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洒向蓝天都是情(续二)

(2006-06-25 10:02:15) 下一个

第七章 书山有路勤为径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一位伟人说的。

张才并非天才,他的成功完全源于他的勤奋。他对书法篆刻的爱好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晚上对他来说是黄金时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正是他学习和创作的最好时光。

临帖是他每日必须完成的功课。他先后临摹了《泰山石刻》、《九成宫醴泉铭》、《兰亭序》、《十七帖》、《勤礼碑》、《告身帖》等 24 种碑帖,每临一遍,他都记上日期,每种帖他都临摹了几十遍,最多的他临了七十多遍。他还系统地研究了《书法》、《书谱》、《书法精论》、《古文字学新论》等理论专著。

读帖是他的一大爱好,有时出差、疗养,不具备写字条件的时候,他就读帖。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二王、怀素、王铎、智永、何绍基、郑板桥等古代大师名家的字帖,他反复阅读,并上溯魏碑汉隶、甲骨金文、竹木简牍。他在仰慕先哲的同时,又心仪时贤,反复研习郭沫若、于右任、舒同、启功、武中奇、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刘炳森等当代大师名家的字。似新荷承露,芝兰沐雨;如海绵吸水,工蜂采蜜。广集博采,取精用弘,临形会神,近境切意。

每当夜深人静,他或读帖,探幽于秦篆,析微于汉隶;或

濡墨挥毫,书一遍《兰亭集序》、写一段《岳阳楼记》;或操刀挺石,治一方印,刻一枚章。心与先哲相通,神与时贤飞扬,自得其乐,自娱其中。

操场帚书、清水题墙,沙滩指书,是他的一大“杰作”。操场、墙壁,天然一张大纸,他用自制的鸡毛“凤尾笔”和扫帚蘸上清水在马路、操场、墙壁上练大字。在北戴河休假时,他在沙滩上练字,每个字一米见方,一写一大片。这既练了他的臂力和腕力,又练了驾驭榜书的能力。

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是张才刻苦学习的真实写照。即使是休假、疗养,他也不忘习字。 1988 年,他去青岛疗养。按说疗养么就是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彻底地放松一下。他可不是,出发前,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临习一遍《兰亭集序》,写 200 个颜体楷书,读 30 页书法理论书籍。到了青岛,别人真是疗养,他却按计划开始了修炼,读书、读帖,然后写字。为了不影响别人,他戴上墨镜,端一盆清水,在大操场的水泥地上一写就是半天。拿他的话说,这是一举数得,既进行了日光浴,又练了书法,还不影响别人休息。一个月的疗养,他几乎没有出过疗养院的大门,青岛有几个著名景点?在哪里?他一概不知道。回去时,别人是大包小包的青岛特产,他的包里除了字,就是石头块儿。

疗养如此,休假亦然。别人回去休假,都给老婆孩子买点礼物,他是啥也没有。有一次回北京休假,小罗去接他,发现他的行李包挺沉,便打趣地问:这回给咱娘儿俩买了什么好东西?张才笑而不答。到了家里打开包一看,好家伙,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一包石头块儿!

从 1977 年到 1987 年,他自己也说不清消耗了多少斤墨汁,写秃了多少管毛笔,用去了多少块石料。

十年花开花落,十年磨铸一剑。

这时他想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具备去“华山论剑”的实力。

1987 年他在北京休假,正赶上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金星杯书法篆刻大赛”征稿。小罗鼓励他试一试。他便写了两幅作品,一幅篆书,一幅楷书。落款时他突发奇想,在篆书上落了妻子罗玲惠的名字,在楷书上落了自己的名字。事情的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两幅作品双双获奖,篆书获第一名,楷书获第二名。

捷报飞来,使张才倍受鼓舞。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各类大赛中屡拔头筹。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金星杯”、“花山杯”、“秦俑杯”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国空军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著名文学艺术家作品展一等奖,“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篆刻佳作奖。并先后刻石于《神墨碑林》、《翰园碑林》、《鄱阳湖碑廊》、《泰山碑廊》、《北大荒碑林》、《松花湖碑林》。许多作品或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收藏;或流传到欧亚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国友人和华侨所收藏;或被收入几十部大型书画集、典藏集。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词典》、《中国世纪专家》、《世界文化名人录》等大型辞书。

他的书法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美,得到启功、李铎等大师名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赞扬他的书法大气磅礴,丰神洞达;崩崖截铁,卧鼎悬冰;笔势劲健,墨彩纷呈;朴茂雄浑,洒脱飘逸;笔随时代,融古铸今。具有军旅的万丈雄风,军人的雄强之美。

