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空间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正文

故乡那片海

(2006-08-24 08:46:11) 下一个
                      故乡的那片海

最近我的一个小学初中高中的好朋友终于顶不住日本的压力彻底回国了。刚才打电话过来,电话里听他的声音一如从前般的阳光:我今天又上海了。
“上海”估计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是说去海边晒太阳游泳的意思。与此相近的还有“出海”“下海”“赶海”。“出海”和普通话的意思一样,开船出海;“下海”是潜水的意思,通常家乡话会说“海碰子”,“赶海”是去海边捞海货的意思。
我有点受他渲染,“今天游了多少?”
“最近天天下午来”,他腆腆地说,“体力大不如从前,就 1000 多米吧。”
在我们那里,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大家小时候都在海水里泡着长大的。

东京的天气,都 8 月末了还是酷暑一样,我开始强烈的怀念起家乡的那片海起来。

我家是挨着小学和中学建的,小学上学时横穿中学校园再跨过海就到了。听起来挺怪,但的确是这样。 因为学校不远处有个水库,夏季台风的时候,那个水库里的水会冒出来流向大海。时间一久,就冲出了一条河道,但一年四季里除了台风那几天以外都是海水。潮涨潮落,我小时候还没有修桥,落潮的时候踩着那十几块大石头过“海”。跳来跳去的,一不小心踩道活动的石头上就哧溜一下摔进海水里的事情不知多少次了。我的作业本和书经常都是全湿的。我需要一页一页的去晾它们。碰上涨潮的时候就要把袜子鞋子都脱掉,淌着海水去学校。那一段的记忆可深了,那时候爸爸逼我练琴,那个老师姓宋,当兵退伍留在我们那里。他和他太太就住在家属宿舍。也不光是宋老师,那时候的老师可真是好老师,什么都不图。爸爸说,不能白让老师教你,你去菜园里随便弄点菜给老师。那个时候我 8 岁。
反正我觉得很难为情,潜意识里觉得像行贿受贿吧,我每次都偷偷把菜放到他家门口飞也似的逃走。但他太太总会及时赶出来,“我们家没有菜地,回去谢谢你爸妈!”

行贿还是很有好处的,宋老师每次都留我最后一个走,但小时候我就不这样想了,我烦他烦的要死,因为天黑以后过“海”总是过不到好处,总会掉到海里去。宋老师不知道他人现在在哪里,我们毕业那一年听说他去了市少年宫。他带领我们乐队(有中元(左耳旁)民族乐器,琵琶,笛子,古筝,二胡,扬琴,板胡,大提琴,小提琴,萨克斯管,架子鼓,电子琴,手风琴,还有沙锤碰钟木鱼呢)在市里文艺汇演曾获三连冠呢。真怀念那几年,每天放学以后就去排练。当时谁想到会有女子十二乐坊呢。早知有今天,我当时一定选二胡。

夏天的海

夏天的海除了游泳还有一个乐趣,就是“跺”海。海和陆地交界的地方通常都是厚重的淤泥,光脚走在上面很舒服,淤泥不会粘在脚底。淤泥下面藏着蚬子(是不是方言也不知道,也是贝类的一种)。
“跺海”就是在淤泥上面跺脚,有蚬子的地方会串出一股小水柱来,发现它的时候特高兴,拿起铲子往出水的地方一挖准保它藏在里面。这种蚬子我只在老家看过,黑色的壳,外边镶了一圈白边。像一顶时尚的女帽。

不过夏天的海,好吃的东西不多,海螺丝(家乡话叫波螺?),海参鲍鱼紫菜 … 能想到的好吃的都是冬天的。

夏天会有台风。记得一次台风,海水暴涨,我们家那口井也被海水灌满了。海水很咸,不能用来做饭。于是我和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我原以为那口井就废了呢,其实水是活的,大概过了一个月,像变魔术一般,我们的井就又恢复成淡水。




冬天的海

冬天到了赶海的地方,用铁钩子把礁石上的牡蛎壳刨开,趴在上面将里面的牡蛎“嗤溜”一下吸到嘴里,再吃上一口随身带来的玉米面饼子。那可真叫鲜。我现在最想的就是在礁石上吃牡蛎,听说没有吃惯海鲜的人突然吃会闹肚子。我们都从小培养出来了,吃什么样的海鲜都没有问题。但在礁石上吃要冒 2 个风险,割破嘴,割破脚。

