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加河之子》(29)

(2009-06-10 06:57:38) 下一个

结束语

 

在星光灿烂的中国书画家银河中,张清智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一颗。

有人问我,弱水三千,为何独取张清智一瓢饮?

确实,在中国书苑画坛上,声名比张清智显赫的大有人在。

我想了想,我之所以写张清智,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深深地感动了我。

首先在于他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沂蒙山区的一个讨饭娃到名动海内外的书画艺术家,其间的甘苦自知。在漫漫求索的道路上,他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他坚决反对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写生采风;足不出户、坐井观天的闭门造车;尚无草庐之功,就想成就西蜀霸业的好高骛远;落人窠臼、拾人牙慧的依傍模仿;借梯上楼、投机取巧的沽名钓誉。他主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游走在古今中外的美术长廊,析微探幽,取精用弘。从古人今人,东方西方的绘画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打造自己的艺术板块。他六走长征路,穿越大西北,横跨云贵川,徒步大草原,东西南北中,纵横数万里,不知写秃了多少支笔,磨破了多少双鞋,积存的几百本速写集便是他追求艺术的实录。他是一个真正把艺术视为生命的人。

其次是他的真诚。

这年头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好多好多的人和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变得令人不安,变得恍如隔世。

世界在变,互联网使整个地球、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把五大洲、四大洋盈缩于尺幅屏幕,足不出户就可以视通万里。

社会在变,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浮华。当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时候,人们的心态已经很难归到零位。

人更在变。有人说,物竞天演,适者生存。人只能适应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而不可能让世界、让社会去适应你。由此,人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许多位置被作了互换。人们在给世界增添许多精彩的同时,却给自己的灵魂制造了许多污染。

不消说,书画界也在变。这个昔日被尊为至真至纯的艺术殿堂,也渐渐衍变为竞技场、名利场和交易所。一些书画家已被名利的沉重十字架压得扭曲变形。

令我感奋、令我动容的是,在一切发生飞速变化的今天,在人们感叹“亲情污染、友情滑坡、爱情贬值”的时下,张清智这个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加河之子”依然保留着那份憨厚和纯朴,热忱和真诚,清新和自然;依然保留着那颗饱含爱意的赤子之心,那份泉水般清澈的真情。他的这种真实显现在与歹徒的搏斗中,给失学儿童的资助中,给慈善事业的捐赠中,在汶川地震救援志愿者的队伍中,流淌在他美轮美奂的作品中。

第三在于他的善于思考。面对着“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物欲横流”,面对着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和触目惊心的腐败,他不是做徒劳无益的发牢骚骂大街说风凉话,而是以艺术家的良知和公民的责任,用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用睿智的大脑进行缜密的思辨,剖析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袒露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在他闭门研究哲学理论的三年中,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做这种充满政治风险的尝试,但他义无反顾地进行研究探索,然后把思考的结果形成三本著作和一本宣言。这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一份责任和良知。

第四在于他海纳百川的胸怀。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公众人物,他始终保持着低调,没有丝毫的张狂和矫情。他懂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谦虚谨慎,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老子天下第一。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定要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能轻易地否定贬低他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荣誉、鲜花、赞扬、掌声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便是他的风骨。

第五在于他的爱心。和清智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他的胸腔里跳动着一颗爱心,涌动着一股浓浓的爱意。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舒展博大,豪爽侠义,洒脱不羁,情浓义切。他的爱心不仅仅倾注在亲人身上,更倾注在大众身上,不仅仅倾注在自己的小家身上,更倾注在大家身上。他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他可以蹬最烂的自行车,但是在歹徒横行时,他扬剑出鞘,挺身而出;同事有困难时,他慷慨解囊,不求回报;民众遭到灾害时,他隐名埋姓,捐赠钱物。

我这人有个怪癖,从不对人轻言佩服两字,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年漂流四海,见多了伟人名人,明星巨星,便不拿村长当干部。而是这现实生活中实在鲜有人能令我佩服。别看有些家和星,在舞台上光彩照人,星光灿烂,可实际上并不那么回事。台上台下,人前背后,完全判若两人。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实际上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可也不是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能解释的。但是对清智,我要由衷地说声佩服。之所以令我佩服,是因为:

他是一个日耕不辍,终以柔毫磨凹古老青砚的痴人。
他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强不息,自得其乐的奇人。

他是一个洞达世事、豁达人生、通达境遇的强人。
他是一个善于以苦为乐、化悲为喜的世间高人。
德者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

仁者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贤者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

佛家禅语,同样饱含辩证法。

以此概括清智全貌,我想并不为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