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呓語

旅美三十五年,如今闲云野鶴安度晚年,偶得文思泉源,盼借此博客平台抒发,自娛自乐,也求高手斧正。
个人资料
huiling-LA美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爱情绝唱—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葬

(2023-02-01 08:22:11) 下一个

前几日在一个微信老乡小群里,有人转发了故乡融城第一中学的校史文章,还有多篇悼念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陈云官的文章。细读之后,闭上眼睛,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原以为去国三十多年,早已经与故乡相忘于江湖,但实际上只要是感动过,就永远不会遗忘,许多刻骨铭心的往事仿佛点亮的篝火,火焰瞬间呼啦窜向天空,燃烧得那么红火,那么淋漓尽致!

老校长陈云官是真正的儒雅书生小城名流,我小时候曾到他家去玩过几次,我们两家多年深交结通家之好。陈云官老师字蔚云,生于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卒于1986年。他生于融城的一个书香门第,11岁丧母,他颇早慧,自幼承父教攻读经书,后就读本地小学初中,皆名列前茅。1928年考入福建省立高级中学,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尤以文章诗词书法见长。1931年他考入厦门大学文学系,学业优异,毕业后婉拒留校当助教的机会,回家乡任教。1937年他就联合当地学界和乡贤,在艰难困苦的境地创办县城中学,四十年代中期,担任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直至中共夺取政权的解放后。其间小城几个中学并来并去,但他由于业务拔尖众望所归,始终担任中学校长职务直至五十年代中叶。陈校长身材瘦弱,脸色白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文质彬彬,典型文弱书生模样,为人低调与人为善,许多学生都对他敬仰无比,称他为学界泰斗,只要听过他的课就永不忘怀。他本人也以为校长这碗饭能吃到老,不料噩梦在1957年来临了,他与全国五十五万具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一样被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又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后,又调回一中,让他去教初中实验班的语文课,但在阶级斗争要天天讲的1964年后就被剥夺了上讲台教学的权利,贬去图书馆当职员。随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免不了被批斗、被抄家、被罚洗厕所、被迫钻墓地捡骸骨、下放农场干种地养猪等脏活劳动改造……直到1979年,在胡耀邦主政期间,陈云官先生的 “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才得到改正和平反,二十二年来背在身上的沉重“枷锁”才终于得以解脱,获得了政治上的新生。之后还担任小城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他在晚年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广泛联络海外学生,以其崇高的威望,获得海外学生与侨胞捐资总金额人民币2300多万元,均用于兴办家乡的文教卫生事业。看了网上能搜到的这么多有关陈校长的生平和经历,我不禁思绪万千,活脱脱正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一个正直正常、聪慧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遭受的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写照!

我并没有上过陈校长的课,我入学时他早就被赶下讲台了,学校里倒是多了许多复员退伍军人来加強教师队伍,再后来是工宣队老师傳进驻学校。但不少陈校长的学生都很怀念他,称赞他的道德文章一流,上起课来神釆飞扬,他的微笑和从容令学生永生难忘。陳老师不愧是当地的顶级名師,虽然教语文对他来讲如吃豆腐一样容易,但他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却经常在油灯下备课直到深夜。他视教书育人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他讲课时字字珠玑而又娓娓动听扣人心弦,语言机智又幽默,讲解问题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学生们都特别爱上他的课,很多同学都说 “听君一堂课,终生常回味!”。陈老师爱生如子有教无类,也有许多动人故事在小城传颂。并且陈老师的古诗文造诣深厚,我还查到了他24岁时的杰作以飨读者:
“西园赋” 邑西之有小园兮,慕“西园翰墨”之名。地虽小而得势兮,位附廓之西域。可听西溪之流水兮,可望“五马”与“双旌”。邻“一拂”之贤兮,似闻流民之哀声。连农夫之白屋兮,难温饱而寄情。羡荷莲之不染兮,愿宦海之澄清。倚东篱而赏菊兮,宁固乏而坚贞。登亭榭而骋怀兮,望久雨而放晴。悲漫漫之长夜兮,仰长空之启明。听书声之琅琅兮,盼桃李之晶莹。为神圣之华夏兮,倚长剑而斩鲸。扫万千之荆棘兮,展万里之前程。
拜读好文,惊见文采风流今犹佳,竟然毫无过时违和感!

