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女

爱美女★爱美女!!
个人资料
阿里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晚明李卓吾因反孔入狱不堪其辱自尽于狱中,后人修墓纪念他

(2009-10-07 09:03:45) 下一个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by 鄧克銘 (台湾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摘 要]

李卓吾之四書評解見於多種著述中,基本上與陽明學有密切的關係,具有濃
厚的個人心得, 更帶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其目的及思想特色為何?是本文所欲研
究之主題。本文先討論李卓吾評解四書之相關著作及其詮解方法,再分別探討其
對「無善無惡」、「無物」、「無己」、「克己復禮」與「以人治人」的解釋,以了解
其主要精神所在。由此類詮解可以得知李卓吾將尊重個性自由平等的信念注入儒
家經典中,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能在去除一己之定見與重
視人民生活欲望之新的觀念下獲得實現。
整體而言,李卓吾之評解富有社會性,對時代需求有敏銳的觀察和反應,在
四書詮釋史上應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李卓吾、李贄、焚書、四書、四書評
收稿日期:2008 年10 月3 日,審查通過日期:2008 年12 月10 日
責任編輯:鍾彩鈞教授
92 文與哲.第十三期
一、前言
李卓吾(1527-1602)在晚明已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褒貶不一。民國以
後更隨著政治文化的變動而得到不同的評價,有關其生平、思想與文學成就之著
作極多,大體上多從正面的角度衡量其歷史地位。1李氏一生具有寧鳴而死,不默
而生的高昂鬥志,其著述也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其坎坷不幸的遭遇,更震撼
人心。本文不再重複討論其生平及一般思想觀念,而擬探討較不受注意之四書評
解部分。
《四書》為明代士人必讀之教科書,也是科舉的首場科目,李卓吾年幼時即
學《四書》,而後舉人出身,自曾下過一番功夫。2現存其有關四書評解之著述,包
括專著《說書》、《四書評》、《道古錄》與收錄在《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之書函文章。其中《說書》與《四書評》二書是否為李卓吾親著?尚有疑問,詳
如後述。其他著作中涉及《四書》者不少,但因主題及評解的關係,有的係零散
的論述,有的則是完整的文章,如〈鬼神論〉與〈兵食論〉等。目前研究者多在
各個不同主題中分別引述相關文獻,較少以四書評解為研究主題。3
基本上,李卓吾之四書評解與陽明學之流傳有密切的關係。回顧自明中葉,
王陽明反對朱子之〈大學格物補傳〉,提出心即理說,打破了明初以來獨尊朱子的
局勢。隨著嘉靖、隆慶至萬曆年間,陽明心學之廣泛流行,《四書》之解讀呈現百
家爭鳴的情況。4王陽明弟子聚會講學,除闡揚師說外,實際上就以研習《四書》
1 參閱白秀芳:〈近百年李贄研究綜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 期(1994
年),頁115-120。又李焯然:〈論李贄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明史散論》(臺北:允
晨文化公司,1987 年),有扼要的說明,亦可參考,頁153-168。許蘇民:《李贄評傳》(南
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對李贄之評論有較詳細的敘述,
頁635-654。
2 〈卓吾論略〉中,李卓吾曾提及其「年十二,試〈老農老圃論〉」一段往事。《焚書8231;續
焚書》合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年),卷3,頁83-84。以下《焚書》、《續焚書》
均用此合刊本。
3 佐藤鍊太郎:〈李贄『李溫陵集』と『論語』——王學左派の道學批判——〉收入松川健二
編:《論語の思想史》(東京:汲古書院,1994 年),頁324-345。專門討論李卓吾論語註
解中批判道學部分,這種研究方式值得參考。
4 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 年),頁351-352,提到依朱彝尊《經
義考》之收錄,明人四書註解半數為隆慶、萬曆以下不到百年間的作品。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93
之心得作為討論之課題。5此不僅符合當時士人科舉之需求,同時也可加強心學之
理論依據。王陽明本人對《四書》之解釋有許多異於朱子處,其傳下王龍溪、羅
近溪與王艮等人,也都曾就自己之體會解說《四書》。李卓吾曾親見王、羅兩人與
王艮之子王襞,也參與陽明門人之講會,並編印《陽明先生道學鈔》八卷、《陽明
先生年譜》二卷、《龍溪王先生文錄鈔》九卷。其對王陽明及其門下講解四書之方
式,應有所了解,而李卓吾評解四書不只具有濃厚的個人心得,更帶有強烈的時
代意義。
李卓吾反對執一說以強人遵從,主張人人得自由發展等言論,為今人所樂道,
