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天离开新德里,开始了所谓的众多打卡圣地之旅.
上文提到在过去数千年中,各种外来游牧民族与印度土著民族混血融合的导致了今天印度人种基因的多样性. 同时也造成了今天的多文化和多宗教信仰的共存,融合及演变。因此印度又号称“宗教博物馆”, 据统计今天的第一大宗教仍是土生土长的印度教,占了近80%的总人口比例,第二位是穆斯林为14%; 而基督教锡克教和耆那(Jianism)合在一起仅有占5%。最后在这个佛教的诞生地的国家,今天佛教徒仅仅有1%!
所以印度行前如果对印度的各种宗教, 尤其是对印度教有个粗粗的了解,这样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及导游介绍讲解,才能看懂不少门道和听的明白。
印度教是印度的各种宗教及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宗教,约在公元前15世纪年就基本形成体系. 这比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 甲骨文的出现和完善(一般认为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还要早了数百年.
印度教中包括各种神话传说及各路神仙如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等, 成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的基础,不仅仅是对印度教,也是今天印度的哲学思想及众多社会规范及教义等的观念基础。
印度教有三大教派:湿婆,毗湿奴和性力派三大教派以及许多宗教祭祀仪式, 至今有深深的影响着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
一路上遇到不计其数的庙寺,雕塑和神仙故事,我在离开时也没有搞清印度教中究竟有多少大小神仙,不过想一想在他们漫长的历史中一定出现N+M多个神话故事和如此众多神仙的名字,也就释然了.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神话传说相似:天上有玉皇大帝,皇母娘娘,太上老君炼丹,蟠桃园,南海观音菩萨及西方佛主,水中有东海龙王司播云降雨,人间则是山神,土地神,城隍庙,灶王爷和关羽,到了阴间还有阎王,判官各种小鬼. 一个不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是永远搞不清其传统文化中的各路神仙的。
另外印度有1600多种群族语言,宪法承认的官方用语就达22种之多。几乎每种主要语言的群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
所以对印度教应理解成一个基于各种不同的知识,日常道德社会规范和哲学观点或是价值观的地域性文化,而不是一个共同的单一宗教。
离开了新德里的第一个城市是普拉亚格拉吉市(prayagrij),其位于印度教奉为两条圣河即恒河和yamuna河交汇之处。
历史上人类必须临水而居逐水而迁,所以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江河情节和神话传说,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恒河则被印度人视为圣河,是女神的化身.
从横跨恒河的大桥上经过,这里的恒河并不深, 但是河床宽阔平坦,两岸的河堤之间延绵数公里.
这是印度教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城市, 如重要朝圣节日-大壶节(Kumbh Mela)在这举行, 相传大壶节是源于印度教的神明和群魔为争夺一个装有长生不老药的壶而大打出手,结果把壶打翻. 这个节日以在水中沐浴的仪式为特色,朝圣者相信在这些河流中沐浴是赎罪、忏悔和恢复行动的一种方式,并且它能够净化他们的罪孽。每隔13年为一大庆典,祭祀活动长达一个月,导游介绍说高峰时刻每天会有超过一千万人在恒河里同时沐浴祷告, 堪称人山人海.
今年正逢大庆典, 只见恒河岸边上大片的开阔地已经搭建了成千上万的帐篷.
各式各样颜色各异的帐篷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甚为壮观. 届时宽阔的河床上将出现上千万印度教徒们的同日聚会吃喝庆典的宏大场面,真是难以置信!
继续向东行驶三小时就到了另一个宗教圣城-瓦拉纳西(Varanasi),是梵文意为“神的入口”, 已有3千年历史. 也是艺术之城和印度绢的名产地。
林立的星级宾馆、豪华商场、KFC步步蚕食着历史遗迹,焚尸木材店的旁边是影像唱片店,传统与现代在古城里和谐共生。
到印度看恒河的最好去处也是瓦拉纳西,新月形的恒河沿城流过,把城分成东西两部分,
河畔的古城区依旧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 历史各时期的过王公贵族们留下来的行宫及寺院等鳞次栉比.
作为印度教徒,一生的四大愿望是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这其中3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信徒们就开始在恒河圣水沐浴,虔诚的祷告。从他们的神态及眼中流露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内心非常充实和平静.
同时不远处还有用来焚化印度教徒尸体的焚化场(Burning Ghat). 许多印度教徒远道而来在这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焚化前,尸体先要在浑浊的恒河中浸泡一下,
用大木柴????烧2-3小时才能烧的完全.
焚化场的焚尸仪式过程从日出到日落不停断,
焚化场里腾空的呛人浓烟终日不绝,又与从河面上升的水雾混合,越发加重了蒙雾缭绕. 我们从恒河上观望近在咫尺的河岸上人群和建筑也是被厚厚的雾霾掩盖,一片模模糊糊.
只有为逝者的祈祷和音乐及各种喧闹顺着河面传过来。更加重了宗教的神秘庄重.
当地人的生活用水包括吃喝用度都取自恒河,但是生活垃圾废水人畜粪便又是回流到恒河。还有岸边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再加上各种机动车的尖锐鸣笛,使这里的空气,水质和噪音污染等极为严重.