我深深缅怀这位小城学界名士,写下这篇小文不光是由于景仰他的文学造诣,以及感慨一介书生的蹉跎人生,更由于我自小就认识陈老师,我称陈太太楊瑞英为杨阿姨,她和我妈妈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州华南女子大学的同学。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起杨阿姨年青时聪明美丽活泼大方,是大学校花,还担任过学生会会长,思想进步十分活跃,常组织同学们与男校联欢,还带头抵制日货。当时学费昂贵,全县只有三四个女孩子能到福州上大学,我母亲和夏美琼、薛德英都是在华南女大上医预科,她们三人为了省钱,常常结伴徒步60多公里从家乡走到福州去上学。而杨瑞英家道富足,是富商的千金大小姐,从小娇生惯养,她上学就常常坐豪华马车。妈妈常说:“杨瑞英那时好败家,出手很阔绰,常请同学吃饭。上家政课时她从家里开的绸缎店里拿了一匹上好丝绸来学做衣服,先是剪裁成旗袍,觉得不好,就改成上衣,又不行就缝内衣,又嫌剪坏了,就裁成洋娃娃的衣服,最后变成一大堆碎绸片!” 我妈妈讲那时候一般家境的女生都只穿粗布衣服,看到色彩鲜艳的丝绸成了碎片都心疼了,但杨瑞英不在乎。而且她快二十岁了还在玩洋娃娃!带了好几个漂亮妖媚价格昂贵的洋娃娃到宿舍里。母亲还谈起杨很慧喆,才智超群兰质慧心,不死读书,但考试成绩却不错。还很调皮巧思,教会学校里天天要跟修女祈祷,她常常会半睁凤眼做鬼脸,还会象男孩子一样翻过学校围墙去农家果园里买柚子来分给大家吃……我妈妈还不止一次对我讲:“杨瑞英变得最多,她上大学那会儿是真正的富家千金啊!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又那么娇媚动人,可是毕业不久嫁给陈云官后,居然不间断生一大窝子女,还辞了教师工作,一辈子做家庭妇女。云官又一直不顺家道中落,她太苦了!我们同学都成名成家了,她活得太窝囊了,太可惜她的才华了!可是这么多年了,我就没听见她说过一句后悔的话,服了她了”!

原来杨瑞英二十四岁时,由親戚介紹认识了陈云官老师,她十分仰慕陈的为人与才华,而陈云官也早已风闻她的美貌和才情。传说兩人初見面時,杨端茶給陈云官,陈被她的美貌震動了,居然只顾呆看而忘了接茶,真正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呀!他们很快就结婚了,陈后来常对子女讲“你们母亲当年身材苗条、面如桃花,眼似秋水,真是大美女啊!” 他还不无惋惜的叹道七个女儿沒有一个遺传到母亲的湛蓝眼睛,女儿们往往揶揄他:“是哦,沒有妈妈的蓝色眼睛,却个个遺传了爸爸的尖头尖脑!”一家人再苦都是欢声笑语。

