓣,互相依偎,又互为犄角,自成阵形。看到这里,往日对日伪作战的得失,
一例一例地在他脑际浮现。于是,一个奇特的战术:“梅花战术”,被罗炳辉创造
出来。
罗炳辉这才走出庭院,要司令部将旅长、团长们召集起来,作反“扫荡”的作
战部署。
罗炳辉兴奋地对旅、团长们说:
“这次反‘扫荡’,要换个新花样。要先把你们的主力部队,掩蔽起来,掩蔽
在直径十公里的周围。以地方武装在敌人进攻的路段上分段设防,层层抵抗,阻滞
敌人,扰乱敌人,纠缠敌人。在把敌人打疲之后,主力部队一举出击,聚而歼之。”
“这个战法的要旨是,主力部队一律按三三制,三角形配置。地方武装的配备
也要按这样来配备。这叫什么战法呢?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梅花桩点式纠缠战
术’”。
旅团长们高兴地笑了,纷纷议论起来。
“先别忙议论,等我讲完再议论。”罗炳辉说:“我再讲讲梅花战术的具体配
备和运用。”
“第一,部队宿营,按三角形的驻地部署,形成一个隐蔽的梅花桩式的迷阵。
敌人进了这个阵地,此打彼击,使敌人优势火力难以发挥,而我任何一点都能打击
敌人,都能机动,都能对敌实施反包围。”
“第二,形成三角,便于疏散隐蔽。人数少好分散,敌人不易发现,我们反而
容易偷袭敌人。”
“第三,对来犯之敌,可实施多点打击,当敌人进入梅花式的阵地时,可从侧
面打击,可从两面、三面甚至四面打击,同时用火力杀伤,以至用手榴弹、刺刀消
灭敌人。我咬他一口,你捅他一刀,死死地纠缠着敌人,待到把敌人纠缠得疲软了,
纠缠得遍体鳞伤了,主力部队再待机出击,猛击一拳,把敌人击倒在地。”
“第四,要求各指战员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密切的配合。”
罗炳辉讲完,旅团长们个个称奇。这“梅花战术”,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
大显了神威。
从南京、扬州、仪征、天长出动的日伪军,也吸取了他们以往失败的教训,在
这次“扫荡”中,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术,每前进一步,就在占领区内,构筑工事,
企图站稳脚跟,而后寻找新四军主力决战。
根据地各县独立团,独立营的游击队,按照罗炳辉“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
巧布战阵。敌人刚进入根据地,气势汹汹,张牙舞爪,摆出猛攻、强攻的架势。根
据地的游击武装则躲躲藏藏,使敌人猛攻扑空,强攻徒劳。敌人住下,游击武装在
这里捅他一刀,那里击他一拳。敌人转头向西,东边响了枪,待杀到东边,西边又
遭袭击。4月10日,游击队在金家集,毙日军二十余人,俘伪军二十余人;11日,游
击队袭击了进占谢家集的敌人,毙日军三十余人;12日,天长独立营又攻进天长县
城,使敌人顾此失彼,据点里起了火;而当天长之敌返回天长县城时,独立营早撤
出了县城,又于回3日向仪征县城日军发起偷袭。
15日,日军一部加伪军一个大队,进到十二里岔,顿时枪声四起,手榴弹在敌
群中开了花,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待清醒过来还击时,隐蔽在甘泉山的新四军第
四旅一个主力营,冲了出来,经半小时激战,日军除一名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
一个大队的伪军一个也没漏网,除歼灭一部分外,其余全部被俘。
游击武装配合主力,打得有毅力,有耐性,缠缠绵绵,把敌人纠缠住,拖住,
“拥抱”住,难解难分,那梅花阵如同一根根梅花桩,刺在敌人背上,扎在敌人脚
下,模也摸不着,拔也拨不出来。敌人进入梅花阵,恰如进入迷魂阵里一样,这里
挨一刀,那里挨一枪,还不知这刀枪出自哪里。
在游击队武装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连连奏效后,罗炳辉又在酝酿让主力部队打
一场大战。他从被俘的一个伪军队长口供获知:日军正集结力量,准备“扫荡”新
