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书画艺术,养成了两个习惯。第一不管是溜大街还是逛景点,看到好的牌匾楹联总得驻足观赏一番。第二喜欢浏览书画市场和画廊。
在中国的书画市场,传统的中国书画力挫群雄,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无可比拟的水墨华彩、精气神韵独领风骚。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其它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中国书画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与音乐界、影视界、戏剧界并驾齐驱的“书画界”。 随着中国大踏步地进入市场经济,书画也作为商品走出文人墨客的书斋画室而进入市场,又随着国门的洞开而走向世界。有权威人士指出,今后三十年内,中国书画将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整个东南亚、乃至西欧北美收藏家的热点。中国数家拍卖公司一再创造书画拍卖新高,推动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所有书画市场的空前繁荣。书画市场的热门火爆以及少数画家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使无数的人涌向书画道路,也使许多漂流海外谋求发展的书画家东返海归。
但是,同以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书画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书画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化理念的传入, 书画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走出文人墨客寄情言志、怡情养性的书斋画室,而进入高等学府,并逐渐发育成一个由高等教育传承、系统理论指导、传统与现代结合、东方与西方融会的艺术领域。一支日趋成熟的“学院派”大军,以其雄视古今的绰约丰姿笑傲群雄。由此出现了学院派与非学院派、嫡系与非嫡系的两军对垒,造成的负面是派外有派,圈内有圈,大小婆婆应运而生。
第二,书画从文人的书斋走向艺术的展厅;从修身养性走向以此为生、进而走向入选入展入拍的功利性职业;加上某种生态意义上的大中小书画协会、社团组织的座次排名,使得书画本身充满了竞争和功利,日渐显示出既是艺术殿堂又是竞技场所,既是名利场又是交易所的冰山一角。
第三,书画艺术日益凸现的功利性,使得一些原本憧憬古典之美、追求艺术品位的文质彬彬的书生式的书画家们,面对名利的双重诱惑,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君子的风范,表现出似是而非、口是心非的做秀和扭扭捏捏、欲罢不能的羞涩。自我张扬,自我标榜,华彩描绘,重金包装,成了书画家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第四,书画作品一旦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便被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裹挟向前 。在日益水涨船高的市场价格导向下,一些书画家面对种种物质利益,再也耐不住寂寞,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逸笔草草、粗制滥造,把本是圣洁的书画艺术变成追名逐利的魔杖,给本是高山仰止般的艺术殿堂投下一抹浓浓的阴影;给本是芝兰般清香的艺术之花染上了一股铜臭。传承和弘扬成了空洞的名词,重复和模仿的作品充斥市场,极大削减了书画艺术的魅力,使读者普遍感到书画语言的单调和贫乏,出现了审美疲劳。
第五,书画艺术作品特有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以及潜在的升值指数,极大地推动了书画市场的繁荣和拍卖行业的兴旺。而书画市场的一再炒作和拍卖行业不为外人所知的潜在规则,又为书画作品的流向和走势推波助澜。由此,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书画作品价格的不断虚高,呈现出明显的泡沫状态。近年来某些书画作品价格的火箭飙升,连国外一些老牌资深的拍卖公司都感到惊诧不已。在拍卖行业里,还有一种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把竞拍变成斗富,一些对书画艺术一窍不通、但极为有钱的大款携千万巨款参加竞拍,使一些专业收藏人士纷纷败北,徒呼奈何。
凡此种种,形成了时下中国书画市场 的光怪陆离,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日前,笔者和一位定居洛杉矶的大收藏家一起品茗,说到时下的中国书画,这位搞了 50 多年书画鉴赏、收藏千百件国宝级书画的老先生不由得长叹一声,给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收藏,源于作品是否有收藏价值。比如山水画,传统的山水画有写意山水,金碧山水和冰雪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一般以浓、淡、枯、湿、勾、皴、擦、染以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用色敷彩等艺术技巧,勾勒描绘自己心中的山水意象。崇尚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的写意山水画,是中国人文精神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西方风景画注重自然景观的写实,重视形体状态、质感色彩等具象的表述。中国山水画则注重写意,借助景物的重现来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感知与认识。所以,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不在于观赏其如何逼真与怎样细腻,而在于欣赏作品的内涵和气韵;体会作者的风格追求与趣味倾向。山水画家常常选取一些山水景观的某一局部或某一景象,然后按自己的审美倾向进行组合,涉笔成趣,力求以尺幅喻天下,以一隅喻世界,达到 “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 的审美效果。
品评传统山水画的优劣,古人已经有非常精辟的概括:一看画面有无迫塞,二看峰峦有无气脉,三看层次是否分明,四看水流有无源头,五看群山是否险夷,六看道路有无出入,七看楼阁是否齐整,八看人物有无佝偻,九看用墨浓淡适宜,十看点染法度森严。对写意山水,还要讲究“三远”。自下仰上,谓之高远,自前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及远,谓之平远。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必定是大气磅礴, 摄人心魄; 峰峦叠嶂 ,气象万千;飞瀑流泉, 烟云苍润;苍松古藤,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笔随意到,心手双畅。以此为尺度去衡量时下的山水画作,别说逸品,连精品也少有,那么这样的作品谈何收藏价值。
至于书法,历来被称为心画。讲究的是金石味和书卷气,节奏和韵律,气韵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书法要比绘画难得多,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但是一个优秀的画家未必能成为优秀的书法家。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字是书家人品和文品的综合体现,心有正气,笔底雄风。然纵观时下的书法作品,有几个明显的毛病,一是作品普遍弥漫着一股浮躁之气,华而不实,缺乏文化底蕴。很少看到用笔奇古、老辣苍润、雄浑古拙的作品。二是没有章法,随心所欲,甚至把一些滑稽噱头和玩弄技巧视为创新。比如倒书、左右两手正反书、楷书中间夹杂隶书,隶书中间夹杂篆书,还有人把草书写得跟鬼画符一样。事实上书法有法,书道有道,逾越了规矩,就不成章法。这欺骗外行可以,但对内行来说绝对不行。第三是夸大其词,说到某个书家,就是真草隶篆,四体皆工,甚至说是诗书画印,卓然成家。事实上今日之中国,真正达到吴昌硕、齐白石那样综合水平的可以说是没有。那么从收藏的角度看,能有几许作品可以值得收藏?
至于一些临摹的高手制作的赝品更是充斥市场,欺骗着善良的买主。
尽管先生的话说得非常尖锐,然而细细品味,实乃真知灼见。
确实,规范书画市场,提高书画家和拍卖行业的职业道德,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任其泛滥,那么继承和弘扬就将成为空话,传统的书画艺术完全有可能逐渐失去其灿烂的光辉,而今日那些花百万、千万购藏、以为抱了一个金娃娃的“收藏家”们,若干年后也许手里捏着的是一张废纸。
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前天逛这里的一家画廊,有几幅工笔仕女和山水画,原来是复印后再点缀几笔,据店主说这些东西还挺好卖。唉,这年头,邪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