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标准中文》教本问题商榷

(2006-06-03 05:45:07) 下一个

《标准中文》教本问题商榷

                             ·赵女·

    置于案头的是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为中国赴海外人员子女
和其它有志于学习中文的青少年编写的”《标准中文》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三级
第三册。本学期以它为教本教中文学校的孩子学中文。在教学过程中对该教本课
文主要单元结构存有疑义,在此商榷。                                         
 
    《标准中文》第三级第三册课文单元结构如下:

    第一单元“散文”类课文,分别为1、《养花》;2、《散步》;3、《我
的老师》;4、《傻二哥》;5、《荔枝蜜》。这是一组包括老舍、魏巍和杨朔
等现代文学作家写的散文作品。其中有的篇目被奉为基础语文教学经典。对此单
元内容尚能苟同。

    第二单元“当代中国国情”类的课文,分别为:6、《呼唤理解》;7、
《中国的人口》;8、《住宅电话》;9、《闯市场的温洲人》;10、《我看
中国的变化》。这是一组以中国大陆现代政治时事为内容专门编写的非文艺性散
文。或说是新闻性质的文章。

    第三单元“语言文字知识”:11、《说“老”》,以两位老外的一段对话,
介绍了“老”字在汉语中的不同含义及不同用法;12、《反义词》,此文用两
个应用反义词的传说故事一前一后相点缀,介绍了反义词的定义、构成、表达特
点以及特殊性。表述具一定专业性;13、《什么都“吃”》,一个相声段子,
有趣地讲述了“吃”字在汉语中的不同用法;14、《汉语中的比喻》,引用两
个应用比喻的成功范例,也较专业地介绍了比喻修辞法;15、《标点符号趣谈》,
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编者安排这一单元是以介绍语文基础
知识为目的的。为了避免枯燥单调的讲授,编者精心编写了这组文艺性作品和科
普文章。

    第四单元“文化名人故事”类:16、《高士其爷爷》;17、《几件小事
——记父亲叶圣陶;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9、《蔡元培与北大》;
20、《国学大师章太炎趣事》。这里介绍的都是;中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遗产”类:21、《早点与早茶》;22、《中国的花;
23、《故宫博物院》;24、《北京的四合院》;25、《少林功夫》。吃的,
看的,历史遗迹,传统武术——介绍的均是中国国粹。

       (1)政治时事类——急功近利

    “当代中国国情”类的五篇课文属于政治时事类文章。所谓政治时事指的是
现实社会中已经发生或即时还在延续的事情。这类文章的写作体裁大多属于新闻
类,如新闻报道,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政治时事类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
宣传性。如《呼唤理解》就是媒体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日趋严重的家庭间两
代人发生的摩擦和矛盾问题而专门采写的一篇座谈会的报道。《中国的人口》是
有关当今中国基本国情中有关人口问题的简述报道。报道中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人
口过多的严峻现实以及面临的问题。《住宅电话》是一篇新闻综述,对现今中国
社会通讯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个简略的钩勒。《闯市场的温州人》是一
篇小通讯,报道了中国区域性成功的经济活动。《我看中国的变化》是一篇旅游
札记,记录了一位外国人对中国社会近年发生的急剧变化的见闻和感想。

