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基辅纪事《俄罗斯笔记2〉

(2007-06-28 15:02:26) 下一个

        到基辅以后,我们下榻市中心的乌克兰饭店,这是一家三星级宾馆,房间高大又宽敞,配有冰箱、电视和沙发。那时的中国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即使在首都北京也少有这样的高级宾馆,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奢侈。

        基辅是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首府,也是前苏联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第三大城市,坐落在德聂伯河的两岸,一座钢铁大桥把城市连成一体。河畔屹立着胜利女神像和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碑。时值金秋,秋风浩荡,蓝天高远。正是枫叶流丹、秋菊怒放时节,风景格外迷人。尤其是晚上,站在德聂伯河畔,极目远眺,一片灯海,巍为壮观。

        到了基辅,完全不像在使馆里那么紧张拘束,相对地要宽松得多。

        今天的人们,出国出差、出国旅游,像串门儿一般容易简单。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国很不容易。那时能够出国是一种荣誉,是政治可靠的象征。大凡能出国都是审了又审、祖宗十八代查了又查的人。我们单位有许多五十年代的老翻译,多数毕业于建国初期的哈尔滨俄专、大连俄专、北京俄专和上海俄专,俄语水平都不错,但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直系亲属和社会关系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直不能出国,有的甚至干到离退休都没有出过国,成为一生的憾事。对于我来说,是专业俄语翻译,出国的机会虽然比别人多,但那时候的俄语翻译多数被派到阿尔巴尼亚、非洲索马里担任援外专家组翻译,去苏联的机会很少。我的许多同学去了阿尔巴尼亚,而我能够去苏联,所以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

        我们团组的多数人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被称为“苏修”的苏联充满了好奇。我们的领队不错,比较理解大家的心情,难得出国一次、特别是第一次出国的人,总得看看苏联的风光,体察一下苏联的民情吧。所以每天工作之余,我们可以结伴外出散步。到双休日,可以游览市容,参观博物馆,还可以穿过大桥到河对面的水上公园玩。

        在验收飞机的间隔,我们一般回到莫斯科使馆休整,等接到交付飞机的通知再返回基辅。来来往往,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每次回到宾馆总是安排住在那几个房间,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看是巧合实是有意的安排,显然在这些房间里做了手脚,克格勃真是无处不在啊。我们怀疑房间天花板上的烟雾警报器内很可能装有窃听器,所以从来不在房间里谈论任何问题。

        那时去乌克兰出差的中国人极少,而我们的服装也基本统一,一色的灰色西服或一色的藏青军便服,一色的皮鞋一色的风衣。所以走在大街上非常醒目。尽管中苏关系不好,但是乌克兰人对我们非常友好,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有时走迷了路他们会给我们指路或者把我们直接送回旅馆。

       接待我们的东道主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小组,组长叫列娜,她组织我们观看了芭蕾舞、马戏和足球、冰球赛。在我们国庆节那天,厂长宴请了我们团组。

        在十年文革中,新闻媒体对苏联的报道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新沙皇的统治下,苏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白面包吃不上,只能吃黑面包。但是我们看到的苏联却是非常富有,物价非常便宜,大虾 2 个卢布一公斤,加工好的海鱼一公斤只有几十戈比,猪羊牛肉 1 个多卢布一公斤。而黑面包因为营养价值高,价格要比白面包的价格高出许多。宾馆的早餐非常丰富,黄油、奶酪、果酱、香肠、牛奶、鸡蛋、火腿肉、鱼子酱,酸奶等等,随便点用。日用品也非常便宜,一个非常精致的电动刮胡刀只有 5 个卢布,最简单的照相机“爱好者”只有 8 个卢布。一台最新款的伏尔加轿车也就一万多卢布,拉达车只有几千卢布。许多苏联人拥有私家车,在郊区拥有别墅,周末就开车去别墅。由此我对“苏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话产生了疑问,可是有疑问也不能公开议论啊,否则被说成立场不坚定,意志不坚决。

        我最喜欢逛大市场,因为可以接触到普通老百姓,和他们交谈,提高自己的口语会话能力。有一次逛大市场,遇到一群卖西瓜的朝鲜族人,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觉得分外亲切,就交谈起来。临走,他们送给我们两个大西瓜。

