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一)
【病因病机】
病因,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而导致发生疾病的原因。《内经》所论述的病因有外感时邪、情志过激、饮食失调、劳逸失度、起居无节、跌仆损伤以及病气遗传等方面。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阴阳盛衰、正邪虚实、升降出入失调等。
有关病因、病机的记载,主要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举痛论》以及《灵枢·百病始生》等篇。
【注释】
【1】生气:生阳之气,生命之气,亦即阳气。
【2】天:泛指自然界,人的阳气是和自然界相通应的。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原文通解】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1】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
▲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2】六合之内:六合,指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即指天地之间。
【3】九州:王冰注:“九州,谓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然俞樾《内经辩言》注:“九州即九窍,......古谓窍为州。”如此,“九州”与下文“九窍”义重,疑衍。
【4】九窍:五官七窍和下二阴两窍。
【5】十二节:指四肢十二个大关节,即两腕、两肘、两肩、两髋、两膝、两踝。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 shuò)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6】其生五:其,指自然界的阴阳;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7】其气三:指阴阳之气各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阳明、少阳。
▲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三阴三阳。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通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三阴三阳。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通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原文】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原文通解】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1】苍:苍、、青、玄,幽远的意思。
【2】清净则志意治:净,通静。志意,指人的精神活动。治,正常。即自然界阴阳之气清静而无异常变化,则有利于人的精神保持正常。
【3】贼邪:贼,伤害也。贼邪,即伤害人的邪气。
【4】此因时之序:因,顺也。意即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养生。
▲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得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
●故圣人传( zhuàn)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5】传精神:俞樾《内经辩言》注:“传,读为抟,聚也。”传精神,即聚精神,贯注之义。
亦有解释“传”:“专”的古字,指专一。
【6】服天气:服,顺也。意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7】通神明:通,此处作统一解。神明,即阴阳变化。通神明,言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统一起来。
▲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8】卫气散解:指卫气离散耗解而不固。
【9】气之削:即阳气被削弱。
▲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译文】
由于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得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原文通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1】失其所:所,场所。失去应有的位次,指阳气运行失常。
【2】折寿而不彰:折寿,即短寿;不彰,不显著。指人身若阳气功能失常,可导致短折寿命的结果。高世栻注:“通体之气,经脉之气,各有其所。若失其所,则运行者不周于通体,旋转者不循行于经脉,故短折其寿,而不彰著于人世矣。”
亦有解释:不彰,死亡。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3】天运:天体的运行。
【4】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之性,而具有卫外的作用。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译文】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二)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原文通解】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18】欲如运枢:运,运转枢,户枢,即门轴。欲如运枢,是指卫阳之气如户枢般开合运转自如。
