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90)
2006 (66)
2008 (72)
2009 (108)
2011 (74)
2016 (9)
2019 (1)
===============================================================================
<<网络心理健康部公告:长期沉溺网络将影响你的身心健康,轻则茶饭不思,家务事不作;重则神魂颠倒无法分清真实的世界与虚幻之网络,将网上马甲认作至亲好友或刻骨仇敌,置个人事业及生活中的妻(夫)丶女(男)友丶儿女于不顾。切记切记!!>>
==============================================================================
在网上读了数篇男士们写的评论美女作家的文章,正巧近来读了些“美女作家”的小
说,想试着评一下
首先,我感觉这几位男士似乎都没有细读过原著,论点大多相近,有点那个那个人
云亦云,没看到什么独立有创意的观点。
其次“用身体写作”一概被用作贬意,其实这种说法最早是葛红兵(上海大学中文系
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提出来的。他的原意并非
指描写简单的冲动而是指“用感性把握理性的可能”。绝非贬意与负面。
我仅看过卫慧,棉棉和九丹的书。看过一些关于木子美的文章或新闻,但觉得她还
够不上“作家”,只算是种“社会现象”
我个人最偏爱棉棉的<<糖>>。
棉棉从16岁开始写作,高中都没有毕业,也没上过大学,17岁时单枪匹马跑到深圳,
并在那里作DJ生活了7年,经历了爱情,金钱,甚至毒品。
<<糖>> 书名甜蜜,但内容苦涩。真切的写出了青春期的压抑,痛苦与迷惘。我第一
次读时极为震撼,书中人的忧郁,自卑,反叛使我无可抑制的回想起我自己数十年
前所经历的苦闷又漫长,对成人世界既充满恐惧又无比向往的青春期。她的小说之
所以能深深刺入我的神经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内心与感受采取完全真实并不加粉饰的
态度。她对爱情与性的描写自然地融合于她的整篇小说里并非为写性而写性,她的
态度是严肃的。
九丹的<<乌鸦>>是我一两年前看的,许多细节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体印象是
她很真实的记录了在新加坡的生活,而且是较为辛酸丑恶的一面,与其说是“用身
体写作”,不如说是写她“用身体讨生活”的经历。
卫慧的书我看了三四本,加州的公共图书馆里以她的艺术照做封面的书处处可见。
想多讲几句:
与棉棉,九丹相比,卫慧的文字功力最好,可能和她是科班出身有关。她能出奇不
意地写出些生动又似有灵气的句子,比如:
“微笑在很多时候可以象油一样擦在脸上,永远得体而含浑不清”。。
或“电话是副老处女面孔,纹丝不动”。。。
或描写她注视她已婚情人的妻子时,她的“瞳孔放大缩小,像一具高度精密的尼康
照相机”。。。
有一段写她和男友争吵的场景非常生动:“我叫着,感到身体内部发出一声脆响,
被疯狂折磨的心已碎了一地了”。。。
卫慧的诗应该是不错的。但她的小说则充满了轿情造作,虚情假意。我比较不能忍
受的是她总是要大量的不必要地强调着她喝“德国的黑啤酒”听“帕格尼尼或巴赫
的音乐”,看“全套的米兰昆德拉的书”等等。。她在短篇<<纸戒指>>里解释了原
因:“对于我,听曼托凡尼;看印象派画展,虽有标榜的嫌疑,但却是一种晦涩的
标帜,使我从内心深处那些或困窘平庸或时髦得形迹可疑的女子” 她并非喜欢,只
为标榜她与一般女子不同。
我感觉卫慧有较严重的的自卑,而导致自恋与自傲。她的这种矛盾心理在几乎出现
在她大部分的故事里,总是她先抛弃及其痴情于她的男友,或者她已婚男友的妻子
大多丰满高大漂亮,而她总是以聪慧与内涵获取那些男友的心。
卫慧这一点上和琼瑶阿姨的心理非常相似,女主角都不是绝对的美人,且出身贫寒
但气质特殊,风流潇洒的富家公子弈见之下就置其它所历美女如粪土,唯独对女主
角痴心相恋,要死要活。俩人都是把自己在真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美好愿望在书中实
现。但卫慧如不能突破这局限,她的作品在我看来只是暨于2,3流的行列。
我个人仍觉得卫慧,棉棉,九丹的作品是有意义的。描写PARTY文化也罢,用身体写
作也罢,轿揉造作自卑自恋也罢,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旧的时代的
结束,一个充满革命激情,崇高责任感,高道德标准,压抑自身欲望,视一切与性
有关的东西为低级下流邪恶的时代被消极,享乐,个人主义,自由表达,一切以商
业化,市场价值为标准的新世代所替代。她们作品中的性的部分或“用身体写作”
的部分被夸大也是这个商业社会的一部分,炒作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多卖钱。
文学作品的意义之一是反映时代,比如看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你能知道19世
纪巴黎的的生活,同样<<红楼梦>>,<<水浒>>等,也使我们神游中国清代,宋代。
最后想分析一下海外同胞们,尤其是男同胞们对美女作家,用身体写大多持及端反
感态度的心态。
我对我们这群人有一比:化石。是说我们带着文革后期改革初期的观念和时代特征,
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离开中国。与外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使我们无法完全融入,而90年
代后期的全面资本主义又使得现代化的中国于我们完全陌生 -成了一种“化石”,
停留在我们自己特定的岩层里,观望着我们两边仍在继续演变的世界,常感到迷惘
又感到失落。
后文革期的道德观搀杂民族主义(或加孔孟之道或加中国文化)成为我们的主要精神
支柱及唯一赖以自豪的东西, 故与中国的9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化带来的一切新的文
化与观念,格格不入,完全不能相沟通。不能理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 开骂,还有些想法,以后再写吧:))) 。。。。。
我曾以卫慧名字为底编过一条字谜:
远杉影绰蒙雨雪,片帆孤舟浪里行(作家)
见: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503&postID=1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