        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们刚到班上,接待我们的列娜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一脸凝重,她告诉我们厂里发生了一个非常不幸的事件。星期五他们厂里一对新人举行婚礼,乘游艇游览德聂伯河,在狂欢中不慎翻船,包括新郎新娘在内的三十多个人全部丧生,其中有他们厂的十几个工程技术人员。使我不胜唏嘘的是,其中有一对正是我熟悉的、到过中国工作的阿廖莎夫妇。阿廖莎是电气工程师,我和他在北京相处了一年时间,刚到基辅时他还特地来看望了我们,这位才届不惑之年的乌克兰男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马上建议领队以团组的名义送个花圈,接着列娜带着我去选购了花圈,我用俄文写了挽联。这一天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

        转眼间到了苏联十月革命节,列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将邀请我们团组全体成员观看阅兵大典。能参加这样的盛大庆典,大家非常兴奋。但是我们能不能应邀参加?在庆典上听到反华言论要不要退场?这在当时属于大事,我们不能自作主张,必须得请示使馆。我和领队往莫斯科挂了个长途,是商务参赞接的电话。他说可以参加,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我们想参加还没有人邀请呢。你们不是外交官,所以听到反华言论也不必退场。

        十月革命节那天,雪后的阳光格外灿烂,天空一片湛蓝。我们来到观礼台右侧观看盛大的阅兵庆典,各军兵种的方阵和载着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的车辆从我们面前经过,在排山倒海的气势和猎猎飘扬的旌旗中,我们看到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万丈雄风,看到了一股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看到了当年希特勒灭亡的必然,也看到了苏联与美国争霸世界的实力。

        我再次观看乌克兰的阅兵大典是在 2001 年,那次我随中国民航代表团访问乌克兰,正逢乌克兰独立 10 周年庆典,我们全体人员应邀参加了庆典。使我感奋的是,我是唯一两次观看乌克兰阅兵庆典的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充满希望 回复 悄悄话 教育、宣传可以教育人,也可以愚弄人。
露西 回复 悄悄话 阁老真荣幸,能两上观礼台看壮观的阅兵大典!谢谢分享~~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一级棒朋友,欢迎来访。
如果你有时间,最好能访问一下俄罗斯,在莫斯科,我遇到许多从台湾来的朋友。
我博客内《俄罗斯采风》专题可能会给你更多的俄罗斯信息。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所长、司令光临。

书记说的一点不错,那时许多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闹了不少笑话,后面我将专门撰文叙述。
yijibang 回复 悄悄话 我对苏联的感觉就像您文中所提的水深火热。那时我在台湾,一打开收音机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来来了美国在多少知道苏联的情形。谢谢您的分享。期待下一文!
土村大家庭 回复 悄悄话 阁老看你写到你们出国穿的服装了俺想起了我过世的老爸了记得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好像是80年巴记不大清楚了他们的服装都是中山装集体订做的帽子也是一样的对了好像是去友谊出国服务部专门给出国人员订做服装的你是不是也一样有这个经历啊因为俺爹总是出国我都不记得他第一站是不是去的东德还是西德了还是苏联了当然他是石油代表团大家都是集体行动反正刚开始的时候刀叉都不会用闹了很多的笑话还有宾馆里的香皂啊洗发水啊小梳子啊等等小东西大家都很稀罕了和我老爹住一起的是一个老总每次我爹洗漱的东西还没用那他就给装自己包了都想拿回家给亲人看看用用我想是不是也有同感还有在出国的前几个月就开始培训了讲外交政策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很多事情我都记不清楚了还有你说到早餐黄油啊俺们家是很早就开始吃上了都是俺爹带回来的还有奶酪啊当时都不知道啊到了美国俺才突然想起来早在80年俺就尝到给这东西啊天啊好兴奋俺也慢慢的回忆起俺老爸在80年代开始出国的兴奋情景了谢谢阁老的分享
酷宝宝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在新沙皇的统治下,苏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白面包吃不上,只能吃黑面包”,这句话同“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一样,井底之蛙之气,蒸腾而出!
sweetlife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此段:苏修现在还是强国!

在排山倒海的气势和猎猎飘扬的旌旗中,我们看到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万丈雄风,看到了一股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看到了当年希特勒灭亡的必然,也看到了苏联与美国争霸世界的实力。
sweetlife 回复 悄悄话 沙发先抢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