【19】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惊,卒暴之意。神气,即指阳气。浮,浮越于表。意为生活起居正常规律被扰,邪气侵犯,卫阳之气则上浮与邪气抗争。
▲人若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在人体内本来是起着大门的作用,来保护人体免受外来邪气的侵袭,一旦是人的生活规律乱套了,阳气马上就会挺身而出,跑到人体的体表来保护身体.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0】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烦,烦躁不安。喘喝,气喘息急,喝喝有声。烦则喘喝,为阳热内盛所致;静,相对烦而言,指神昏嗜卧。多言,如神昏谵语、郑声之类。静则多言,为暑邪伤神所致。
【21】燔(fan)炭:烧灼的炭火。
▲人若受到暑气的侵袭,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出现大声喘气,如果暑邪侵袭到内心,还会出现安静或者是胡言乱语,这个时候身体像炽烈的炭火一样发热,此时只要出出汗,暑热即可消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22】攘(rǎng):消除。
【23】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长:緛,通软,收缩之意。弛,松弛不收之意。此二句为互文,指湿热内停,损伤筋脉,可引起筋脉或出现拘挛短缩之症,或出现痿软弛张之症。
▲人若受到湿邪的侵袭,头部感觉十分沉重,好像被什么东西包裹着一样,如果湿热相兼,没有及时排除,就会使大小筋脉受到损伤,出现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收缩变短会引发拘挛,松弛变长会引发痿弱无力。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24】气:即风。高世栻注:“气,犹风也,《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
【25】四维相代:四维,四方四时,此处指上文所言的风寒暑湿等四时邪气。代,更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人若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导致浮肿。如果上述四种邪气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侵袭人体,那么就会使得人体的阳气逐斩衰竭。
【译文】
人若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在人体内本来是起着大门的作用,来保护人体免受外来邪气的侵袭,一旦是人的生活规律乱套了,阳气马上就会挺身而出,跑到人体的体表来保护身体。人若受到暑气的侵袭,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出现大声喘气,如果暑邪侵袭到内心,还会出现安静或者是胡言乱语,这个时候身体像炽烈的炭火一样发热,此时只要出出汗,暑热即可消散。人若受到湿邪的侵袭,头部感觉十分沉重,好像被什么东西包裹着一样,如果湿热相兼,没有及时排除,就会使大小筋脉受到损伤,出现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收缩变短会引发拘挛,松弛变长会引发痿弱无力。人若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导致浮肿。如果上述四种邪气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侵袭人体,那么就会使得人体的阳气逐斩衰竭。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原文通解】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注释】
【26】烦劳:过度劳累。
【27】张:亢盛。
【28】精绝:阴精耗竭。
【29】辟积:辟,同襞( bì),裙褶的意思。辟积,就是重复积累的意思。
【30】煎厥:厥,病名。指由于阳气亢盛,煎熬阴精,导致阳盛阴绝的昏厥。
或:指过度烦劳,阳气鸱张亢盛,火炎则水干,阴精虚衰,又逢盛夏阳热之气,则两热相合,如煎如熬,以致阴气竭绝而昏厥的病证。
▲人体的阳气会在人过度烦劳的时候,也跟看一起亢奋外张,这样就会使得人体的阴精逐渐损耗,乃至于枯竭。如果这种情况积累到了炎热的夏季,就容易使人发生煎瘚病。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31】溃溃乎若坏都:溃溃乎,形容水流决口的样子;坏都,堤防崩决。
【32】汩(gǔ)汩:水流不止的样子。
▲病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是水库决堤,如滔滔洪水倾泻而出,病情无法控制。
【译文】
人体的阳气会在人过度烦劳的时候,也跟看一起亢奋外张,这样就会使得人体的阴精逐渐损耗,乃至于枯竭。如果这种情况积累到了炎热的夏季,就容易使人发生煎瘚病。病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是水库决堤,如滔滔洪水倾泻而出,病情无法控制。
【原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原文通解】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郁)于上,使人薄厥。
【注释】
【33】形气绝:形,即形体,此处主要指脏腑经络。绝,阻滞隔绝。马莳注谓:此“绝”是“阻绝之义,非断绝之谓。”形气绝,即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
【34】菀:同郁,郁结。
【35】薄厥:病名。指大怒而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证。张介宾注:“相迫日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
