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一)
(2004-12-01 18:53:13)
下一个
我知道很多朋友象我曾經那樣,對佛學感興趣,但是苦于古文的難于理解和佛學專有名詞的生僻衹能望寶山而興嘆了。這次我因為Nexttozero師兄的鼓勵,準備貼完。因為原文比較長,所以末學準備把原文分開,堅持每天貼一篇,也便于大家慢慢閱讀。這個文章雖說是篇“入門”讀物,但是越往後就越深入,希望大家能耐下心來仔細閱讀。
佛 學 入 門
·序·
本《佛學入門》的內容取自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所編著之《佛學入門手冊》與《太虛大師叢書》及凈空大師《認識佛教》中之部份內容,加上李炳南菩薩所編著之《佛學十四講》及方倫菩薩所編之《佛學教本》中之部份資料,再加以重新整編、打字排版,經邱淑真居士細心的校對,字體清晰,容易明了,希望能幫助初學者學習佛法。敬此謝忱。
本書的內容,從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說明佛教的緣起。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勸勉發菩提心,勤修無上佛道及用功修行的綱領。第十叁章至第叁十二章是講述佛教的教理。第叁十叁章至第叁十六章是說明佛法的演化及傳入中國的因緣。第叁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講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覺悟的人生,非消極、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第四十二章是介紹與本書有關之簡易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以上的分類,希望能協助初學佛者認識佛教,正確的入佛法之門,更盼一切有情,同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
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
簡豐文
序于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目 次
佛學入門
一、釋迦牟尼佛簡史…………………(001)
二、釋尊八相示現……………………(018)
叁、佛陀的族姓簡釋…………………(021)
四、佛陀的聖號釋譯…………………(025)
五、印度佛教聖地……………………(026)
六、佛歷與佛旗………………………(029)
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031)
八、構成佛教叁要素簡表……………(033)
九、吾人應有之警覺…………………(034)
十、叁歸依……………………………(038)
十一、佛法總綱………………………(040)
十二、佛法大意………………………(042)
十叁、緣起的人生宇宙………………(044)
十四、業力的因果律…………………(047)
十五、因緣與果報……………………(049)
十六、宇宙有情概況…………………(053)
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067)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074)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079)
二十、略述八關齋戒…………………(088)
二十一、六根本煩惱…………………(091)
二十二、聲聞乘簡釋…………………(096)
二十叁、四聖諦簡釋…………………(098)
二十四、叁十七道品簡表……………(104)
二十五、略釋四念處…………………(109)
二十六、實踐八正道…………………(113)
二十七、五蘊溦f……………………(117)
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120)
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127)
叁 十、四無量心……………………(133)
叁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136)
叁十二、佛教基本教理………………(140)
叁十叁、佛經的四次結集……………(154)
叁十四、印度佛法的叁個時期………(158)
叁十五、佛法傳入中國………………(165)
叁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168)
叁十七、佛教徒的類型………………(171)
叁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173)
叁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176)
四 十、學佛的目的與任務…………(178)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182)
四十二、 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194)
·一·
釋迦牟尼佛簡史
從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說明佛教的緣起
一、釋迦太子誕生
