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7)
2008 (92)
2009 (126)
2013 (1)
作者:威力 (http://www.seth-holistic.org/)
本文摘录自《葆光居》(http://mindofwilliam.wordpress.com/)
小时候学过知难行易说与知易行难说, 这两种看法,各有其不同的立论之处。“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当时为了革命运动的推展,以这样的说法试图让大众对革命给予更多的支持。而“知易行难”是儒家的传统看法(后来更衍生至荀子“知之不若行之”的行动派看法),《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这两处所说的,都是知易行难。
作此文的用意并非在于辩论到底是哪一个讲法对,而是试图以此类的学说做为一个引子,促使发觉实际生活里的心理层面,以期在许多窒碍之处能因此而生出往前走的勇气。
别以为这跟大多数的人无关,光说能不能放得下这一桩,就与所有的人皆有关联。“放下”却绝不应该是被追求的目标,但它却是行事心态正确之后的结果。一但心里能放得下、放得开,很多事情事实上都是能靠自以为微小的自我能力可以解决的。
记得小时候看老爸吞感冒药或维他命药丸,总是在药丸放进嘴里,喝了一口水后,必须将头猛往后仰个不下十数次才能将药吞下去,而我跟老弟两个也总在旁边大声的数,给他漏气。当然吞药猛仰头的动作从物理上来看能理解为帮药丸加速助跑的动作,但在助跑了许多次之后,为何还在继续助跑而没能真的跑出去?这却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结果。吞药时意识到有药丸在喉,反而潜意识地让喉咙紧缩而吞不下去,这却都既不是单纯的“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了。这,看似更多像是 个“知难行难”的状况。
我的问题来了:是谁规定要先“知”一件事情的难易,才能往前走的呢?这里所谓的知,我想大家都会同意,不是“知道、不知道”的意思,“知”在这里的意思,是作“认定”解。人们往往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不四处打听他人的经验,要不就依照之前自己的亲身体验,然后为将做的事情先评定了一个刻板的难易程度,但却又因为这个事先的认定,而造成自己的真实能力被大大的限制住、或打折扣了。
所以,傻傻的、看似神经大条、从不去想一件事情有何困难之处的人,实则是有福的。做事情越是紧张兮兮、瞻前顾后,就越是落得顾此失彼、自以为天不从人愿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