▲人体的阳气在人情绪愤怒的时候会出现往上乱窜,血也跟看阳气一起往上跑,结果血就淤积在人的头部,跟身体的其他部位隔绝不通,这时易发生薄瘚病。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用),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36】纵:与紧相对,弛缓。
【37】不容:容,通“用”。不容,即不用,指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38】汗出偏沮:沮( jǔ),阻也,阻止。汗出偏沮,指汗出受阻而半侧身体无汗的症状。
【39】偏枯:半身不遂。
▲这种薄瘚病还会造成筋脉受损,肌肉松弛不收,无法行动自如。同时,还会使得人体出现汗多出偏于半身,久而久之,会逐渐转变成半身不遂。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40】痤疿( cuó féi):痤,小疖疮。疿,汗疹,痱子。
▲而出汗的时候,若被风湿邪气阻遏,就容易生汗疹。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41】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膏粱,在此指肥甘厚味。足,俞樾《内经辨言》云:“疑“是”字之误。上云乃生痤疿,此云是生大丁,语意一律,'是’误为足”。胡澍《素问校义》亦云:“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丁,通疔,此泛指疮疡。吴昆注:“膏粱之人,内多滑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
【42】受如持虚:形容生病之易,犹如持空虚之器以盛物。
▲若经常进食肥美厚味的食物,就会引发疔疮,而且是身体的抵抗力很弱,很容易受到各种邪气的侵袭。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43】皶(zhā):即生长于面部的粉刺;若生于鼻部则为酒齄( zhā)鼻。
▲如果是在劳动出汗时受到了风寒,皮肤就会出现粉刺,郁久化热,还会形成痤疮。
【译文】
人体的阳气在人情绪愤怒的时候会出现往上乱窜,血也跟看阳气一起往上跑,结果血就淤积在人的头部,跟身体的其他部位隔绝不通,这时易发生薄瘚病。这种薄瘚病还会造成筋脉受损,肌肉松弛不收,无法行动自如。同时,还会使得人体出现汗多出偏于半身,久而久之,会逐渐转变成半身不遂。而出汗的时候,若被风湿邪气阻遏,就容易生汗疹。若经常进食肥美厚味的食物,就会引发疔疮,而且是身体的抵抗力很弱,很容易受到各种邪气的侵袭。如果是在劳动出汗时受到了风寒,皮肤就会出现粉刺,郁久化热,还会形成痤疮。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三)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虐。
【原文通解】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4】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当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解。精,指精神爽慧。柔即筋脉柔和,活动自如。此句提示阳气具有温养精神、筋脉作用。
▲人体的阳气,能温养神志,使精神清爽,又能滋养筋脉,使诸筋柔润。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45】生大偻:偻,曲背之义。大偻,指阳气不能温养筋脉导致形态伛偻,不能直立的病证。
▲如果阳气失调,就会使得身体的防护大门开闭失常,真气就会趁机侵袭,损耗阳气,筋脉也就得不到阳气的滋养,从而使得身体弯曲而无法挺直,形成佝偻病。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46】陷脉为痿:陷脉,指邪气内陷经脉。痿,痿管,即病理性管道。
【47】肉腠( còu):肌肉之间。
【48】俞气化薄:俞,同腧,即腧穴,为经脉气血输注之处。化,传化、传入的意思。薄,迫也。俞气化薄,指邪气从腧穴传入而内迫五脏。
【49】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寒为阴邪,阴盛伤阳,阳气被伤,不能养神,则畏惧,惊恐。
或:五脏主藏神,脏气被邪所迫,阳气不能养神,故见心神不安之善畏、惊骇。
▲若寒气陷入脉络中,驻留在肉和皮肤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瘘疮。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状。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由于寒气的滞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在肌肉之间,就会引发臃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虐。
【50】魄汗:魄,通白,魄汗即白汗。白汗,指汗出不因暑热所致,即自汗也。
【51】形弱而气烁:形弱,在此指腠理不固,自汗出而易感受外邪,形体虚弱。烁消烁。气烁,此指阳气被邪热所消耗。
【52】风疟: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
即疟疾之一,因感受风邪,寒热往来,恶风汗出而名之。
【译文】
人体的阳气,能温养神志,使精神清爽,又能滋养筋脉,使诸筋柔润。如果阳气失调,就会使得身体的防护大门开闭失常,真气就会趁机侵袭,损耗阳气,筋脉也就得不到阳气的滋养,从而使得身体弯曲而无法挺直,形成佝偻病。若寒气陷入脉络中,驻留在肉和皮肤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瘘疮。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状。由于寒气的滞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在肌肉之间,就会引发臃肿。出汗不止时,形体虚弱,阳气耗散,如果这时风寒邪气侵入,腧穴又关闭了,就会出现风疟的疾病。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原文通解】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1】大风苛毒:苛,暴也。大风苛毒,指致病性强的病邪。