    从语文基础教材结构原则来看,所谓“当代中国国情”或“政治时事”之类
的概念是不能包含在内的。它的从属范畴应是大陆正规学校传统政治课程或马列
主义课程的教材结构。对于国内在校的中文学习者来讲,通过非基础语文教学的
政治课堂教学,及时了解一些政治时事,对世界,对国内发生的事件予以关注,
在急剧变化的现实中把握并调整自我,政治时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价
值。由于受泛政治化的影响,这类文章也常常被编入基础语文教材中来,这似乎
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从学科的规定性来看,这种非理性的归纳是违反科学
逻辑的。基础语文教材结构原则规定的课文概念应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文。“诗”
即韵文;“文”即包罗各种文体各种内容在内的文本。自然也包括上述所谓“政
治时事”类的文章。但是,凡是符合基础语文教材原则的所谓“政治时事”的文
章而被编写进基础语文教材中去的话,那么它的概念就不是政治课教材的范畴而
是属于基础语文教材范畴。教与学两者不是把它当作来自外界某种不可抗拒的力
量被动地接受,而是当作认字,识词,读书,说话,解意,立身的基础文化学习
建设的参照。无论对大陆的或海外的中文学习者来说这是一个不能混淆的原则。
值得指出的是,现实社会总是处在急剧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
制约,政治时事类文章的客观性却是一时很难把握和评估的。其实不仅政治时事
类的文章,包括其它类型或题材的作品,其内在价值非得经历一段时间的过滤才
能一般性地被肯定下来,才能被作为语文基础教学的教材编写者所考虑。历史的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年幼稚嫩的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判断力差,
出于对教材和教师的信任及崇拜,他们几乎会毫不犹豫地一古脑接受课堂的全部
教学的内容。这样就难免被自以为是的政治教育的先导们引到歧路上去,这样的
教训不一而足。何况海外的中文教学不是大陆学校政治时事课堂的延伸,更不是
大陆意识形态教育理所当然的工具。海外基础语文教育对坐在课堂里学习中文的
学生的帮助不是给出一时一事的宣导,而是引入让他们受益终身的中文知识源泉,
要他们定心修练点石成金的中文真功夫。因此,要将政治时事类的内容的东西遴
选入海外中文教学课文不可不慎。原则上应该采取滞后机制,和现实保持一定的
距离。这并非说课堂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我们已进入科技时代,信息社会,谁
有意想关恐怕也关不住。通过各种渠道学生可以接触大量政治时事的文章,好的
东西可以选入自学阅读参考材料中。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理性的,科学的,因而
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标准中文》教材的编写者却有意识地把当今中国大陆的基
本国情加以概括,然后把一些新闻稿加工一番一古脑塞进教材中来,其强烈的政
治功利性几乎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恕我直言,这些曾被今天编者捧为“经典”
的课文过不了几年又只配送到造纸厂打纸浆。因为时过境迁,这些“经典”又会
失去往日的光彩。编者们又要遵旨忙着制作新的“经典”了。

       (2)语言文字知识类——应景之作

    语言文字知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汉语语言文字知识来源于大
量语文实践的经验,从而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现代汉语文教学中,
这部份内容主要是通过循序渐进的经典汉语诗文和专题性的讲授和练习来完成的。
经典语文诗文具有汉语文基础知识丰富的内涵,传统的汉语文教学在缺少现代汉
语基础理论的条件下,仅仅凭着口授心记背诵模仿的古老方式,通过对经典语文
诗文的学习来掌握汉语言的基本规律。这种学习方式今天看来过于落后,但对在
处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由于所掌握的词汇量还不够多,阅读,理解和表达
等反面的能力尚还稚嫩,要直接学习抽象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切实际。而经典
语文诗文中大量鲜活适用的范例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当然这决不意味着
排斥先进的现代语言理论的指导和学习,与之水平相适应的专门的汉语言基础知
识的系统介绍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种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
说明文的形式正面论述或以散文的形式把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改写成通俗易懂的科
普文章。独创意改编成文艺作品的形式或演或唱又未尝不可。

    不过,我认为,当语言文字知识从诗文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部份时,它
就不再是简单意义的“知识”,而是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在基础语文教学中,
课文是主要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均属辅助性内容;在操作上,课文是正式重点讲
授和练习的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只作专题性处理。如果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要以
正式课文的身份出现的话,就不是简单的语文基础知识介绍的概念了。例如,
《什么都“吃”》一文,此刻,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为一篇用表演艺术形
式写成的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作品,而是一篇具有经典性教学价值的范文,它的
内质结构的种种成因将被视为符合教学原则的课文和教学的完美楷模。而现在看
来语言知识类的这组课文就很难承担起这一使命。

    这组课文在写作上属科普性应景类文章。它的最大特点是把事先预定的专题
科学知识应用特殊文体技巧(例如对话,相声,科普散文,小品等),按一定的
逻辑关系把所需信息排列组合起来。这类文章的价值因更多体现在形式技巧方面
而内容显得单薄初浅,缺乏经典性语文教学课文的文格力度。例如,《反义词》
和《汉语中的比喻》两文,除却引用的一两典故或例子以外,其内容基本就是现
代汉语理论和修辞学的定义,构成,表达特点以及应用的特殊性的实例和说明。
《说“老”》和《什么都吃》,就是把“老”字和“吃”字在汉语里的有趣用法
及实例稍经艺术加工排列起来而已。《标点符号趣谈》更只是有关标点符号方面
的传说或典故的简单集合。内容单一,形式并非简单。如《反义词》和《汉语中
的比喻》两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难度却高于相应教学水平。试想,如果我们把这
一单元的文章布置给学生背诵,它的语文信息储存价值会有多高?             