釋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叁年,他的父親名叫凈飯,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非常英明仁慈,母親摩耶夫人,是拘利國的公主,為人十分賢慧。她四十五歲的時候,懷孕太子,已滿足了十個月,便在歸寧途中,距離國都約五英裏的藍毗尼園,誕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腳踏之處,現出七朵蓮花;且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語:“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傳說當時天上飄落香花,還有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當太子回宮後,全國舉行歡慶,有阿私陀修士來訪,說太子相貌莊嚴,預言將來可做統一全世界的“轉輪聖王”,或博學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對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請著名的婆羅門教徒,替他取個名字,叫做“悉達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注】
⒈阿私陀--為信奉婆羅門教之修士,當悉達多太子未降生前,彼在禪定境界中現出天女預備為太子降生時散花之瑞相。
⒉轉輪聖王--為世界第一有福之人。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眾多,為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叁十二相。叁、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四、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轉輪聖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而不修出世慧業,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二、幼年及少年時代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母親就去世了。姨母摩訶波?波提,為凈飯王繼後,撫養太子。她把太子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疼愛,使太子仍舊在幸福舒適中生活長大。
七歲時,太子開始讀書。凈飯王聘請名師教他學習梵文,由溔肷畹难凶x五明和四吠陀。聰明的太子,聞一知十,沒幾年(十二歲時)便博通了一切學問。後來又學兵法和武術,也都很快就精練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會中,他表演了優越的體力角鬥,和超人的射箭武藝:諸王子中最好的,衹能一箭射穿叁鼓,太子卻能一箭連穿七鼓。
十六歲時,父親就令他結婚,娶的是鄰國公主耶輸陀羅。後來生下一個名叫羅睺羅的兒子。當羅睺羅出生時,太子嘆氣道:“羅睺羅有般奴。”意思是鐐銬鎖住了父親的頸項。
凈飯王很愛太子,希望他繼承王位,所以特別為他築了“寒”、“暑”、“溫”叁時宮殿,挑選許多宮人美女服侍他,讓他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是悉達多太子對這世間的富貴、快樂,卻不感到興趣。
【注】
⒈五明:①語文學的聲明。
②工藝學的工巧明。
③醫藥學的醫方明。
④論理學的因明。
⑤宗教學的內明。
⒉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
①梨俱吠陀--宗教的贊歌。
②沙磨吠陀--祭祀儀式的頌文。
③夜柔吠陀--祭祀儀式的歌詞。
④阿?婆吠陀--俗世相傳的咒術。
叁、出家
悉達多太子,是個王子,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滿意。他常想著:“首陀羅為什麽做奴隸?難道他們不是人嗎?有什麽辦法,使他們過著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達多太子隨著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見農夫在耕田,上身沒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陽光下曬著,全身是泥漿,大汗直流,氣喘不息。耕牛頸上勒著繩子,皮破血流,還要受農夫的鞭打。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鳥雀飛來爭著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覺得為了求生存,貧民是多麽痛苦!而生命的互相爭鬥殘殺,更是一幕大悲劇!他便在大樹下靜靜的想著:“應該怎樣去救濟他們,讓大家過著合理的生活?”太子想得出神,幾乎忘記了回宮。
後來他出游四城,遇見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樂神情,因此左右思維,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眾生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種種罪惡,甚至不惜互相殘殺,造成種種悲劇,結果還是向著老、病、死亡的路上走,這悲慘的生命界,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應如何去解脫痛苦呢?
這些問題,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宮,享受尊榮與富樂,終于在二十九歲那年的一個月圓光輝夜裏,下了最大的決心,拋棄了王位、財富,和父母妻子,衹帶著侍從車匿,騎著犍陟白馬,偷偷的離開了王宮,越過了阿那瑪河,到深山曠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脫與人生的真理。
【注】
⒈印度的四階級:①婆羅門,②剎帝利,③吠捨,④首陀羅。
