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216一220

(2023-11-04 14:35:01) 下一个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

 

图片

 

【原文】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1】。刺足下中央之脉【2】,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3】,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4】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以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5】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原文通解】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1】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足少阳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上挟咽,故胁痛也;贯心上肺故咳也;贯心故汗出也。”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

【1】咳者温衣饮食: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咳者,当温衣暖饮热食。

?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嘱其注意衣服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1】。

【0】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足少阴大钟之络,别者傍经上走心包,故咽痛不能内食也。”

【1】气上走贲上:新校正云:“按《难经》胃为贲门,杨玄操云:贲,鬲也。 是气上走鬲上也。”

       贲上:即膈上,指贲门以上的部位。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饮食,往往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门之上。?

刺足下中央之脉【2】,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2】足下中央之脉:即涌泉穴。脉,《甲乙经》卷五第三作“络”。王冰注:“谓涌泉穴,少阴之井也。”

?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1】嗌中肿:肾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病嗌中肿。

?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进饮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来,针刺然骨前面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3】,不可以仰息。

【3】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足太阴别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此络既言至髀上行,则贯腰入少腹过眇,所以腰痛引少腹控眇者也。”控,引也。眇,为季胁之下空软处。

【0】仰息:即挺胸直腹的仰身呼吸。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

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4】,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以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4】腰尻之解,两胂之上:王冰注:“腰尻骨间曰解,当中有腰俞……《中诰孔穴经》云:左取右,右取左。穴当中,不应尔也。次腰下侠尻有骨空各四,皆主腰痛,下髎主与经同,是足太阴厥阴少阴所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胂:指夹脊两旁的肌肉。

?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5】,刺之傍三痏,立已。

【0】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王冰注:“以其经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合腘中,故病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5】疾按之应手如痛:用手迅速按压患处,感到有压痛处,乃应刺之部位。

      如:通“而”。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译文】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嘱其注意衣服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饮食,往往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进饮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来,针刺然骨前面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壹拾

图片

 

【原文】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1】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2】。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3】。齿龋,刺手阳明【4】;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5】,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缪传【6】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通解】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1】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1】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足少阳正别绕髀入毛际合厥阴,别者入季肋间,故髀枢中久痛及髀不举也。”枢中,即髀枢中,当环跳穴处。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2】。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3】。

【2】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所过者不病,指诸经不病,意指病在络脉,故用缪刺法。若为诸经之病,则正刺之。王冰注:“经不病则邪在络,故缪刺之。”

【0】手阳明:此处指手阳明经商阳穴。

【3】刺其通脉出耳前者:王冰注:“耳前通脉,手阳明脉,正当听会之分。”

       指听宫穴。

?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应用缪刺法。耳隆针刺手阳明经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

齿龋,刺手阳明【4】;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0】齿龋:牙齿被腐蚀所形成的孔洞,称为齿龋,或称龋齿,俗称蛀牙病。

【4】手阳明:《甲乙经》卷五第三阳明下有“立已”二字。王冰注:“据《甲乙》、《流注图经》手阳明脉中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七穴,并主齿痛。”

【0】刺其脉入齿中:此指手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皆可酌情刺之。

?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5】,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5】病:《甲乙经》卷五第三病下有“脉”字。

【0】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即视其病脉所在,而缪刺在手足爪甲上的井穴。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

●缪传【6】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6】缪传引上齿:病气交错感染传入上齿的意思。

       缪传:就是不当传而传的意思。

?阳明经脉有病气交错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视其手背上经脉有郁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拇指侧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译文】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应用缪刺法。耳隆针刺手阳明经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错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视其手背上经脉有郁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拇指侧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五)

 

拾壹

图片

 

【原文】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1】,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2】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3】,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4】,先视其经脉,切而从【5】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6】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原文通解】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1】,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1】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手少阴通里入心中系舌本,孙络至耳中;足少阴经至舌本,皮部络入耳也;手太阴正别从喉咙亦孙络入耳中;足太阴经连舌本下,散舌下,亦皮部络于耳中;足阳明经上耳前,过客主人前,亦皮部络入耳中。此之五络入于耳中相会通。已上络于左角,左角阳也。”

左角:指左额角。

【0】尸厥:马莳注:“身脉虽动而昏晕迷心,其形任人推呼而无有知觉,状类于尸,名曰尸厥。”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至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象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0】少阴锐骨之端:即神门穴。

?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历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芮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2】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3】,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2】鬄(tì):同“剔”,俗“剃”字,剃发也。

【3】燔治:烧热。燔,烧也。

?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并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如因失去知觉而不能饮服,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凡刺之数【4】,先视其经脉,切而从【5】之,审其虚实而调之。

【4】 数:杨上善曰:“数,法也。”指技术方法。

【5】从:《甲乙经》卷五第三作“循”。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据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评审虚实而进行调治;?