【2】弗之能害:即“弗能害之”,弗,通勿。
【3】此因时之序也:这是由于能够按照时令,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序来养生。
▲风邪是各类疾病的源头,但只要人神清气静,就能使肌肉腠理密闭,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也无法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由于人们能做到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而保养身体的结果。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1】病久则传化:疾病久了,没有及时的治愈,邪气没有排出去,疾病就要传化、变化、转化,疾病就要发展。
【2】上下不并:并,交并,交通之意。上下不并,指人体阳气上部与下部不相交通。相互阻隔的病理变化。
▲所以,当得病的时间长了,病邪滞留在体内,就会内传并进一步恶化,等到病情发展到上下隔拒、阴阳阻绝的时候,即使是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只能是束手无策了。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1】畜:同蓄,蓄积。
【2】阳畜积病死:阳气蓄积,为实证。阳热之气瘀滞了,不能正常宣散了,而导致死亡。瘀滞为邪气,为火热之邪(阳邪)。
【3】阳气当隔,隔者当泻:前一“当”字,通挡。阳气挡隔,对此应当采用泻法,祛火以使着积的阳气得以畅通。
【4】不亟正治,粗乃败之;亟,急也。粗,粗工,即医疗水平低劣的医生。全句意为不能迅速给予正确治疗,这样水平低劣的医生只能使病情败坏、恶化。
▲因此,当阳气被郁积在一个地方,不能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相互交流的时候,病人很有可能是死亡。针对这种阳气郁积不通的情况,应该马上采用通泻的方法,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治疗,那就是被医术粗浅的医生给耽搁了,病人很有可能会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1】一日而主外:白天主于外,夜间主于内。
【2】气门:此处指汗孔。王冰注:“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人体的阳气,在白天的时候主要是运行在人体的体表,早晨的时候,阳气刚刚开始生发,并逐渐加强,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体的阳气达到最强的程度,等到太阳西下的时候,体表的阳气在逐渐减少,气门也随之关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1】雾露:泛指邪气。
【2】三时:即上文的平旦、日中、日西。
【3】指形体困顿而衰薄。薄:迫。
▲到了晚上,阳气收敛进入体内,从体内来防御邪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去劳筋动骨,也不要接触雾露。如果不遵循一天之中阳气在这三个时间段的运行规律,身体就会遭受邪气的侵袭而疲乏和衰弱。
【译文】
风邪是各类疾病的源头,但只要人神清气静,就能使肌肉腠理密闭,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也无法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由于人们能做到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而保养身体的结果。
所以,当得病的时间长了,病邪滞留在体内,就会内传并进一步恶化,等到病情发展到上下隔拒、阴阳阻绝的时候,即使是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只能是束手无策了。因此,当阳气被郁积在一个地方,不能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相互交流的时候,病人很有可能是死亡。针对这种阳气郁积不通的情况,应该马上采用通泻的方法,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治疗,那就是被医术粗浅的医生给耽搁了,病人很有可能会死亡。人体的阳气,在白天的时候主要是运行在人体的体表,早晨的时候,阳气刚刚开始生发,并逐渐加强,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体的阳气达到最强的程度,等到太阳西下的时候,体表的阳气在逐渐减少,气门也随之关闭。到了晚上,阳气收敛进入体内,从体内来防御邪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去劳筋动骨,也不要接触雾露。如果不遵循一天之中阳气在这三个时间段的运行规律,身体就会遭受邪气的侵袭而疲乏和衰弱。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原文通解】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起亟:亟,频数。起亟,指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说明阴为阳之基。
▲岐伯说:阴有蓄藏精气,不断充养阳气的作用;阳有保护外体,固摄阴精的作用。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1】脉流薄疾:薄,通迫。脉流薄疾,指阳气亢盛,使脉中气血流动急迫而快疾。
【2】并乃狂:并,交并,引申为重复、加甚之意。并乃狂,指阳气亢盛而致神志狂乱。
▲如果阴不胜阳,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就会使血脉流动急促,这时再遭到热邪的侵袭,阳气更加亢奋就会引发狂症。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1】五脏气争:争,不和之意。五脏气争,指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
