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刚到了美国后,发现托福考过了,并不表示你的英文好到哪里去,许多在国内学的英文到这儿一说,满不是那么回事。就说这“你好”吧,国内教的就两句话,How are you? 或者How do you do? 到了美国虽然也有人这么说,可更常说的是,“How you doing? ”还有那个What’s up? 这可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什么叫“什么上去”呀?老刚第一次听见这个说法恰巧是在电梯里,一个老美同学问他,“What’s up”? 老刚还以为人家说Want up? 呢,赶紧说, I am going down. 弄的两人费了半天劲才明白过味来。
至于回答人家问好的话,更是五花八门了。国内学的就是”I am fine, thank you.”您瞧美国这边花哨的,I am wonderful. I am fabulous. I am great. I am fantastic. I am marvelous, Can not be bettter,。。。 一个个自我感觉好的不得了。您听了可千万别太当真,以为他就是伟大了,好得不得了了。那是他们的习惯。 他们就是不咋地的时候,也要说上一句,I am OK. 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才知道那翻成中国话其实就是,我还行。国内老觉着OK是感觉非常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老美很少像老中那样说,我背透了,我倒了八辈子霉了,而说句so so, 表示马马虎虎或者一般三等到是较常见的。
还有那接电话,美国人除了说This is Mr. 谁谁谁, 或者This is he, 还有更简单的就说一个词,speaking。 老刚头一次听见这么说,还以为是对方没听清,叫自己再说一遍呢,赶紧又说了一遍,“May I speak to xxx?”对方又是回答“speaking.” 如此来回折腾了好几个回合,老刚才明白这speaking的意思感情就是那个人在speaking. 翻成中国话就是“在下就是”。
最让老刚感到不习惯的还是那个他和她。中国字虽然男女的他(她)写法不一样,可说起来却没有区别。你也不用去捉摸这人是男是女。英语可不行,说之前先得想明白了这人是男的是女的,否则这He, 或者She 一用错,少不了让人纠正。真让人觉着是错把冯京当马凉,见了叔叔叫大娘,男冠女带了。多少年之后,老刚每每用到他和她时,仍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美国是个天生爱说笑话,喜欢幽默的国家,这尤其给初来乍到的中国人在言语上添麻烦。老刚有一份物理系TA的工作,按说给物理系的本科生讲讲物理实验,改改实验报告还不算太难。可到了课堂上,老美学生提问,常常让老刚吃不消。那问题里可不光是牛顿定律,而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你要是事先知道他要说的Topic, 那还好说,怕就怕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毫不相干的题外话。要是再加着什么典故,或是引用了哪个电影里的台词,那可真是够你喝一壶的。看着别人在那儿哈哈大笑,你在旁边似懂非懂地跟着咧嘴,那劲头,大概就好比一个略懂一些中文的老外,在一大群老中面前,听他们讲“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一样。
也有“好心”的老美学生,“主动”和老刚套近乎,教给老刚几句俚语,来换取老刚教他几句中国话。有一次,一个老美告诉老刚,我们说什么东西好,常常说“That’s cool.” 或者“you are so cool”. 你们中文里有类似的词吗?那时国内还不流行说“酷”,老刚想了想,说中文里有个词“盖了冒了”, 大概是这意思。老美又问老刚,那girl 中文怎么说,老刚告诉他就是“姑娘”。 那老美如获至宝,叫着老刚说,跟我上车,说完就拉着老刚上了他的truck. 看着停车场里正好走着一个中国女学生,那老美马上开过去,摇下车窗,冲着人家就喊“古娘,你改了毛了”。吓的老刚赶紧低下头,生怕被认出来被说成是为虎作伥。
那老美学生后来还不断的邀请老刚去参加他们本科生的各项活动,可惜老刚那时把考试和分数看的太重,拒绝了许多次。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分数只是暂时的,相比起来,语言却是跟你一辈子的,因为你天天要靠言语和人打交道。老刚常常想,倘若能再来一次的话,自己一定会放下那分数,去跟着老美学生们多玩玩,把英语弄得更棒一些。
