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秋,新四军第七师部队向安徽省无为县襄安镇的拒降日军发起攻击。 新华社发
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皖江抗日根据地
2007-05-19 来源: 新华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1938年,日军逐步向华中腹地深入推进,皖中地区成为抗日前线。2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奉命东进,迅速在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区展开。
5月12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江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第四支队还在安(庆)合(肥)公路两侧频频出击,先后在铁铺岭、棋盘岭、范家岗等多次伏击敌人,击毁日军车百余辆,歼敌数百名。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分任正副指挥。
1940年3月,国民党桂系军队及地方部队在皖中地区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严重破坏了皖中地区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除一部分武装坚持在含山、和县、全椒及巢县等地活动外,舒无地委及党政机构随同部队撤至皖东地区。7月17日,日军再次占领无为县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9月,江北游击纵队(随后改番号为无为抗日游击纵队)返回巢无地区,恢复皖中地区的抗日形势,并相继建立了区、乡民主政府,皖中地区初步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皖中各部队奉命组成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并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形成了全地区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曾希圣等率党政军机关迁入巢南山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对无为东乡的“扫荡”。
到1942年春,第七师相继开辟铜陵、繁昌地区,含山、和县地区,桐城、怀宁、潜山地区,望江、太湖、宿松等地区,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打通了与第六师、第二师的战略联系。1942年4月27日,为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斗争,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恍城成立,何伟、曾希圣先后任书记。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选举了知名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后李步新兼议长);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行署主任。皖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行政机构。
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频繁地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国民党军队也不断向皖江地区发起进攻。仅1943年一年,第七师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各项建设日益完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不断发展。
卓有成效的财政经济工作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1943年6月,成立大江银行,并发行了大江币,控制了皖江地区的金融市场。根据地还制定了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强商业税、农业税和货物过境税的征收,使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此外,根据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事业。在行署主任吕惠生领导下,皖江抗日根据地内最大的水利工程——无为黄丝滩大堤于1943年12月1日动工修建,次年5月3日竣工,彻底根除了严重威胁皖中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患,对保障皖江地区的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皖江根据地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不仅保证了第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的需要,而且还上缴新四军军部,支援兄弟地区。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七师展开大反攻,解放了无为、巢县、芜湖等地日伪军据点。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
新四军挺进皖中打鬼子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中南大学老红军 朱国栋
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原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和桐柏山游击队,于 1937年7月同国民党军队,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