▲如果阳不胜阴,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就会使五脏之气失调,导致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1】陈阴阳:陈:陈列,就是调,调畅。就是把阴阳调畅起来,好像摆列开来 。
【2】筋脉和同:和同,即和谐,协调。筋脉和同,指筋脉功能协调。
【3】从:不乱。气血也不紊乱。
▲所以圣人调和阴阳,使它们趋于平衡,以达到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1】邪不能害:外邪则不能侵害身体。
【2】气立如故;立,作行讲。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正常。一说气立,谓人需依赖自然四时之气才能有此生命。吴昆云:“气立者,人受天地之气以立命,故有生谓之气立。”
▲这样,就能达到内外协调,邪气无法侵袭,耳聪目明,身体的气机正常运行。
【译文】
岐伯说:阴有蓄藏精气,不断充养阳气的作用;阳有保护外体,固摄阴精的作用。如果阴不胜阳,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就会使血脉流动急促,这时再遭到热邪的侵袭,阳气更加亢奋就会引发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就会使五脏之气失调,导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和阴阳,使它们趋于平衡,以达到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就能达到内外协调,邪气无法侵袭,耳聪目明,身体的气机正常运行。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四)
【原文】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原文通解】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1】风客淫气,精乃亡:风邪侵袭人体,而为淫乱之气。风为阳邪,易使阴精耗散。高世栻注:“风为阳邪,风客淫气,则阴精消烁,故精乃亡。”
【2】邪伤肝:风为阳邪,气通于肝,肝气通于风。
▲风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逐渐侵入内脏,阴精也会随之逐渐损耗,这是因为邪气伤害肝脏的缘故。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1】筋脉横解:横,放纵的意思。解,通懈,即松弛。筋脉横解,即筋脉弛纵不收。
【2】肠澼为痔: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痢疾等病。为,与也。痔,痔疮。饮食过饱,肠胃乃伤,湿热下注则为痢疾;迫于魄门,日久成痔。
▲这个时候如果还不注意饮食,经常吃得太饱,阻碍升降之机,会造成胃肠的筋脉松弛,导致痢疾和痔疮等疾病。
●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1】大饮:饮酒过量。酒气本身就是热性的,所以使气上逆,阳气受伤了 ,再大饮,气更容易上逆了。
【2】强力:勉强用力,劳力过度。又指房室太过,王冰注:“强力,谓强力入房也。"阳气不足是前提。
【3】高骨:即腰间脊骨。
▲如果大量饮酒,会造成气机上逆。如果强行用力或者勉强行房事,会损伤肾气,腰部的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译文】
风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逐渐侵入内脏,阴精也会随之逐渐损耗,这是因为邪气伤害肝脏的缘故。这个时候如果还不注意饮食,经常吃得太饱,阻碍升降之机,会造成胃肠的筋脉松弛,导致痢疾和痔疮等疾病。如果大量饮酒,会造成气机上逆。如果强行用力或者勉强行房事,会损伤肾气,腰部的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原文通解】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1】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要,关键,要领。阴精与阳气关系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
【2】圣度:最好的养生法度。
▲阴阳协调的关键,就是阳气的固密功能,只有阳气的固密功能好了,阴气才能固守在内。如果阴阳失调,就好比是一年中只有春季没有秋季,只有冬季没有夏季一样。所以说,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原则。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1】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阳气亢盛。阳气若致密于外,则阴气能固守于内。今阳气亢盛,不能为阴气致密于外,则阴气亦不能内守而外泄,以至衰竭亡绝。张介宾注:“强,亢也。孤阳独用,不能固密,则阳气耗而竭绝矣。《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躁即阳强不密之谓。”
▲因此,如果阳气过度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逐新衰竭。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为互文,即阴阳平秘。平秘,平和协调之意。治,正常。
【2】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离,分离。决,决裂。阴阳分离决裂,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精气无以滋生而竭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1】露风:泛指一般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如下文所言风、暑、湿、寒诸邪。又,露触冒。露风,即触冒风邪之意。
【2】洞泄:指泻下剧烈,如空洞无底。