⒉阿那瑪河(RIVER ANOMA)是一條小河,經過二千多年泥沙的積聚,現在如不下雨,已沒有河水。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時經過這河流,沿著河岸前走,又越過這河水南下訪道。
四、修行的經過
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後,在阿那瑪河畔,自己剃掉頭發,披起袈裟,叫車匿帶了冠服白馬回宮,車匿哭泣,白馬悲鳴,捨不得離開太子。
凈飯王看見車匿回來了,卻看不見太子同來,悲痛萬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來。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堅決,對來追的大臣說:“我如果不覺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宮。”國王無法,衹得選了親族中的五個青年,去跟隨太子修行。
太子向曠野前行,進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見那些苦行者,為求生天,而修種種苦行,覺得不是正道,立即要離開。苦行者見他的道志异常,告訴他到恒河南面的苦行林,去尋找名師,定可達到願望。于是他向南而行,越過恒河南岸,到了摩竭陀國,就在王捨城中乞食,之後,走向班達?岩去。頻婆娑羅王知道了,特到班達?岩去訪問太子,要請他進宮去,供養一切飲食,並要讓給他王位,和贈送給他半個國土和財物,勸他還俗。太子因修道意志堅定,不願接受,頻婆娑羅王非常敬佩,對太子說:“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記度我。”太子說:“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願。”于是他向王告辭,朝著苦行林的路徑,再去尋找名師了。
太子同五侍從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進,訪問了當時著名的宗教師阿羅邏迦蘭,和鬱陀迦羅摩弗;可是他們的學說都不圓滿,不能滿足太子的希望,便離開他們,向他處尋訪。
太子在尼連禪河近處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過了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麥,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後來自知過份的刻苦,並不能獲得真理,便放棄了苦行,接受牧羊女蘇耶妲(SUJATA)乳糜的供養,恢復了身體的健康。隨從的五個人,以為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從他了。于是太子到尼連禪河去洗澡,把六年來的污穢洗掉,並下定決心要追求最圓滿的真理。
五、成道
釋迦太子自己一個人,渡過尼連禪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時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樹下,用草鋪了一個座位,太子即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出堅強的誓願:“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過了第七日深夜,傳說當這時候,太子在禪定中現出魔境擾亂,即摩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惑他,發動魔兵魔將來威嚇他;太子意志堅定,始終不被他所動搖,結果魔王被降伏了。這傳說,是說明了太子內心中克服情欲與威勢的心理過程。
降魔後,把精神全力集中起來,哂米罡叩闹腔郏?ニ伎即蟮乇娚?膯栴}。終于在叁十五歲那年(公元前五八八年)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是什麽?最重要的是緣起的理法,宇宙人生是從緣起而有的,萬法是由因緣和合共依存。例如我們的軀體是由父母生育為緣,而生命是自己帶來的業力為因,我們是自己過去所做的無明煩惱業力,所以招感這個身體果報,有了果報身體的生,那麽老、病、死,就不能避免,所以要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衹有修道斷除根本煩惱的“無明”。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緣起,斷除無明,慧光煥發,佛性顯現,內心清凈,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間。
六、說法濟度眾生的工作
佛陀成道後,就開始說法濟度眾生的工作。
最初,到鹿野苑教化?陳如等五人,他們聽佛說四諦法得道後,就成為五比丘。這是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又有波羅奈國,俱梨迦長者的兒子耶捨,和五十個同伴,一齊來跟佛出家。俱梨迦長者及夫人也來皈依佛陀,成為最早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接著,佛陀獨自到迦耶山上,度化叁迦葉兄弟,叁迦葉是拜火教的領袖,大哥名優樓頻那迦葉,有五百徒眾,二弟名伽耶迦葉,有二百五十徒眾,叁弟名那提迦葉,也有二百五十徒眾,合共一千個徒眾集體來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聲望。
佛陀帶了叁迦葉兄弟,和徒眾千人,到摩竭陀國去,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虔震б溃瑏K且建築了竹林精捨,獻給佛陀與比丘們,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說法的根據地。
佛陀在竹林精捨說法,王捨城內的著名异教徒,捨利弗和目犍連,也因崇拜佛陀所說的緣起真理,聯合他們的徒眾二百人,跟佛出家。捨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成為佛陀轉法輪的助手。
