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的物质世界

游子的谈天说地, 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
正文

零九年五月意希游记–圣彼得和斗兽场

(2009-06-14 06:18:06) 下一个

By hey3g/游子, June, Sydney



从很小的时候,郝三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叫做梵蒂冈,仅有 0.44 平方公里。这个大小,远小于一个城市的区,可能只和某些比较大的居民小区相似。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关于教皇,郝三知道历史上反对地心说的布鲁诺被教皇判处了火刑,而天主教在郝三心中,则是一个威严强大有点让人畏惧的宗教。

郝三出发之前,临时抱佛脚地读了几本旅游的书,算是终于对梵蒂冈和罗马错综复杂的历史稍微有了点了解。教皇一直是罗马实际上的统治者,从古罗马之后,罗马基本上就是教皇的地盘。梵蒂冈,应该是现代政治体系对教皇权力的一种承认和让步。教皇及其属下显然不受意大利政府的管理和统治,不过,现在的教皇再也没有对世俗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权。于是,这么一个城中之“国”就形成了。

到罗马来,梵蒂冈是必须去的。梵蒂冈开放给公众的,是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博物馆。

一大早,郝三小悦兴冲冲地乘 Metro 到离博物馆最近的 Cipro 站。下车一看,感觉这周遭的街道更为狭窄,建筑比较低矮,时不时还能看到在街边摆摊的人,郝三觉得似乎回到了中国的某个偏远城市。不过很快,高大的城墙便映入眼帘。梵蒂冈占据着这里最高的山头,四周厚厚的城墙把这个特区保护得严严实实。就这围墙,已经俨然说明了其特殊的地位。

梵蒂冈给郝三的第一印象,像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皇宫。

(梵蒂冈护卫)

赶到博物馆门前,尽然一个人也没有,问门卫,才知道今天不开。一年内少数几天非周日的闭馆的日子,给碰上了。只好临时改变计划,马上去圣彼得,明天早上再来。幸亏今天不是在罗马的最后一天。

去圣彼得,只要随着着人群走就可以了。满街拿着地图背着相机的,都是世界各地赶来朝圣、参观、旅游的人士。

圣彼得大教堂有一个有如张开的双臂一般的两个半圆形的巨大石柱回廊。回廊内,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回廊的上面,站着圣人圣徒们的各种雕塑。广场的尽头,多级台阶上,高高地伫立着教堂的正门。

(圣彼得门前的廊柱)

(廊柱上的圣人圣徒塑像)

刚从狭窄的街道上挤进来的人们,必然会被广场和廊柱震慑。据说,这也是当初设计者的初衷。遥想数百年前那些飘扬过海的信徒来到这里,估计站在广场上,心就已经彻底地臣服了。

(教堂正门)

(向你宣教的圣徒们)

圣彼得教堂对所有参观者免费(意大利的教堂多数不收费,不过登顶等项目是要交钱的)。

两人在教堂大门前排了一个比较短的队,碰巧就是直接登顶的队。好吧,没有进教堂,就先登顶看看。登顶的台阶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到教堂顶,第二部分到主穹顶的顶上。第一部分可以乘电梯,第二部分是在穹顶内部的夹层中攀爬(狭小陡峭的楼梯),没有电梯可乘。上到教堂的顶,就可以走入俯瞰下面庞大教庭的狭窄圆周露台上。当然露台几乎都是封闭的,而且安装了细密的铁丝网。站在这里,头上是大穹顶,脚下百米之处,可以看到宏大的主祭台。郝三到的时候,下面正在举行仪式,遥遥地传来唱诗的声音。由于有细密的铁丝网,非常难于拍出清楚的照片。郝三换上了长焦距镜头,也没有拍清楚底下台上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教皇今天亲自主持。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教堂顶上俯瞰庄严的仪式,这也算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刻吧。

(站在穹顶下面,正碰上一个仪式)


从这里到穹顶顶端的阶梯,是在穹顶内部的夹层中蜿蜒向上的。内倾的两面墙让人在很多时候不能站直。狭小的通道,只能容许单方向行进。而最后登顶的通道,基本上是垂直的梯子,只有一条吊下来的绳子可以抓住。到穹顶顶端,梵蒂冈尽收眼底,罗马就在眼前。当然,想想自己站在圣彼得那个巨大穹顶中心的顶端,你的脚底估计会感觉有些摇晃的。

(教堂穹顶顶端俯瞰)

语音导游里说,就算你来过圣彼得一百次,你也会被这个辉煌巨大的教堂所折服。郝三刚才觉得梵蒂冈象皇宫。那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皇宫能建成这样。地板是彩色的大理石拼成的图案;白色大理石的雕塑,墙上的著名壁画,极高处的圆弧顶部金色的装饰。这是一个从细微到整体装饰到了极点的超级大厅。身处这样一个地方,不够用的是眼睛。 当然,要把它写出来写好,让读者有相似的感觉,就更困难了。

