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贾原本是吕不韦礼聘的门客,在公元前249年,秦异人(嬴子楚)继承王位为秦庄襄王以后,吕不韦担任相国伊始,就撤换了秦国原来在齐国的使节。改派姚贾。其中缘由是吕不韦早年走遍六国做珠宝生意,生意很成功,也很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以及利弊得失。所以当上相国之初,就是兴利除弊。
吕不韦对姚贾道,以前派在齐国的秦国使节,在齐国不得人心,他总是拿秦国的强大威胁,要挟,强词夺理的训斥齐国人,你现在去,就是要和齐国人交朋友,不仅是和齐国朝堂,还要和齐国的黎民百姓,甚至稷下学子都成为好朋友。最终目的就是不要靠秦国的强大,武力威胁使齐国人中立,而是对秦国的友谊、好感,使齐国人站在我们这一边,或者中立。做到即使秦国战场上失利了,齐国也能依旧保持中立,而不是趁火打劫。为此可以不惜一切工本金钱,具体措施你可以参考田氏代齐,看看田氏(陈氏)的做法。
这样姚贾就到了齐国。姚贾在齐国待人诚恳,讲求信义,言出必行,广施恩惠,甚至小民小官吏的。“婚丧祭冠”(冠礼,成人礼,包括新官的任命)都能收到他的贺礼,或者亲自到场祝贺。
如此到韩非弹劾姚贾的公元前238年,已经11年了。
韩非弹劾姚贾。说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就是说姚贾拿着秦王的倾国金钱,打着国家的旗号,谋自己的私利,不顾及秦王的使命,只为自己在齐国交朋友,为自己成为齐国一方诸侯的野心而张目,因为当齐国有人指责秦国的时候,他不去辩驳,而是去附和,还歪曲秦国的国策,例如说,现在秦国不实行“仁政”只是权宜之计,一旦秦国攻灭三晋,就能实行仁政。以至于齐国人说,如果秦国朝堂上都是姚贾这样的人,秦国何来“暴秦”之名,这种歪曲秦国国策,还擅权为自己沽名钓誉,而使大王名声招损,难道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赵政想起来,姚贾受到这种指责,以前就有过,只是被吕不韦包庇了过去,因此马上准了韩非的谏言,命人到齐国召回姚贾,并且开始物色代替姚贾的人。
这个时间点,燕太子丹到了秦国,赵政给太子丹准备了王宫级别的豪宅,配齐佣人,并且一次赏赐太子丹七名秦国公主侍寝。府邸大管家“家宰”也由赵政自己的最贴身亲信宦官蒙嘉选派,有任何需用,府里任何事情,直接向蒙嘉请示。府邸外的保卫。由赵政自己最亲信的太子宫时期的,现在整个咸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樊於期选派,并且府外任何事情直接向樊於期汇报,太子可以在秦军保卫的情况下,在秦国任意走动,蒙嘉和樊於期还隔三差五的向燕太子丹慰问,宴席,请安。
燕太子丹到了咸阳,安定下来,自然有些燕国,齐国,韩国,卫国以及一些楚地的诸侯使者等来探望,这天来了韩非。
如果换成平日,太子丹是绝不会见韩非的,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在六国臭到家了,换句话说就是和六国绝大大多数人三观不合。
但这次太子丹没有犹豫,马上接见韩非。并且屏退众人。
两人施礼坐定,韩非劈头就问,太子何故来到秦国?
一句话说的太子五味杂陈,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半天吭不出声来。
最后太子哀叹一句话道,可能是我的失策了。
原来太子,一意孤行,力排众议的,信心满满的来见赵政,在齐国时还很高兴,等到进了秦国疆界,听见赵政撤掉吕不韦,车裂嫪毐,摔死幼弟,囚禁母后,诛杀27位谏言大臣,听的太子丹如雷轰顶,目瞪口呆,如果还在齐国疆界,太子可能立即掉头回燕国去。
来咸阳的路上,太子一直回想着和赵政在邯郸分手时,赵政双手搂着太子的腰,把头埋在太子胸前,一直默默流眼泪,久久不愿放手。而那个赵政,和现在做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是一个人吗?中间换人了吗?太子一路自问。
韩非看太子追悔莫及的表情,心中想到,都说太子和秦王自小交好,并且教会了秦王很多事情,今天看太子,有点言过其实了,赵政很有帝王相,喜怒不形于色。而太子丹,那点心事,都在脸上。
后来韩非对随口问起他们相见情况的赵政,就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为了让赵政高兴。没想到赵政满脸回忆的说,太子是很纯粹的人,他不会藏着掖着。
现在韩非结巴的道,第一你要尽快想办法回去,第二。请太子帮我做件事。
太子道,什么事?