后来,TA改成了RA,由哄学生变成给教授打杂。老刚和教授说话虽然容易了,因为大多都限于上课和作实验的范围,可也少了许多机会从那帮本科生那里学俚语俗话练口语的机会。
越往后,老刚越觉得自己的英语长进的慢。等到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老刚觉得革命意志衰退的不得了,自己的英语简直就没有长进,甚至是在倒退。
想当年在国内学英语时,大早上五点钟就起来背单词,一天下来少说也能背下几十个单词;现在可好,入不敷出,几十天恐怕也背不下一个生词。当年何曾肯放过一个不认识的生词,总要千方百计的查字典翻书把它记下来,现而今,看着不认识的词干脆就是得过且过,能猜出意思来绝不查字典。
当年第一次出差来美国时,回国时在机场把兜里的零钱全都买了英文报纸和杂志带回去阅读,现在,家里人民日报,世界日报都看不过来,哪还有心思看英文报纸。偶尔买张《圣荷西水星报》(San Jose Mercury News)也是为了看看有什么电脑电器On Sale。出国时,还带了英文版的四大名著,准备没事儿时看看名家是如何翻译的,谁想自己一本没看,倒是让儿子看了好几本。
当年在国内,但凡电视里播放英文节目,老刚一定是把频道调到那里,从头到尾看完,现在,家里装着小耳朵天线,长城平台的电视,17个频道任你换来换去,看完陈鲁豫,再看王鲁湘;看过窦文涛,接着杨锦麟;看完中央台,又换北京台,可怜当年的Peter Jennings,Tom Brokaw, Dan Rather,死的死,退的退,现而今是谁在播新闻,I am sorry 了。
唯一还去看的就是英文电影了。可这电影不能细说,说出来真不好意思。那是大人的电影没看几部,小孩的电影可是全看了。《狮子王》,《美人鱼》,《木兰》,《忍者神龟》。。。You name it. 再加上电视连续剧,《辛普森》。连环画,从《史奴比》,《加菲猫》,到《凯文和好不死》,《迪尔伯特》,就跟着儿子这么一路走来,算是没有完全放弃英语。等到儿子上高中,开始正经八百的读英文文学名著了。老刚又觉着太难了,还是看看《古文观止》,唐诗宋词来得过瘾。
等到儿子上了大学,老刚更是肆无忌惮了。中文的电视连续剧整晚整晚的看,《亮剑》,《血色浪漫》,《走向共和》,。。。湾区那么多中文录像店,不去租,不去借,那会员费不是白交了吗?
到了公司里,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以前公司里老中还不像现在这样多,说中国话还得板着点,如今,IC产业就是Indian 加Chinese 的天下,老中在公司里已是人多势众,说起中文来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当着老美的面就旁若无人的大讲Chinglish。在公司里,什么样的英语都会听到。这位说,你抓紧把产品transfer 到production去吧,那位会回答,还没ready,穿(sfer)不过去。东北人说,瞧你那project 是咋整的?啥时候能finish呀? 上海人会回答,侬个schedule 订的too tight 了,戳那。你说, 这英语还能有长进吗?
有了网络,更是不得了了,弄得人们连新闻都懒得看英文的了。尤其是文学城那几个论坛,弄是得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这个样子,英文还想有长进?北京人讲话,姥姥,翻成英文就是,No way!
所幸还不是人人都是这样,还有人不断的写出漂亮的英文来提醒人们,不要玩物丧志,提醒人们在不忘母语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英语。托您福,黄阳,高硬急,吕贝卡,安贝尔,美誉世界,。。。还有其他许多人,恕不一一列举。这些人让老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广东才知道钱少,到了文学城才知道英文不好。
有人说,笨鸟先飞早入林,也有人说,笨鸟先飞晚入林,依老刚看,这都没一定。他先飞倒是先飞了,但究竟能不能入林,还真是很难说。
行文至此。老刚不禁长叹一声,唉,我的英语啊,完了。
全文完
算来我们有着同样的经历,北京长大,广阔天地磨炼,78年进大学,而立之年漂洋过海...
也注册了个blog,突然有了点儿写字的冲动,上一个月写的字比这二十年加起来的总数都多.有空来看看.
我坦白,这实际上是写俺的,抄你的。杨兄或许比我年轻,千万别马马虎虎的过。
我深有同感。您吃了吗最过瘾,最直接了当。
这好像是俺写的,你抄的。
这把年纪了,俺就马马虎虎,凑合着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