    如果考虑在各个基础学习阶段安排一定语文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可以非
正式的课文形式放到教本附属内容中作专题性介绍。因为只是满足学生对语文基
础知识的一般性需要,文本要求就可以不那么严格了。 

    《标准中文》的编写者的在编写这一单元时仍然遗忘了基础语文的教学者和
学习者,为了炫耀老祖宗的辉煌竟然有些得意忘形了!

       (3)文化名人类——不必名人

    人类造了语言,语言又创造了人类。以人物为中心的课文是现代汉语语文教
学的核心内容。以人物为中心的精华篇章一般可以分作两类:一种是文学性的,
一种是非文学性的。文学性的特点是以美学原则来重新创造人物,让现实的人们
看到理想中的人,以获得心灵的快感,精神的满足。其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
戏剧等;非文学性的特点是客观地记录真实存在过或仍然还存在的人物。“笔则
笔,削则削”。只要其对象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包括肯定的或否定的,作为人
类生命的参照。其体裁有传记,通讯,速写,散文,报告文学等。由于人类活动
的全部构成了语言存在的根本价值,所以以人物为中心的篇章就成为汉语文教学
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它提供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参照以及语言和表达的学习楷
模。

    文化名人在题材上有先天的优越性,因为其价值有社会的预先的正面肯定,
名人在历史上所代表着人文精神的主流,于是在基本的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内容
里似乎就有了天经地仪的位置。但是,轰轰烈烈的名人效应绝不能模糊了语文教
学学科的目的性,经典性现代基础汉语语文教学课文标准对名人类的诗文一样苛
刻。它不分历史或现实,中国还是外国;政治的或文化的;不分皇帝还是草民,
君子还是小人,名人还是俗子……这些因素都不能影响经典性语文教学课文编选
的取舍定夺。

    《几件小事——记父亲叶圣陶》一文主要记录了四件小事:拿筷子,写毛笔
字,递东西和关门。前两件事写的是“我”(叶圣陶之子),60多岁还拿不好筷
子和写不好毛笔字。作者认为这是父不教之“过”,和叶圣陶只有间接关系,后
两件事才是正面写叶圣陶的。作者想以“不教”和“教”的对比写出叶老的平凡
与高尚。但是,写叶老“不教”纯属作者自己的意感,叶老“不教”落于空处。
让人觉得文章似乎一半在写“我”,一半在写“父亲”。此种写法,不足称道。

    《蔡元培和北大》是篇对人物进行简单说明的小短文。文章介绍了蔡元培主
张的北大办学方向,教学思想,办学方针和平民教育。文字简炼,概括性强。但
缺乏感人的事件和生动的细节,文学性不强。好似所配照片的解说词,显得平淡,
一般化。选如此文章给小学生教读,教师遭罪,学生受罪。

    我认为,只要不老是想着把圣贤名人抖擞出来作为道德礼教的牌坊硬塞给海
外的孩子们,古今中外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灵活多样的优秀篇章便就会尽入彀中。

          (4)传统文化遗产类——旅游手册乎?

    中国是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举世闻名的。唯其深不可测的浑厚久
长,那怕只用手指尖轻轻地一碰,也会抖落下让人目不瑕接的文明碎片,惊喜不
已的奇光异彩。传统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可包括两大部份,一部份是精神的,包
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的文字产物;一部份是物质的,指的是实际存在的器物。从
写作学的角度看,传统文化遗产内容可分作两大部份:一种是写人物(事件)或
事实的;另一种是写景物的。从语文教学的系统来看,传统文化遗产内容又分为
正式课文和辅助性内容。前人写的篇章和在汉语语文教学中是独立的一门知识系
统,基础语文教学一般把它作为辅助性的内容来处理。在中国汉语语文教学中,
传统文化遗产类的优秀的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的文字产物构成了整个教学内容的基
石,或者说,它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不学诗,无以言”。学习中国语文就要以
其为宗。

    在这里必须把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字产品本体与当今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区别
开来。前者指的是在一定历史范围内前人留下来的诗词文章;后者指的是当今或
相对较近时间里对传统文化遗产(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作的介绍性文章。严格地
说,汉语语文教学惟前者是瞻,后者一般只作辅助性内容处理。当然也不排除个
别以介绍传统文化遗产为内容的精彩文章,但它已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相
加累积,排列组合,而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重新消化之后的精神产物,
带有作者鲜明的感情和个性色彩。因为只有那一副古道热肠,才能用忠实地道的
精美汉语来包裹他所看到的原汤原味的有生命的历史,以及个人的理性的思考,
情感的融入。于是,这些文字也和传统文化遗产一样变得古老辉煌。

