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颜面尽失地下台之后,中国西南大都市重庆的经济被外界放到“显微镜”下仔细研究。从2007年至今年3月,薄熙来曾主政重庆。
2011年重庆GDP超过人民币1万亿元(约合1,585亿美元),这意味着重庆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刚刚超过2%。但庞大的人口数量(最近一次统计数据显示重庆人口超过2,900万人)以及重庆作为中国西部门户的战略地位都让这座城市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重庆经济是如何运转的?人们在谈到“重庆模式”时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以下为回答这些问题的图表数据:
薄熙来主政重庆的五年时间,重庆GDP年均增速达到15.8%,同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仅有10.5%。就算这一数据可能被地方政府部分夸大,但这一增速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业在其中起到了突出作用,其在经济产出中的占比达到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服务业所占比重则被挤占,其在产出中占比仅有3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3%。
重庆经济也开始向投资倾斜。从2002年到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为28%。
而从固定资产投资在总产出中的占比看,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84%,高于薄熙来到重庆主政前一年62%的比例,远远高于66%的全国平均水平。
分析师担心,重庆经济过度向工业和投资倾斜意味着较高的环境成本,以及资本配置不当所造成的浪费。这令经济的快速增长难以为继。
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较低的工资水平以及政府的实干精神吸引了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福特汽车(Ford Motor)以及领先的化工企业巴斯夫(BASF)等主要制造类企业。
2011重庆出口同比增幅超过160%,而全国增幅只有20%。
2010年重庆的年均工资水平约为人民币3.47万元,接近沿海制造业枢纽广州2005年的水平,这增加了重庆在成本意识强烈的出口企业眼中的吸引力。
农民的土地权以及为农村移民提供城市教育、医疗保健和养老金的措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重庆市政府的数据显示,在重庆2,920万人口中,目前有1,610万人为城市居民。
米勒(Tom Miller)是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的作者,该书主要讨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他说重庆为城市化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可谓是中国国内户籍制度(也被称为“户口”)改革最雄心勃勃的代表。
而在保障房建设一事上,重庆也位居国内前列。重庆计划在2012年开工建设1,35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这样重庆政府离4,000万平方米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又近了一步。
公共服务支出增长迅速。薄熙来主政前一年,教育支出在GDP中占比仅为2.3%,2011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2%。
到目前为止,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工业和投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化住房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逐渐发挥效果,居民收入应该会随之上升,从而拉高消费水平。
投资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不断上升的债务水平。银行贷款激增,未偿还银行贷款占GDP的比例从2006年的112%上升至2011年的131%。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Chongqing Expressway Group)和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Chongqing Water Investment)等重庆政府拥有的投融资平台对重庆的发展非常关键,这些平台因为重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积累了大量债务。
而政府在平衡资产负债表另一侧的资产规模的同时还能继续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这意味着政府的偿债能力不太可能成为问题。但薄熙来下台后有关部门打算开始清理投资项目。
今年4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ongqing Rural Commercial Bank)的股价曾在两天内暴跌14%,原因是投资者担心该行的信贷质量存在风险。
政府对重庆楼市投机现象的打击意味着房产销售速度已经放缓,房价开始回调。今年3月重庆房价同比下降约3%,这和全国趋势一致。
瑞信(Credit Suisse)地产业分析师杜劲松说,最近在和重庆地产开发商交流探讨之后他发现,今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后房地产销售速度可能已经下降。
房地产销售速度下滑以及房价下跌降低了土地出让价格,今年3月土地出让价格同比下跌48%。对于重庆市政府下面的投资平台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投资平台将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
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革新的社会政策令薄熙来受到重庆当地民众的欢迎。在薄熙来下台后,重庆经济能否维持快速增长,社会政策是否又能得以延续还有待观察。
作者:Tom Orlik
--------
再附录 : 文汇报的“人民日报警告--三驾马车全失灵”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22/1788023.html
到底谁在折腾?2008发4万亿,然后搞了12次提高准备金;2009年再发4万亿(再加7亿超贷,共11亿),然后2010年又搞了12次提高准备金;过去国7条不管用,又来国8条,还是没办法,又来强制限购,刚有点结果,又来第三次刺激---就是印钱.... 你是最大的折腾?
江苏的稳,本就是地方领导不折腾的结果。地方政府稳了(当然正常换届还是要来,但不可能今天唱红,明天打黑,后天领导一倒,运动也跟着烟消云散。就连看电视也是,今天还一个广告没有,隔夜就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自然投资环境和企业人心就稳。江苏的成功,恰恰反衬出重庆的失败。
再说了,薄如果安心做他的西南王,原本天下也无事,可偏偏要强推什么模式,要放之全国而皆准。他若上台,江苏免不了也来一番折腾。所以重庆人民也只有牺牲了,谁让摊上这么个领导呢。
真是本来路就滑,又来了连阴雨。
大老的公司做电动轿车的传动部分。这类投资一般“三年计划”才能有回报。本来是重庆江苏两摊子。今天正式电告:全部投入江苏。
我问为什么这么快决定,把鸡蛋放一个篮子。3050亿,你也不想分杯羹?天赐良机一生难得一回。
他的回答很干脆:如同大家都移民拿个外国护照一样,不稳定的因素太多,让人天天担心是第一原因。江苏的环境更成熟,更稳定,不必顾虑太多那些“变数”。现在为了维稳,什么都说好。明天他张副总一拍屁股走了,再来个姓李的,又是另一套,谁受了那折腾 ......