這些觀念實際上均有其一貫的理論基礎。如其對《大學》之「止於至善」與「格
物」,強調無善無惡之「至善」與無思慮分別之「無物」,以及對《論語8231;顏淵篇》
之「克己復禮」,認為克己為「無己」,復禮為「大同於俗」。與人和同以成就無人
無己之學,如此才能「因人順民」、「以人治人」,使人人各遂其生。由此類詮解可
以探知李卓吾許多異於時論之見解,其背後涵有特殊的用意。以下,先討論四書
評解之著述及其詮解方法,再分別說明「無善無惡」、「無物」、「無己」的內涵,
以了解其目的所在。又李卓吾四書評解之內容尚可從不同視角來探討,本文以「無
物」、「無己」為中心說明其思想特色,並非謂此為全部或唯一之特色,合先予敘
明。
二、關於四書評解之著述與詮解方法
李卓吾對《四書》之評解,比較完整的著作應是《說書》與《四書評》,但此
二書之真偽,均有問題。首先,李卓吾在萬曆十八年(1590)六十四歲時於《焚
書》自序,對《說書》之寫作動機及內容,有一概要性的說明:
獨《說書》四十四篇,真為可喜,發聖言之精蘊,闡日用之平常,可使讀
者一過目便知入聖之無難,出世之非假也。信如傳註,則是欲入而閉之門,
非以誘人,實以絕人矣,烏乎可?其為說,原於看朋友作時文,故《說書》
5 參閱呂妙芬:〈何謂講會?〉,《陽明學士人社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頁92-93。
94 文與哲.第十三期
亦佑時文,然不佑者故多也。6
此段敘述明白提到《說書》與科舉考試有關,又因對朱子之傳註有所不滿,故以
己意「發聖言之精蘊,闡日用之平常」,使讀者可以容易了解。然其思想內容,則
不只是為了科舉之目的而已。李卓吾在〈自刻說書序〉中有更清楚的說明:
李卓吾曰:余雖自是,而惡自表暴,又不肯借人以為重。既惡表暴,則宜
惡刻書,而率自犯者何?則以此書有關於聖學,有關於治平之大道,不敢
以惡表暴而遂已也。既自刻矣,自表暴矣,而終不肯借重於人,倘有罪我
者,其又若之何?此又余自是之病終不可得而破也。寧使天下以我為惡,
而終不肯借人之力以為重。雖然,倘有大賢君子欲講修、齊、治、平之學
者,則余之《說書》,豈可一日不呈於目乎?是為自刻說書序。7
此序與《焚書》自序文中所述意旨相同。李卓吾說其著《說書》「不肯借人之力以
為重」,在當時應包括朱子之《四書集注》以及《四書大全》中宋元諸儒等。然李
卓吾又鄭重地表示其心存聖學與治平之大道,以有助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為寫作之目的。由此可知《說書》之內容,基本上屬於闡釋儒學聖賢之道的作
品。李卓吾在與友人焦弱侯及弟子汪鼎甫之書函中也提及《說書》之內容,文中
對自己之見解,頗懷自信。8
關於《說書》之刻印,據李卓吾之弟子汪本鈳(字鼎甫)於萬曆四十六年
(1618),在〈續刻李氏書序〉中謂李卓吾去世後,「因搜未刻《焚書》及《說書》,
與兄伯倫相研校讐。《焚書》多因緣語,忿激語,不比尋常套語,先生已自發明矣。
《說書》先生(李卓吾)自敘刻於龍湖者什二,未刻者什八。先以二種付之剞劂,
餘俟次第刻之。」9當時焦竑在《續焚書序》、張鼐在《讀卓吾老子書述》中,都提
到汪鼎甫刻印《說書》一事。10然而,現存署名李卓吾著之《李氏說書》是否即是
6 《焚書》,自序,頁1。此序為李卓吾六十四歲時作。
7 《續焚書》,卷2,〈自刻說書序〉,頁62。
8 參閱《焚書》,增補二,〈復焦弱侯〉,頁268-271。《續焚書》,卷1,〈與汪鼎甫〉二封,
頁46、頁47。
9 《續焚書》,〈續刻李氏書序〉,頁5。
10 《續焚書》,頁1—3。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95
李卓吾刻於龍湖之《說書》四十四篇,或汪鼎甫所刻之《說書》卻相當可疑。崔
文印與林海權均已指出現行《說書》主要係由林兆恩(1517—1598)之《四書正
義》竄改而成,部分則摘自《焚書》、《藏書》及抄自王陽明之《傳習錄》。11日人
楠本正繼、岡田武彥與佐藤鍊太郎等人也都認係偽書。12因有文獻可供比對,證實
現存《說書》非李卓吾親著,故本文不再援用。
關於《說書》原來之內容,從當時之記載中,尚可得知一二。如公安派文學
之代表人物袁宗道(1560—1600)曾拜訪過李卓吾,甚為相得。曾謂:
李卓吾先生有四書義數十首,予最愛其「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篇,
後二股云:「心無時而不動,故言之動,即心之動,初不待求之而後動也。
既不待求而動矣,而又何惡於求耶!心無時而或動,故言雖動而心不動,
而又豈求之所能動也。既非求之所能動矣,而又何害於求耶!」看他徹的
人,出語自別。13
其中「四書義數十首」,極可能就是前述李卓吾在《焚書》自序中所說之「《說書》
四十四篇」。袁宗道本人也曾對《四書》作說解,其對李卓吾之評價顯然甚高。同
時有顧大韶編集《李溫陵集》二十卷,但未收錄《說書》。顧大韶另在〈溫陵集序〉
中,對《說書》有如下評語:「《說書》數十篇,放於體而弱於辭。放於體而戾今,
弱於辭而乖古,雖云理勝,未覩成章。」14在文體辭氣上有所批評,但也承認其文
「理勝」。在《焚書》中尚可見到一些資料,如卷二〈復焦弱侯〉函中,李卓吾稱:
「近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說書一篇」,從書信中可知其寫作方式與內容梗
11 崔文印:〈今傳本《李氏說書》真偽考〉,《中國哲學》第1 輯(北京:三聯書店,1979
年8 月),頁309-315。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
