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华府与五百读者见面、答问 【大纪元2月23日电】二月二十二日华盛顿天降瑞雪,晚七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受奥尔森书店之邀在华盛顿国家记者俱乐部舞厅与东西方五百位读者见面、答问,并为读者现场签名。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所名誉教授时钟雯女士及悉尼大学原东方语言学院院长李顺妍女士于会主持并为西方读者翻译。 高行健先生谈到<<灵山>>书名的由来。他说他在阅读佛经,和古地理书<<山海经>>及<<水经注>>时,发现这些书中都提到“灵山”一词。他说“灵山”也许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高先生讲<<灵山>>的写作持续了七年,此书主题是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天安门事件的发生,促使他结束此书,他知道他再不会回中国了。他说<<灵山>>一书就是不断地质疑,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社会现状、人的生存状况进行质疑,对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能否进行自我表达进行质疑。<<灵山>>在不断地质疑,但没有结果。 在<<灵山>>一书的写作技巧上,高先生说面对语言,现实和空间的意义消失,想像的、心理的空间和现实的世界是平等的,但语言还是一句接一句,在一个线性的过程中表达出来。他认为情节不重要,语言、叙述及谁在说话是重要的。他在<<一个人的圣经>>中,只用了你和他,“你”代表现在的此人,“他”代表过去的此人,而“我”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是戴著面具的。 高行健先生不讳言自己是政治流亡作家,他说逃亡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政治性的逃亡,第二层是一种精神上的逃亡,逃避现实社会,第三层是哲学意义上的逃避,拒绝归属某种意识形态。逃亡归根结底是求生、求自由,寻求自我是一种必要。高先生讲到他不是逃亡文学的创始人,李白、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们都逃离政权、逃离宫廷。陶渊明是逃避现实社会的一例。高先生认为隐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23/2001 4:54:00 PM |
纪元导航 主编信箱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机版 |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