(教堂内部)

(穹顶)

圣彼得里最让郝三难忘的,不是贝尼尼设计的主祭台或者某个教皇的墓前雕塑,而是位于大门右侧最前端的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悲痛”。年轻的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的躯体,耶稣已然没有了生命,抱住他的圣母,脸上却是平静。然而她俯下的头、低垂的眼帘,诉说着她最深沉的悲痛,挽抱着耶稣的左手和平伸的右手,仿佛试图挽回失去的生命和哀叹最大的牺牲。这是一个饱含感情的雕塑,能在最为悲痛的场景中表现出“爱”和“博大”,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悲痛,这是大师的不凡之处。

后来在弗洛伦萨看了米开朗琪罗的另一件巅峰作品“大卫”,更加觉出了他在完美外形之外用微小精细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深沉的情感的绝技。

(“悲痛”)

(贝尼尼设计的铜质祭坛)

回到圣彼得。这个教堂,很多处是有名的教皇和历史上皈依天主教名人的墓地和纪念碑。为天主教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我惊讶地发现,有几个教皇的遗体都陈列在几座纪念碑的底部,透明的玻璃后面可以看见他们。这和苏联和中国的水晶棺何其相似。不同文化,居然有如此相似的做法。天主教树立典型塑造圣人的传统可见一斑。

艺术为宗教所用,也是这里的一大特点。除了米氏,拉斐尔和贝尼尼都是教堂的御用艺术家。 他们创作巨大的壁画、雕塑、墓碑和祭坛。他们用自己的艺术天才把抽象的宗教概念、场面、意境和理念,非常有效地形象化了。这些艺术品,是最直接直观和有效的工具,让心存敬畏的民众毫不费力地全盘接受了。

是宗教圈养了艺术,还是艺术帮助了宗教?究竟是艺术的美感染了你还是宗教的深沉给你指路?在这里实在是难以分辨。

(内部细节)

(拉斐尔的壁画)

(教堂地板)

两天的高强度行走,小悦已经是步履艰难。看来在悉尼体力准备得太不够了。想想未来三周还有五个城市要走,真是害怕要是吃不消累趴下的话,该咋办?

两人中午在梵蒂冈外面一个餐馆休息吃饭,点了个烤海鲜,烤虾烤鱼一大盘,量不小,但味道一般。好歹体力恢复了一些,两人继续前进。乘 Metro 转 B 线,到斗兽场。这 B 线比 A 线更陈旧一些,郝三忽然对罗马人民生出一点点同情起来。

上次到斗兽场是晚上。今天要进去好好看看。
 
(走入斗兽场)

斗兽场其实不只罗马有,另外一个保存完好的在北部的 Verona 。罗马帝国的尚武和血性使得他们不仅好战,征战回来或者和平时期,他们也要用人和兽或者人和人的血腥搏斗来娱乐自己。两千年前,上万名俘虏、奴隶、异教徒和自愿者在这里和无数各式猛兽或者他们自己搏斗。当然,不是每个角斗士都战死,少数拼了命但是幸存下来的,得到了赦免甚至赏赐,成为自由人。但无疑,这个地方,是整个罗马最为血腥的场所。斗兽场用巨大的石块构筑了主要的结构,细密的砖块建造了墙、门、楼梯、通道。血腥的角斗在公元后 200 多年就逐渐被禁止。斗兽场也慢慢地被荒弃。这里曾经是罗马其它建筑的采石场,巨大的四层结构被拆毁了很多。

(现代角斗士)

(全景)
今天,斗兽场如同其它古罗马的废墟和遗迹一样,巨大的石柱伤痕累累,砖块也风化成了土黄色。然而,斗兽场的规模比任何一个其它的古罗马之后的建筑更大更宏伟。尽管当时的人物故事已经烟消云散,尽管斗兽场上没有一个名字、没有一个雕塑或者豪华装饰的墓碑,但整座建筑却是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局部)

从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到被宗教捆绑的天主教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命运让人慨叹。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小小艾 回复 悄悄话 斗兽场看着真是触目惊心。当年的血腥场面想想都觉得可怕,而更可怕的是座无虚席兴奋激动狂热的观众~~~
夏零星 回复 悄悄话 三哥辛苦了,写了大半天游记,累了坐会儿喝杯加冰的水吧!
好久不见三哥,问三哥好!
阿卡卡 回复 悄悄话 届些PP 额好像在大英博物馆也看到。。。

3 哥游滴不姨乐呼哈!
ice3 回复 悄悄话 游记真好看!!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