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太门西》:山上长弓 著
第80章:功亏一篑(3)
这是南唐军的最后实力,是林仁肇训练的南唐精锐,南唐就指望这支部队了,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朱令赟的首要目标是击毁宋军在采石矶的浮桥,这是宋军的生命线。
但朱令赟错过了最佳时机,适十月初冬,正值涸水期,江水浅航道窄,大船不能齐头并进,船队只能成一条线在河中间水最深处缓慢行驶,这给了宋军充分准备时间。当初李煜第一次下令朱令赟救援金陵时,那时正是丰水期,长江可并行十数条大船,但朱令赟瞻前顾后,迟迟不肯发兵,错过了良机。
宋军将领王明率领江夏水军提前赶到安庆,王明的船队不足以抗衡朱令赟的庞大水师,临时造船又来不及,他便下令在江中的沙洲竖立许多船桅杆来疑惑敌人。
朱令赟远远看到这些船桅杆,还以为宋军战舰众多,不敢贸然轻进,便率军避入皖河口,即皖河和长江的交归处。
南唐军一进入晥口,立即遭到宋军伏击,数百条战船从长江和皖河冲出,拦截南唐水师。
唐宋两军水师在皖口展开一场江上大战。
宋军将领刘遇率军攻击南唐军,南唐军都是几层楼高的大舰,宋军则是轻快战舰,从四面围攻南唐战舰,朱令赟所乘旗舰首当其冲。
江南水师果然名不虚传,大船每层楼都有射击口,箭矢密密麻麻的射向宋军,还有擂石投出,砸向宋军小船。宋军几次想冲上朱令赟的战舰都被击退,根本无法靠近。
南唐军战船陆续赶来,加入战斗,战场形势立马改观,南唐军由守变为进攻。
南唐的舰队实在庞大,宋军招架不住,开始后撤。
宋军眼看就要被击溃,南唐军只需乘胜追击即可。但这时朱令赟犯了一个错误,他担心宋军有诈,在前面设伏,只因他在来路上看见许多宋军大船桅杆,那时他就有了疑心。
朱全赟下令停止追击,改由火攻,宋军位于下风口处,是被烧的位置,火攻最好不过。
看不烧死你们!朱全赟信心满满,当年周公瑾火烧赤壁,今天我朱全赟要火烧皖口,且看我江南水师再现雄风。
南唐军万箭齐发,箭头带着火苗和硫磺,射向宋军战船。同时南唐军大船居高临下往宋军战船喷射火油,这是朱全赟专门找人打造的火油机,装在大船上,这时派上了用场,江面上顿时燃起大火,宋军不少战船着火,船上的军兵纷纷跳水逃命。
江上风大,宋军处于下风口,火随风飘,战船一个接一个着火,那些还沒有着火的战船则拼命逃窜,宋军水师全线崩溃。
南唐军旗开得胜,欣喜若狂,欢声如雷,终于一吐压抑了多时的憋屈。朱全赟更是志得意满,脑子一热,下令乘胜追击,不要让宋军跑了,要一鼓作气全歼宋军水师。
宋军在前逃,南唐军在后紧追,追上宋军后又是火油一通喷射,放火烧船。
谁知这时风向突然逆转,反过头向南唐战船吹去,上风头变成了下风头,火苗子一下子就烧到了南唐战船。
南唐军都是大船,转身困难,再加上是沽水期,河道窄,当时就有战船搁浅,这下南唐军的战船挤在了一起,一条船着火,条条船着火,躲都沒地方躲。
更糟糕的是南唐战船上装的燃油着火爆炸,燃油流到江中,整个江面都是火。南唐军庞大的舰队,几百艘战船,十数万大军全部困在在火海之中。
江面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把天都烧焦了,空气中是刺鼻的焦炭味。
南唐兵弃船跳水逃命,但江面也是火,许多跳水的官兵被活活烧死。
这一转换发生在瞬间,宋军还在拼命逃窜,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逃远了回头一看,我的天!南唐军己被大火吞噬。
宋军在远处默默的看着这一切,南唐军的惨叫声撕心裂肺,惨不忍睹。
朱全赟的大舰也着了火,他的亲兵劝他跳水逃命。但朱全赟决定与他的舰队共存亡,整个镇南军葬身于火海,十五万将士呀!他哪里还有何脸活在世上。
朱全赟令亲兵自己逃命,只身走到大舰顶层,站在船头,仰天大喊:“天灭南唐,臣子无力回天,国主,朱全赟父子两代深受皇恩,愧对陛下,唯以死谢罪!”