3050亿,本来各省10亿不知可救多少企业,现在洒在重庆的一条街上,那可是有基础的俯首可捡。老大竟然不心动。你说他傻不傻。要是我,一定想方设法捞它一调羹。
听说在英明领袖薄书记领导下,重庆的外资企业会议室都挂着薄书记像,这是个正常的市场经济景象么?我看,这才是企业“怕”的表现。这样的枭雄倒台本来该是利好消息,企业(特别是私营资本)应该高高兴兴蜂拥进入重庆才是,如果有的企业却又“怕而却步”了,理由恐怕不能用经济学来解释,只能是薄当年给他们许下了众多侵害当地人民利益的诺言(比如便宜土地、牺牲劳工权益和不合理的税赋减免),而现在他们担心无法兑现了。甚至是本来就是薄谷开来拉着她的洋掮客们,作为中间人吃饱了回扣,许足了条件的,现在薄谷完蛋了,这些企业不傻,自然“却步”了。
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论断。既然重庆需要救,说明薄就是搞砸了。既然强调薄给重庆人民带来福祉所以不该倒,那中央去补窟窿救经济,恰恰是重庆更大的福祉,用一个全家贪腐、无法无天的薄来换,重庆人民高兴还来不及呢。难道让薄留下,继续把重庆带到深渊里去么?
如果说薄单枪匹马没靠全国支援(中央的转移支付西部省区都是有份的,重庆到底得利多少不是推理,是可以查证的)把经济搞得很好,那就不存在救市一说,拿个假新闻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意思么?
1。救市。 很多企业怕了,为了面子,不能输给不正确的薄主政。只好明目张胆地、挟全国的能量救一个重庆。
2。超越。要让全国知道,没有摩西的重庆会更好。
有人骂摩西用了全国的xx才搞了重庆模式。现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到底谁在挟天下财富而搞一个争气工程?
天下的是本是很清楚的,自从有了自私的人,世间的万物都觉得羞涩。
现在他们真的把国家当成自己家的财产,爱怎么诺就怎么挪。再次告诉我们,得天下者就是王道。
首先,靠工业和投资拉动增长。工业发展本来是沾了当地后发优势的光(比如地价、劳动力便宜),另外薄当过商务部长有人脉,中央有扶持西部发展的优惠政策,当地政府肯定也制定了引资优惠政策(是否把化工企业不计污染后果引进还是未知数)。投资嘛,无非是政府花钱,或搞民生工程,或搞形象工程,和温家宝4万亿应对危机是一个道理,也是中国政府历来搞gdp数字游戏的法宝。薄可能把一些钱花到了如保障房、绿化、交巡警平台之类容易让百姓看到感到,觉得实惠的地方,但也有唱红、扶持红色卫视不放广告的浪费。至于种树是否应该种银杏,政府公共工程都交给谁做了有无贪污腐化,只有天知道了。如果说这样的模式是可持续的,那中国哪个政府都可以做到,可是后代不背上债务才怪。当然,薄是不在乎的,因为到时他早做常委了(按其计划)。
至于城市化,那个所谓的“农民出田上楼”好像就是重庆率先搞起来的。目的根本不是把农民变成和城里人一样的平等公民,而是通过这个办法把城市郊县的土地集中廉价回收控制起来,慢慢进行商业开发。农民因为没有知情权,也没有议价权,必然是吃亏的,无非是补偿略微合理优惠一点(但因为不知道政府开发规划和未来情况,根本上就是贱卖);卖地的钱也不像其他地方政府那样主要用于政府自身开支,而是拿出一部分补贴公共开支,包括建保障房了。这个道理和其他地方政府并无差异,都是巧取豪夺发土地财、搞土地财政,区别只是一个强盗全部自己留下享受,一个吐出一部分“反哺”受害者,换取好评口碑,背后还是政治目标驱动。所以政府并没有认真去控制房价地价,而是更加大力度地操控房地产市场,让其慢慢稳定上涨,既稳住低收入人群情绪,又推高商业和高端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确保地价稳定上涨,政府通过所谓“城市化”“农民进城”获得的土地红利就可以长期套现。其实这个做法也是风险极大,特别在全国宏观调控房地产的背景下,容易在全国房地产崩盘后跟着崩溃;而且长远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但还是那句话,只需要扛过这两年,哪管以后洪水滔天?
最后看看农民失地后如何安置呢?文章写的明白,重庆除了政府投资和工业外,服务业并无大的发展,甚至还被挤占萎缩;民营经济规模也没有扩大,因为垄断行业、外资和国企日益壮大,重庆政府根本没有打破垄断放开有利可图的行业领域。这样,失地农民除了长期领取救济保障,短期参加政府公共工程,就是只好去投身工业发展,更主要是为进来的外资提供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改善民生了?即便如此,这算什么另辟蹊径的先进发展模式?沿海地区早就做了,现在发现已经难以持续,才不得不提出转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冷静分析人士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