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子女教育:美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有什么区别?ZT

(2006-09-09 14:16:33) 下一个
子女教育:美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有什么区别?ZT
--------------------------------------------------------------------------------



上私校的儿子一起成长

翔有非常优异的音乐天赋,曾在德州、10州钢琴联赛、以及全国的(Lennox International young artists competition)多次中获得首奖。他的钢琴老师曾竭力说服他将来考音乐学院,当个专业的表演艺术家。翔对音乐家是向往的,当他请教父母时,父母就给他分析了当个音乐家所可能的生活方式。最后,他发现自己有比当音乐家更多的兴趣所在,而且对以后每天需要练琴8小时、甚至更多的钢琴家生活心生恐惧。于是他还是只把学钢琴当作业余爱好。不过,翔在钢琴方面的优异表现,也的确对他进哈佛大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才艺优异表现有助名校录取

近年来“素质教育”一词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不少人还以为素质教育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理论、或者某种新奇的特殊训练,其实不然,“素质”是一种“人”的因素,素质教育就是一条人人必经的成人之路,是一种包括了心灵教育、知识积累、智能开发、品质培养等综合的训练。  

中国人讲究打基础、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美国人也讲究打扎实的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的“基础”,和美国人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Bottomline),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s),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这个原则,一直贯彻美国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始终。   

中国留学生来美读博士,从入学到毕业,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在研究生院,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触,凭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留学生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课题,中国人往往不如美国机灵,没有他们那么富有创造性。等到大家手里都捏好博士毕业证书找工作时,在写简历上中国人又落了一大步,不会“吹”。这里我说的不会“吹”,不是指没有吹的本钱,而是没有吹的本事。当然,这和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和训练不同有关。中国人只习惯于在一个规定的框架里去施展本领,一旦没有了规矩;失去了指导;不见了原有的常规参照系统,对美国人来说是获得了自由,而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丧失方向感、无所适从的恐慌与茫然。

再后来,等到了工作岗位,工作了5年、10年就更见分晓了。中国人都只能做技术,最多升到技术部门的总管,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总裁。语言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EQ。很多IQ很高的当年的中国留学生不服气,说是美国公司对外国人不公平,给我们一个看不见的玻璃屋顶,到那里就升不上去了,还说你老美有啥本事?在学校的时候作业不会做总来问我,现在坐第一把交椅,还什么具体技术都不会,尽会吹牛唬人。这些让中国人瞧不起、不服气,具体技术不过硬的总裁们,他们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们的本事是,了解公司里员工们的特长,把他们放在适合的位置上,并让他们把各种特长发挥到极致;员工和部门之间谐调配合;把自己公司的价值所在,展示给投资商和客户,不断地拿到投资,不断地销售产品……这是典型总裁的活儿,而不是技术工的。  

当然,也许不少中国家长和学生也只希望获得一技之长,将来有稳定的收入。很多第一移民的家长,即使希望孩子上名校,也不过是认为学校的牌子响,将来找工作容易,薪水高一点。而翔的父亲君却不这么认为。君在大陆的本科专业是英语,同时,他自学本科工科的所有课程。后来,才从研究生后正式转为管理专业,来美国后,获得了工业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他和大多数从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一样求学求职。在没有任何人脉基础的情况下,他经过20年的努力,一级一级地升迁,从雇员一直做到 一家颇具规模的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君自然深知其中的关键所在,所以除了功课,他常常鼓励儿子在假期去做义工,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样地,他也让孩子独立思考,凡事自己做主,尤其是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他们让儿子懂得,父母只能是旁观者与协助者,决策人必须是孩子自己。

  纠正对私校的偏见

  问翔,他说,他没有感觉私校的同学比公校的更讲究吃穿物质享受,反而觉得他们对将来的职业和前途有更多更远的思考。令他最开心、放松的一点是,私立学校不排名,而在公立学校的名次让他有很大的压力。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自己是否能保持在全年级的前10名,时时关注着GPA,这些竞争和压力,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妨碍了同学间的友谊。同学们在一起很难敞开了探讨学业,都有藏一手的心理,害怕不知什么时候自己会被同伴甩到身后去。而在 St.mark's,翔感觉大家更融洽,竞争心理淡了很多,可以更专心自己的学业、特长、个性的发挥,而非只是分数。翔还特别提到,他妹妹秋后要上私立女校,他给她良好的祝愿,妹妹年纪小,学校的老师给她的帮助将不仅仅限制在学业上,她会很幸运地得到包括学业,以及许多学业以外的各种问题的解答和辅导,更全面地成长和成熟。  

再问翔,私立学校的同学与公立的有什么区别,翔说,一开始他也觉得应该有差别,但后来交往多了,觉得在友谊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有不同,那么就是公立学校的同学在校园以外,自己的住宅区常常遇到;而私立学校的学生一般不住在学校附近,放学出了校门就难照面了。St。mark是一所男校,我问他,有没有觉得校园生活比以前男女都有的公校单调无趣。他说没有,因为St。mark经常和周围的女校合办各种活动,并不是接触不到女生们。   

在择校时,学生和家长除了考虑到学校的优势、长处,同样也会考虑到不足和缺陷。  

据调查报告,公立学校学生的种族比较趋于多样化,除了白人,大约有30%的黑人、西班牙人、和亚洲人。而私立学校的比例只有15%左右。种族的多样性能在多方面丰富学生和老师的经验,但这也给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挑战,他们必须密切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相互影响。

从学业成绩方面来比较,公立学校中英语能力差的学生较多。公立学校中有5%的学生英语能力差,有待提高,而私立学校中相应的比例少,只有为1%。  

从生源的背景来看,公立学校学生的个人和家庭背景问题影响到学习的问题相对严重。学生的个人问题如酗洒、吸毒以及贫困等都对教学产生了影响。公立学校的教师普遍认为,这类问题与私立学校相比,存在的比例大。  

铜板有两面,优缺点常常是辨证的。私立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这些对学生、学校的求学环境究竟有什么影响?不少家长和学生排斥去私立学校,就是怕那些学生之间攀比吃穿玩乐,不好好学习,形成坏风气。尤其是孩子的生日、以及各种派对上,中产家庭的孩子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中如何穿着,礼物的价格定在什么档次……很多顾虑和担忧。但出乎意料的是,无论作为学生的翔,还是作为家长的君和颖似乎都没有这样的困难。有趣的是,君说他以前对私立学校的看法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后来才明白,其实不过是一种错觉,根本不用担心。但是否所有的私立学校都是如此呢?我们没有答案。或许St.mark's是一所质量较优的私校吧,所以不足和缺陷并不典型,我是这么猜想的。  

美国是个多元化、自由的社会,各种机会很多,学生选择大学也一样,哈佛大学等名校未必是所有高中毕业生唯一、或者最佳的目标;上哈佛等名校,也未必非要上私立高中不可,我们身边就有不少不上任何补习班、不上私校而被名校录取的。但对于那些有名校情结的学生和家长们来说,非哈佛不去的话,这篇文章或许对他们有些帮助。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的父母通过各种努力之后,达到自己的目标。子女成材不也是第一移民的父母美国梦的一部分么?听到颖描述对孩子高中毕业舞会的体会,为之动容。她说,当孩子有力的臂膀托着你起舞时,你看到了一个长大的儿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么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