大火升起,远远的可以看见朱全赟的人影直立在火中。
朱全赟不具备统率大军的才能,眼高手低,关键时候失误,以至于葬送了南唐最后的希望。但朱全赟至少还有勇气以身殉国,不像皇甫继勋那个贪生怕死的懦夫。
朱全赟临死也不承认自己指挥失误,认为是天意要灭了南唐。但如果这一仗是林仁肇领兵,林仁肇不会在最后时刻改用火攻,特别是胜负已定,完全没有必要再冒这个险。
林仁肇也曾经吃过火攻这个亏,当年在与后周作战时,他用火攻敌军浮桥,结果把自己烧了。从此以后他对用火非常小心,如果非要火攻,则用小船快艇带着硫磺燃油冲击敌军,绝不会用大船装着燃油去烧小船。江上风向随时可能改变,搞不好就把自己给烧了。所以上次太门西提出火攻宋军江北水师,林仁肇就沒有同意。
朱全赟没有林仁肇的经验,又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这才造成了这场灾难,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
这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南唐的惨败不是天意,而是人祸,当朱全赟踩着林仁肇的鲜血上位的时候,他的命运、镇南军的命运、乃至整个南唐的命运就都已经决定了。
…
李煜听到朱全赟战败身亡的消息后,他起初还不相信,十五万大军怎么会就全军覆灭了呢?他再三求证这才相信,当时就瘫了。金陵城唯一可以指望的援军就此败亡,至此南唐的主力兵力已全部丧失,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这时满朝文武都无计可施,李煜绝望了,甚至考虑向宋朝投降。他想不通,南唐对北宋就像儿子对老子,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要什么给什么,每年的供奉一点不少,过年过节还额外上供,他甚至主动取消了帝王的称号,改用宋国年号,奉北宋为上国,赵匡胤为何仍然不满意,步步紧逼,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
李煜决定派吏部尚书徐铉前往北宋向赵匡胤讲讲道理,我南唐对北宋这么好,你们沒有理由打我,人总要讲理嘛!
这个国主真是脑子有毛病,诗书读傻了,这种事能讲道理吗?
李煜认为徐铉能说会道,才高八斗,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说通赵匡胤退兵。
谁知徐铉到了汴京没几天就灰溜溜的回来了。
李煜迫不及待的问赵匡胤怎么说,徐铉说赵匡胤只说了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至此李煜彻底断绝了任何幻想。赵匡胤说的再明白不过,天下就像是一张大床,只能由他一个人睡,容不得别人躺在上面打呼噜,也就是说天下是他赵匡胤的,不能与人分享。赵匡胤铁定要吞并南唐,没有道理可讲。
不过赵匡胤这话也激起了李煜的书生意气,他心说我又没睡你赵匡胤的床,我睡的是自己的床,你凭什么不准我睡?我偏就要睡,还要把呼噜打得震天响,不行吗?李煜本来还犹豫是否要归顺赵匡胤,这一生气反而不想投降了,赵匡胤你欺人太甚!
