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热原创] 闲谈相声 - -- 相声的表演形式和相声艺术家们(1)

(2006-04-21 11:41:59) 下一个
人总说相声无非就是说学逗唱。可是人跟人说的不一样,逗得也不一样。所以还是可以聊一聊的。 基本上任何一位相声演员都要经过这四点的刻苦训练。可真正能成功并且融合自身特点的也就是掰着指头数得过来的那几位大师了。 只能在这里说一说我自以为比较了解的几位相声艺人的表演风格。 张寿臣:此人是马三立那一辈相声艺人的“门长”,算是老大哥了,可是因为死得早,我想听过他的相声的网友并不多,看过他的vedio的就更少了。我有幸看过一段,很不清楚,可是感觉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留着一抹胡子,说话很快,动作潇洒。给人连珠弹的感觉,噼里啪啦。说单口相声的感觉比较急,不如刘宝瑞那么收放自如,可以根据听众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表演。但很明显有非常深厚的基本艺术功底。可惜他的风格没有形成一个派。 侯宝林:名气最大的相声艺人。太多的荣誉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某报社记者曾经说他是名扬四海,妇孺皆知,至今艺术造诣、人品艺德仍空前绝后的一代宗师---侯宝林! 但个人以为他有两点最值得纪念。第一,把相声真正的带入了大雅之堂。第二,归纳总结前人的遗产,并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他的成绩更多的是在学术科班化方面的。 对相声传统表演方式的去芜存菁,净化相声语言方面功不可没。但他的表演在相声历史上,只能说是最好之一,而不是独占鳌头。 他的风格给我的感觉是二个字:脆,雅。不动手,不骂人。马三立有时还说点脏话,拐着弯骂点人。但这些你在侯宝林的相声里面是听不到的。他的“柳活”算得上是第一人。说学逗唱都是全面发展。用自己深厚的表演功力来博得观众一笑,也许有些时候观众更是对他的能耐表现的赞赏,而给以掌声。据说马三立听到他的“唱”以后,就再也不唱了。听他的相声,感觉像珠落玉盘叮当响,吐字清晰,嗓音脆亮。苏文茂的风格跟他有点像,不过没有他潇洒。侯宝林好像比较少说单口相声。给他捧哏的郭全宝老实憨厚语速平缓,嗓子沙哑,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我发现说对口相声的演员不管是声音还是体形如果有强烈对比的话,更容易获得成功。像马三立和王宝山,姜昆和唐杰忠等。姜昆和唐杰忠搭档的时候创造了很多好段子,后来换成了跟他风格很像的戴志诚(名字没记错吧?)以后,姜昆的表演水平马上下降一大截。如今已是要半死不活的了。扯远了。。 侯宝林的失败是收了马季这个徒弟,更大的失败是这个徒弟比他还要喜欢创新。最大的失败是这个徒弟的徒弟都比师傅更要喜欢创新。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想法子去搞新,奇 ,怪。真正的基本功倒是练不扎实了。也许侯宝林晚年也会后悔当年不该死活去跟刘宝瑞争这个徒弟吧。至于文革中,他们师徒的恩怨,说起来太长,就不提了。 个人以为侯宝林最经典的段子是《秦琼卖马》。 刘宝瑞:此人是一位奇才。人称单口相声大王。对于这一点我举双手并且加上两只脚表示同意。有人说郭德纲的表演超过了他,我觉得那人是不懂相声。至少没有把两个人的相声都听五十遍以上。衡量谁的相声水平高很容易,就是一遍一遍的听,先听谁的听讨厌了,谁就是水平低一点。郭德纲的相声我只能听两遍。刘宝瑞的相声现在还没统计出来。 刘宝瑞的风格是说话不慌不忙,偶尔还带点颤音,极有韵味。他的风格也占了一个“雅”字。很轻易就能把听众带入剧情,并且跟着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一起喜怒悲哀。几个小时的段子听起来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他的嗓音层次感很强,听着不觉得的乏味,间歇停顿的时候也让人觉得很舒服。 他的经典长篇“官场斗”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没有说完就死了。很多艺人都有完整版的官场斗,可是都比不上他那没说完的半截耐听。听说海外有人悬赏二万美金收购他的全本。也许就应了那句话,经典的东西都是不完整的。红楼梦,维纳斯。。三个多小时的解学士也不错,连升三级都被编进小学课本了。 在文革那段特定的历史环境里,他还是创作很多优秀的双口段子,西行漫记,我的历史,虽然有很浓厚的歌颂成分和时代印记,可是并不让人觉得厌烦,反而觉得有些可悲。科技是这样,他还是没能逃过被迫害的命运。死的莫名其妙,并且很惨。 马季: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把他当作艺术家来写,因为他的某些作品实在是有些底气不足。虽然他在中国妇孺皆知,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段子。别忘了,他的后天条件的优厚是无人可比的。除了侯宝林是他正宗老师以外,刘宝瑞,郭荣起,马三立都曾有对他的指点和提携。数来数去,受过这么多大师熏陶的演员,没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可能是因为受了侯宝林的影响,他本身一直想为相声寻找一条出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年代,快餐文化,电视的普及,都对相声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如何适应这种冲击,并转化成为相声发展的机遇,我想一直是马季考虑的问题,并且一直为之努力。可惜最后他失败了。 一会儿看看有没有时间接着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