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最好
(2006-03-13 20:23:04)
下一个
胡祈随想:不“中”最好
胡祈 精神心理医生 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三日 於纽约
华夏互联网上流传着惊叹华人下一代都成了“西”人的文字,笔者不看则已,一瞧就又来了随想。
要想华人下一代不当“西”人也行,“中”总得优越吧?从现在的情形看,“中”除了强迫优越之外,好像一无是处。
自己有三个孩子,也不是不想让小孩学中文,但面对子女对中文是强词夺理的疑问,也感觉到中文的无理,子女有选择人生的权利吧?
特别是中文学校的为人处世的虚伪狡猾腐败,子女厌烦,自己也不齿,就凭那几个孔子老子的忠实奴才狗老师也叫优越,可悲。
“中”化的人都不诚实,成天到晚仁义道德讲太多,都变成哈巴狗话连篇的儒人,所以华人下一代不愿意再“中”下去,有利。
“中”的人不潇洒,华人本来长得就不怎么样,又不注重打扮,总是朴素唯物,感情不丰富,表情不生动幽默,华人下一代不“中”也好。
“中”的人太多包袱,“中”的祖宗太沉重,“中”的规矩太荒唐,“中”的民族国家太蛮横,不“中”一身轻吧?
“中”的本身就是虚假,中国是夜郎自大,所以不“中”就是诚实了,“西”人发达,不错。
“中”缺乏民主法制自由,成天到晚就强逼华人搞忠诚孝顺,“中”蔑视科技,“中”难以发展生产力,不“中”也行。
“中”难以自我,“中”没有自己,“中”不能自私,“中”禁止自利,“中”不自由,“中”少自尊,“中”缺自信,不“中”最佳。
笔者的随想,不“中”最好。
“我们似乎并不知道,在以往西方的二三百年里,不论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还是启蒙运动,西欧人至少从未担心过,在改革之后是否会变成不是意大利人了,不是德意志人,不是法兰西人了。唯独在中国,这是最大的忌讳。”
这正是我们文明的沉重之处和浅薄之处。巨大的文化财产变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变成了巨大的文化负罪感。殊不知,现代的中国人,早已不是商周,汉唐时的中国人了。一个人要进步,就要变,变就会不同于从前。若总是惧怕变化,那么我们还怎么进步呢?
诗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道理很简单。西方对我人生的正面影响,远比那东方古国对我的正面影响多得多!而象您一样,我至今实在想不出作中国人的任何好处。我自然要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