不调者,经刺【6】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6】不调者,经刺之:《太素》卷二十三量缪刺注:“不调者,偏有虚实也。偏有虚实者,可从经穴调其气也。”

       经刺:巨刺。

【0】此缪刺之数也:《类经》二十卷第三十注:“凡此刺经者,刺大络者,刺皮部血络者,各有其治,所以辨缪刺之术数也。”

 ?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皮肤不是否有郁血的络脉,如有应全部把郁血刺出。以上就是缪刺的方法。?

【译文】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至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象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历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芮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并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如因失去知觉而不能饮服,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据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评审虚实而进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皮肤不是否有郁血的络脉,如有应全部把郁血刺出。以上就是缪刺的方法。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图片

 

【题解】

      1、前部主论四时之气灸刺之道、四时从刺之标准、四时逆刺之危害,阐述了四时刺之五变学说。

       2、后部对四时之病因、四时之从刺、四时之逆刺作出了相应解论。因本篇既论“四时之刺”,又论刺之逆从,故此名篇《四时刺逆从论》。

 

图片

 

【原文】

       厥阴有余,病阴痹【1】;不足,病生热痹【2】;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3】;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4】;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5】。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6】,然必从其经气,辟除【7】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原文通解】

●厥阴有余,病阴痹【1】;不足,病生热痹【2】;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1】阴痹:指阳气不足,阴邪偏盛所致的痹证,疼痛多伴寒冷麻木。

【2】热痹:痹痛肌肤有灼热感,由于厥阴之气不足,阳邪乘之,故为热痹。

【0】狐疝风:《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狐之昼伏夜出,阴兽也,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

【0】涩则病少腹积气:涩脉主气虚血滞,邪气留于少腹滞而不行,故病此。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3】;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4】;涩则病积,溲血。

【3】皮痹隐轸:皮痹,肺合于皮,少阴君火之气有余,上犯于肺故病皮痹。

隐轸,即瘾疹,就是皮肤上出现的小疹,今所谓荨麻疹。

【0】肺痹:少阴君火之气不足,则肺金无畏而燥邪独盛,故病如此。《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火不足则金无所畏,燥邪独盛,故病为肺痹。”

【4】肺风疝:病名,因疝气是由外感风邪所致,故名。《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滑实则君火为邪,故乘于肺,病在气也。”

【0】涩则病积,溲血:《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涩为心血不足,故经滞而为积聚,血乱而为溲血也。”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 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0】肉痹寒中:太阴为湿土之气,主脾,脾主肌肉而位居中焦,故有余则湿胜,而为肉痹、寒中。

【0】脾风疝:《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癫肿重坠之属,病在湿也。”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 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0】脉痹:阳明主燥金之气,燥金之气有余,则灼伤血脉,故病脉痹。

【0】心痹:《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燥气不足,则火盛为邪,故病为心痹。”

【0】心风疝:脉滑为阳明燥金之气盛,气盛则风动于心,故病心风疝,症见少腹有块,气上冲胸暴痛。

?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0】肾痹;太阳为寒水之气,主一身之表,内合于肾,不足则肾气衰,故病为肾痹。

【0】肾风疝:《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太阳滑实者,风寒挟邪,故病肾风疝。”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0】肝痹:少阳为相火之气,内合于肝,少阳之气不足则肝虚,故病为肝痹。

【0】肝风疝:《类经》十七卷第七十注:“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 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0】水行经通:马莳注:此地之水行,而人之经脉通。

【0】人气在脉:春时主生,天地之气开泄,水流气行,故人气在脉。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 流行。?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0】孙络受血,皮肤充实:指夏时主长,经盛气满,故溢入孙络而皮肤充实。

?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0】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马莳注:“长夏者,六月建未之月,其气在肌肉者,正以长夏经脉络脉皆盛,内溢肌中,所以人气在肌肉中也。”