四军第四旅驻地陈庄。
核准这个消息后,罗炳辉让第四旅主力撤出陈庄,第十二团撤至金牛山一带隐
蔽。
金牛山,山峦起伏,后河穿山脚而过,山河环绕,交通不便,只有山东侧的马
家桥可以通行。山南与峨嵋山对峙,两山之间是丘陵岗地,地形复杂。
十二团来到这里,按照梅花桩式,部署兵力,分散配置,隐蔽起来。
16日,日伪军一千余人,携带火炮,掷弹筒,重机枪等重火器,在扬州日军警
备司令指挥下,乘车进到谢家集,穿过后河大桥,然后下桥兵分两路,一路直扑陈
庄,一路逼近万云、丁岗,企图迂回进入陈庄。
在这里,已有游击武装,布成梅花战阵。敌人还未到陈庄,游击队的枪声从四
面打响,射向敌人,敌人无法形成包围圈。
敌人在四面密如雨点般的火力网下,站不起身来,以爬行,沿田埂、草丛接近
陈庄和万云。十二团三营哨兵,发现人影闪动,立即鸣枪,敌人接着也开了火。
一场激战展开了。
四旅旅长梁从学,这位大别山之子,曾担任过红军游击师的师长,是员虎将,
又是位游击专家,他见敌人进入了梅花阵,命令十二团三营营长许万炳冲击万云之
敌,断敌退路,许万炳受领任务后,亲率第七连,在机枪掩护下,依托有利地形,
向敌人发起冲击。敌人见新四军冲来,向四周运动,想占领有利地形,却受到四周
梅花形的小分队袭击。许万炳率七连猛冲过去。各地的小分队也从隐蔽处出击,一
时间,遍地皆兵,一片喊杀声,经半小时激战,全歼了万云一路敌人,控制了东侧
桥头,切断了敌人退路。与此同时,三营九连,经一个多小时激战,也拿下了岗。
进入陈庄的敌人,扑了一个空,正在惊疑。听侧背响起枪声,转头猛攻,企图夺回
了岗,掩护向东逃跑。
旅长梁从学从望远镜里看到了敌人攻势虽猛,但却是想掩护逃跑,哪肯放过。
他命令身边的司号员,吹冲锋号。
嘀嘀嗒,嘀嘀嗒……
旅部的冲锋号一吹响,各营、各连冲锋号,跟着齐鸣。新四军指战员,有的端
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有的抽出身背的大刀,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冲入敌阵。
营长许万炳,左手握着短枪,接连毙倒两名日军,右手举着大刀,带领七连冲
上敌重机枪群,手起刀落,将敌人重机枪手砍死。
敌人重机枪阵地被夺下,阵势便大乱。新四军指战员手上的刺刀,在敌阵中寒
光闪闪,勇士们像平时练刺杀一样,突刺过去,又回刺过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如闪电,似霹雳。他们用刺刀,用热血,用血肉之躯,同敌人决死战斗。战士们的
喊声,战士们的怒吼,震荡着金牛山。刀光、剑影,在金牛山闪闪发光。
罗炳辉的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成功了。
金牛山一战,共毙日伪军五百余人,俘日军二人,其余伪军全部被俘,缴重机
枪四挺,轻机枪五挺,步枪、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堆积如山,是华中新四军以劣势
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又一成功范例,显示了罗炳辉梅花战术的无比神威。
在打扫战场中,二师指战员们,对堆积得像山一般的缴获十分高兴,但却愁着
日军尸体太多不好处理。
司令部请示罗炳辉。
罗炳辉说:“莫急,莫急。日军是兴火葬的,他们自己会来收殓!”
果然,金牛山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日军一行数人,打着一面白旗,皆徒手,带
着一名翻译官,来到新四军指挥所谈判,要求收尸。罗炳辉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
立即指示部队予以同意,并规定了地点,不准携带武器,不准越过界限,否则,新
四军将开枪射击。
日军收尸队,按照新四军的规定,来到金牛山,将日军遗尸全部运回。新四军
在四处高岗上持枪警戒,也如约没有向其射击。走在收尸队队列后面的,有一名日
军,回过头来,脱了帽子,向站在山岗上的新四军,弯下腰,深深行了一个鞠躬礼!