2000 年 3 月 5 日的夜晚,罗玲惠床头的电话响起了清脆的铃声,小罗拿起电话一听,是日本朋友打来的。在一个懂日语的邻居帮助下,她弄明白是这么一回事:这天,日本泰山书道社的一批客人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书画展时,看到了张才书写的大榜书“龙”字和“寿”字。那恢宏的气势,飞扬的神采,令日本朋友赞叹不已。他们十分心仪张才,一心想见到张才。几经碾转,打听到张才家的电话,便邀请他于次日在长城见面。 3 月 6 日,张才如约登上长城,与日本朋友见了面。当他们知道眼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飞行教官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2002 年 11 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0 周年,中国对外友协决定在北京、东京举办“中日政治经济文化名人书画展”。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共同的文化渊源,一直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感情纽带。这次展览规格高、要求高,经过层层筛选,张才创作的榜书“和”字在众多的作品中入选参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陈昊苏、中日友协会长宋健和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到会致辞。在随后的参观中,海部俊树在张才的“和”字前驻足良久,他对张才“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安宁、家庭要和睦”的题识,十分赞赏。他表示要把这些精品带回日本,让“和”作为日本人生活的基础并加以发扬光大。 12 月,张才的“和”字随同其他作品被送到东京展出,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观看了展览,对“和”字的创意和涵义予以高度评价。

随着“和”字的展出,张才的名字在东京不胫而走。许多日本书道朋友到北京旅游,都要慕名拜访张才,甚至住在张才家里,一起切磋书艺。张才的“和”字、“龙”字和“寿”字,最受他们喜爱并被收藏。

张才,以其飞行员书法家的风采秀立于万象书坛,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书法名家。

第八章 “石妻墨子”

有专家评论,张才在篆刻上的造诣要比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更胜出一筹。此论极是。

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张才给我展示了他的一系列篆刻作品,有十二生肖,有中国十位大将,有空军英雄模范人物,有空军百名飞行员等等。但见方方印文造型生动,各具风采,尽显风流。既有赵之谦的“仙风”,朴茂古厚,沉稳端庄;又有吴昌硕的“道骨”,朴拙浑穆,意境清新;更有齐白石的神韵,老笔纷披,泼辣雄强。刀法洗练,淋漓酣畅;结构严谨,章法得体;舒展开阔,张弛有序;稳中求变,变中有稳;拙中藏巧,平中蕴奇。显示出张才厚实的艺术修养和治印功力。

古人云:篆刻乃雕虫小技。我说雕虫乃绝技。

你想能把大千世界盈缩于方寸之中,又能在方寸之中展现万千意象,若非身怀绝技,断不能有此造化。

张才对篆刻的兴趣源于他的橡皮图章:首次投稿因无印章以橡皮图章取代。姚俊卿老师的点拨,使他明白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应是书印俱佳,印是书家的门脸。从此他就迷上了篆刻。

1985 年,上海青年篆刻函授部在全国招生,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函授学习是很辛苦的,他白天要带飞,晚上要准备飞行教案,很少有整块的时间学习。但是不管多忙,他也要挤出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每次寄交作业的时候,他不忘给老师写一封信,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列在纸上,向老师请教。远在上海的老师很快记住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军人学员,认真批改作业,解答各种问题。老师发现张才的书法也很出色,便鼓励他在学习篆刻的同时,加强书法的训练。

张才按照老师的要求,重点研习秦篆汉隶,潜心临摹《峄山碑》、《石鼓文》、《张迁碑》,并追根溯源,攻读古玺、汉印。

张才治印,初习“西泠八家”。

他尤其推崇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三位大师,对三位大师的作品用功最力,得其神韵也最多。

1987 年底,历时三年的函授学习结束,张才被评为优秀学员,其作品被收入毕业学员作品集。

张才学习篆刻以后,他的宿舍里可就热闹了,桌子上,抽屉里,床底下,全是石头块儿。妻子罗玲惠说他是“石妻墨子”,真是名副其实。

张才治印,不讲究用料。砖头瓦块、鹅卵石、硬塑料,皆能派上用场,而且最神的是他治印不打底稿,直接刻画。由此形成了他操刀劲挺、爽利多姿的风格。

他的篆刻作品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其“十二生肖”倍受外国友人的欢迎。其“十大将军之印”在中央美院展出期间,得到美院朱乃正、王镛、高冠华、钱绍武等教授的高度赞扬。近年来,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篆刻作品数百件。每年为战友、朋友、退伍老兵、复转军人以及慕名而来的求印者,无偿治印数百方。有人开玩笑说张才干的是赔本买卖,既赔了工夫,又搭了石料。他说不,多治一方印,就是多交了一个朋友。

1992 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全军有突出成就的两用人才成果展示会,张才作为空军的代表,有两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参展。

继 1987 年空军文化部为张才等四名飞行员举办书画展之后, 1992 年再次为张才等五名飞行员在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了“飞行员五人书画展”。展览结束,张才的“十大将军之印”篆刻作品被陈列馆收藏。

在张才的带动下,他所在的飞行学院掀起了书画热,许多飞行员和书画结缘,形成了刻苦学习的好风气。每次团里举行书法比赛,他所在的大队几乎囊括全部一二三等奖。 1990 年空军举办“百名飞行员书画展”,他所在的大队就有八人十六幅作品入选。习字作画,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业余生活。张才的举动受到空军领导的高度评价,赞扬他为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带了个好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