当时我妈妈是医院主任医师,她是广州暨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毕业的,论学历论业务水平都是小城首屈一指的。她的学姐夏美琼成了省妇幼保健院的院长,另一学姐加挚友薛德英是福州巿二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当年小城女孩们都成名成家了,但楊瑞英却无怨无悔地嫁给了爱情,一心一意经营婚姻和家庭,拉扯一大窝孩子,为丈夫洗手作羹汤,为一家人洗刷缝补,完全成了家庭妇女而毫无怨言。更有甚者,因为陈的右派问题,在各种运动中不断被批被贬,被降工资甚至停发,家里人口众多入不敷出,也怪那个年代不兴节育,他们又都喜欢孩子,当作上天送来的安琪儿,接二連三地生了七女一男,堪称英雄母亲。孩子太多了,开头她还上班当教师,但家里虽然雇了保母,还是顾此失彼忙乱不堪。在一幼女不幸夭折后,杨瑞英决定辞职在家撫养儿女。娇生慣养的楊家大小姐,嫁为人妇当全职妈妈后居然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一门心思撫养着八个儿女,每日一睁眼就忙得焦头烂额,买菜做飯、縫縫補補、 甚至和泥灰修墙上房補漏样样都行,还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繁累无比但从无怨言。初时陈云官是創校校長,整日為辦学教学而忙碌,几乎不管任何家务事。而且每逢学生哭訴沒钱註冊時,他就从自己工資里扣钱資助学生, 导致经常无饷可开。后来又因 “右派反革命”双料罪名被降职降薪,但杨瑞英从不指责陈无钱养家,也从未嫌弃过陈是政治贱民。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尤其是每年九月初给众儿女注册交学费,她先是变卖了嫁妝,然后又卖光了家中名贵傢俱乃至金银细软,賴此度过难关。她不但操持家务,还抽空检查每个孩子功课,把自己的才艺学识教给孩子,非常重视儿女的教育,常陪儿女识字算数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所以七个女儿个个都长相清丽、知书识礼,都颇有母亲超凡脱俗的风范。虽然在那种年代,因为爸爸持续受迫害,不免在社会上遭到歧视,但女儿们个个都努力上进,都做到自己的最好,有父母的相儒以沫举案齐眉的婚姻做榜样,女儿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大都平顺幸福。不知道俩老是否也入俗套非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他们有个宝贝儿子,是我的小学同学,但或许由于父亲在政治上被迫害落魄,儿子生性懦弱又敏感,不如姐妹们那么自信自强,他瘦高个子,脸色苍白,眼神悲戚而畏缩,学习成绩也不大好,个子比他矮小的孩子们都敢欺负他,给他起外号“白面书生”,有时追他给他使绊泼脏水,甚至叫骂“你爸是右派”,孩子邪恶起来也是很可恶的!班主任女老师教语文也是势利眼,常叫他起来罚站,给他很多不及格,骂他“你爸文章那么好,你这儿子给他丢脸了……”云云,好像他连少先队员也不是!多年后我到了美国,才知道这叫bully霸凌,后来他留级了,估计是家庭变故和校园霸凌给他留下心理阴影,以至于影响学业。但在父母姐妹们的关怀和爱护鼓励下,他后来生活也还平顺,娶妻生子其乐融融。

虽然在那个年代讲究“政治挂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双料“右派加反革命”不蒂是贱民的代名词,人人避而远之,妈妈单位也有领导告诫过她“要与右派划清界限,不要丧失立场”,但妈妈回答:“杨瑞英是我的同学,她不是右派,我们几十年像姐妹一样往来,我不问政治”,由于妈妈是小城最出色的良医,没有因此受到什么麻烦。她也成了陈家的保健医生,全家十几口人的大病小病都由她诊治,而陈老师又成了我妈妈的各种文稿(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和决心书等)的修改定稿人。因为他家临近农贸市场,我妈有时买菜累了,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去歇一脚聊个天。也带我去过几次。俩老同学见面还是像少女时代一样亲热地互呼名字,杨阿姨见到老同学从来都是满面笑容,一边喊小女儿倒茶让座,一边自己忙着去煮小点心招待我们。她当时五十岁不到,却由于生育过频操劳过度,已是满头白发牙齿脱落身材走样,邻居都喊她“白毛女”,但是她虽是面色沧桑却平静淡雅,眼神慈祥又睿智,面对仍是满头青丝的名医老同学,她从无一丝一毫自惭自怜,与老同学亲密交谈打趣,丝毫没有对自己选择的生活后悔和怨怒。尤其对丈夫还总是在人前赞扬他的才华,他的体贴和对儿女的爱,真是一对在逆境里仍旧相亲相爱,琴瑟和鸣,相濡以沫把生活过得美满幸福红红火火的好夫妻!我也特别佩服杨阿姨,她在六七十年前就已经有为了家庭和众子女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全职妈妈的观念,就是在当今社会上有高知女性辞职当全职妈妈还会招来异议。其实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父母是孩子的最佳最早的老师,那多子女家庭中由知识分子母亲亲自抚养培育子女是最好的选择,社会要敬重赞美伟大的母爱伟大的母亲!
在赞叹杨阿姨为了家庭奉献一生的同时,我最钦佩的是她平和的性格,不论境遇如何变迁,她都无我地把全部爱给了丈夫和孩子们,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不容易,尤其在五十年中天天如此,尤其是丈夫被迫害落魄,每日干粗活被批斗,满身酸臭衣衫褴褛回家来,妻子照样和颜悦色关怀备至嘘寒问暖,爱和温暖抚慰了丈夫使他坚强面对噩运。要知道文革中老舍先生要不是被批斗回家又遭妻子冷落羞辱,断不会去投湖自尽的。杨阿姨的家在她的努力下以爱和温暖构筑,堪称完美家庭楷模。