凶恶残忍的日本侵略军,并没有征服中国军民;而英勇无畏又有人道主义的新
四军,倒征服了还有良知的这名日军的心。
为和平而战之师,它必定会是正义之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之师。
三
在南京、镇江、仪征、天长的日军,大举向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扫荡”之际,
大别山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也按照蒋介石的旨意,积极配合,令其第一七一师和
所属游击纵队,向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第一七一师在占领广兴集、周家
岗后,又向大桥镇进攻,企图迫使新四军二师部队,退出津浦路西。
罗炳辉在粉碎日军向津浦路东根据地“扫荡”之后,又率领二师四旅、六旅,
越过津浦铁路,回戈路西,作自己反击作战。
正且月初,桂系第一七一师五一一团一营,加国民党定远县大队,共一千余人,
攻入大桥镇。桂系的五一一团一营是一个装备有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的主力
营,营长韦岗,是一个血债累累的反共分子,因“剿共”积极,被桂系冠为“反共
先锋”。韦岗进入大桥镇后,命令他的营修筑工事,层层设防,企图长期占领。大
桥镇,是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之一,岂能让反共顽军占领。罗炳辉决定消
灭这支顽军,夺回大桥镇。
罗炳辉将四旅十一团团长吴华夺、政委蔡炳臣叫到临时指挥所,对他俩说:
“夺取大桥镇,关系到津浦路西根据地的存亡。这一仗交给你们十一团打,一
定要打好。你们的对手,可是一条反共毒蛇,较难对付。打蛇要打七寸,只要抓住
敌人这个致命点,就能打死他。”
吴华夺也是大别山之于,二十刚出头,中等个头,参加过鄂豫皖红军的四次反
“围剿”和长征,身经百战,虎虎有生;蔡炳臣与吴华夺是同乡,他俩是老搭档,
长期在一起战斗,配合得好。听了罗炳辉“打蛇打七寸”的要旨,心领神会,一合
计,作战方案便制定出来。
16日晚,吴华夺率十一团向大桥镇发起攻击。桂军利用坚固工事和精良的装备,
以猛烈火力反击新四军,想先声夺人,把攻击的新四军部队压下去。其实,这只是
吴华夺作试探性的攻击。当吴华夺摸清了敌人的“七寸”时,便调整兵力,选择了
敌人的一个薄弱点,集中火力,勇猛冲锋,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一下攻入桂军韦岗
的指挥所。
韦岗的指挥所,设在大桥镇的一座大庙里,韦岗万万没有料到新四军这么迅速
攻进他的指挥所,惊恐万状,慌张逃命。十一团用机枪封锁了庙门,掷弹筒,一枚
接一枚向庙内发射,第一炮就结束了韦岗的性命。桂军指挥员被击毙,顿时像无头
的苍蝇一样,乱成了一团。十一团又连发数炮,庙里的顽军伤亡更重,残部争相突
围。十一团的手榴弹、炸药包,轰隆隆在顽军中炸开。接着,展开了肉搏,新四军
战士挥动大刀,刺刀,冲杀过去。顽军除被击毙外,全部当了俘虏。
在十一团夺取大桥镇战斗的同时,六旅第十六团,在团长张翼翔、政委郑少东
的率领下,按照罗炳辉的命令,埋伏在大桥镇以南的新张家,作打援军的准备。当
增援的桂军五一一团二营进入预伏地区时,十六团指战员一阵勇猛的射击,给顽军
以大量杀伤。接着,端着利刀冲出,高呼“缴枪不杀!”顽军在新四军猛烈炮火打
击和政治威慑下,缴械投降。
新四军在津浦路西反顽军作战两战,共俘顽军千余。
战斗结束,参战的十一团团长吴华夺、十六团团长张翼翔向罗炳辉请示,俘虏
如何处置?
“放!”罗炳辉说。
“放?”吴华夺、张翼翔有点惊疑。
“全部释放!”罗炳辉斩钉截铁地说。
“全部释放?”吴华夺、张翼翔更为不解。
“对,全部释放!”罗炳辉说:“现在,国共两党还没有完全破裂。我们狠狠
打他一下,是出于无奈,是为了自卫,是为了教训教训他们一下,让他们不要制造
摩擦。要让桂系官兵们知道,我们共产党,我们新四军,是真心诚意地愿意同他们
合作抗日的!”
