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冬至 。传说 。文化
(2006-12-22 12:34:53)
下一个
今天是俺家的重要日子:冬至(Midwinter)。就是和"春节"相应的"冬节"(Winter Festival)。
前几天俺这下雪,老人就说,"就要冬至了,该下了"。因此俺特意注意了一下黄历,啊,原来那是犬子的农历生日。小朋友是只过阳历生日的,现在又是西洋的旺节,谁会在意那阴历生日。不过老人的确在乎,咱不能扫了老人的兴。
“别忘了啊”今天出门前,老人就一再提醒俺早点回来。可不是,一点小事,老人都忒当回事;就像一点点小礼物,小孩子就特高兴。
老人都特喜欢在小朋友面前,晃一晃那小礼物,嘴甜甜地夸夸小人,你看那小朋友乐的。我妈在的时候就这样,嘴忒甜,会夸人,什么都往好里说。小的时候,俺家还住在筒子楼,人家老说:"咱楼里李老师的爸多精神啊,头发真黑……" 不久那老头就驾鹤西游去了;"你看人家张奶奶,身体真好,老遛弯……”不久张奶奶半身不遂了;"你看陈教授的孙子,多听话,…”不久那孙子被派出所找上了门…诸如此类。明白了吧,老人就喜欢夸人,也喜欢别人夸自己。(别忘了,咱如今也是半个老人,你也多夸夸咱)。那叫热闹,北方话叫喜庆。
咱小的时候,盼着过冬至,喜欢过冬至,因为那天一定有饺子或馄饨。那年代有吃的就不错了,赶上冬至,吃上饺子,哪能不乐。现在的小孩子,每天早上不是馄饨(上海人做的,说是上海人极喜欢馄饨,看来上海人一定喜欢纪念冬至),就是饺子(北京人包的,看来北京人对冬至也不含糊),他哪会稀罕你过节吃这些食品,还不如给他叫上一盒pizza更来得诱人。
不过礼物总是得有的。好了,送他一个小铁罐的糖,可以随时揣在兜里的那种;摇晃的时候,要会发出声音。咱小的时候,就喜欢这种声音,那里充满着小孩子的甜蜜和他的显露。
你看过《再见萤火虫》么? 动画片,二战时日本发生的故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战争中小女孩的全部希望就是一小铁盒的糖,那里收纳了小女孩的全部希望。战争使双方的百姓都成了受难者。那些孩子更是无辜,成了战争中最令人心碎的牺牲品。
因此,几乎所有的成年人,自己年轻时吃了苦,就老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幸福。这般呵护,有时候都爱过头了,宠坏了,还是在所不惜。怪不得中年人老说,人越老越糊涂,可能就是这理:冬至到了,白天是越来越长;小孩子越来越不喜欢睡觉;老人越来越唠叨;俺是越来越没出息......。
在这家家吃馄饨/偏食的长至日里,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愿他们的梦里只有冰激凌 巧克力 小熊 和 一小铁盒的糖,更可以天天吃到饺子馄饨 .....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文化中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至今,很多地方都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大陆,台湾,韩国,日本,以及海外华人集中的地方。
余秋雨的文章读起来挺对年轻人的口味。不过那《千年一叹》让我差点骂娘。文史错乱,哗众取宠。不过最近他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足取,最大的发明之一,是与农牧业有关的农历节气和天文。这点说的中听,俺喜欢。你知道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俺妈老叫它“长至”,俺是从小就习惯了这个名字。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而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九”。我国民间的“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可是家喻户晓。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欧洲人的这个成果比我们的老祖宗晚了整整1800年。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把冬至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内容丰富。据传,在周朝,冬至是新年元旦,十一年里最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中原一带仍有“小年”之称: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可惜,时至今日,仍无文字记录来佐证源于周朝的事。只能列为民间文化和传说。
然而,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隋唐宋明,相沿至今,则是有案可稽的。《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清嘉录》说“冬至大如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故有贺冬至的习俗。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带薪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欢乐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冬至节。