他们的家也是小城里最有文人雅士韵味的。我至今记得他们家一进门廊,有俩个淡黄色鼓肚的大魚缸,鱼缸里的水是深绿色的,漂着许多翠绿的水草,游弋着许多品种的五彩缤纷的大金鱼,有的眼睛鼓起很高,有的尾巴婀娜多姿,我都趴在缸沿看呆了。有二次陈老师在家里,就捞出几只给我带回家养。杨阿姨悄悄告诉我“老头子今天大方了肯送心肝宝贝给你,对你最好了!” 是啊,我好幸运好开心!门廊矮牆上低垂著三角梅,正盛放着深紫色的花儿。魚缸后种著一棵枇杷树和一株桂花树,俩树顶端合抱如伞,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整个前院笼罩在绿萌下。枇杷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杨阿姨摘过几回送给我们吃,桂花亦香溢四邻。进得门去。陈老师的书房就在迴廊上,正对著桂花树,除了几大排书柜上摆满书籍外,还有张可以折合的书桌,结构很是奇妙:书桌当中部分为正方形,两侧是可拆卸的半圓型。平時把兩個半圓型拼成圓桌使用,中间方桌保持原样。需要练书法写长幅時,就把圓桌分开拼在方桌两旁,就成為橢圓形长桌,以便挥毫泼墨。桌上堆著字帖以及文房四宝,几次见到陈老师在练书法,他头发已经花白但更添儒雅深沉气质,眼睛由于专注挥笔写意而神釆奕奕,真可谓风流倜傥,他的书法墨宝是我见过最好的。书房后面有一狹窄小院,种著竹子和石榴树,竹子靑翠摇曳,红艳艳的石榴花正在姿意绽放!我想这院子要是更大,他肯定要种上松树,文人都青睐以种松竹梅明志。但石榴树、三角梅和竹子,也妥妥表明了主人向往坚韧顽强和坚贞的气质。树旁还有两个金魚缸,一个极大,陈老师打破了三堵墙才放进去的!“疯子做的事!” 杨阿姨满脸宠溺又得意地笑道。另一个鱼缸小些,二个鱼缸里面都养着游姿优雅花团锦簇的金鱼们,还下了许多小鱼儿,前后院四个金鱼缸养许多名贵金鱼,对当年生活拮据的他们或许需要更精打细算,但我想一定是深入骨髓的文人情结使他如苏东坡讲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天棚鱼缸石榴树”是中国名士标配,而且养金鱼还谐音“吉庆有余”,陈老师的家居环境是真名士的范儿!鱼缸上还有一架葡萄树,每到夏季便硕果累累。这么有情调的小院,这么精心经营的家,虽然外面的世界对这家人风刀霜剑紧相逼,二十多年政治迫害不断,但陈老师杨阿姨却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不但给儿女遮风避雨,而且是具有中国文化精髄的美丽乐园!虽然小了点,但我每次都留连忘返,还满载而归。