不久,有摩竭陀國大富長者的兒子摩訶迦葉,來皈依佛陀,成為頭陀第一,後來佛陀涅槃,他就承受了佛陀的遺缽。
須達多長者,皈依佛陀,在?薩羅國捨衛城建築?園精捨,獻給佛陀作為說法道場,這寺院的規模比竹林精捨更為宏大。是佛陀在北方說法的根據地。?薩羅的國王波斯匿和皇後末利夫人,也都來皈依佛陀,成為忠兆o法的佛教徒。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回祖國探望年老的父親。姨母波?波提,和阿難陀等幾個堂弟及羅睺羅,也信佛,後來都出了家。當凈飯王高齡九十叁歲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國為父王臨終說法,送終扶棺,布施財物,表示孝敬。
佛陀是大眾的安慰者與救護者,他把一切人,都當作自己的父母兒女一樣愛護,替生病的比丘洗滌膿血,替瞎眼比丘穿針縫補。釋迦族和拘利族爭水,他不辭勞苦,特地遠道去替他們調解。毗捨離疫癥流行,佛陀不怕傳染,特別進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並且指導他們,國家應有民主的政治方法。
佛陀以慈悲無畏的態度,深入民間,去傳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觸過的,聽他說法過的,無不深受感化,而衷心地信仰。
佛陀的信徒,從國王、後妃、大臣,以至貧民、乞丐、奴隸,應有盡有,遍布社會的每一階層,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濟度眾生的偉大表現。
【注】
⒈優婆塞--近事男,即在家受五戒男居士。
⒉優波夷--近事女,即在家受五戒女居士。
⒊頭陀--即苦行。
⒋耶捨皈依佛陀的因緣--耶捨是迦尸城俱梨迦長者兒子,他過著富樂的生活,但因沉迷酒色,困擾不安。在一次的豪華宴會散席後,他已喝醉,回室就寢,半夜做了惡夢,驚醒後,走出室外,看見他私愛的舞女同一音樂師正在戲弄,因此怒火燃燒,神經錯亂,便離開家庭,一路盲目狂奔,直到黎明,走近鹿野苑河邊,遇佛叫苦,得佛陀的法音施慰,才恢復精神安定。由此因緣,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不久,耶捨出家,其朋友五十人亦來隨佛出家。
⒌佛陀度化叁迦葉兄弟--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優樓頻那迦葉。此山上有一火龍窟,龍常害人,諸外道不敢近龍,佛卻向優樓頻那迦葉借宿龍窟,于翌日往視,見佛已將火龍降伏,遂敬信皈投佛前,與其五百徒眾皆聞法證果。于是將外道所用之物,棄于江中,逐流而下。伽耶、那提住江之下游,見而驚异,恐其兄為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見佛聞法出家。其徒眾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
⒍佛陀度化頻婆娑羅王--佛陀帶叁迦葉兄弟及其徒眾千人往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他,與其後韋提夫人及文武官員均皈依佛陀,佛陀特為他們說五法:
①、布施--分配自己所有的財物作為自利利他,尤其施捨功德能得福報,獲富貴。
②、持戒--要修持身、口、意叁業清凈。
③、果報--說明布施、持戒的功德能生天。
④、惡因--說明貪欲作惡,不能脫苦。
⑤、修行--要修戒定慧叁學,才能達到離苦得樂。
⒎捨利弗與目犍連--“捨利”華言?鷺,“弗”言子,因其母眼似?鷺,故被稱為捨利弗,或捨利子,亦稱為身子。初為外道,于途中見馬勝比丘,聞因緣法理,便約其好友目犍連跟佛出家。捨利弗與目犍連為佛門二大弟子,先佛入滅。
⒏摩訶迦葉--摩訶華譯“大”,亦稱大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大飲光。未出家時,家境富裕,因宿世善根,早發願修道,雖其父母為彼娶美女為妻,卻與妻同約為名義夫婦,于竹林精捨聞佛說法,佛陀為其皈依後,修持頭陀苦行,成為頭陀第一。後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迦葉領會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
⒐須達多長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樂善好施,慈濟貧窮孤寡的人,又被稱為給孤獨長者。當他到王捨城訪友時,特地去拜見佛陀,請佛到捨衛城去宣講佛法,特向?陀太子購花園,建築?園精捨供養佛陀為說法道場。因?陀太子贈送花園內的樹木,故?園精捨又名?樹給孤獨園。
⒑波斯匿王皈依佛陀-?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知道他的太子?陀把首都捨衛城的花園賣給須達多長者,建築?園精捨供養佛陀,早已對佛陀仰慕。有一天帶領百官大臣到精捨來拜見佛陀,波斯匿王說:“聽說你是一位大覺悟的佛陀,故特來拜見。但我覺得有許多修道者,長年在深山叢林中修行,直到衰老之年,尚不能覺悟,你是這麽年輕,怎能得到正覺呢?”佛陀回答: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輕視。即:
①、年幼的王子--是將來統治國家的大王。
②、初生的小龍--是未來的大龍。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年青的僧侶--衹要心能清凈,守護道業,弘法利生,不論老幼貴賤,都能得到正覺。故以上四事,實不可輕視。
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說佛性平等,人人衹要修善斷惡,轉迷為悟,皆可成佛。王聽後,非常信服,便皈依佛陀,成為佛教忠盏拇笞o法。
⒒佛陀回國諸王子出家--阿難陀、提婆達多、阿那律、跋提、婆娑諸王子跟佛出家。佛陀的親弟難陀,兒子羅睺羅也先後跟佛出家。