韩非道,就是搞死姚贾?
太子随口道,干么这么急,你和他有仇?
韩非顿时满脸显出失望的瞬间。
太子怕韩非看轻自己。说道,我本来是不会和你相见的,但听说你的存韩策,以及弹劾姚贾,所在才会见你,只是干嘛这么急?恐怕会被人看破。
韩非道,第一,秦王现在很信我,时间长了未必了,第二,秦王宰杀了27位大臣,其中很多位高权重的,现在秦廷满目肃杀,谁也不敢多说话,因此有人看破,也不敢谏言的。所以趁热打铁。
太子点头道,好,只是怎么帮你?
韩非说,你在齐国见了齐王建,后胜相国,也见了姚贾吧?
太子点头。
韩非说,姚贾这个人这么样?
太子道,非常好,也非常智慧,而且在齐国,除了国王田建,相国后胜外得人心的就是他姚贾最有权威,不是他有什么官职,而是大家真心都拥戴他,心服他、认投他。
韩非道,这就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除掉他了吧。
太子有些心中不悦,觉得韩非有点狂,瞧不起人,还沾沾自喜。
太子忍住不悦道,但我有点看不懂他,看不破他。
韩非道,这么说?
太子丹道:就是姚贾建议陪我去稷下学宫看看,我和姚贾微服,去的稷下学宫,没想到我就在稷下学宫听到很多学子鞭笞暴秦,要求联赵,说是赵国亡了,齐国就是下一个,没想到旁边姚贾听的满不在乎,让我大感意外。
韩非道,你问他了吗?姚贾怎么和你解释的?
太子道,问了,姚贾说,第一他们对秦国有误解,第二秦国以前做的是不好,现在摄政相国吕不韦已经在尽力改变了,要等些时日,秦国一定会改变。再说以前残暴,白起也已经被我们诛杀,至于我们攻打赵国只是在自保,想当初我们弱小的时候,魏国就一直攻打我们,而赵国就灭了中山国,他如果恢复强大了,肯定我们秦国就是中山国第二。姚贾虽然和我这样说,但我当时心想,这人是没良心呢。还是没良知呢,如果久在稷下侵泡,应该不会没有良知吧?真的就是没有良心吗?只有没有良知而没有良心的人,难道却有良知却没有良心的,真有这样的人吗?我看不透他。
韩非道,好,秦王一定会见你,把一些姚贾非议秦国的话,赞扬吕不韦,看轻秦王的话,找个机会说给秦王听,好好想想,没有就编一遍,圆一圆,这次一定要趁机除掉姚贾,有他在就没有六国联合伐秦。不要提那些良心良知的话。
太子点头,然后说,先生。你这弹劾姚贾,风险太大了,赵政事后肯定会醒悟的,要知道六国人,多次行刺姚贾过。
韩非道,顾不了许多了,你监国这些年来,不是一直想联赵吗?只要燕赵联合了,齐国就有可能加入,后胜不是白给的,如此燕赵齐连在一起,天下就有望了,何况还有一个楚国,灭秦都是有可能的。
燕太子丹道,好,这个风险是值得。
然后太子又道,先生的为人怎么和你的书中主张完全两个样呢?
韩非不无得意道,我为人好吗?要知道秦王偷偷怂恿那些臣下谏言,然后再杀了他们的“引蛇出洞”之计,这可是出自我的计策啊。
太子大惊,听完韩非讲的经过。太子道,有点不道德吧,杀谏言大臣,这是纣王干的事,那27个人,虽然是敌国的,但也是正人君子,如此陷害他们,有点过了。
韩非道,能够在立秦国太子为谁上面有发言权的。必是秦国重臣勋贵,那这些人杀人少吗?不知沾了六国多少人的鲜血,今天让他们被秦王斩首,只是正好的报应而已。
太子道,那赵政怎么能下得了手,他才亲政一个月啊?