冬天北风大的时候就会落大潮(平常露不出来的礁石都会露出来)。海边的孩子都知道这个。碰上大风天,教室里就没有几个人。大家都跑去赶海。 85 , 86 年的时候一个鲍鱼壳就可以卖一块钱。鲍鱼我倒是从来没有捡到过但我捡到过海参。嘿,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就是一个大虫子。我爸更厉害,通常是把海参肚肠都弄干净以后用海水一冲就吃了。小时候我不愿意吃,爸爸告诉我,这个有营养,可以长高。

我没有爸爸妈妈高,难道是我吃海参不够?妈妈不是海边长大的人,对海没有什么兴趣,通常是我和爸爸一起去。一次,我和爸爸收获颇丰,带回来六七条“海虫子”,我妈竟然把它们用水煮了(海参这东西就是生吃,用水一烫就化没有了),这给我爸心疼得,和妈妈大吵了一架,我现在还记得。

临近正月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就去赶紫菜,用来做紫菜饺子。紫菜饺子可鲜美了,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吃的馅儿。紫菜都是长在岩石上,颜色是紫色的,很好认。问题是太少。而且是寒冬腊月,我的手很快就会失去知觉。一次最尴尬的是,我聚精会神捡紫菜的时候,不小心涨潮,礁石被海水围住变成一个小岛,妈妈又离我很远。我突然间很想上厕所,那时穿的棉裤扣子又很紧,我的手根本就结不开口子!后来当然尿裤子了。好难为情啊。那时应该小学 3 年级吧。我发誓那是最后的一次尿裤子。嘿嘿。

赶海其实挺难的。我现在也不会算潮汐时间,每次都要问我妈,什么时间去,去哪里。妈妈总是先看看月亮,原来月亮和海是朋友啊。女人的那个也是和月亮有关的,那归纳起来就是女人月亮大海都是朋友了。所以我才这么爱她!总之赶海要有体力去别人去不了的海滩,赶了东西还要有力气背回来。小时候的一个经验,如果去远地方赶海,就不能要那些海红(一种贝,不知道是不是方言),太沉了,也不怎么好吃。现在想想,真奢侈,海红听说现在都很贵了。 我小的时候没人稀罕吃那个。

正月十三是海娘娘节。渔村对这个很重视,这是求海娘娘保佑平安的。从何时起有这个给海娘娘 送灯的习俗我也不清楚,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父女在海上打鱼遇难,被海娘娘张灯引航回了家,从此就每年都来为海娘娘送灯。这一天,用五彩缤纷的花纸和木头扎成各式各样船的形状的灯笼,灯里点着蜡,灯罩上有各种喜庆的字画,到了晚上,大家一起去海滩,鞭炮锣鼓声中大家各自放手自己家的小木船彩灯,船摇曳着慢慢随着海浪向大海里飘过去,瞬间海面变得五颜六色。
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吧。我也很久没有去了。最后一次还是高一的时候,邻家的一个在北京念书的大哥骑自行车带着我,一路上一直问我冷不冷,后来干脆把军大衣脱下来给我穿。当时心里美滋滋的,他若真是我哥就好了。我小时候等于一个人长大的,最好的朋友就是邻居家比我大 3 岁的一个姐姐(有她的倡导,我4年级时就开始读繁体版的碧血剑了)。小时候总是和男生吵架,特别是同桌,那个讨人厌的男生总说我越界,我的作业被他一下子碰得乱七八糟,火大了,拿起桌上的钢笔水瓶( 3 年级开始用钢笔)哗的都倒在他身上。他也不甘示弱,于是 2 人就大打出手。从那时起,心里就一直有一个节,我要是有个大哥就绝对没有人赶欺负我了。过了这许多年,那晚军大衣的余温依然温暖着我的心。后来回家听说那人已经去了美国,朦朦胧胧中,看不清他的脸,但是可以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音,“我会一直记着你这个小妹的”。我多么希望是真的啊。女孩子,像我这样憧憬一个帅气的大哥的人应该很多吧。

我们家那片海,我的童年的全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本来想给哥写封 E-MAIL, 提起笔来无从下手,告诉他什么呢。我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梦? 有些事一经语言道破就索然无味就像冰箱里冷冻久了的鱼肉一样。 就让它永远成为我记忆中最美最纯洁的一段梦吧。因为纯洁才更刻骨铭心,像冬日雨夜里的一盏灯,透出昏黄温暖的光。迷失方向的时候总最先想到这盏灯,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你的“林家打个“不能加贴,就写在这吧:

真是够味的,因为你这脑海里的鱼肉片从来就没冻过。
40hutu 回复 悄悄话 童年有片海,还能赶能跺,羡慕死了。
BeautyinAutumn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这首歌。也喜欢你家那片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