⒓阿難陀--華譯慶喜,相貌莊嚴,記憶力很強,侍佛二十五年,多聞第一。
七、涅?(圓寂)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跡踏遍了恒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從摩竭陀國到毗捨離,在毗捨離的大林精捨,作最後一次的教誨。這時,佛陀身體染了疾病,已自知將在叁個月內涅槃。又漸漸向前走,經過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時間,向村民說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屬鐵匠)名純陀的最後供養。病勢加重,于是復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佛陀就選擇在娑羅雙樹間之處,作他入滅的地方。
佛陀在阿難陀鋪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脅臥下時,已經疲倦不堪。當時一位外道名叫須跋陀羅(SUBHADRA)的來求見時,佛陀又抖斁?裣蛩?f法,成為最後度化的弟子。隨侍佛陀的阿難陀等見佛病勢沉重,十分難過,佛對阿難陀等說:“別難過,信任自己,緊握真理明燈,在真理中求解脫。”阿難陀叁次請佛住世,佛陀回答:“萬法自性仍歸于滅,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體怎能永存呢?我這段生命,必須循著自然法性而歸于寂滅。”阿難陀和阿那律、羅睺羅等聽了,不禁流淚!于是眾弟子公推阿難陀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1.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
2.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後,我們依什麽安住?
3.佛陀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後,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
4.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說:“我答覆你們的四個問題,你們好好記著:
1·我涅槃後,應依戒律為師;
2·我涅槃後,應依四念處安住;
3·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不與之往來談話)置之;
4·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
阿難陀和眾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淚,佛陀像慈母般的安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悲傷,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衹要你們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的法身永遠在人間了!”又說:“一切眾生均有佛性,皆當作佛;斷善根的闡提也可成佛。”就在這年(公元前五四叁年)的五月月圓夜半,從容安靜的涅槃了。
拘尸那拉國國王和佛陀眾弟子們,用最隆重的禮節,為佛陀舉行了火葬。佛的捨利由八國國王請去建塔供奉。這種捨利塔,一直到現在,還留在人間。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遠為人們仰慕與崇拜。
【注】
⒈梵語涅槃,華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⒉梵語捨利,華譯靈骨,或堅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結晶而成的。
八、最圓滿的真理
佛陀將他所覺悟的道理,說了出來,指示我們怎樣做人,與怎樣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這就叫做“佛法”。
佛陀成道以後,到涅槃以前,一直宣說佛法。從鹿野苑對五比丘的最初說法,到拘尸那拉對須跋陀羅的最後說法,從叁十五歲到八十歲,整整的說了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陀說的這些教法,在他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後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首席,在王捨城外,靈鷲山七葉岩集會編輯起來;先由持戒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經過大眾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結集。
後來,又經過幾次的集會整理,並且翻譯成各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國去。我國翻譯的佛經,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總名大藏經,在世界文化上,是極有價值的文獻。
佛法的內容,說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軌則。佛法之目的,在教我們怎樣去止惡行善,轉迷為悟,離苦得樂,捨己利人。佛法實是世界上最圓滿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學問。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揚佛法,將可轉娑婆為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