韩非道,杀人立威嘛,不然他年纪轻轻,刚亲政,别人怎么服他?我的书中早就写了,要不秦王只是见到我的书,就要为见我一面,死而无憾呢。
太子丹道,不知如果赵政还在邯郸,在见到你的书,还有这样想法吗?
韩非道,估计不会,我这是帝王之书,只能给帝王看。
太子丹心想,我不是帝王吗?我怎么看你的书就是垃圾呢!
太子丹嘴上只是嗯了一声。
然后韩非又道,对敌人不要手软,潜在的敌人,也要提前处理等等,这些当初鼓吹立嬴成蟜的,都是潜在敌人。
然后就开始说他的那些《韩非子》主张,什么君王不需要臣下民众的爱,让他们怕就行。又说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样六国才能战胜秦国。
太子心中满是非议,想如果我们学暴秦的施政,那干嘛还要抵抗秦国呢,虽然太子表面可能透露出不耐烦,不赞成,但还是长时间的听完了韩非的结结巴巴的唠叨。
过了几天,蒙嘉宴请太子丹,聊天问起韩非来访的事,太子丹就说了韩非的如何如何说的的那些唠叨话,这时心中猛然领悟,肯定秦王也会问韩非和我见面的情况,韩非也会如此说,这样双方就对上榫了。
事后,太子丹和陪同自己到秦国咸阳的首席助手鞠勇——国相鞠武的最有才华的儿子议论道,韩非子虽然书中都是歪理学说,不讲仁义道德,但他对自己的家族也就是韩国,真是忠心,为此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甚至赌上自己的性命。他算是好人吧?
鞠勇道,牺牲自己一切为家族卖命,应该是正常人吧,不能算是好人,只能是正常人,好人应该是仁人吧,不杀人的人。
太子丹道,那被迫杀人呢?
太子丹和鞠勇是多年好友,一起在鞠勇的父亲,太子老师那读书,其中还有鞠义,这两文武双全,出类拔萃,他们是大排行。加上堂兄堂弟,有八个,共一个祖父,其余水平差些。
鞠勇道,七国人,多年了都是这样互相杀,谁不是被迫?
太子丹道,你这话说的不对,六国人都是点到为止,败了,退了签协议割地,然后就是好朋友了,还可以接亲家,秦国是专门砍头的,看看只是白起砍了多少首级?
鞠勇道,是 说的对。
注:只是记载数目的,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于伊阙对战韩魏联军,最终斩敌二十四万,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打韩国,并打败救援韩国的魏赵两军,斩首十二万。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连坑带杀共赵国四十五万士兵。还有很多大战,没有记载数目。
这边姚贾终于慢悠悠的回到了秦国,原来秦王派人急招姚贾回国,但到了齐国的一亩三分地,就和到了姚贾家里一样,都要听姚贾的。齐王田建,国相后胜,以及其他一些勋贵大臣都要宴请姚贾来送别,甚至有好心人劝姚贾留在齐国,不要回去。因为吕不韦被罢免,秦王摔弟囚母,诛杀27位谏言大夫这些事已经传到了齐国。
姚贾只回说,这些可能都是道听途说,我要回秦国才能知道究竟,解释这些情况。
姚贾从容的办完告别的事,踏上回秦国的路,回国的马车上,姚贾就给秦王写了奏章,大意就是,我知道有人进谗言陷害我,但我冒着杀头的风险回国,就可以表明我的心际了。我自认为这十几年在齐国,还算能称职的完成秦庄襄王当初交给我的使命,就是和齐国人交朋友,现在齐国人看待我,对我的评价远远高于赵国以及其他各国的使节。能做到齐人心目中秦国人比赵国人更好感,甚至一样,不就是对我们秦国最大的利益吗?