?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5】。

5】皮肤引急:秋时主收,人的皮肤汗孔收缩。

?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

【0】内著骨髓,通于五脏:高士宗注:“冬气之所以在骨髓者,盖以冬者气机盖藏,气血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脏者藏也。惟冬主藏,故通五脏,而冬气在骨髓。”

     著,同“着”,留着的意思。

?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6】,然必从其经气,辟除【7】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6】不可为度: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各有常度,六淫之邪常随四时之气而犯人,然其变化是不能用常法来度量的。

【7】辟除:驱除。

?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 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译文】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 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 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太阳之气有 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 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 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 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 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图片

 

【原文】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1】,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yì);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2】;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3】,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4】。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5】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原文通解】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1】,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0】令人少气:指春气在经脉而刺络脉,致气血外溢而令人气少。

【1】血气环逆:即气血逆其正常规律循环。环逆,指不能按照正常规律循环。

?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yì);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0】内却:张志聪注:“血气虚,却于内矣,阳明脉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却,退也。

【0】令人善怒:《类经》二十卷第十九注:“夏刺冬分,则阴虚于内,阳胜于外,故令人血气逆而善怒。”

 ?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

【0】血气内散:秋气在皮肤,今深刺筋骨,故虚其内使气血散乱。

【0】令人目不明: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冬气在骨髓,今刺经脉,则血气脱夺,经脉空虚,故令人目不明。

?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

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2】;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2】大痹:是指由于五脏气血俱虚所致的痹证。

《类经》二十卷第十九注:“当阳气伏藏之时,而刺其阳分,则阳气外泄。阳虚阴盛,故留为大痹。”

【0】令人善忘: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外泄,神无所养,故令人善忘。

?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3】,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3】大逆之病:全元起本作“六经之病”。

?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

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4】。

【4】精气不转:王冰注:“谓不逆转也。”吴昆注:“精气不变。”

    转:通传。

?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5】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5】动:此指五脏受伤后的异常变化反应。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

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0】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根据五脏变动所发生的不同征候,则可候知所伤之脏,而预知其死期。

?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译文】

       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

 

【题解】

       本篇首先论述了疾病的标本及治法的逆从,然后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预后,全篇以疾病的标本和病传为中心议题。

       标本,在此主要指发病的先后主次。病传,指疾病传变的规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本篇前二节论标本,后八节论病传,故名篇。”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本篇前部论病的标本和刺法的逆从,后部论病的移传,故名。文中还列举了泄泻、中满、烦心几个病证的缓急证治,说明治标、治本、或标本兼治的法则以及传变的各种症状。”

2

【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1】,刺有逆从【2】,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3】,标本相移【4】。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5】;知标本者,万举万当【6】;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1】,刺有逆从【2】,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3】,标本相移【4】。

【1】标本:张介宾:“标,末也。本,原也。犹树木之有根校也。分言之则根校异形,合言之则标出乎本。”马莳曰:“标者,病之后生,本者,病之先成,此乃病体之不同也。”

【2】逆从:马莳曰:“逆,谓如病在本而求之于标,病在标而求之于本。从,谓如在本求本,在标求标。”

【3】逆从得施:指逆治法和从治法得以施用。

【4】标本相移:针刺时或先治本后治标,或先治标后治本,无固定次序。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5】;知标本者,万举万当【6】;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5】正行无问:马莳:“乃正行之法,而不必问于人也。”

【6】万举万当:治疗万无一失。

?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译文】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3

【原文】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1】。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2】。大小不利治其标【3】;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4】,以意调之,间者并行【5】,甚者独行【6】。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原文通解】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1】。

【1】易而勿及:指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但临床上运用起来并不那么简单。

?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迎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

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2】。大小不利治其标【3】;小大利治其本。

【2】人有客气,有同气:客气,指客留之气,即外邪。同气,指人体本身的气机紊乱,即内伤。

【3】小大不利治其标:是说大小便不通是危急的症状,即使它是标病,应当先治。

?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

谨察间甚【4】,以意调之,间者并行【5】,甚者独行【6】。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间甚:间,指轻浅。甚,指深重。间甚,是指病情深浅轻重。

【5】并行:可以和其他疾病一起治疗,也就是标本同治。

【6】独行:是单独进行治疗,不能和其他疾病兼治,也就是治标或者治本。

?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译文】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