李煜完全是意气用事,不过这正中了陈乔下怀,掌管军事的陈乔和守将呙彦等都是死不投降的强硬派,要与宋军抗争到底。
陈乔下令坚守金陵城,与宋军死耗,他要拖跨宋军,饿死也不投降,让你赵匡胤干瞪眼。
陈乔的这个策略是个笨办法,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金陵城这么大,宋军要想完全围住不太现实。另外金陵城还有一边是长江,宋军没有能力完全封锁长江,还有物资进出金陵,金陵城一时半会儿还撑得住。
宋军以为歼灭朱全赟后,南唐军信心动摇,会主动与宋军谈判投降。沒想到南唐军反而众志成城,硬是不投降。曹彬找不到攻城的机会,这一拖就是几个月。
当然曹彬也没有闲着,他把金陵附近的南唐军残余逐个清除,金陵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岛。
冬去春来夏至,转眼到了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天气又潮又闷又热,北方来的宋军将士天天身穿重甲,全副武装,受不了这个鬼天气,身体都要发霉了。
宋军叫苦连天,开始有人生病,随后温疫在军中爆发。
曹彬把情况上报给朝廷,赵匡胤心想这个李煜还真跟我扛上了,看不出来呀,一个书呆子居然如此倔犟。其实这一切都是陈乔那帮臣子们折腾的,李煜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甩手掌柜,基本不管事。
但宋军水土不服,军中温疫暴发这也是个现实。赵匡胤动摇了,打算撤兵,先把宋兵拉回北方休整。
看来南唐的坚壁顽抗、疲劳宋军的策略还真生效了。
但是历史的进程却被一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事改变了。
宋国有个官员叫侯陟,是新任扬州代理知府,他也参与了围困金陵。侯陟这个人贪财,收受贿赂被属下告发,赵匡胤下令侯陟到京城受审。
侯陟到京后先去找好友卢多逊救助,卢多逊是赵匡胤的宠臣,此人曾经出使南唐,返京时带回南唐的地形图,并力主对南唐开战,得到了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
卢多逊是个强硬主战派,正在为赵匡衡打算撤兵一事犯愁,不知怎么规劝皇上,正好这时侯陟来找他。卢多逊听说侯陟从金陵前线回来,心中一动,想起一计,便对侯陟说他有办法救侯陟,侯陟只需照他说的做就行了。
这天侯陟来到龙庭,要见皇上,说有重要军情要报告,被侍卫拦住,皇帝是想见就见的吗?滚开!
侯陟就在宫门外悲天悯地的大叫:“金陵马上就要撑不住了,平定江南指日可待,陛下万万不可在这个节骨眼上撤兵呀,否则前功尽弃!臣刚从前线归来,亲眼所见,冒死直谏,如言有虚,甘诛三族。” 声嘶力竭,声情并茂。
说来也巧,正好这个时候赳匡胤出门,好像时间是推算过似的。赵匡胤听见有人在喊叫,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是侯陟,就把侯陟叫过来,问起怎么回事,为何大喊大叫。
这个侯陟也是能言善辩,鼓舌如簧,大谈金陵前线情况,添油加醋,居然把赵匡胤给说服,改变主意,不撤兵了。
赵匡胤下令曹彬必须在年底前攻下金陵,同时把攻打南汉归来驻守荆州的大军调往金陵,再加上攻占润州的吴越军,几十万大军齐聚金陵,志在必得。
南唐的一线生机就因为一个贪官而被逆转,历史给李煜开了个玩笑。
侯陟自然被免了罪,赵匡胤还给他一个京官当,但这人旧习不改,继续贪腐,后来东窗事发,此事与本文无关,不再多叙。
…
宋军准备就绪,几十万大军把金陵围得水泄不通,只等曹彬一声令下,就发起总攻,但这个时候曹彬却生病了。
宋军将士十分沮丧,唉,打个金陵怎么就这么难呢?一事接一事,现在总算万事俱备,主帅又病了,这是怎么搞的?
将领们去看望曹彬,曹彬又称身子不舒服而拒见,大家急得不得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搞不清。
此事急报到汴京,赵匡胤听后琢磨半天,赵匡胤多么英明的一个人,他怎么都觉得曹彬是在装病,不过他什么都沒说。
赵匡胤不愧是开国皇帝,有识人之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任命曹彬为主帅,前线的事就由主帅决定,曹彬装病肯定有他的用意。
前线的将领们也琢磨出曹彬是故意不见他们,一定有什么事,于是约好一起去求见,曹彬这才与他们见面。
大家一见曹彬,曹彬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哪像有什么病。
曹彬不再转弯抹角,开门见山的说,如果大家要想打这一仗,就必须答应他一个条件。众将领急忙说:答应!答应!大帅的要求岂能不服从。
曹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众将领约束自己的手下,保证入城之后不滥杀无辜,不奸淫掳掠。
原来曹彬手下聚集了宋军过半战将,来自于东西南北各个战场,不同的部队,各自的山头,个个战功显赫,有人还是赵匡胤当年的结拜兄弟,他怕难以管束,所以才出此下策,要他们当众立誓。
在得到众将领的保证后,曹彬当即就奇迹般的“病愈”,第二天就发起对金陵的总攻。
赵匡胤听闻此事后哈哈大笑,也深为感叹,曹彬为保护金陵城和城中百姓可谓是煞费苦心,此人识大体,国之栋梁也!朕没有用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