从年初赵政的亲政(古人农历过年,七国各国有十一月过年的,有十二月过年的,现在都是公元纪年,古人又都是年龄虚岁,因此岁数差个一岁,过年季节乱几个月都正常。)应该是在冬季,到姚贾的来到咸阳。快是春季了。
姚贾回到咸阳,立即进入待罪官舍,按照秦国的法律,官员只要接到弹劾,就要在这等待判定,哪怕你是相国,一个小吏弹劾,也应如此办理,当然需要秦王的旨意,朝廷才算接到弹劾,秦王认可后,弹劾才能成立。所以这种弹劾,只是君王权力无限扩张的办法。
韩非虽然拒绝了秦王赵政的官职委派,理由是口吃,越是人多越说不出话来,所以不能去朝堂。但作为客卿,领秦国的特别俸禄,所以也有弹劾权的。
姚贾回来了,赵政就问李斯,韩非弹劾姚贾的是与非。李斯说,按照惯例应该当朝对质。
赵政说,韩非老师口吃,那样大殿当众可能辩论不过姚贾。
李斯说,就在小殿这里质问,我愿意当监督,一人只能说一句话,韩非的话不能说完,姚贾不能开口。
如此韩非,姚贾两人开始对质。
韩非首先说,在齐国的阿地和鄄地,分别聚集着韩国和魏国逃亡的公室大族,他们都圈养着私兵,现在他们又向宋地蔓延,人数加起来能有数十万众,而且这些人都是特别仇恨秦国,迟早会成为秦国的危害。姚贾既然说获得齐国君臣的信任,为什么从不向齐王指出阿地和鄄地的事情呢?怎么不制止这些情况的恶化呢?
韩非够拼的,其中阿地是被他们韩国贵族占领,韩非之所以一直在韩国名义的都城新郑待着,是因为阿地的韩国贵族不让他过去,现在把自己老家的事搬出来了。当然人数几十万是耸人听闻。
姚贾回道,我能被齐国人信任,就是我能像齐国人那样想事情,齐国阿地和鄄地,两地的诸侯,历来都和韩国,魏国结亲,已经很多代了,对他们来说,姥姥家来人逃难,怎么能让他们拒绝呢?宋国首先被齐国占领,后来楚国趁着乐毅伐齐,楚将淖齿夺了宋地过去,后来吕不韦相国的时候,曾经说要帮助齐国夺回来。齐国不想和楚国开战,就拒绝了,再往后楚国战略收缩,军队主动撤离了宋地,当地官员就说纳降了齐国,齐国也没有派官员和军队,依旧维持原样。只是挂起齐国了旗帜,秦国因为想和齐国友好,看他们挂起齐国旗帜,也没有去管,这样情况下,阿地和鄄地的一些韩,魏贵族就到宋地发展,维持治安秩序,买房买地,齐国本来就因为灭了宋国。被六国嫉恨,险些被乐毅灭国,现在又怎能再让齐国管宋地事呢?以上就算提了建议,齐王也不会采纳,也不能采纳,因为齐王下面还有很多小诸侯,齐王不能做惹众怒的事,提出这种建议,只会让齐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齐国就必须像齐国人那样思考,这和入乡随俗一个道理,至于危害,韩魏两国一个被我们打死,一个打残,他们逃出来的部分人能有什么作为呢?
韩非道,秦国人却向齐国人那样思考,那你看我们的秦政肯定一无是处了啊?
姚贾正要回答,赵政举手制止。
注: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赵、魏、韩三国的大夫们都不愿为秦国谋利,而在东阿、鄄城两地之间聚集了百数十家豪族。大王如果与赵、魏、韩三国联合,就有百万之众——战国策
李斯让韩非问下个问题,韩非道,齐国稷下,有很多人辱骂秦王,还要齐国出兵支援赵国,你依旧不向齐王指出并要求制止。还随声附和他们,甚至和他们很多人交朋友,这就如同有人辱骂你的父亲,你却随声附和,还和他们交友,你心中还有君王吗?
姚贾道,齐国西门外稷下学宫是齐国独有的,存在百多年了,“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都是上瓦下砖,其中很多学者被历代齐王封为“上大夫”,“受上大夫之禄",很受历代齐王的优待,它的宗旨就是“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齐王,齐相都要受到他们评论或非议,我又怎能要求齐王去制止?至于我在齐国随声附和,我想齐国人是我们自己人吗?是秦国人吗?当然不是,他们很大可能是潜在的敌人?对自己的敌人能说真心话吗?我想,我就是秦国的间谍在齐国,是公开的间谍,间谍随声附和,去赞同敌人不是应该吗?