随后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四支队。整编为七、八、九三个团和一个手枪团。
支队司令员是原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参谋长林维先。
部队整编后,于1938年3月,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大梧县宣化店,河南省信阳邢集出发。经河南新县、信阳、光山、商城,进入安徽立煌(今金寨县)、六安、霍山、舒城、庐江等县,走出了大别山。挺进到皖中、江淮平原及长江沿岸抗日前线。
它也将更有利于接受江南新四军军部的领导指挥和与战斗在江南地区的一、二、三支队取得联系与并肩作战。
此时,皖中地区正处于兵荒马乱一片动荡的局面。
日本侵略军刚从南京渡江北犯,与沿津浦铁路南犯的日军会合并侵占了蚌埠、含山、和县、巢县、合肥等县市。
当时日军华中派遣军及第六师团在合肥集结约十万人,准备攻占皖西六安、舒城、桐城和安庆(原安徽省会)拟从大别山北麓和顺长江进攻武汉。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军队从北面撤退到皖中的广西李品仙集团军和四川杨森的 27集团军,畏日如虎,不敢抵抗,纷纷越过舒(城)桐公路撤退到大别山区,不事抗日,皖中全部沦为敌后,。
国民党地方县政府及保安队有的逃跑,有的准备伪化,打出日本太阳旗,迎接日军,保甲长和地方绅士也准备组织维持会迎接日军及。
广大劳动人民惊恐万状,害怕日本鬼子来了奸淫烧杀抢掠,都准备向外逃难。
我们到达皖中地区的新四军四支队,是两眼一抹黑,对日军和地方情况,一概不了解,当即以团营为单位,展开行动,首先尽快接近巢县,合肥县城,摸清日寇驻军情况,寻找机会打击敌人,另一方面,抽出各团政治处的宣传股,民运股和宣传队为主的干群力量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打鬼子。分别召开老年、青少年、妇女、绅士等各种类型的大小群众会,还演打日本鬼子的戏,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启发大家都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想法,男女老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齐心协力,团结起来,打败小日本。
做了这段群众工作,很有成效,广大群众的恐慌情绪稳定下来了,由恐日转变为恨日,想抗日了。军民关系亲密了,很多青壮年由原来怕当兵,转变为想当兵了。
1938年夏、秋季仅我们七团在庐江、无为县打游击,就有很多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我们新四军。当时七团在盛家镇设立了一个新兵报名接待站,七团政治处胡继亭主任指定我在那里当站长兼指导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500多人来报名参军。
再是在军事上,活动到敌战区巢县,县城外的九团二营在团政委高志荣的指挥下,于 5月上旬深入到城南四五公里运漕河旁的蒋家河口。在这里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消灭了日寇第六师团坂井支队的二十余人。
这股敌人从巢县城乘两艘汽船到蒋家河口,抢劫老百姓的财物,奸淫妇女,我预先埋伏在运漕河岸边上的二营部队,用机枪、步枪、手榴弹猛烈的火力,将刚上岸的日本鬼子,击毙击伤,两艘汽船也被击沉,二十余名鬼子无一人逃跑。缴获三八式步枪十多支,(有几支枪敌人丢到河里未能捞起来)刺刀十多把,子弹500多发,日军旗一面,我无一人伤亡。
这次战斗规模虽小,但它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仗,也是日寇侵入皖东后第一次遭受的沉痛打击。这一仗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戳穿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皖中地区的群众爱到了鼓舞,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同时也振奋了我军的军心,提高了士气,各部队都积极行动寻找战机,争取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
随后,七团三营和团部警卫排,在团政治处主任胡继亭的指挥下,插击到安庆(原安徽省会)、桐城、怀宁、望江等市县,开展活动,破袭安桐公路,阻击日军进攻武汉。
有一天部队行动到安庆北面的棋盘岭附近,发现日军的运输汽车畅通无阻地在安(庆)桐(城)公路上行驶,胡继亭主任想可以在这里打个伏击战,炸毁一些日军汽车。
于是胡主任让我将三营营长教导员找到一起商量并察看地形,看到这里是个丘陵地带,有几个小山岗,两侧有很长的山坡,树木、荒草茂密,便于部队隐蔽。当时就决定第二天拂晓在这里打日军汽车队的伏击战。
营干部领各连队干部看了地形并部署了各连部队埋伏位置,然后部队开到西北面四五里路的几个村庄住下来,休息,作动员和准备工作,第二天早上三点吃完了早饭出发,拂晓前进入伏击阵地,作好战斗准备。
我跟团部警卫排,天亮前选择了一个离公路约15至20米的一块茅草很深的田坎下隐蔽着,眼巴巴地等着鬼子汽车来。
大约八点多钟,隐约看到从安庆市方向烟雾尘尘地开来了汽车,不一会前面两部汽车就驶进了我们的伏击点,徐排长首先投出第一枚手榴弹,鬼子的汽车就被炸停了,紧跟着我们几个人又连续投了好几枚手榴弹,鬼子被炸死、伤了一些,其余的就跳下车,边开枪边跑向后面山坡还击抵抗。
我们迅速冲到炸停的汽车跟前,我当即发现一个负伤的鬼子趴在汽车底下,我连开了几枪,将其击毙,并拖出来,缴获三八式步枪一支、刺刀一把,子弹两小盒。在他上衣口袋掏出一枚小铜佛,一小包女人头发,一块手表,一个很好看的小化妆盒,我又立即登上汽车,看到车上好几个木箱子,和好多日军的背包,我顺手提了一个牛皮背包下来,在撤回的路上,翻开看包里,有一件黄呢军大衣,一床毛毯,一条新皮带,一个防毒面具。
第二辆汽车上有10名鬼子,被炸死六名,炸伤4人,将他们的武器缴下后,他们赖倒在地下,死不起来,由于语言不通,奈何不了他们,就找来担架,把他们抬下来。
这时后面的汽车接踵开过来,约6、70辆,相继都停在公路上,约有200多名鬼子兵跳下汽车狂叫乱喊,被我火力杀伤一批。其余退到后山负隅顽抗,用火力阻挡我军的攻击。
