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上海情结(京海杂坛之一)

(2006-06-29 18:26:13) 下一个

我的上海情结

我这人从小就在外面漂,一直漂到现在。

我生于苏北,先是在南通地区 6 个县漂了十几年;考上大学漂到上海,整整在上海呆了五年;大学毕业落户北京,直到漂来美国,在北京呆了三十多年;其间又在苏俄漂了十几年。为此,上海人称我是“江北人”,北京人称我是上海人,“毛子哥”则称我是北京人。

因为我在上海呆了五年,除了学到两门外语以外,还学到一口极为地道和流利的上海话。

因为我的父母亲后来从苏北调到上海郊区工作,弟弟妹妹也跟着到了上海郊区,全家成了上海人,我也就隔三岔五年地回上海探望父母兄弟姐妹。为此,说我是上海人绝对没错,说我是北京人也绝对没错,只是都不是正宗原包装。

对上海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它在我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接受到了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海派文化。

清楚地记得,那年我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只身来到上海,当轮船穿过吴淞口进入黄浦江时,我被上海的繁华和现代深深震撼,尤其是抵达十六浦码头时,外滩的高楼大厦使我这个来自苏北农村、土得掉渣的“阿乡”连连惊呼了几个“乖乖龙地冬”。这年的国庆节,我参加了国庆游行。入夜,我们全班来自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安徽、湖北的同学从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步行到南京路、外滩和人民广场观看夜景。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观看夜景和节日焰火,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时的中国,刚刚走出三年饥荒的阴影和低谷。在中国普遍比较贫穷落后的大背景下,上海凸现的繁华令我振奋和惊叹,上海人的聪明才智令我折服,上海对中国的贡献之大更是其他省市难以比肩,那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当中,上海占最大比例。

上海人创造了许多奇迹:

第一艘万吨巨轮在上海制造;

第一座万吨水压机在上海诞生;

上海的轻纺产品、日用品,质量全国第一;

上海的各项产品日夜不断地从上海港和上海站发往全国各地;

有专家说,北京如果不是上海和全国的慷慨支援,绝对没有现在的繁华,而上海如果把支援北京和全国的财物用于自身的建设,那绝对超过香港、巴黎乃至纽约。

六十年代,国人以用上海货为荣。那时的青年人结婚,讲究“三转一响”——上海牌全钢防震手表,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加上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成为最高档次。

处于书生意气、风华正茂的我,很是以自己是个上海人(户口入了上海)感到骄傲和自豪,并打算在上海成家立业,然而命运之神安排我去了北京。

尽管我在上海只呆了五年,但是在我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上海的风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以后身居京城和漂流欧美的日子里,我时时回忆着在上海度过的五年岁月,因为它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是一座里程碑。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我遇到上海人,我就用上海话和他们交谈,而一说上海话,便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近感和亲切感,一下子把距离拉得很近很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愚园路洋房 回复 悄悄话 铭,不必那么敏感. 我也会在别人帮忙之后送点东西表示感谢,没有其它意思.就象美国人接受帮助后习惯给人寄张感谢卡是同一道理.你觉得不舒服,你觉得没必要送你东西,这也是你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不能说孰是孰非,只是地域性的文化差异.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欢迎你,罗曼朋友,有空儿常来坐坐。
罗曼 回复 悄悄话 从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步行到南京路、外滩和人民广场观看夜景

是外语学院吧

我们应该是校友了,我也在上海上了五年学,然后到北京工作八年,然后漂到了美国。

喜欢读你的文章,有机会联系!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铭,欢迎光临.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也有同感,这大概所谓"不欠人情"吧.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将慢慢叙述.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有感而发而已.
回复 悄悄话 我倒要请教你,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个可以为你两肋插刀,有求必应的人. 我有个在上海出生,长大的邻居. 经常相互帮忙(多数我帮她), 每次帮完忙, 当天晚上就端着她刚刚出炉的拿手好菜来给我"尝尝", 开始几年, 我不好说, 但心里很不自在. 我帮任何一位朋友, 从不想什么回报, 而她平时里不送什么拿手好菜给我尝,单单我帮完忙后,我的理解好像是我是为了她那点东西才帮忙的. 或者是就是她来还这个情了. 前几个月,我终于忍不住了, 跟她说, 如果再在我帮忙后,拿东西来, 我不认这个朋友了. 我感觉有损我做人的标准. 另外, 我接触的上海人中,多数上海人在别人面前见到自己的老乡,就撇开了"上海五". 虽然本人懂"上海五", 但周围有人不懂, 这点道理,"上海妮"应该懂吧?
上海人自然是聪明, 但有些是小聪明.
"对无住", 只想替北方人, 或者是"乡下人"说句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