    《标准中文》第三级第三册的第五单元的五篇课文均为散文;从写作内容上
看,可分为两方面:文化习俗和景物。前者是《早点与早茶》,《少林功夫》,
《中国的花》。后者是《故宫博物院》,《北京的四合院》。

    编者刻意把海外基础汉语语文教学当“政治秀”来作的倾向在本单元可谓是
一览无遗。其课文标题完全可以改为“中国的饮食习性”,“中国的功夫”,
“中国的花”,“中国的皇宫”,“中国的民宅”。有的篇章从语言到结构再到
风格等几乎同出一炉。“中国是个多花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种花,爱
花的传统……中国人爱花……梅花是中国的特产……牡丹也是中国的特产……中
国有十大名花……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这在中国已经成为时尚。”
(《中国的花》)。“许多外国朋友都知道中国的武术师李小龙……‘中国功夫’
也成了欧美及其国家对中国武术的代称……一部电影《少林寺》,更是将中国武
术……展示在全世界面前……少林功夫只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分支……中国武术丰
富多彩……这也大概是中国武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的主要原因吧”(《少
林功夫》)。

    再看,《中国的花》前半部份是花的典故的堆砌(梅花“五瓣”,“岁寒三
友”,“四君子”和王安石的“梅花”诗和武则天贬牡丹),后半部份文字平淡
之极,好象文明礼貌月的工作总结报告,令人难以卒读。《少林功夫》的结构是
十分典型的对外宣传稿模式。从开头“我们伟大的……”话语语境的设定再到结
尾两段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人目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的情况总结似乎也是
顺理成章。或者说读到结尾两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前面介绍少林功夫是为后面的
广告作的开场锣鼓。于是,汉语教学课本成了旅游手册,学中文似乎象将从外国
到中国旅游的行前学习班。    

    纵上所述,《标准中文》的编写者的编写理念是建立大陆当今意识形态教育
模式之上的。他们无视基础语文教育的性质及教材编写原则,无视海外中文学习
者的文化类型,社会制度,教育传统等因素,甚至忘记了这些海外中文学习者大
多数尽管仍是黑头发黄皮肤,但骨子里已经不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现实。他
们利用目前海外中文教材缺乏之际而偏执地把中文教材当作当今大陆的宣教窗口,
竭力向海外新一代移民后裔灌输大陆传统的教育内容。在整套教本行将结束之时
把中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信息进行全面性倾销。海外中文学习
者必须了解中国的现实;海外中文学习者在必须了解中国现实的同时学习中文——
这就是《标准中文》编写者的编写动机和硬性逻辑。尽管在《标准中文》开篇
“说明”中,编者称“力求丰富多彩,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有利于语言训练
和适当了解中国文化”。“教材编者从学习者的特点出发,在编写过程中努力做
到加强针对性”。但是糟糕的现实已经远离了他们自诩的良好初衷。

    我又一次将目光移至《标准中文》第三级第三册的封面,这是一张经电脑处
理合成照片:京城某处,三位颇具意识形态特色的代表人物倚着各自的自行车凑
在一起,饶有兴趣地品评着一只关在鸟笼子里的鸟。不远处绿树上方空中,亦真
亦幻地显映着霸王气浓蕴的紫禁城汉白玉石栏群。如此的外壳包装和教本的内容
真可谓是珠联璧合!只觉得你根本不用打开书本,这张封面照已经把这本教本的
精神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其它且不评析,单说一个事实。有报道说,某年中国
申办奥运会的录像片在奥委会放映之后,反聩的意见中就有这么一条:中国应该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那年的奥运申请流于破产。

    行文至此,内心不觉生出一股苦涩:即使现在双脚站在北美大地上,面对的
是美国出生长大的或已经是满嘴满脑英文文化的华人子弟,教他们认中国字,学
中国话,读中文书,也摆脱不了强大的大陆意识形态教育体制的磁场。我们手头
没有自成体系的一套海外现代基础汉语语文教本,我们使用的是大陆官方教育机
构编辑出版的教本。尽管这套命名为《标准中文》的教本没有明显的政治术语或
口号,但是其中主要单元的编排和课文的遴选实难隐去“文以载道”的一番苦心。
这就使得海外现代汉语语文语文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无形中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
大陆传统语文教学的轨道。站在讲台上,捧着教本,讲得嘴边唾沫星乱飞之时,
忽然自责起来:何故“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3/08 (第一一五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