頁228-229。
12 楠本正繼:《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千葉:廣池學園出版部,1964 年),頁501-504。
岡田武彥著,吳光等人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頁216-220,附錄論《李氏說書》。更完整的研究為佐藤鍊太郎:〈『李氏說書』考——林
兆恩『四書正義纂』との比較——〉,《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7 集(1995 年),頁149-163。
13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9,〈讀孟子〉,頁271。
14 轉引自容肇祖:《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年),頁66。
96 文與哲.第十三期
概。15
其次,關於《四書評》之真偽,亦有異說。崔文印以清初周亮工《書影》之
言為據,認為係葉文通之作。16容肇祖與日人佐野公治認為非李卓吾所作。17大陸
出版之《續修四庫全書》,以及張建業主編的《李贄文集》第五卷,均收有李卓吾
之《四書評》一書。18但在《焚書》、《續焚書》中卻未見相關文字,因此《四書評》
之真偽確有可疑。侯外廬認為《四書評》之「精神內容、文字風格與李贄其他著
作吻合」,故主張其為李卓吾之作品,19這是肯定說的主要理由。
早在明末張岱(1597—-約1685)之《四書遇》中曾多次引述李卓吾之意見,
其中多條均與現存《四書評》相同。朱宏達在點校本《四書遇》之前言中,以張
岱之博學而一再引用《四書評》,可見其確信為李卓吾之作,且《四書遇》之成書
早於周亮工之《書影》一書等,認為《四書評》不一定係偽作。20按如侯外廬所說
此書之精神內容、文字風格與李卓吾相同,在此看法下,《四書評》是否為李卓吾
之作,也就不再成為問題了。
在題為「卓吾自述」之〈四書評序〉中云:
善道理有正言之不解,反言而解者;有詳言之不解,略言之而解者。世之
龍頭講章之所以可恨者,正為講之詳,講之盡耳。此《四書評》一帙,有
正言,亦有反言;有詳言,亦有略言,總「不求甚解」之語則近之。21
按《四書評》一書具有濃厚的評點特質,有眉批、評語、旁批,少則一字如「病」、
「藥」、「妙」、「是」,二字如「口訣」、「實話」、「受用」,多則一、二百字不等。
15 《焚書》,卷2,〈復焦弱侯〉,頁46-48。
16 崔文印:〈李贄《四書評》真偽考〉,《文物》第4 期(1979 年4 月),頁31-34。
17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8231;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頁484。佐野公
治:《四書學史の研究》,頁267-284。
18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冊161,《四書評》19 卷。張建
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第5 卷,張賀敏整理:《四
書評》,頁1-192。
19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頁1050。
20 〔明〕 張岱著,朱宏達點校:《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前言,頁
9-10。
21 《李贄文集》第五卷,頁1。以下《四書評》均用此版本。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97
杖缧蛑兴?f有「正言、反言、詳言、略言」,從《四書》之文字表達,章法安排
至聖人心法,以不同之方式凸顯其特色。其與李卓吾之寫作風格及精神傾向,如
侯外廬所說有相同之處。基本上,《四書評》仍將《四書》作為儒學經典,只是說
明方法較為不同,在研究李卓吾之四書評解時仍有參考之價值。
此外,《道古錄》又名《明燈道古錄》一書係李卓吾闡釋《大學》、《中庸》之
作。李卓吾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七十歲時應劉東星之邀,至山西沁水與劉氏
父子侄討論《大學》、《中庸》之要義,並於次年整理刻印成書,此書亦收錄在顧
大韶編之《李溫陵集》中行世。22李卓吾曾自述其,「五十以後,大衰欲死,因得
朋友勸誨,翻閱貝經,幸於生死之原窺見斑點,乃復窮(大)學、(中)庸要旨,
知其宗貫,集為道古一錄。」23《道古錄》係問答體裁,雖未刻印全部討論內容,
但文獻可靠。書中推崇《大學》與《中庸》,與李卓吾予人批評儒學之印象頗有出
入。
按李卓吾在著名之〈童心說〉中曾批評《六經》與《論語》、《孟子》之權威
性,謂:
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
弟子,迂闊門徒云耳。藥醫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
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語於童心
之言明矣。24
從此文看來似乎否定六經、語、孟之價值,其實此語乃是針對「道學、假人」執
聖人經書以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