▲风邪侵袭人体,会使人患上寒热病。因此,当春天的时候被风邪所伤,如果邪气滞留不去,那么到了夏天就会出现直泻无度,而变成洞泄的疾病。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1】痎疟:前面已讲。疟疾的总称。
【2】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张介宾注:“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末,故秋伤于湿也。秋气通于肺,湿郁成热,则上乘肺金,故气逆而为咳嗽。
【3】痿厥:偏义复词,偏在“痿”,即肢体枯萎不用的病证。
▲在夏天的时候被暑邪所伤,那么到了秋天就会患上疟疾。在秋天的时候被湿邪所伤,邪气上逆,引发咳嗽,到了冬天还可能进而演变成瘘厥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因冬季养生不当,感受寒邪,阴精亏虚,至春天阳气升发,或又感新邪,发为温病。
【2】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更,更替。指四时不正之气,交替地损伤五脏。即与前文“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同义。
▲在冬天的时候感受寒邪,那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可能就会患上温病。四季的邪气,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接连不断地损伤人体的五脏。
【译文】
阴阳协调的关键,就是阳气的固密功能,只有阳气的固密功能好了,阴气才能固守在内。如果阴阳失调,就好比是一年中只有春季没有秋季,只有冬季没有夏季一样。所以说,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原则。因此,如果阳气过度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逐新衰竭。只有做到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活动才能正常;假如阴阳分离,不能互相维系,那么人的精气也会逐渐而衰竭。
风邪侵袭人体,会使人患上寒热病。因此,当春天的时候被风邪所伤,如果邪气滞留不去,那么到了夏天就会出现直泻无度,而变成洞泄的疾病。在夏天的时候被暑邪所伤,那么到了秋天就会患上疟疾。在秋天的时候被湿邪所伤,邪气上逆,引发咳嗽,到了冬天还可能进而演变成瘘厥病。在冬天的时候感受寒邪,那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可能就会患上温病。四季的邪气,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接连不断地损伤人体的五脏。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原文通解】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1】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即阴精。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饮食物。言阴精的产生,本源于饮食五味。
【2】阴之五宫:五官,即五脏。阴之五官,即藏蓄阴精的五脏。
▲阴精主要来自于日常饮食的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但是,起着储藏阴精的五脏,又容易受到因为过度食用五味而带来的伤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1】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津,满溢、过盛之意。酸味本有滋养肝脏的作用,但酸味太过,会导致肝气过亢,肝木乘脾土,而使脾气衰竭。
▲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酸,就会使得肝气充盈旺盛,导致脾气受损枯竭。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1】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张志聪注:“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过食成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抑郁也。"
▲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咸,就会造成骨骼损伤,肌肉萎缩,心气抑郁。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1】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甘,《太素》作“苦”。可从。喘,此指心跳急促。满,通懑,烦闷也。衡,平也。苦入心,味过于苦则反伤心气,故心跳急促而烦闷;黑为水色,火不足则水气乘之,故面见黑色,心火虚衰则肾水偏盛,故言肾气不衡。
▲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苦,就会使得心气烦闷,气逆而喘促,面色发黑,肾气失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1】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苦,《太素》作“甘”,且无“不”字。可从。濡,湿也。厚,此指胀满。甘入脾,味过于甘则伤脾生湿,湿阻脾胃则生胀满,《奇病论》日:“甘者令人中满。”
▲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甜,就会使得脾气不得濡润,导致胃气堵塞胀满。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沮,败坏。央,通殃。辛入肺,味过于辛则伤肺,肺伤则津液不布,筋失所养而败坏弛缓;辛性走散,神气耗伤,故殃及精神。