但是来自各地的教徒们无视这非常恶劣的卫生条件及生活环境,仍是年复一年络绎不绝地到此沐圣水净身及喝圣水求神灵.
傍晚时分再次回到河边的达萨斯瓦梅朵河坛(Dashashwamedh Ghat),参观恒河晚祭(Ganga Aarti).
上面提过神仙湿婆不是个婆子,而是梵文???(?iva)音译,他与梵天,毗湿奴并称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 据考证湿婆的形像及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在史前遗址发现中。湿婆乃是司宇宙及毁灭之神,可见其权力大概等同于我们从小就读过的《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湿婆的妻和儿女也都是好生了得的神仙.
佛教岀现以后,湿婆又被吸收入佛教,尤其是在大乘佛教中,被称为法力无边的圣者, 為三千界之主及密宗护法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诃迦罗)。
晚祭的仪式也包括对恒河女神——甘露女神(Maa Ganga)的敬祭,她是印度最神圣的河流的女神。
这是充满宗教精神的虔诚仪式,七个法师同时主持,祈祷音乐载歌载舞.焚香升火,持续一个多小时,每日如此,风雨无阻.
离圣城-瓦拉纳西不到10miles的野鹿苑Sarnath(萨喏纳特)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在入口处有多种文字的介绍:
公元前3百年,强大的孔雀王朝统治着印度次大陆,当时的阿育王接納並資助佛教, 佛教从鹿野苑附近开始传播开来,也促进進佛教在印度和中亚的傳播,香火鼎盛千年。到了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甚至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他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这样的记载:“答枚克佛塔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法轮处。”
这之后又过了3百多年,随着来自蒙古高原的突厥人不断侵入北印度,瓦拉纳西城和鹿野苑的都破坏殆尽. 几乎所有贵重物品都被摧毁或抢劫。有史记载突厥人抢走了大约1400骆驼的财宝。根据13世纪波斯历史学家Hasan Nizami的说法:“近1000座寺庙被摧毁,清真寺建在它们的基础上“。 幸存下来的佛教徒逃往尼泊尔、锡金、西藏或南印度,从此以后佛教在印度次大陆就基本上消失了. 至今佛教徒也仅为总人口的1%.
上个世纪中鹿野苑废墟挖掘和重建过程
废墟中保存了下来的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修复后仍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
每日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来此拜佛祈福朝拜。与昨晚恒河边上的印度教对湿婆,恒河女神和太阳的宏大壮观的晚祭场面截然相反,这里的佛教徒们面对答枚克佛塔默默地诵经焚香祈祷,与自己心灵的佛主和心灵进行对话.
在废墟的不断挖掘修复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并专门建了国家佛教博物馆以供陈列.
其中还包括阿育王柱的柱头装饰四只雄狮各面一个方向。脚下各有一轮二十四辐的法轮,分别绘有象、狮子、牛和马.下方写有国家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这尊两米多高的雄狮石像已成为今天印度的国徽图案,足以说明鹿野苑在印度历史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馆内还遇到一组还自台湾的佛教徒朝圣团。他们来印度的目的是为了访遍了印度内八大佛教圣地,这是指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而佛教的主要宗派都把这些地方看作圣地。他们来印度的目的是为了访遍了印度内八大佛教圣地,这是指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而佛教的主要宗派都把这些地方看作圣地:
在馆内的出土文物中,有一幅石像记载了这八大圣地.一个讲着流利中文的印度导游在这个石像前给这个台湾佛教寻圣旅游团详细讲解了八大圣地的故事.我们也跟着长了不少见识.
这位导游还介绍,这尊1千5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石像为世上现存的保存最好的. 有人问为什么是最好的?答曰“凡是古代的雕像,其鼻子的部位最容易被毁坏,这尊佛像的鼻子保存完好相当完好“
野鹿苑还有不少来自其它国家的佛寺,如从日本到东南亚各国. 这些佛寺承担国家之间团体和民间的佛教界交流弘扬佛法,发挥着各国的佛教界大使馆的独特功能. 还有不少地方宗教的寺庙及协会
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文化中有共同的起源。佛教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第二次城市化”期间出现在印度北部的恒河东部文化中。印度教从古代吠陀宗教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了其他印度传统的许多实践和思想(在所谓的印度教综合中)。这两种宗教有许多共同的信仰和实践,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引发了很多争论。
两种宗教都相信业力和轮回转世,他们都接受从轮回中解脱(涅槃)的想法,并且他们都促进类似的宗教实践(如禅定、咒语和奉献)和道德(不伤害。其他重要的共同道德原则包括不执著和真实性)。这两种宗教也有许多共同的神灵(尽管对它们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包括辩才天女、大黑天、因陀罗、象鼻天、毗湿奴和梵天。
然而,佛教明显拒绝基本的印度教教义,如我(物质的自我或灵魂)、梵(万物的普遍永恒来源)和造物主(大自在天)的存在;相反地,佛教教导无常和缘起作为基本的形而上学理论。佛教也拒绝吠陀(和其他印度教文本)的圣典权威,并拒绝吠陀关于仪式、种姓和祭祀的教义以及婆罗门的特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