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生活在“民以食为天”的城市居民都是脑满肠肥之辈,那你可就大错特错。所谓“衣食足然后知荣辱”,这片粤东大地,自古以来就孕育着骚人墨客,才子举人。苏东坡,韩文公都曾贬居此地,也把中原文化之浓墨重彩带到这里。
今天,老同学带我去见识见识几位“大隐隐于市”的现代骚人墨客。
在城市边缘一处偏僻小巷里,忽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院门。沿小径进去左拐,但见一小庭院落,有点近似北京四合院,只是少了雕栏画栋,多了落地玻璃。庭中小桥流水,疏竹幼松;正屋里则一侧是文房四宝,宣纸画案,另一侧是会客茶室,红木仿古家具。墙上几幅清癯国画,出自名家王兰若先生之手。
右侧厢房,装修成宴客厅。落地玻璃让来宾可以一边用膳,一边清赏庭中四时佳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饮白雪诗。”
主人不在,我们照样登堂入室,同学还擅自从书架上取下主人的一本画集给我。可见他们的交情之铁,不是一般。
离开如此雅致的庭院,正在惊叹“人心复古”,又来到另一处,更是别有一番惊艳。
主人是本地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在一处老民宅里辟出自己的工作室来。这里的庭院风格不同于第一家,而是带有十分明显的“和风”:草席帘子高悬,落地玻璃窗中间再切割一个方块,安上一个带有几何条状的小窗,顿时平添几分别致。撩开草席帘子进去,仿佛到了东京都某个书道馆:日式榻榻米,圆坐垫,低矮茶几。另一侧是仿明式家具,桌上有古琴,兰花,古朴之气扑面而来。
院子另一边是主人的工作室,巨大的案台边,两名青少年正在挥春,力透纸背。主人也拿出一本自己的书法集,题字相赠。告辞之际,来到大门前,见放着一张破旧案台。主人说是淘来的清代旧家具,准备修复翻新。原来,这是他另一处收藏室,里面有各种古旧家具,浮雕,门楣,窗匾。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家“艺而优则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相不误,左右逢源。这对海内外的潦倒文人落魄艺匠们无疑有非常励志的作用。
告别了骚人墨客们的雅居,来到同学自己新乔迁进来的新居。进入第18层高楼里150平米的公寓,先是玄关加功夫茶区,茶几和座位都是一种特殊陶瓷烧制而成。壁橱里摆着各种名家陶瓷,还有一盆观赏鱼。抬头见到吊灯,居然还有《兰亭序》的墨迹!客厅书房名家墨宝俯拾即是,无法赘述。一言以蔽之:“室雅还须大,墨香不嫌多。”
从他们几位的品味和交情,可以看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遗风尚存。难得在当今如此浮躁的社会的某些角落里,还有这些“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清雅之士,追求清风明月梅兰竹菊的逸韵。
当然,他们都配备着先进的高速上网电脑,巨大液晶超薄电视和苹果6S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