罗炳辉还让后勤部门,准备了些好菜,招待被俘的桂系官兵。桂系官兵当了俘
虏,不仅没受到虐待,还得到新四军款待,吃上鸡鸭好菜,感谢万分。吃了这餐饭,
新四军二师便送他们回桂系原部队了。
当这些被俘官兵排着队回桂系部队,沿途群众指着他们问:“下次敢不敢打新
四军了?”这些遣返的官兵羞愧而诚恳地说:“不打了!不打了!打也打不过罗炳
辉,如果长官硬逼着来打,我们只好对天放枪!”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兴师南征,渡过沪水,七擒七纵,终于征服了孟
获。新四军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团结抗日之帜,化解内部干戈,大气凛然,也会
感天恸地的。
战争呵,你不只是刀枪剑戟,冲锋陷阵,你还是政治。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
性的战争。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不配
成为叱咤风云的军事家!
四
在新四军第二师,反击日军“扫荡”和反顽自卫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
新四军第四、七师,也在反击日伪和顽军的夹击中,传来胜利捷报。四师一部攻入
泗县城,全歼城内日伪军,震动了南京;七师一部向和(县)、含(山)地区日伪
军大举反“扫荡”作战,连连拔除沿线日伪军据点,打通了皖江地区与淮南、淮北
的联系,使皖江、淮南、淮北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联成了一片。
1942年2月,为了统一江淮抗日斗争的军事领导,在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
民主根据地内,分别成立淮南、淮北、皖中三大军区。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
罗炳辉已升任第二师师长,由罗炳辉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新四军第四师兼
淮北军区,彭雪枫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兼皖江军区,谭希
林任司令员,曾希圣任政委。
淮南、淮北、皖江三大军区成立后,各县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先后成立二十多
个独立旅,独立团,有民兵武装五十多万人,境内的日伪军据点一个个被拔除,被
日军占领的土地一块块收回。自日军占领这些地区后,国民党的政府官员撤离了。
新四军收复失地之后,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谁来领导呢?群众迫切要求建立
一个有威信有能力的抗日政府。军区武装在收复失地后,立即帮助各县建立民主政
权,因为是在敌后,各县的辖境,在原有县的基础上,作了临时调整。
淮南抗日根据地内的县级民主政府有:来安、嘉山、六合、天长、盱眙、仪征、
滁县、全椒、定远、凤阳、合肥、淮(阴)宝(应)、高邮、和(县)含(山)巢
县等十四县。
淮北抗日根据地内的县级民主政府有:淮宝、淮泗、泗阳、泗南、泗五灵凤、
盱凤嘉、洪泽、萧铜、宿灵、灵北、宿东、永城、萧县、泗宁睢、邳睢、睢宿、铜
睢、夏邑、涡阳、商毫、宿西、宿怀、蒙宿、泗宿等二十四个县。
皖江抗日根据地内的县级民主政府有:江全、含巢、和县、桐东、桐西、白湖、
舒庐、无东、无南、铜陵、繁昌县等十二县。
人民政府动员人民参军参战,发展抗日武装,保障军队供给;新四军拥政爱民,
保卫人民政府,帮助人民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使抗日民主根据地内气象一新。在各
个根据地内,普遍实行民主选举,规定:“凡居住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
阶级、党派、职业、宗教、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登记取得公民资格者,均有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民主政府实行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中间人士,即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县以上没参议会。民主政
府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兴办工厂,推行社会教育,青少年人校读书,成人进
识字班、夜校。民主政府还实行民主法治。
1941年2月,津浦路东各县颁布了一部抗战时期闻名全国的《施政纲领》。
抗日根据地,成了全国人民的希望之地。
五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人民政府爱人民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说不完。
这发自人民肺腑的欢歌笑语,在大江南北,在淮河两岸飘荡着,人民的政治热
情和生产积极性,在淮南、淮北、皖江这三块自由的土地上,热烈奔放出来。新四
军用热血,用生命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这片自由的土地;人民群众热爱这片土地,
建设这片土地,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生产,支援新四军。
淮南、淮北、皖江地区,是水患肆虐的地区,历史上哪一代封建王朝上台,都
