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史札记(34)--姚雪垠和二月河的历史功底之比较
(2004-01-15 10:08:47)
下一个
本来不想用这个题目,二月河怎么能和姚雪老相提并论呢?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二月河的所谓历史小说“大家”的大在何处,也就只好这么将就了。
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的第二册里,有一章,说的是废太子死了,群臣商量他的后事,雍正说追封为理亲王,这时,有位二月河笔下的明公出来说,最好是追封为理密亲王,为什么呢,大明公说了,这个密字是做“追补前过”讲解,这样,就把废太子的一生都涵盖在里面了,雍正点头同意。
稍稍有些清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废太子追封为理亲王是不假,密是废太子的谥号,按照《谥法考》里讲:就是追补前过。二月河给改写成这副模样,不过,我是觉得二月河根本就没看过《谥法考》这本书,而他用的这段改写的来源就是得自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溥仪在书上说他当年追封庆亲王就是用的密字。表示对老庆的不满。不论怎样讲,二月河的这个写法实在是让人觉得滑稽,小说没有必要完全照搬历史,但是,历史常识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是起码的标准。而二月河在这方面的功底实在是很差。
再来看姚雪垠的作品《李自成》,小说的确是有其局限性,个别人物高大全,但是,也同时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像张献忠、崇祯、杨嗣昌、洪承畴、李岩等等,而且,姚的历史功底很深,这是一目了然的,《李自成》迄今为止,史学界、文学界主要是对他的创作的取向和人物的塑造提出过质疑,然而,从未对小说中涉及的历史常识和历史事件、人物的概述提出过疑问,这就说明,小说在这方面是站得住脚的。下面我引一段原话:
《李自成》第三卷中,崇祯和大臣对话中,大臣要求在淮、泗一带布防,崇祯说:也遣了朱大典,也就是大将。
不要小看这段话,这段话出自《烈皇小识》,说明作者在阅读方面、剪裁史料方面是很认真的。
反过来看二月河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亮点,作品极其媚俗!对于历史事件可以胡编乱造、任意取舍,简直是强奸历史!
然而,居然畅销,可见,天下的糊涂蛋的确很多!
我想起了一句话,之于姚雪老和二月河,真是“黄钟毁弃、瓦瓮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