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蒙特雷明德学院图书馆前边的 Littel Free Library 看到薄薄的一本中文书, 书名是一段往事, 作者是 san, 小写的s。书脊上没有文字。 扉页只有一个圈c san,就是版权标志。没有书名页。 一看就像是自费印刷的。 翻到末尾,果然有介绍,在作者照片之下,说是自己自选自印的,非为出版,乃是馈赠亲友之物。 书中内容,来自作者在上海生活工作十二年中写下的随笔日记。 奇怪的是,连印刷厂的信息都没有。我之所以注意这些,是因为我有的时候也想着是不是要自费印刷我写的东西。 拿回家晚上躺在床上翻阅,却发现是一本很耐读的书。 全书估计150页左右,内容分为100篇。 有的篇就是一两段话,像古代的笔记文,典型的日记体,有的篇是分成好几段的随笔。文字之外,插有许多图片,都是作者自己拍的照片。有些照片是外出拍的风景照,有的则是一些物件的摆放, 显然是为了插图而设计的。构图,光线,色彩都很讲究。 这本书我一抓起来就想看完 (很久没有这种看书的感觉了。现在真没耐心),一个原因是不厚,以为很快就能看完, 但是主要的原因是作者的文笔很好,至少比我的好, 我觉得完全可以拿去让出版社出版。我拍照一页,拷贝文字贴到这里,请读者自己判断: @@@@@@@@@@@@ 16 法国,尼斯(二) 后来,大概在十年之后,我几乎可以说过上了这种生活。我生活在一个巨型城市的中心区域,走过的街道时常在影视剧中作为背景出现,我自食其力的过上舒适的生活,下班之后可以回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休憩。 可是我并没有我想象中那般快乐,量然我很清楚这其间缺失的是 什么。 我似乎比十年前的自己懂得子太多现实生活中的不快乐。走在少年时想象中的场景里,我早己失掉对这些景观欣赏与赞叹的兴致我变成了一个觉得很多了不起的事物不算什么的成年人,我穿梭其中,看到了,就似未曾看到。 我不再相信我曾经相信的美好。我相信美好、华丽的背后全是不 为人知、人所不屑的苦楚与无奈。我不再看到目出与日落,我不再 看到晚霞与星空,我有很久没有抬头盯着看一朵云的形状变幻,我 有很久没有对一棵树喃喃自语,我己忘记曾经那些可以在我的血液 与心跳中膨胩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在尼斯的某个岩石上全数复苏。那夜幕下晶莹剔透的 海的波纹,那随着夕阳的余晖不停变换的海洋的颜色,那屹立在海 湾上的岩石在夜幕中黝黑的剪影,那沿着海岸线悄然亮起的连绵的 灯光. 一个有着纯净的海岸的城市。 我突然变得更加的年轻。我想起我知道这世上存在许许多多、无 数的我未曾见过的美好。也许我不曾见到,也许我不可身在其中的 度过悠长发月,但那些美好的存在,足以让人振奋。(16篇) @@@@@@@@@@@@@@@@ 到现在为止草草看了大约一半,对作者的背景略有了解: 书末页介绍是吉林省人白城人, 长春读法学,上海工作生活,疫情期间在线读美国法学硕士课程。此书2023年在波士顿整理印刷。 疫情期间,书中提到是37岁左右,算下来,作者是个 80后。2016年2月,写到:过了年,虚岁30. 那算起来,她是1987年生人。又看到,2020年,35岁。结婚了,称老公为“达”。2013年结的婚,2017年2月,生了一个孩子。也看到36岁的时候动过手术,胸前两刀,电刀切除肿块。 既然此书出现于蒙特雷, 又是非卖品,那么把书放在小书箱里的人是否就是被赠者之一呢。 本书没有目录,还得我来编。 1-8篇都是写简短文字,以写心情为主。 9-10篇,香港纪行 11-14, 也是心情碎语,含诗歌一首 15--21, 欧洲纪行,法国尼斯,西班牙巴塞罗那 22-28,日常生活和上班中的心情 29-30 日本纪行 二 前三十篇应该算作第一部分,可是书中并没有“一”, 30篇后,突然冒出个“二”。 第二部分是30--60篇。第三部分 61--87, 第四部分是88--100. 慢慢捋吧。 感觉我好像有责任给她制作一个目录页似的。呵呵。 看这本书,主要的收获是知道了写东西不能像我似的只写流水账,要写心情,写思想,不然人家读你的书干什么。 想知道你干什么了,看你朋友圈的照片就够了。 更多介绍,得等我细细看完再说。读到的地方, 我发现我很认同作者的一些想法,但是却没有勇气实践那些想法。 比如她最后写到疫情的三年里,她产生了要突围的想法。 当然我不知道她到底突围没有,很可能突围到美国来了。 按照普通的逻辑,她一个吉林小城市出来了 (白城在大庆西南方),失败了两次高考,不得不在长春上了大学,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后来能在上海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她写到她不想这样安于现状。 封控似乎是压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待续) 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