注:《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
韩非还要说话,赵政挥手,让他们都下去。
随后赵政接见姚贾,重金赏赐,并带了大量经费,依旧出使齐国。
韩非弹劾失败,反坐关进待罪官舍,等待处理。
姚贾离开秦国的时候,给赵政上奏章道,韩非的存韩策,尚且可以说他顾念故国,但对臣下的弹劾,施的是郑国计啊,不知道是否来秦时,韩非就和韩王串通好了?
注::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后来相国吕不韦调查发现。此举最终有利秦国,因此免了郑国的罪。后郑国渠建成,秦国更加强大。
嬴政派李斯去看望韩非,对韩非说,你赶快在想一策,让秦王满意,秦王就可以赦免你的罪。
韩非吭哧了的想了会,道,千万别放燕太子丹回去。
李斯回报。赵政冷笑道,用他说。
李斯道,不如和太子丹立下誓约,燕国和秦国共同攻破邯郸,或者燕国攻占赵国的代地,就放他回去。
赵政想了会道,这是好计,但太子丹绝不会答应,再被太子丹传出去,反而增进燕国和赵国之间的信任,你这是给敌人加分的好计。
李斯衷心惭愧道,臣思虑不周,思虑不周。
注:六博,战国流行的游戏,计算加分(博筹)的游戏。
开始,赵政还允许韩非见客,经批准燕太子丹曾经去过,待罪官舍,其实就是高级监狱,条件不错,太子丹看望韩非,两人远距离对坐,此时旁边已经有秦人监视了,简单问候后。
燕太子问,以后有什么好办法吗?
韩非子站了起来,做出射箭的姿势,并且使劲伸展身躯,然后两人分别。
太子丹不明深意,赵政知道后,也不明白,说道,难道是使劲发展弓箭兵?这还用你说吗?看见韩非开始打哑谜。赵政知道韩非在防着自己,赵政开始不许任何人看望韩非。
又过了五年,韩非还是毫无计策可献,公元233年,嬴政下令,命令韩王交出国王印玺,秦国重新给他诸侯印,成为秦国的番臣,战国七王国从此少了韩国,现在韩国和卫国一样了。
灭韩,李斯并不赞成。毫无意义,图落个把柄给敌人。向赵政委婉的提了一半,就被赵政训斥道,是不是为了韩非在顾念旧情,不想后面还有惩罚等着他李斯。
原来韩非知道灭韩之事就翻脸了,开始指桑骂槐的骂赵政。
赵政本想,灭了韩国,让韩非不在心存故国,断了为韩国的念想,然后看可否效力秦国。看到韩非如此反应,知道终不能为我所用。
赵政就令李斯毒死韩非,谁让你顾念旧情,不顾君王的利益。李斯毫不犹豫照做了。然后赵政就在朝堂上训斥李斯,骂李斯嫉贤妒能擅权毒死自己的同学,免去全国管刑法的官,贬了几级,过了几个月让李斯又官复原职了。但此后天下人都认为是李斯害了韩非,而秦王不知情。
赵政这么费周章对待韩非,可能是为了在看《韩非子》这本书时,少点愧疚杂念吧。
燕太子丹在秦国咸阳安顿好后。就向秦王上书感谢种种优厚的接待,并说期盼和秦王嬴政的接见。
等了很久,上书石沉大海。然而赵政并没有接见。
也就是韩非反坐关进待罪馆舍后,太子丹上了第二书。就说如果秦王工作繁忙,无暇接见的话,太子愿意去拜见赵姬。
太子明知道提出见赵姬可能不妥,会触赵政霉头。但还是提了出来,因为在邯郸时期。赵姬因为喜爱和少年酒会,就拜托太子多来和赵政玩。因此对太子很友善,论情论理,太子都应该要申请拜见赵姬,向赵姬问安。
第二封上书,依旧石沉大海,这样半年过去了,虽然燕太子丹依旧保持着各种优待,待遇可以说的秦国第二人,仅次于秦王赵政,但就是没有见到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