隋、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现在,很多地方还把冬至当一个节日来过,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北方地区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夏至长线面)的习惯。
咱小的时候,冬至是必庆贺的,也一定有饺子吃。咱没祭过天,那大概是皇帝家的事,咱那年份没赶上。不过祭祖的事,一直到咱下乡前,每年必有的。那就是在咱没见过的爷爷奶奶的墓前烧香磕头。爷爷奶奶的墓后是更上一辈的祖先的墓.....。家氏的墓园里密密麻麻的墓堆,咱那时候根本没搞清楚有多少代祖宗葬在那里。现在国内时兴家谱,千禧年的时候咱看了记录才知道,那里葬了从孝公起的16代祖宗。够历史的吧!咱家乡那地方,随便捡块土旮沓,都比秦砖汉瓦有历史,一点都不希奇。那像这加拿大,随便给他们囫囵一下两百年前的事,连那狗P教授也都找不着北。
冬至传说 (之一)
过去北方和中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上海人那么爱馄饨,是怎么回事咱就搞不清了。咱猜想那是南宋的北方人留下的习俗)。
冬至传说 (之二)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东汉南阳郡邓县医圣张仲景曾于献帝年间在长沙做太守。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伤寒肆孽。他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中原一带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北京人那么喜欢饺子,不知又是怎么回事)。
医圣祠
冬至传说 (之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以求健身活个长命百岁。(新疆人的羊肉传除外;陕西人的羊肉泡馍一定跟刘邦有关,那是他坐天下的家)。
冬至传说 (之四)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延续他们从北方带来的习俗,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男女老少众乡亲。祭祖先,世代相传,不忘根不忘祖。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方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文化一箩筐你看看,咱们老祖宗,就是一切要以食为先。一切节日都保留了非常具体的吃喝文化。但衣饰礼节贺品则没有好好的保存下来。要是我们有“冬至树”“冬至大餐” “冬至大甩卖”“冬至甩卖周“ ”冬至老人” ”冬至靴“ ”冬至灯“ ”冬至竹“ ”冬至花“ ”冬至红”,还有“冬至歌”“冬至颂”,就凭咱那13亿人,口一张,海外5000万同胞一努力,那派头不压过“耶诞”才怪呢!何况公家机关事业单位又多了一项发礼分钱的好理由,何乐而不为?其实,现在每个公家单位,已经在以冬至为名发鱼虾食品,连北大的老师今天都有一份免费的东西(Messenger来的消息)。可惜没造成像人家耶诞那样,大张旗鼓、欢欢乐乐,大肆张扬的气氛。冬至,是多好的一个黄金周。别忘了申报“冬至”世界文化遗产这头等大事。
愿冬至节日流长,愿冬至文化光大。谁建立了“冬至”文化系列或“冬至”商品系列,别忘了咱在这作的思想贡献。
因为冬至是天文的节气,就像清明节,你说,谁能搬倒它!冬至的未来一定无限!无限文化,无限商机!
努力吧,冬至人。
读了你这一段文章,我深有感触。小的时候,父母下放劳动改造。我根本没有幸福的童年可言。只记得和母亲走那走不完的五七干校的灰尘弥漫的漫长的石板路,和父亲呆在那孤零零的农场。
我的孩子们比我幸福多了。有时Bob笑我: Live my childhood through my kids.
冬至竟然还有节日,我以前真不知道呢。
在没有阳历之前,24节气是按阴历说的。
中国人从来就聪敏,比如化学元素名称的翻译。
自从有了阳历,并且逐渐成为“新国历”(传统讲国历,指的是阴历)之后,中国的24节气就完全按阳历纪,和农历已经没有任何换算的关系。冬至算在每月的12月22日。
由于太阳的回归,和每年的略小差异(每年365.25到365.75天),每隔三年四年就有二月闰一天,其实那年的太阳的真正回归日就该是
12月21日。但在天文学界,这一点就不调整了,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
由此看来,冬至所表达的太阳回归比耶诞所表达的太阳神更准确些。
不过,我国传统的冬至日和这12月22日是毫无关系的。那时候“天子“的”天国”哪知道它伯利恒的事,它外夷也有科学?
呵呵, 我以为那只有我们这样的孩子辈的人才看呢.
宫奇骏其他作品也不错.从绘画本身到故事情节都属上上乘.
印象当中,祖母,外祖母那辈人都很重视冬至节,要吃汤圆。
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也总是要提到节气什么的。
到我们头脑简单的这辈,只知道春节,中秋了。
江西人的确称馄饨为清汤,也该把它列为“纪念品”之一。^&^
春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
夏 端午节、天贶节、六月初六姑姑节
秋 七夕、盂兰盆/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
冬 祭祖节、冬至、腊八节、过小年、除夕
每到冬至,让那些白大褂到各个商场里义务行医,给小朋友发点薄荷糖、感冒清一类的东西,也不错。
各大商场也乘机推推它的节日商品,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我家早上吃的汤圆,晚上吃的饺子.
父母都在一起.不然也可能会忘了.
您不说还真忘了这个日子呢,谢谢!明天一定补上这顿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