▲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辛,就会损害筋脉,使之松弛,同时还会使得精神也受到伤害。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1】谨和五味:谨慎地调和饮食五味。
【2】骨正:骨骼坚强 。肾气盛。
【3】筋柔:筋脉柔韧。肝气足。
【4】气血以流:气血充沛,肺主气,心主血,心肺功能正常。
【5】腠理以密:腠理固密而不疏松,不容易受外邪侵犯,脾主肌肉,腠理就是肌肉之纹理。脾气足。
【6】骨气以精:骨气,泛指上文的骨、筋、气、血、腠理。精,强盛。骨气以精,是言骨、筋、气、血、腠理均得到五味的滋养而强盛不衰。
▲因此,要非常谨慎地协调日常食物的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骨骼坚强,筋脉柔润,气血通畅,腠理固密,身体非常健康。所以说,只有严格遵循养生之道,并按照正确的方法施行,才有可能活到天命之年。
【译文】
阴精主要来自于日常饮食的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但是,起着储藏阴精的五脏,又容易受到因为过度食用五味而带来的伤害。因为,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酸,就会使得肝气充盈旺盛,导致脾气受损枯竭。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咸,就会造成骨骼损伤,肌肉萎缩,心气抑郁。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苦,就会使得心气烦闷,气逆而喘促,面色发黑,肾气失衡。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甜,就会使得脾气不得濡润,导致胃气堵塞胀满。如果所进食的食物过于辛,就会损害筋脉,使之松弛,同时还会使得精神也受到伤害。
因此,要非常谨慎地协调日常食物的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骨骼坚强,筋脉柔润,气血通畅,腠理固密,身体非常健康。所以说,只有严格遵循养生之道,并按照正确的方法施行,才有可能活到天命之年。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一)
【金匮真言论】
【注释】
【1】金匮:匮( guì)。用金子制成的柜子。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由于本篇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原文通解】
●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1】天有八风:天,指自然界。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八方之风。整句意为八方不正之邪气。
【2】经有五风:经,指经脉,经脉连属五脏。故经有五风,是指五脏经脉均因风邪侵人发生疾病。
▲黄帝问道:大自状中有八风的说法,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1】经风:经脉的风病。
▲岐伯回答说:大自然中的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风邪,侵入人体,中伤经脉,形成经脉的风病,风为还会继续沿看经脉侵扰五脏,使得五脏发生病变。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1】得四时之胜:指在某一个季节出现了克制该季节的气候。胜,克制、制伏。
▲四季的气候是相互克制的,即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四季气候的相互克制。
【译文】
黄帝问道:大自状中有八风的说法,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说:大自然中的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风邪,侵入人体,中伤经脉,形成经脉的风病,风为还会继续沿看经脉侵扰五脏,使得五脏发生病变。四季的气候是相互克制的,即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四季气候的相互克制。
【原文】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原文通解】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1】俞:通“腧”,身体上的穴位。月(肉)为形,俞为声。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东风在春季产生,通常引发肝脏的病变,病邪从颈项侵入;南风在夏季产生,通常引发心脏的病变,病邪从胸胁侵入;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西风在秋季产生,通常引发肺部的病变,病邪从肩背侵入;北风在冬季产生,通常引发肾部的病变,病邪从腰股侵入,长夏属土,土位于中央,病变通常发生在脾脏,病邪从背脊侵入。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胸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1】鼽衄( qiú nǜ):鼽,指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鼽:鼻塞也,衄:鼻血也。
【2】洞泄:《生气通天论》亦有此词。
①阴盛内寒所致的泄泻。《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洞泄谓食已即泄。”“阴盛生内寒,故令人腹脏内洞而泄。”证见心腹痛,大肠切痛,肠鸣食不化,手足厥冷,脚转筋等 。治宜温中散寒,用附子丸、木香诃黎勒丸等方(《奇效良方·泄泻门》)。
②濡泻别名。《医宗必读·泄泻》:“洞泄,一名濡泻,泻下多水也。”详见濡泻条。
③脾泻别名。《医学真传·痢》:“痢下无积,日夜十余次,解时微痛,是名脾泻,又名洞泻。”参见脾泻、脾泄条。
【3】痹厥:手足麻木逆冷。