两家的交往断断续续,到我结婚的时候频繁了些,陈老师挥毫写下长幅书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为贺礼送来,我们如获至宝裱后挂在新房,别致的结婚对联顿使蓬荜生辉。三年后女儿出世,我妈妈请陈老师起名字,记得那天他兴冲冲地跑来,拿了一迭宣纸,密密麻麻地写了五六十个女孩的名字,可惜我和先生那时或者年轻气盛,自认新潮,觉得那些名字多是精致的淑女气质缺乏时代感,就辜负了陈老师的一片心意,也许这就是代沟吧!有时候想想还挺内疚的。

1986年10月中旬的一天,彼时我在省城医院工作,很意外地收到母亲写来的一封厚厚的信,因为离老家才个把小时车程,我们很少通信,有事打电话或干脆跑去。在长信中,母亲告诉我陈老师和杨阿姨已经于一周前,双双仙逝了,前几天家人把俩老一起出殡共葬于同一墓穴。原来86年10月10日,云官老师逝世了。他因得鼻咽癌晚期奄奄一息,医院已经回天无力。在他重病期间杨阿姨忍着悲痛,天天衣不解带奉伺左右,自己却忘了服用高血压药,不幸于10月4日晚上8点多毫无征兆轰然倒地,脑溢血抢救无效走到了丈夫的前头,儿女一大家人突然失恃,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个个都自责只顾围着重病的父亲团团转而忽略了妈妈,妈妈太累了,而且一定是怕书呆子爸爸上天堂找不着路,决定先期去向上帝报到,探路安排去了!众儿女强忍悲痛,把母亲停灵在厅堂。陈老师神志依然清醒,沒看到妻子在照顾自己,马上意识到太太已经撒手人寰了。因为他们婚后没有分开过一天,每天太太都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爱绵绵无绝期”,陈老师悲泪长流不止,拖了几天也终于追随他的仙女去了,前后相差不到六天,至此这一对神仙眷侣五十多年举案齐眉不离不弃的幸福婚姻在人间画上句号。海內外学生闻此噩耗蜂拥而至,其中不乏国內外知名人士,市领导主持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愐怀和追思陈老师和杨阿姨平凡而传奇的一生。翌日送殡之日,小城万人空巷,送殡队伍蜿蜒数里,俩人的灵柩所到街巷马路,沿途群众自发加入送行队伍,不仅有知识分子还有无数素昧谋面的民众,大家都送尊敬的校長夫妇最后一程,人人都为本城教育泰斗的逝世而惋惜、默哀、痛哭! 更多的人是赞叹这对一辈子你侬我侬形影不离的夫妻,连死亡都不能分开他们,先后逝世同时出殡,在小城春秋里非常罕见,绝对应该载入小城史册!我妈妈的长信里还谈到,在陈楊伉俪病重及临终期间,她都尽量参加医治和抢救,也出席了追悼会和送殡。“俩个好人就这么一块儿走了……” 妈妈在信里表述得无限悲伤和怀念,我看完信,眼泪慢慢打湿了信纸……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想起了西方的结婚誓词“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她/他,照顾她/他,尊重她/他,接纳她/他,永远对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我不知道陈老师和楊阿姨结婚时是否在教堂里跟着主婚人这样发誓,但他们真正做到了相儒以沫不离不弃,荣辱与共一生一世!
(本文参考“不了了之”悼父网文和陈老师学生们的悼文,特此感谢)

2023年1月写于洛杉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榕城_MA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的人生折射出时代的悲哀。
huiling-LA美國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先生的美言,是的这个真实的爱情绝唱感人至深,完美体现了中国旧式文人的高贵品质,这对神仙眷侣无论在古今中外都堪称为完美的婚姻和爱情的典范!我的三观尤其是爱情观的形成,受其影响很深!
tongchuanli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啊!读了陈云官校长夫妇半个世纪矢志不渝的爱情和伉俪情深的真实故事,我也不禁泪眼模糊!
文章描述细腻,观察入微,读来犹如行云流水。校长夫妇一生恩爱,患难与共,鹣鲽情深,相信所有认真阅读的朋友,都会不禁为之动容。大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