向人民许愿治江治淮,但到头来皆成为汲取民脂民膏的代名词。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后,在新四军的保护和支持下,领导人民修建了几项巨大的水利工程,这几项水利
工程,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施工的,惊险异常,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淮河大堤,自1938年5月,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直泻而下,
侵夺淮河,冲破了本来就发发可危的淮河大堤,造成淮河沿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
不雨旱灾。人民群众要求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修复淮河大堤,中共淮北区党委、
行政公署和淮北军区联合领导了这项工程。淮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组织发动泗县、
五河、灵璧、凤台四县人民,修筑蚌埠至五河段淮北大堤。淮北军区派武装保卫。
修筑工程于2月开工,时值春荒,各县民主政府实行以工贷赈,每个民工每天发二斤
高粱面,百万民工,凭这二斤高粱面,在百里长堤上,日夜施工。这段大堤上下的
蚌埠、临淮关、长淮卫、毛滩子、五河等地,都有日军据点。修堤民工住在大堤外
十余里的村庄里,新四军和各县的抗日游击队,皆开赴修堤民工住地驻扎,保护群
众的安全。他们白天送民工上堤,夜晚为群众站岗,警戒。对日军严密封锁消息,
不让其知道修堤军民的行踪;对伪军的军政人民,新四军派出秘密工作人员上门,
争取劝告,说明抗日民主政府修复淮河大堤,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着想的,
讲明抗日的形势与共产党的政策,警告他们不要死心塌地跟着日军,让他们蒙住日
军耳目,以利人民修堤。还向他们许诺:只要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人民政府可以
将功折罪地对待他们。这些伪军政人员,不仅蒙瞒了日军,不少人还帮助购买水泥、
钢材等物资,而这些物资在当时都是十分紧缺的。施工长达三个月,日军被蒙在鼓
里,一无所知。
在修堤过程中,淮北区党委、行署、军区的领导,夜晚同民工一起宿营,检查
民工生活,问寒问暖,拂晓同民工一起上堤,风里来,雨里去,检查工程质量,参
加劳动。百万民工如同部队一般,夜晚实行灯火管制,寂静无声;白天遇到日机侦
察、轰炸,即按预定地点隐蔽,令行禁止,井然有序。不论部队、民工,在上下工
的路上不践踏地里麦苗,与驻地农家,亲亲热热。
伪方的军政人员,不少人偷偷到修堤工地,住地察看,见此情景,深深佩服共
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和组织民众的才能。
大堤于6月底竣工,共完成土石方一百多万方,还建造了一座沫河大闸,涝时闭
闸,拦住洪水;旱时开闸,引淮灌溉。
担任这项浩大工程的总指挥,是中共泗五灵凤县委敌工部的部长,一位二十刚
出头的热血青年,他名叫郑淮舟。新中国成立后,郑淮舟任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秘书
长。参与这项工程的技术人员,是由上海来到淮北解放区的女大学生,有一位名叫
钱正英,新中国成立后,她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水利部的部长。
淮河大堤工程浩大,皖江区党委、行署和皖江军区领导修建的黄丝滩江堤,也
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
黄丝滩,位于无为县长江边。这条江堤称“一线单堤,七邑生命”,它维系着
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舒城、庐江、合肥等七县,三百余万人口,四百万亩良
田的安全。自清王朝同治帝始,曾先后筹款修堤九十六次,所勒巨款均落入官僚政
府私囊。民国以后的二十年内,滩堤险情愈来愈甚,堤内洼地,尽成泽国,人民生
命屡遭劫难。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届参议会的会议上,议员们纷纷提出修建黄
丝滩大堤的建议。随后,动员了无、巢、含、和、舒、庐、合七县,共数十万民土,
兴工修筑大堤。
这座大堤,也是在日军炮火严重威胁下施工的。大堤的对江,与日军占领的芜
湖至铜陵一线隔江相对,修堤期间,日军不断派飞机在工地上空盘旋,侦察,袭扰,
日伪军也时常来偷袭。但新四军昼夜守卫在修堤工地上,保护民工的安全。日机来
侦察,轰炸,新四军部队指挥民工先撤退,而后部队才撤退;日伪军几次袭击,都
被新四军击败。这更壮了修堤民工的胆,鼓舞了他们的干劲,经一冬奋战,将大堤
筑成。
新四军七师政委兼皖江军区政委曾希圣,看到竣工后的大堤,赞叹不已。给皖
江区党委主办的《大江日报》写了一篇文章,盛赞这一伟大壮举。
文章说:黄丝滩新堤“其规模之宏大,成绩之优异,出乎人们想象,不仅在皖
中是个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即在华中,也是一个与人民生活切肤相关的大工程。这
是皖中劳动人民的惊天奇迹,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拯救旧中国的纪元。”
是的,为和平而战的人们,他必定是和平建设的催生婆。他们不仅有决心有力
量打败侵略者,也将有决心有能力整治好这片国土。建设道路虽然艰难,但人民信
赖他,因为他在领导人民打击侵略者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和平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