我则迅速集中力量,炸毁敌人汽车。战士们有的打开汽车油缸发火燃烧。有的用手榴弹炸发动机,共毁敌汽车50多辆,这时日军从安庆方向的援兵赶来,胡继亭主任见我们目的已经达到,任务已经完成,当即决定留一个排作掩护,参战部队迅速撤出战斗,在撤回的路途中休息时,被抬下来4个受伤的鬼子兵,乘我们未防备时,操起担架杆子,猛打我押护人员,我急将其制服后,就把他们都捆绑在担架上,抬到宿营地,关在一间空房子里,他们从窗子上看见老百姓的妇女,就来神了,大喊大叫,花姑娘的花姑娘,我的要……。
送给他们水、饭,不吃不喝,还把碗摔到地下砸烂,可见这些小鬼子兵受法西斯,武士道教育中毒之深。
这次战斗,我军炸毁敌军汽车 50多辆,毙敌70余名,伤敌50余名,俘鬼子4名,缴获三八式步枪三十多支,子弹1000多发,还有一批防毒面具,军毯,大衣等军用物质。
我牺牲副排长1 人,副班长1人,受伤排长1人,战士7人。以小的代价换取了比较大的胜利。
这次战斗结束之后,部队开到怀宁县西北面,进行两天休整、总结。然后继续在安(庆)桐(城)两侧行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打击日军进攻武汉的部署。
2005年8月8日 于长沙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网 > 安徽新闻 > 江淮大地 正文
[抗战胜利60周年]安徽境内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2005-08-12 10:04 中安网
安徽日报8月12日讯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爱国民众,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中在安徽境内分别创建了皖江、淮北和淮南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将皖中地方武装改编为四支队游击纵队,后改为江北游击纵队。此间,皖中各县都建立了县委。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其前委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统一了江北的军事领导,使皖中抗日形势迅速发展。1940年9月,成立和、含、巢各区联合办事处和部分区乡民主政府。至此,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具雏形。
“皖南事变”后,皖江地区原有抗日武装和由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部队奉命于1941年5月1日统编为新四军第七师,同时成立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皖江军民向西开辟了桐西和泊湖两块游击根据地;向南,与黄山游击队战斗在皖南;向东,开辟含山等地,建立了含和独立团。皖中根据地范围跨及安徽大江南北。1942年7月,皖中成立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及其行政机构,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式建立。
1938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会合,开辟豫皖苏边区,先后成立中共豫皖边区省委和豫皖苏边区党委。1939年7月,通过共产党员江上青和张爱萍等有效的统战工作,国民党安徽省第六专署同意设立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此后,皖东北的八路军屡创日军,迅速打开了皖东北的抗战局面。
1940年初,中共中央命黄克诚部南援华中。黄克诚率部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自1939年底,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频频粉碎日军“扫荡”。“皖南事变”后,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941年2月,第四师遭顽军汤恩伯部9个师大举进攻,受重大损失,5月奉命转移到皖东北地区。1941年8月,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部。至1943年,先后建立了13个区、72个乡的抗日政权,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相对稳定下来。
1938年8月起,皖东地区恢复和建立健全地方党组织机构。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皖东津浦路西、皖东津浦路东两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华中,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以皖东为重点,并对皖东东西夹击。刘少奇领导新四军和皖东抗日民众,取得定远和半塔两个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1940年3月至9月,滁县、宝应等16个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其间,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的各县建立起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至此,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总人口200余万。
皖中、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权,进行军事、政权、生产、教育等诸方面建设,使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雄踞华中,为中国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基地和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编辑: 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