▲所以,春天多出现鼽衄之类的病,夏天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多出现直泄无度的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多出现风疟之类的疾病,冬天多出现痹瘚之类的疾病。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1】故冬不,按跷。不:否也,不通也,闭塞也。以下的不字均为否解。阻塞也。
冬不按跷:冬否则按跷以疏之。
冬善病痹厥,则是冬不,则病痹厥,用按跷以疏之。
按蹻:蹻( qiāo),通“跷”,举足,踮起脚跟,行步轻捷的样子。即按摩术,导引术等活动,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
明代吴昆注:“按,手按也;蹻,足踹也。”
【2】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
春不:春否也,春气闭塞也。
春否则鼽衄,春否则病颈项,春否者,春为发陈,今发陈之路否塞,故病鼽衄,病颈项。
【3】仲夏不,病胸胁,仲夏否,则病胸胁
【4】长夏不,病洞泄寒中。长夏否,则病洞泄,寒中也。
长夏者脾也,长夏不,脾不升阴也。病洞泄寒中,即是脾胃虚寒而洞泄也。
【5】秋不,病风疟。秋否,病风疟也。
【6】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冬否,冬气主藏,今冬否,而阴少则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此译文不通与上解,暂用。)因此,如果能做到在冬天的时候不要扰动筋骨,力求藏阴潜阳,这样一来到了第二年的香天就不会出现鼽衄和颈项之类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就不会出现洞泄寒中之类的疾病,秋天就不会出现风疟之类的疾病,冬天也不会出现患痹瘚、飧泄,出汗过多之类的疾病。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1】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春不,春否也,春升之力否塞也,春不则病温也。《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结合: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那么病温有两种发病机制:一是冬伤于寒,春没有否,而仍旧病温。二是冬没有伤于寒,藏于精者,但是春否,即春气生发闭塞,也会病温。
结合: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那么可推之病温即是病鼽衄,病颈项。
▲一般来说,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如果能在冬天做到阴精内藏而不外泻,那么到了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不能排汗散发热量,那么到了秋天就会患风疟病。
●此平人脉法也。
【10】平人:普通的人,无病的人。
▲这是一般为人诊断季节疾病的普遍规律。
【译文】
东风在春季产生,通常引发肝脏的病变,病邪从颈项侵入;南风在夏季产生,通常引发心脏的病变,病邪从胸胁侵入;西风在秋季产生,通常引发肺部的病变,病邪从肩背侵入;北风在冬季产生,通常引发肾部的病变,病邪从腰股侵入,长夏属土,土位于中央,病变通常发生在脾脏,病邪从背脊侵入。
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胸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在四肢。所以,春天多出现鼽衄之类的病,夏天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多出现直泄无度的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多出现风疟之类的疾病,冬天多出现痹瘚之类的疾病。因此,如果能做到在冬天的时候不要扰动筋骨,力求藏阴潜阳,这样一来到了第二年的香天就不会出现鼽衄和颈项之类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就不会出现洞泄寒中之类的疾病,秋天就不会出现风疟之类的疾病,冬天也不会出现患痹瘚、飧泄,出汗过多之类的疾病。一般来说,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如果能在冬天做到阴精内藏而不外泻,那么到了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不能排汗散发热量,那么到了秋天就会患风疟病。这是一般为人诊断季节疾病的普遍规律。
【原文】
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原文通解】
●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可以分出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1】平旦至日中:6时至12时。
【2】日中至黄昏:12时至18时。
【3】合夜至鸡鸣:18时至24时。
【4】鸡鸣至平旦:24时至6时。
▲白天属阳,清晨到中午,是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是阳中之阴;夜晚属阴,合夜到鸡鸣,是阴中之阴,鸡鸣到清晨,是阴中之阳。
●故人亦应之。
▲自然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体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
【译文】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可以分出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白天属阳,清晨到中午,是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是阳中之阴;夜晚属阴,合夜到鸡鸣,是阴中之阴,鸡鸣到清晨,是阴中之阳。自然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体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